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16769800000009

第9章 儿时养成的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对孩子不良习惯的心理调适(2)

“但是爸爸,这儿离家有足足18英里,而且天已经黑了,您不能走回去。”不管卡尔说什么都是徒劳的。他的父亲开始沿着尘土弥漫的道路行走。他迅速跳到车上在后面跟着他的父亲,希望父亲可以改变主意停下来。他一路上都在忏悔,告诉父亲他是多么难过和后悔。但是父亲根本不理睬他,继续沉默着,思索着,脸上写满了痛苦。整整18英里的行程,卡尔一直跟着父亲,时速大约为每小时5英里。

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痛苦,卡尔非常难过。然而,这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但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不能结束。说谎绝不是偶然说说的,必定是养成了一种说谎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大多数又是从小养成的。因此,父母要想让孩子不说谎,就必须帮孩子改掉说谎的习惯。

教养加油站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说谎的习惯呢?

不要恶言伤人

切忌用“那么小就骗人,长大必然学坏”,“你在说谎”,“你骗人”这些糟透了的语言,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我是骗子”孩子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最好家长不要理会幼儿的谎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吸取的知识的增多,幼儿谎言会自动消失。

家长要给孩子树好榜样

家长要对孩子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起表率作用,千万不要欺骗孩子。并注意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多给孩子讲一些诚信方面的故事,强调做人要做诚实的人。

重视孩子的第一次说谎

防微杜渐,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他明白一些道理的时候,如出现说谎的事情,要严肃批评,决不姑息。注意批评不要当着外人,一定要他认错为止。

鼓励孩子说真话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讲真话,当孩子做错事且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时,父母要给孩子以表扬和鼓励,而不要对孩子进行打骂责罚。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正是因为害怕父母的打骂才去说谎的。

不少孩子都有过顺手牵羊,偷拿东西的行为。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采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即骂,而收效却甚微。其实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反应过度和“姑息养奸”都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做法就是对其进行规劝说教,让其了解到偷窃的危害以及对他一生的影响。

关于孩子的偷盗行为,很多父母都束手无策。有的因溺爱而再三宽容,有的施以暴力却毫无效果。一个少年犯曾自述:“当第一次入室偷盗时,感觉就像幼时偷拿父母藏在床头下的零钱一样平常”他从没想过会在铁窗下度过最宝贵的青春。那时妈妈的袒护,如今看来,是他犯罪的祸根。

“偷窃”在词典上的解释是:“不是自己的东西,暗中取为己有。”常有人说:“小偷,小偷,小孩大多喜欢偷。”偷东西的行为在孩子中经常可见,大多数孩子都有过拿别人东西的经历。那是因为他们年纪小,还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只知道占有,见到喜欢的东西就想要。有些是因家中没有钱或父母不给买心仪的物品,但也有些是抱着要吸引父母注意力的心态。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偷东西的行为情节轻的是违反社会道德,情节严重的可就是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广州市一帮十四五岁的少年为上网结伙盗窃。其中几名少年在偷盗时,被埋伏的民警抓获。随后,民警又顺藤摸瓜,发现了其余几名涉案少年。涉案少年共10名,从2007年12月初开始偷盗,直到12月底,他们偷窃20多次,偷窃财物价值达2000余元。

14岁的张某说,他和同学郑某都喜欢上网打游戏,可是父母给的零花钱总是不够用。后来,他们结识了一个同龄社会少年,名叫海宝。海宝介绍给他们一个找钱的方法——偷盗钢筋制造厂的铁,再拿去卖,立刻就有钱。于是几个人晚上来到钢筋制造厂偷铁,第二天,再找来一个收破烂的人,把铁卖掉,转眼间200元就到手了。他们用这笔钱尽情地吃喝玩乐、上网游戏,钱花完了再去偷。并且这一“找钱”的门路,很快在游戏圈里传开了,后来他们的很多朋友也加入进来,如此,盗窃队伍发展到10人。

其实,这群孩子的家庭条件都非常好,他们并不愁吃穿,但都缺少父母的管教。他们中有好几个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由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可以说,他们都是“放养”的。而且他们的父母给钱大方,养成了孩子胡乱花钱的习惯,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偷窃的行为。

至此,家长有必要认真衡量一下,自己的事业和孩子的教育,究竟哪个重要?

