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16769800000015

第15章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对“问题”孩子的心理调适(4)

曾有一则新闻报道:有一个河北省的初中男生,因为期中考试考砸了,害怕挨父亲的拳头,于是离家出走。当他在街头游荡时,坏人打着为他找工作的幌子将其骗到乡下一个“地下血库”,和其他被骗去的孩子一样,天天被逼去抽血。

没过多久,几个孩子就已经变得面黄肌瘦,身体虚弱不堪。一次偶然的机会,其中的一个孩子趁人不备时逃了出来,叫了大人,报了警,那些可怜的孩子才得救。出来时,这几个孩子已经奄奄一息,身体虚弱到了极点。

那些离家出走的孩子,无论在心灵上,还是肉体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而这些创伤,却是刻骨铭心的,是孩子一辈子都无法抚平的疤痕。

1993年,《人民日报》曾连载了关于一个女中学生离家出走的4篇文章:女中学生父母写的《望女成凤,“凤”飞娘痛》,女中学生写的《请你们试着了解我——流浪女生邢建奇给父母的一封信》,记者的报导《“凤”归故里,全家团圆》以及记者的长篇通讯《风兮归来——邢建奇出走的前前后后》。这组文章,具体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家长高压教育带来的苦果,告诉我们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

邢建奇父母在文章里写道:“孩子出走之后,我们的头脑才清醒过来。在阵阵痛苦中反思对孩子的教育却有不当之处,真是后悔莫及。我们这两个不称职的父母为了寻找出走的女儿,曾两下广州,四去郑州,沿京广线转了几圈,钱花完,苦吃尽。在那拥挤的车厢,在那盛夏伏天的广州,曾几次晕倒。顿足捶胸,欲哭无泪。

愿天下父母能……从我们女儿出走中领悟出一点儿道理来,那样对于我们也算是一种宽慰了。”

其实,上面两个孩子离家出走的现象并非个案,在记者的长篇通讯《风兮归来》中有一段这样的话:“邢志文、李培菊四处寻找女儿的一年里,在广州、郑州、武汉等地火车站、派出所,看到的是一摞摞寻找出走学童的照片、启事,也碰到许多像他们一样心急如焚的父母。在去承德的路上,李培菊曾遇到张家口七中的同志,他们在寻找4名离家出走的男生,在路上又听到了消息,该校又有9名女生也在合计出走……据统计,1992年1月3日,仅广州火车站就截下了900名9~15岁的学童,其中大多数是弃学闯天下来了。”看到这些孩子离家出走的案例,你是不是也在冒冷汗呢?因此,希望身为父母的家长们能够重视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教养加油站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大多是心理压力过大,无法解脱,于是一走了之。但是出走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增添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带来不幸。那么家长怎样预防孩子出走或遇到孩子出走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思维活跃,有许多话想向人倾诉,如果家长放下架子,和子女平等相处,彼此能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孩子就会将你视为知己,无话不谈,孩子的烦恼就可在交谈中得到缓解、消除,也就不会离家出走。

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谈,安抚他的低落情绪。如果动辄打骂、讽刺挖苦,孩子就不敢对家长说心里话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自信心不足,内心的忧伤无处诉说,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最终走向逃避。

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出走之前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孩子突然变得魂不守舍,经常走神儿,两眼发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儿;孩子吞吞吐吐,做事情犹豫迟疑;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态,变得格外殷勤,大笑大叫……上述情况,都可能是孩子准备出走的先兆,如果家长马虎大意,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预兆,就可能被孩子的突然出走搞得措手不及。

对出走的孩子不能打骂

孩子出走被找回来之后,既不能打骂恐吓又不能不闻不问。打骂恐吓可能使孩子再次出走。同样,如果家长因怕孩子再次出走而不敢说不敢问,甚至百依百顺,孩子则可能以出走要挟家长,变得任性、骄横。

