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16769800000034

第34章 长大了,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让孩子做未来的强者(2)

灌输给孩子正确的价值文化

哈特认为,自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对价值的内化和技能的获得。价值内化就是个体赞同和认可社会规范、道德准则所赞同的价值观,并以此来约束自己。家长要有意识地和孩子多谈各种规则,如游戏规则、交通规则。最初是从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准则出发。告诉孩子要遵纪守法。孩子大些了,要给孩子讲人生,讲社会,讲国家大事。让孩子有爱国心,学会道德准则,懂得法律法规。具体地说,比方说不能随地吐痰,不要私拆他人信件,不能闯红灯等。

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

培养孩子的自律,一定要有耐心。简单的训斥和惩罚是不会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的。比如,已经很晚了,孩子还要看电视。如果硬是把他拉走,一定会引起他的对立情绪。可以对孩子说:“睡得太晚,明天早上起不来,上学就要迟到,会受到老师批评,也会使爸爸妈妈上班迟到。”孩子明白了利害,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的。

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一个自律的人,是一个能够自我反省的人。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反思的习惯。

每到过年或是过生日,孩子又要大一岁了。问问孩子,过去的一年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进步,有哪里做得不好,新的一年有什么新打算。父母也要做孩子的榜样,能够自我批评。如果父母有冤枉孩子、误解孩子的地方,要放下面子,向孩子认错。

延迟对孩子需要的满足和抵制欲望

不要总是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要让孩子的欲望膨胀。比如,孩子在商店看见一个玩具车,很喜欢,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给他。父母不一定当时就答应,不妨也向孩子提出要求,如果孩子每天都能按时起床,过生日的时候就把这个玩具车送给孩子。类似的做法不仅使孩子懂得了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还让孩子学会了节制。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真实地付出,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的!微小的勇气,能够取得无限的成就。

——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

勇敢,就是一个人遇到痛苦、困难、危险的情况时,不但不害怕去面对,而且有信心去克服的一种心境。勇敢是面对危险和困难表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品质,即在危险和困难面前表现的胆气。

贺龙一生坚强勇敢,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孩子们学游泳时开始时很胆小,贺龙就搬个小凳子坐在池塘边监督,并不时鼓励他们:“跳嘛,喝几口水就会了!”有时他干脆到孩子身后,硬把他们往水里推。女儿晓明被水拍得胸脯红肿,呛水呛得直恶心呕吐,贺龙仍然要她练习,直到学会为止。

贺龙的小女儿报名参加了少年宫摩托车训练班,妈妈知道后坚决反对,担心太危险。但贺龙却非常赞同女儿参加,他说:“摩托车运动是勇敢人的运动,让女儿去锻炼锻炼,做个勇敢的人,不比把她关在屋子里好得多吗?”女儿听了爸爸的话,更加坚定了参加摩托车训练的决心,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贺龙对孩子的教育,有效地清除了孩子身上的“胆怯”,培养了他们勇敢的心理素质,因此,他的子女个个坚忍不拔、顽强勇敢。

心理专家认为,勇敢分两大类,一类是外在的勇敢,一类是内在的勇敢。外在的勇敢是表面的勇敢,是假勇敢。内在的勇敢是内心的勇敢,内在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内在的勇敢又分理智性勇敢和信念性勇敢。理智性勇敢是在内心理智的控制制约下表现的勇敢,这种勇敢一方面可以有害怕,一方面用理智去克服驾驭恐惧,就是说心理有害怕,但是还要勇敢去做。信念的勇敢是在某种强大的信念支撑下,表现出自信的勇敢。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胆小怕事,不够勇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与溺爱,任何事情都包办替代,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

“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很小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害怕,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担心孩子受伤害,哪怕是孩子面对极小的困难,父母也要亲自为孩子清除障碍,开出一条宽阔、平坦的道路来。时间久了,就会使孩子越来越胆小怕事,以致长大后都很难矫正过来。

