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16769800000022

第22章 让悲不再痛,让哀不再伤——筑牢灾难后孩子的心灵大厦(4)

我们太多的时间是在“正常”状态下度过的,因此一旦发生意外伤害,我们往往会失去评判的标准,不知道孩子的状况是不是非常严重。当孩子产生不良反应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替孩子承受伤害。其实,孩子在遇到伤害事件之后,身心各方面都会出现一些反应,在短期之内,这种状况是正常的。比如:

(一)生理反应

在遭受创伤后,孩子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的反应。孩子的吃饭、睡眠都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吃不下饭,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睡不好觉,做噩梦等。

(二)情绪反应

遇到伤害性的事件,孩子一般都会产生恐惧情绪。伤害的场面也会克制不住地突然出现在他脑海中,并引发负面情绪。有的孩子会易激惹,容易发脾气,情绪愤怒。有的孩子情绪会很低落,表现就是“发蔫”。也有的孩子不哭不闹,处于麻木状态。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还可能会产生内疚情绪,觉得自己应该阻止事情发生但却没有。

(三)认知方面的反应

孩子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高级的认知能力,如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也可能变差,不能像往常一样思考问题以及做决定。

(四)行为反应

受到创伤的孩子会对亲人极度依恋,寸步不离,如果不在亲人身边就坐立不安。很多孩子会出现交流的困难,对人不信任。还可能会暂时出现社会功能退缩,比如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能上学等。这些都是常见反应。但是,如果这些反应持续很长时间而没有消失的话,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由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都比较差,因此,长期的不良情绪郁积在心里就会难以承受,其心理挫折反应也会更重。所以,孩子需要心灵“重建”。

教养加油站

那么,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对孩子稚嫩的心灵进行“重建”呢·

要使孩子有受到保护的安全感

当灾难发生时,孩子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家庭,父母良好的心理状态、沉着有力的抗灾姿态、舍己救人的无私精神,就是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柱。如果家长面对灾难恐惧、慌乱,尤其是在遭受损失后悲恸欲绝、消沉怨恨,肯定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良影响。

尽量减轻灾害对孩子的刺激强度

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父母,不宜在孩子面前述说悲惨事件,夸大灾情,而应尽量隐瞒灾害给家庭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和亲人的伤亡情况。

多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样有助于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充满自豪与信心。有的孩子年幼无知,从未经历灾难,也感受不到灾害的严重性,觉得很有趣、很兴奋。这时,家长切忌对孩子说“大人都愁死了,你还快活得起来”之类的话,相反,要鼓励他们:“灾难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大家都勇敢地去拼搏,就一定能战胜它。我们相信等你长大后会比爸爸妈妈干得更出色。”

帮助孩子对灾害刺激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学校和家长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经常向他们介绍有关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并指导他们掌握抵御灾害的本领;面对灾害,教师、家长要冷静、坚强、勇敢,告诫孩子不要害怕;当孩子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坏时,千万别责骂孩子。你可以对他说:“孩子,爸爸妈妈与你在一起,你看大家都在救灾,等我们战胜灾难之后,你又可以上学读书了。”

突发事件下,人们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与考验。因此,灾民尤其是孩子很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沮丧、无助等情绪体验。对于这些人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恐慌。

2008年5月,一场飓风席卷了缅甸,造成13.8万人死亡,10万人无家可归。他们的房屋几乎全被摧毁,每户人家每天限量只分到一杯米,有灾民口渴至极,见水就喝,管不得是污水或尸水。物资短缺,受伤的镇民到医院找不到医生和药物,被迫用生活用的针缝合伤口。一名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重灾区拉布达镇的店主说:“那么多人淹死,我夜里都能听到他们鬼魂的哭声。”

2008年的5月,下午工作时间,一场大范围的地震波震醒了正在工作中的人们。惊诧之余,更让我们震撼的是,地震之后所造成的损失,会让我们如此撕心裂肺、痛彻心扉。那些被掩埋在倒塌学校废墟中的孩子,那些被填埋于砖瓦之下的老人,那些因失去房子和亲人而无家可归的人们,牵动了全中国人的心。

2008年的1月,正在中国人民欢欢喜喜准备迎接农历新年到来的时候,一场始料未及的雪灾搅扰了人们的节日计划,挡住了许多人出行的脚步,也使得很多身在外地的人有家难回。雪灾的到来不仅令南方的14个省受灾,更扰乱了7000多万人的生活秩序。难以忍受的寒冷、停电冻水给生活带来的不便、车辆被困路上十多个小时依旧等待救援、货物无法运输导致的物资紧缺、通讯中断产生的孤独体验、滞留在车站旅客的急躁不安……

2004年12月爆发的印度洋海啸中,夺走了11个国家约30万人的生命,使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缺医少药。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不得不住在拥挤的难民营中。在灾区经常会看到少年儿童们精神恍惚,尤其在听到飞机噪音等类似海啸的声音时惊恐不已。灾区的多数儿童沉默寡言,而成年人多数严重失眠或常做噩梦。

这些突发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突发事件下,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突发事件下,人们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与考验。因此,灾民尤其是孩子很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沮丧、无助等情绪体验。对于这些人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恐慌。比如孩子晚上经常做噩梦,大哭大叫等。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有可能会让紧张感成倍地增长,他们的行为举止也会被消极情绪所控制。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应激,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便是使人们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一种类型。我们习惯将自然灾害称作应激源,它是一种短期的破坏性极大的灾难。人们由此引发的心理反应叫做应激的主观体验,通常会有紧张、慌乱等内心冲突。而过度的主观体验又会直接导致生理上出现一些不适征,例如疲倦、失眠、做噩梦、心神不宁、记忆力减退等。

我们知道,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见和不可控制两个方面的特征,这种特性只会加大人们由无助带来的消极情绪,当我们的消极情绪体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趋利避害的本能会让人们投入到应对灾难的各种行为之中。而应对的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说突发性灾害是我们无法预期和不可控制的,应对灾害的方式却是我们可以做出的选择,也是我们必须教孩子学会的应激技巧。在灾难面前,我们不能任由自己的不良情绪泛滥,而是要采取积极的行为减弱它的危害。

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极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在大的灾难面前,家长更应该给孩子以心理上的关怀,以抚慰他们受惊的心灵。

因此,灾难降临时,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要接受现实,增强自我控制力,关心理解身边的人,尽己所能发挥个人的能力,自然灾害的影响力就会被大大减弱。

教养加油站

那么,灾难面前,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关怀呢?

教孩子直面死亡,接纳惊恐

当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的时候,无人可以真正做到不惊慌。内心泛起的惊恐感受无疑是身体的一种本能保护。惊慌其实并不可怕,但惊慌对于每个个体的影响程度却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会接受现实,接纳暂时的恐惧。告诉他没什么可怕的,最坏的情况不已经面对了吗?我们不还是依然无恙吗?我们虽然害怕死亡,但是我们不会被死亡吓倒。

积极暗示激发勇气

在危难面前,软弱和勇敢都是人的本性。而当一个人可以坦然面对现实和接纳惨痛以后,他的勇气随后就有被激活的可能,这样他才不会被灾难吓倒。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自救的谋生手段,让勇气充满他的心间。

深度建构爱和归属感

房屋倒塌、亲人亡故、通讯中断等这些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掐断,无疑带来巨大恐慌。若在幸免遇难后,灾民往往会通过寻找亲人的下落、寻找朋友的行踪,尽快与自己所在的单位机构联系上,来确认自己是否被遗弃。此时,有亲人陪伴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个拥抱,给他一下浅浅的抚摸……孩子需要爱的表达,需要有归属感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