教孩子向社会倾诉烦恼,寻求帮助

如今,电话心理咨询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方式,既可为咨询者保密,又可避免当面对话、羞于出口的尴尬,同时又是免费服务。只要打个电话,便会有人听您诉说,为您解愁。《中国青年报》的“青年热线”,《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电话,以及全国各地北京的中小学生咨询电话,“志华朋友”热线,这些心理咨询机构都可以为少年服务。你如果能把这些电话号码告诉孩子,他就多了一个不见面的朋友,对心理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死亡是人类迟早都要面对的,为什么要那么着急呢?孩子毕竟是孩子,终究是脆弱的,如果家长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与帮助,悲剧迟早都要发生!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根据调查显示,曾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占调查者的10.9%,曾做好自杀准备的青少年占4%。更为可怕的是,自杀已成为未成年人的第一死因,尤其是近几年,青少年自杀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有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女孩,是班里的班长。班主任对她说:“你是班长,不但要管好咱班的纪律,同时还要把咱班的学习搞上去,如果上不去,你就不用再当班长了。”

老师的话对她来说很有分量,于是每天上课、下课,大事小事她都要操心,而且还要给同学补课,尤其是考试前几天,全班同学里就数她最忙。可是付出了这么多,他们班的纪律好多了,学习成绩依旧没有上去。于是她开始焦虑不安,话语也少了。然而,班主任没有找她谈话,也没有撤掉她班长的职务。后来她在日记中写道:“班主任又给我一次机会,如果下一次班级成绩还是搞不上去,我就去死。”

结果又一次考试过后,班里的成绩仍在原地踏步。于是在成绩公布的那天,她放学回到家里就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活了。”可是妈妈不知道孩子出了问题,就训斥孩子:“别胡说,咱家这么好的条件,要什么有什么,你又是班长,别把不想活挂在嘴边!”她就没再说什么。

后来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她又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活了。”妈妈说:“你怎么又来了,别胡说!”第三次她又说:“妈妈,我没有骗你,我真的不想活了。”妈妈非常生气:“你这孩子怎么不懂事呢!这么好的条件,你有什么不满意的!”没想到,她放下碗筷,爬到六楼就跳下去了。

作为父母,可能很难理解孩子的这种极端行为。他们总是觉得,孩子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自己小时候要强出好几倍,还有什么令孩子不满意的呢?

而自杀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采取自杀行为,通常与他的物质生活水平没有什么关系。自杀是人们非常不适应外界环境后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主要表现为:

(一)人际关系僵化

可以说,人际关系矛盾是引起青少年轻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与周围的人能融洽相处,他就比较容易找到倾诉的对象,内心的种种不快、压抑都会得到缓解,一般情形下是不会自寻短见的。

(二)得不到家庭温暖

父母不和、吵架离婚,或是偏爱某一个孩子,都易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愤恨心理。如果这时候再遇到挫折打击,无疑等于雪上加霜,最后产生厌世心理。

(三)意外的挫折和打击

失恋、考试失败、受坏人恫吓、丢失了重要财物、亲人突然去世等突然打击,都有可能使感情脆弱的青少年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四)环境的变动

一些调查资料表明,许多青少年由于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而自杀。除了小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也有可能引起青少年自杀行为。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至今还不很清楚。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但是有的人具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于是他不屈不挠、奋发进取;而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于是他痛苦不堪,寻死觅活。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遭受挫折后,一旦无法解决又无法逃脱,就会产生自杀倾向。

教养加油站

孩子的极端行为无疑会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损失,所以,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防止孩子走向极端,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父母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现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化。心理不健康,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还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让孩子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和坚强的性格。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孩子得到大人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时,他就不会产生情感空缺,因而也不会走向极端。

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孩子因为受挫而长时间沉湎于焦虑与痛苦中是非常危险的,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让孩子把内心的痛苦、失望说出来,孩子就会感到轻松些。这时,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训斥或惩罚孩子,而是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协助孩子走出困境。

对孩子进行生死观教育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孩子也一样。然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总是回避死亡这个问题。比如,有人去世了,父母总会告诉孩子,他“睡着”了,或者他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等等。这种做法只能使孩子对死亡的概念非常模糊。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死亡对自己和亲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于是很轻易地就会走向极端。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生死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