卡耐基克里蒙·史东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美国最大的商业巨子之一,被称为“保险业怪才”。

史东幼年丧父,靠母亲替人缝衣服维持生活,为补贴家用,他很小就出去贩卖报纸了。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饭馆叫卖报纸,被赶了出来。他乘餐馆老板不备,又溜进去卖报。气恼的餐馆老板一脚把他踢了出去,可是史东只是揉了揉屁股,手里拿着更多的报纸,又一次溜进餐馆。那些客人见到他这种勇气,终于劝主人不要再撵他,并纷纷买他的报纸看。史东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里却装满了钱。

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史东就是这样的孩子。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付诸行动,任何行动中都难免要遇到危险和困难。战胜困难,面对危险需要的是勇敢。勇敢是战胜困难的急先锋,先行官。只有有了勇敢,才可能披荆斩棘,走到成功。只有有了勇敢,人不同于动物的思想、智慧、感情和精神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勇敢如刀剑有刃,如火之有薪,如山瀑有高度,如海浪有狂风。

面对困难,不要望而却步、畏缩不前,要勇敢向上一步一步地攀登,只要一步一步地坚持,再高的山,再长的路,都可以征服。

教养加油站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克服胆怯,变得更加勇敢呢?

增加与外界的接触

父母要让孩子主动去和周围的人接触、交友,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同龄人在一起,跟着他们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这样就会慢慢地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多参加户外活动

多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比如爬山、游泳、冒险,等等。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有意加入一些碰撞性动作,使孩子在活动中学会自我保护,又能获得胜利。

多向英雄学习

给孩子讲名人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名人的勇敢精神,父母要多对勇敢人物表示赞叹和钦佩,使孩子在大人的赞叹与钦佩中学习积极的东西。

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不要经常把“害怕”之类的词汇挂在嘴边,连大人都会害怕的事情,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从而更加胆小、恐惧。受这种影响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或求职时,都会有一种恐惧心理,这样会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不但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还要感激并牢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修养,不会感恩或不愿意感恩的人只能被大家所遗弃。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只知道为孩子无私地付出,却从来不知道应该教孩子回报父母、感恩父母。这样的孩子大多都是自私的,他不知道什么是感恩,也不知道什么是报答,而是认为父母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一个不懂得感谢父母、回报父母的孩子,又怎么会去感谢他人、回报社会呢?

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安金鹏,家里非常贫困,但是却有着一位坚强的母亲,无私地为孩子奉献着一切。安金鹏曾在《母亲啊,你是我最好的导师》中这样写道:

……跛着脚的母亲在为我擀面,这面粉是母亲用五个鸡蛋和邻居换来的,她的脚是前天为给我多筹点儿学费,推着一个平板车去卖蔬菜的路上扭伤的。

端着碗,我哭了。我撂下筷子跪到地上,久久地抚摸着母亲肿得比馒头还高的脚,眼泪一滴一滴地滚落在地上……

……

我家太穷了,家里欠的债一年比一年多。我的学费是妈妈找人借的,我总是把同学扔掉的铅笔头捡回来,把它用细线捆在一根小棍上接着用,或者用橡皮把写过字的练习本擦干净,接着再用。

……

我的母亲是用一种原始而悲壮的方式收割的麦子。她没有足够的力气把麦子挑到场院脱粒,也无钱雇人使用脱粒机,她是熟一块割一块,然后用平板车拉回家,晚上再在我家院里铺上一块塑料布,然后用双手抓一大把麦秆在一块大石头上摔打脱粒……三亩地的麦子,靠她一个人割打,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着割,膝盖磨破到出血,连走路也是一颤一颤的……