另外,还有些孩子去偷别人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冒险和刺激。专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偷窃的孩子其实并不缺少零花钱,有的甚至家里很有钱,父母也经常给他们钱,但他们就是喜欢用偷窃去得到某些东西,这与他们的冒险心理和求刺激心理是分不开的,再加上他们胆子大,敢于付诸行动,为了寻求一种异样的成就感,于是便选择了偷窃。

一位初中生,从小就有种想偷东西的欲望,那种感觉很刺激。因为他在上小学的时候,电视上放映美国系列电影《007》,每当看到主人公詹姆斯·邦德运用高超的伪装和技巧偷得物品时,他就会感到非常兴奋,并且自己也开始跃跃欲试,想要亲自体会一下偷东西的快感。他第一次是偷了家里的十元钱,被父母发现后,爸爸非常生气,二话没说就打了他两个耳光。

没过多久,他又把挨打的事忘了,整天想着趁同学不在的时候偷点儿东西。有了第一次经历,他开始变得谨慎小心,从偷东西到偷钱,他再没被抓到过。慢慢地,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有一次,他趁课间同学不在教室的时候,偷偷回到教室,去翻同学的书包,总共偷了50多元钱。事发后,学校非常重视,校长亲自排查,结果把他揪了出来,并给予严重处分。

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而且其过程充满了“危险”,这是多么刺激和神秘呀!由于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其道德观念还不强的时期,往往只感受到了其中的冒险和刺激,而并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

然而,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勿轻小事,小隙沉舟;不轻小物,小虫毒身。”不管孩子的偷窃东西的价值如何,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并努力帮助孩子改掉这个不良习惯。

教养加油站

偷窃,作为一种不劳而获的恶习,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一种备受社会谴责的行为,所以父母一定要戒除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惯。

孩子的第一次不容忽视

有关专家指出,孩子养成爱偷的毛病,主要是孩子第一次从邻居、同学或朋友那里偷东西时,父母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批评和教育,加之平时父母对孩子教育不够,导致孩子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发生偷窃行为时,父母一定要予以重视。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争取把偷窃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

对孩子也不能一味地批评处罚,还要让孩子觉得你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并知道错在哪里。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我知道你真的很喜欢,但这些东西不是你的,你不能随便拿走。除此之外,别人也有许多好东西,你同样也不能拿回家。”

不遗留任何可以诱发偷窃的物品和时机父母不要随便乱放零钱、钱包;去别人家,临走时提醒孩子把玩过的东西放下再走。

要使孩子勇于承认错误

正视错误,是改掉偷窃行为的前提。父母在发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后一定要及时让孩子将物品归还物主,同时要致歉或赔偿,不要让孩子将错就错或存在侥幸心理。

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

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每个家庭都讲究“孩子优先”原则: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都是孩子优先,碰上奇缺的东西,就由孩子自己独自享受了。可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突然有一天,年轻的父母们会发现,孩子手中的东西不愿意给同伴,甚至不愿意给父母和爷爷、奶奶等。这时,父母可能会很尴尬,并且有些心酸。孩子怎么成了“白眼狼”?

孩子很自我,这是一个中心问题。一个孩子很自私的时候,他处处会无礼,会傲慢,只要我要的东西就不给你。他会懒惰,会不孝,他想的永远都是自己,又怎么会顾及别人?

有一个小男孩儿,深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疼爱。从小时候起,家里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顺从他的意愿做事,他逐渐地变得很“独”。曾经有一次,爷爷在小区门口下完棋回来,实在太饿了,进家坐下后,顺手拿起孙子的饼干就吃了起来。这些饼干已经放了好久了,孙子平时根本就不喜欢吃。然而,当他看到爷爷在吃他的饼干后就不愿意了,非让爷爷把饼干还给他,甚至伸手要从爷爷手里去抢。

尽管妈妈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给他买来更多的饼干,但还是不能说服他,他不仅哭闹,而且还坐在地上耍赖,不依不饶。最后,还是爸爸说带他去吃麦当劳,才阻止了男孩儿的哭闹。

