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16769800000031

第31章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说孩子才肯做——让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畅通无阻(2)

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孩子不听话,不完成作业,书写不认真,欺骗父母、老是做坏事,等等。一旦发生这些事,父母往往会板起面孔或大发雷霆地训斥一番,或当众挖苦一通,更甚者对孩子实施惩罚……这些惯用的直接、简单而颇带火药味的教育方式虽能显示家长的威力,但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难以产生自觉改正错误的念头,甚至对父母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形成越批评孩子,他们就越“需要”批评的恶性循环。

那么,同样是批评教育孩子,我们为何不能利用“椰壳效应”,换种语气温和地表达呢?让孩子轻松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激励和促进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教养加油站

批评是家庭教育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可以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批评。如果家长能够巧借“椰壳效应”,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与措施,就能让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赞扬后批评

孩子都喜欢听赞扬的话,而不喜欢听批评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表现出与父母的对抗。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前,可以先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赞扬,也可以用赞扬代替对孩子的批评。

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父母可以先赞扬孩子头脑灵活、点子多、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观察力也不错,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把这些优点都用在学习上,那么,你也可以成为好学生。”

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有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也是先对孩子进行赞扬,但是一阵赞扬过后,却一个急转弯——“可是”。孩子一听“可是”心里就反感,即使前面的赞扬再精彩,孩子也不愿意继续听下去。因此,父母可以换“可是”为“如果”。比如孩子淘气,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父母可以先赞扬他聪明、正直、人缘好、能力强等优点后,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做事再细心些,凡事多想想后果的话,你一定会成为最棒的孩子!”那么孩子经过赞扬与鼓励后,以后再做事时,就会认真思考父母的话,不会再轻举妄动了。

孩子一般都对父母的唠叨很反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甚至能对唠叨的父母产生反叛心理。因此,对“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来说,唠叨孩子绝不是好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有多少教育意义,更有可能会使孩子向坏的方向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不一定就是打骂,很多时候,父母的唠叨也会给孩子带来难以言表的伤害。

不少孩子会觉得父母很唠叨,亦有父母认为孩子不听管教。在这场无止境的家庭角力中,究竟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

心理专家指出,如果父母太唠叨,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要求更多的自主权,父母面对未成熟的孩子,又不懂如何满足孩子的要求,唯有强迫孩子去顺从。这样,父母愈叨唠,孩子愈希望得到自主,父母便愈唠叨,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曾见诸报端的“徐力杀母案”,令全国人民震撼,为什么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会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

徐力的母亲一直对儿子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希望儿子永远都是万人之上的。

因而不断地给儿子施加压力,每次考试母亲都要求儿子考全班第一。徐力不想令母亲失望,就拼命学习,由于母亲工作压力非常大,因此,她对儿子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经常唠叨儿子的学习,甚至连儿子最喜欢的足球也给封杀了。可是母亲从不关心儿子的感受与烦恼,还没等徐力说出自己的苦闷,母亲已经开始她没完没了的唠叨了。

长此以往,徐力越来越感到对母亲的厌烦。终于有一天,母亲又开始了她的唠叨,徐力找到了一把榔头,毫不犹豫地向母亲的头部砸去……

多么触目惊心的悲剧,可是在悲剧背后,我看到了徐力杀害母亲的导火线就是母亲的唠叨。母亲的唠叨给孩子增添了无形的心理压力,而当这种压力长期积聚在心理而无法得到释放时,总有一天会找个突破口爆发出来,那么就会令孩子失去理智和情感,后果将不堪设想。

作为父母要知道,尽管孩子需要父母的体贴与照顾,但是他都不喜欢父母过多的唠叨与管束。据调查统计,98%的父母被孩子指责为唠叨。而父母自己曾承认,只要见到孩子,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要多说几句,多强调几次。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就是永远一个标准,一种强调,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常听孩子说父母的话都能背出来了,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但是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唠叨,而是觉得这是在教育孩子、关心孩子。其实不然,关爱应该是让孩子感到温暖和理解,并对孩子有实际意义上的帮助,而大事小事都要管,最终又没有讲到点子上的唠叨,只能让孩子产生反感并急于逃避,而且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中树立的威信。

教养加油站

要想做孩子喜欢的父母,就要在平时减少对孩子的唠叨,还给孩子一个清醒的头脑,还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保持冷静和理智

很多父母对孩子不满意时,就爱唠叨没完。其实孩子非常讨厌唠叨。作为父母,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智和冷静。如果实在控制不了自己想唠叨的欲望,就替孩子想想,他们需要的是民主、开明的父母,而不是时刻唠叨的话筒。

重视身体语言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信任,重视与赏识等,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亲吻,一个手势,都可以对孩子传达各种情感,而且这些比千言万语更具有力量。

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

有些父母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能力做到。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做,或做不到时,父母就会旧病复发,唠叨没完。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父母又何必去为难孩子呢?

转移注意力父母可以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可以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做,也可以去朋友家聊聊天,或者把想说的话写在日记里。特别在心情不好时,别训斥孩子,可以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平缓一下心态。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微笑,心与心的沟通离不开微笑。一抹灿烂的微笑可以使人温暖和感动。对于孩子,尤其如此,他就像娇嫩的幼苗一样,需要阳光般灿烂的微笑,需要雨露般赞美的话语。

微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它是人们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润滑剂,它能让别人对你所怀的顾虑在一瞬间消失,它能让你与别人的关系融洽,它是沟通彼此心灵的无声语言。既然如此,那么,请大方起来,别再吝啬你的微笑。

日本的原一平本是一名非常普通、平凡的保险推销员,他相貌平平,身高只有158厘米,然而他为什么能成为全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人呢?正是因为他对微笑的潜心研究,把练习出来的39种微笑成功地应用到工作与待人中去,从而使平凡的他变得不平凡了,因为他的微笑可以让你感觉到温暖,可以让你感觉到亲切,可以给人带来力量,可以让你烦躁不安的心立刻安静下来。正因为他的微笑,让人乐意去买他推销的保险,认为他推销的保险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正因为他的微笑,让顾客与他成为无话不谈、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微笑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反映,我们不仅能通过视觉看到它,还可以通过声音来感受它。蕴含着微笑的声音,传递着友善、甜美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它让人们感到无比的亲切,使人愿意与之接近。因此,请不要吝惜你的微笑,用它去感染身边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