书城心理学上班族要懂心理学
16758200000015

第15章 同事相处,把握原则让你八面玲珑(2)

有时候,评判他人是一种自卫行为。生活中总有些人害怕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于是试图通过先对他人进行评判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法国认知心理学学者让-考特欧认为,评判他人是完美主义的表现,完美主义者包括积极的完美主义者和消极的完美主义者。积极的完美主义者通常会鼓励他人不断进步,而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则会不停地批评他人,看到的总是事物消极的一面,总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缺陷,而他们也永远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

心理医师阿里亚娜-阿纳斯塔波罗则认为,童年时的教育方式导致人变成了“评判强迫症”者,对他人的要求过于苛刻,正说明了对自己缺乏自信,通过批评他人来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而这种自卑是由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造成的。这种人习惯了在别人批评的环境中生活,慢慢自己也就形成了批评他人的价值观念,并通过批评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

上述案例中,青青正是因为害怕别人评论自己,把自己想象成某种样子。因此,她就想在别人评论自己之前对别人进行评论,就是为了使自己独立于议论之外,来达到为自己辩解、保护自己的目的。

对他人做否定评价源于嫉妒心理,否定他人的同时也在赞美自己,进而使自己从中得到满足。生活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对于那些生活让自己感到的失望的人来说,看到别人取得了好成绩之后,心中就会有一种失落感,生活就会失去平衡。

那么,他们怎么才能找回生活的平衡呢,就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方式,例如说别人几句坏话等,来使对方形象受到破坏,也表明自己对那些成绩很不屑,以此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人人都有嫉妒之心的,只不过程度不一样,表现方式和发现方式不同而已,对别人说三道四是最直接,也是见效最快的方式之一。上述案例中,青青之所以在别人取得成绩后对别人说三道四,就是因为别人的成绩引起了她的嫉妒之心,并因此感到愤怒和不满,而通过在背地里说别人坏话,就可以使自己自己不满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也使自己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但经常说别人坏话,早晚会受到别人的攻击,肯定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所以,最好能够克服。

1.打开心灵,开放自我

批判他人就像法官在宣判一样,给他人定了刑,会给他人带去不便,也会使自己的影响收到损害。因此,我们应该打开心灵,多倾听,多交流,让自己走向外部世界,理智地对待他人,不要随意下判断。

2.增强自信,善于评判

自卑的人看到的往往是他人的缺点,对别人也通常进行否定评判。而自信的人对他人的评判比较成熟理智,也能对别人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我们应该增强自信心,努力做一个善于评判的人。

心理困惑

29岁的小敏,是一家公司的程序员。公司待遇不错,同事相处得也很好,但小敏总是忧心重重的,每天都在不安中度过。她说:“别人无意间说的一句话,我会觉得那就是在影射我,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张没有表情的脸或是一阵我不知道原因的笑声,都会让我认为是大家看不起我,总觉得别人都在针对我。我害怕破坏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也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害怕成为别人排除我……”

专家解析

人是敏感性动物,时刻都在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地位,时刻都在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希望自己是优秀的,能给别人留下最美丽的一面,一旦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变得不完美了,就会觉得别人是针对自己的。当别人不经意冒犯一点点,甚至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眼神活着动作,以及说话时的某种语气,也会导致内心不安,觉得别人是故意针对自己。

人的群居性决定了人是害怕孤独的,人都愿意被群体接纳,害怕失去这个群体。当一个人感觉别人是针对自己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有可能会被这个群体排除,内心就会出现恐慌,出现不安。一个从小在孤立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总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人,他有一颗脆弱的自尊心。因此,当人们害怕自己被孤立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去观察周围的一切,又因为敏感,因此当其他人表现出一点点指向自己的表示时,就会怀疑怀疑别人针对自己。

过分在意周围的一切,是对孤独的一种恐惧。每个人都是害怕的孤独的,也无法忍受孤独带来的寂寞,小敏也是一样的,她害怕失去现有的朋友,不想独自一个人忍受寂寞。因此她就会关注周围人对她的评价,希望得到周围的认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照顾到她的。因此,当别人在一起交谈的时候,小敏就会有一种孤立感,觉得别人在针对她。

另外,这些人的心里通常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别人抛弃了自己,因为害怕孤单,担心被人抛弃,所以会格外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感受,也总是用消极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别人一个无意的动作会使他们心里掀起千层浪,总是觉得大家都是针对自己的,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丢失了自我存在感,似乎总是活在别人的眼中。

总是觉得他人针对自己的人,通常对外部世界过于敏感,对别人总是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觉得别人就是和自己过不去,进而产生一种敌对心理。上述案例中的小敏就是如此,她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又害怕孤单,因此就变得不自信,多疑起来。可现实情况是,同事们的窃窃私语并不一定是在讲你的坏话,也不一定是在针对你。因此,当你遭遇这一状况的时候,不妨采用以下建议:

1.去印证你的想法

当你感觉别人是在针对你的时候,与其胡思乱想,还不如直接去问个明白,跟他说明情况,请他给一个解释。如果他的解释和你的猜想一样,那么你就要跟他解释清楚的你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他的解释和你的想法完全是两回事,那就证明是你在瞎想。

2.转移自己关注的目标

当你觉得别人是在针对你的时候,可以选择转移一下关注的目标,比如强迫自己不要去想,和别人聊聊天或者出去运动运动,打一盘网络游戏等。把自己的目标转移了,可能不久你就会忘了刚才所发生的事情。

心理困惑

小燕是个善良的员工,甚至善良得有些懦弱。面对别人的请求时,她总是不敢拒绝,对周围的一切请求都会说“是”。就算有的时候自己不一定能够做到,也要答应下来,想方设法来满足朋友的请求。小燕也感觉到痛苦,但是她说拒绝帮忙会让她更痛苦。她总觉得请求帮忙的人都是比较权威的,只有自己是比较弱小的,就像小时候在父母面前一样,而且,小燕缺乏自信,害怕拒绝他人的要求后,他人会在我失意的时候嘲笑自己……

专家解析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职场工作中,很多人总是不懂得拒绝别人的请求,甚至是对陌生人的请求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对别人开口说不。那么,如此善良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呢?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就是敢于对别人说“不”,因为拒绝别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在每个人的心理多少都害怕别人不高兴,尤其是因为自己的拒绝给别人带来不愉快。他们在内心里害怕拒绝别人,就像小时候害怕自己拒绝父母的要求一样。因为小孩子害怕大人的权威,基本上会把大人的话都会全盘接受,一般不会说“不”。

正如上述案例中,小燕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实际上是与不敢拒绝父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她在心理上还依赖着别人,还不能够完全独立,还不足够成熟。她不知道怎么样拒绝别人的请求,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拒绝别人请求后的事情。因此,无奈之下,小燕选择对周围的一切都说“是”。

但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如果对别人的请求总是一味的答应,不敢拒绝,在这种心态下生活,慢慢就会迷失了自己,找不到生存的价值。其实当你不敢对别人说“不”的时候,真正受到伤害的还是你自己。很多人在工作中不懂得拒绝别人,结果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沉重的负担,以致感受不到生存的意义,只好通过接受别人的请求来证实自己的存在,这也正是一个人不自信的表现。

正是因为缺乏自信,看不到自身的闪光点,他们才在别人面前显得是懦弱。也只有突破这种心理,才能找回自我和自信。害怕别人在自己失意的时候嘲笑自己,这是很多人不敢拒绝别人请求的一种共同的心理。

他们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会出错,而自尊心又很强,为了避免别人嘲笑自己这种事情的发生。只有不断答应别人的请求,殊不知,这样会更加迷失自我。所以,该拒绝别人的时候,还是要学会说不吧,否则你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而且还会感觉到生活得没有意义。

1.了解自己的局限性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了解自己的局限性,慢慢学着对周围的人说“不”,先从简单的尝试开始,试着改变自己。

2.逼迫自己学会说“不”

为什么自己如此累,还要努力地帮助别人,你从中到底得到了什么。大部分是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一句简单的“谢谢”。那何苦为难自己呢,逼迫自己学会说“不”,这样可以大大改善自己的处境。

心理困惑

有一群刺猬住在深山之中,冬天来临了,寒气吹满了山洞,大家冻得瑟瑟发抖。有一个刺猬提议,大家抱在一起相互温暖,这样就不会感到这么寒冷了。于是大家都抱在了一起,但是抱成一团的时候,大家都感受到了彼此身上的刺,觉得很不舒服;可一旦远离,又感到很冷。无奈,它们又开始向一起靠拢。几经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这个距离既能使他们感觉到彼此的温暖,又不至于扎到彼此。

专家解析

在职场工作中,与同事之间的交往也需要像刺猬一样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维持友谊的长久,否则就会让友谊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境界。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独占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被称为人际空间,由于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包围着一个人,又被称为“心理气泡”。

和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同事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和谐。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找到一个独立思考或者对立生存的空间。太亲密的距离,会让对方感到压抑,会让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一种自我的缺失感,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觉得你不尊重他。同时,对方也会觉得你缺乏对立性,有依赖心理。而太过疏远的距离,也会让人引起误会,觉得你这个人太清高高慢,不容易相处。因此,也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

职场生活中,很多人都像上文中的刺猬一样,因为和同事走得太近,反而刺伤了自己的同事也刺伤了同事;而走得太远则和同事又有一种生疏感。因此,在同事之间的交往中,也应该像刺猬一样,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给彼此温暖,也不会刺伤对方。

人虽然是群居性动物,离不开群体,但在这个群体世界中,每个人都希望能拥有自己一定独立的空间,也就心理气泡。在这个气泡内可以独立进行思考。心理学认为,这个心理气泡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他们不希望别人走进这个气泡。因为,这个气泡内可能装着自己的隐私,如果有人走进这个心理气泡,他们会觉得那些人伤害了自己,从而对其产生厌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