恐怕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奶奶要休息,孙子要看电视,只能奶奶做出让步;孩子要吃蛋糕,不管路多远,妈妈也得跑去买;女儿不想去上学,一哭闹,妈妈便允许她在家待一天……

家长对孩子可以做出很多让步,这是爱的表示,而这种让步的价值是什么呢?如果培养他高尚的品质或支持他做好事,这种让步是值得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使孩子滋生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快乐,而不考虑别人利益、别人痛苦的利己主义思想。这样发展下去是危险的,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很难说他会有爱国之心,他也不会爱自己的亲人,他爱的只有自己。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为有用的人;即使不为国为民做出重大贡献,也不要成为“虎狼”之人。

一个炎热的盛夏,儿子闹着要吃西瓜,妈妈在街上转了很长时间,终于买回一个大西瓜。切开西瓜时,情不自禁地先尝了一口,立即听到一声严厉刺耳的童音:“谁让你吃的,给我吐出来!”妈妈愣在那儿,两行热泪止不住流了下来。随即又听到孩子说:“算了,算了,下次不许这样!”可能良心未泯,儿子总算“原谅”妈妈的“过失”了。

无独有偶。

有一个下岗女工,平时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为了给女儿补充营养,一天她咬咬牙从菜市场买了半斤虾,做好后端上来,看着女儿吃得津津有味,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口。女儿快吃完了,她禁不住想去吃一个剩下的虾——“别动!”她7岁的女儿无情地说,“我还想吃呢!”

如此自私的孩子是谁造就的?是家长自己长期过分溺爱、娇纵的结果。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女,生活条件优越,特别是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的态度,把孩子放在了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助长了他们的独占欲,强化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孩子只知享受和索取,却不知付出和奉献,长期下去,逐渐发展成极端自私的情感和行为。

总之,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家长的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父母和长辈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长辈分享,长辈在感动之余却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做父母的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千万不要一味地给予孩子爱,这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爱心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

教养加油站

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呢?

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

要让孩子学会在享受时应首先考虑长辈,就餐时,好菜要先让给长辈吃,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别人为自己服务时要表示感谢;别人遇到困难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

让孩子做家务

父母应指导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给爸爸妈妈倒茶水等。让他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艰辛,要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便将来为家庭和社会多做奉献。

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分享

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玩和看,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养成互相谦让的好品德。

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对孩子提出的不切实际和无理的要求,父母必须坚决而明确地加以拒绝,并说明拒绝的理由。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过上吃穿不愁的富裕生活,他们大把大把地给孩子零花钱,结果却使孩子养成了胡乱花钱的习惯。理财专家认为,教会孩子独立理财比直接给其一大笔金钱更有意义,家长应适时给孩子的财商教育“补课”。

我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多少钱可以宠坏一个孩子?恐怕没有人说得清。

金钱就是一把双刃剑,富足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它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缺乏人生理想、乱花钱、攀比、自私、贪婪等。帮助他们改正这些缺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理财的能力,这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不可小觑的责任和义务,但大头还得落在父母身上,因为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里,父母对他们“金钱意识”的灌输也更为直接和直观。

专家也已指出,现在的孩子理财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对孩子财商教育的缺失。许多父母生怕孩子染上贪财恶习,而不让孩子沾钱的边,反而造成“绝大多数孩子都有零花钱,而绝大多数孩子又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

一位8岁男孩的母亲说,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自己去超市买过东西,可是上个周日,突然把一个200多元钱的大礼花抱回家。父母追问半天才知道是他用自己的压岁钱买的。“我不敢想象他以后还会抱什么回来。”母亲特别担心孩子养成胡乱花钱的习惯。

由此看来,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一定的理财意识和能力,绝不是让孩子变为金钱的奴隶。这个所谓的分寸还需要父母来掌握和衡量!

有一位家长讲了一件这样的事。

他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和一些香港巨富家庭的孩子有过接触,他感触特别深。

这些孩子,大多在美国都有过打工的经历。他们家里并不是缺少钱,可是很多孩子却要自己打工挣零花钱。为此,他曾与一位香港社会学家探讨这件事,到底这是一个家族的偶然兴起,还是有意为之。那位社会学家说,这就是家族培养接班人精心安排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