她为了不让我饿肚子,每个月都要步行十多里地去批发20斤方便面渣给我送到学校。每个月底,妈妈总是扛着一个鼓鼓的面袋子,步行10里路到大沙河乡车站乘公共汽车来天津看我。而袋里除了方便面渣,还有妈妈从6里外的安平镇一家印刷厂要来的废纸——那是给我做演算的草稿纸,还有一大瓶黄豆酱和咸芥菜丝,一把理发推子,天津理发最便宜也要5元钱,妈妈要我省下来多买几个馒头吃。

我是天津一中唯一在食堂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我只能顿顿两个馒头,回宿舍泡点儿方便面渣就着辣酱和咸菜吃下去;我也是唯一用不起草稿纸的学生,我只能用一面印字的废纸打草稿;我还是那儿唯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洗衣服总是到食堂要点儿碱面将就。可我从来没有自卑过,我总觉得我妈妈是一个向苦难、向厄运抗争的英雄,做她的儿子我无上光荣!

……

我要用我的整个生命感激一个人,那就是哺育我成长的母亲。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可她教给我的做人的道理却可以激励我一生。

安金鹏的母亲用她独特的方式爱孩子、教育孩子,她明白,做父母的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孩子要回报社会,就需要从回报父母做起。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报答父母,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教育孩子要感恩,也没有给孩子报答的机会。而作为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动物界都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感恩行为,更何况人呢?那些幸福的一代又拿什么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很多孩子已经把尊重长者、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弃之脑后,吃过饭后,把碗筷一推就去看电视或打游戏,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洗碗擦桌子;孩子生病了,父母跑前跑后,体贴照顾,而父母生病,孩子却不闻不问,毫不在乎。如此下去,怎能不让人忧虑?

教养加油站

孩子不懂得感恩,往小了说是不孝敬父母,往大了说就会发展成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因此,父母们绝对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提高父母的地位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家长,管理家庭成员的生活。父母又是家庭生活的给养者,吃的、用的、玩的、穿的,没有一样不是父母置办的,所以父母理所当然是家庭的核心领导者。但是现在的很多家庭中,孩子是小皇帝,父母都得围着他转,反倒成了他的侍从,这就让孩子更加以小霸王自居,更意识不到去孝敬父母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才是长者,是家里的主事人,而不能没大没小,任孩子在家里蛮横胡闹。

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不容易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是怎样工作的,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赚来的,更不知道父母为生计奔波时有多辛苦。他们只知道向父母要钱、要吃、要穿,并认为这是应该的。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想到孝敬父母呢?所以,父母应该有意将自己工作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是用心血和汗水交换来的,自然孩子就会不再乱花钱,也会从心里感激和敬重父母。

父母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

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孝敬长辈,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孝敬自己的父母。所以,当父母的要多照顾年迈的老人,周末休息时常去老人那里看看,买些补品和衣物,如果工作忙,没有时间,就常给老人打个电话,或干脆让孩子去看望爷爷、奶奶,并要求孩子帮老人做些家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很多时候,他人的意见往往也是我们自己行为的镜子,我们总是在别人的目光中调整着自己的人生坐标。

生活中你是否发现,一个小群体的错误意见,往往可以迫使一个人做出与自己感知和判断不相符合的回答。

50年代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坐成一排,看两张卡片,其中一张卡片上画三条长度不等的直线A、B、C,另一张卡片上画一条直线X,它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线之一等长,要求被试者判断X线与哪些线等长,被试者按座位号顺序回答,第五个被试者明知他们答案不对,但也不敢肯定自己正确的答案,只能顺从地得出了与前四人相同的错误答案,这是一次从众心理测验,把这种测验重复多次,结果类似。

从众心理也称顺从心理,有人也称遵从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行动,信仰和情绪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如跟着感觉走路会使你步入歧途,跟着广告购物会使你上当受骗。科学研究中,从众心理可使你放弃自己正确的研究结果,当然最为严重的是从众心理可使部分人形成小群体、小集团,发生数人一起违纪现象,甚至多人聚众闹事的违法现象。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

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

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