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跟专家学情绪调节
16770400000007

第7章 摆脱负面情绪,展现一个光鲜靓丽的自己(2)

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呢?

心灵故事

小刚是家里的独生子,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下长大,读小学的时候小刚还算是听话,虽然说偶尔调皮一下和学校里的同学玩闹,但总算没有落下学习。

上了初中却不一样了,小刚觉得课本没什么意思、上课就像是坐牢一样难以忍受,慢慢地学校成了小刚最不愿意去的地方。

假期终于到了,爸爸妈妈整天去上班。百无聊赖的小刚听说网络游戏很有意思,所以他就拿出了爸妈给的零花钱悄悄地溜进了网吧,网络游戏确实给他带来了许多新鲜刺激的感觉,他不断地变换着各种游戏来玩,眼看一个多月的假期就要结束了,很不愿意去上学,可是游戏他也觉得玩腻了。

他不在去网吧了,甚至是连床都懒得起,他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了,觉得活着真是无聊。于是脸不洗、门不出。饿得时候就让爷爷和奶奶给他弄吃的。

专家解析

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调节能力。

无聊感与注意力密切相关,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注意力涣散都会引起无聊。

情绪对无聊感的产生也有影响,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

无聊是精神找不到寄托。通常情况下,空虚无聊的人都会感到生活了无生趣,没有快乐可言,觉得生活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内心没有真正、深刻的满足感。内心感触是一切都是没有意思的,有一种虚无感。

一般而言,人们之所以会无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是跟外部世界脱节。丧失激情,丧失兴趣,或者丧失能力都可能造成这种脱节。比如在一个研讨会上人们在谈论一个你毫,不关心的话题,你可能感到无聊;或者谈论一个你所知甚少的话题,你也可能感到无聊。

二是跟内部世界脱节,丧失耐心、丧失信心以及丧失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容易导致这种脱节。比如内心难以平静,对于需要做的事情而且可以做的事情不愿意去做,对于不必要担心的事情持有持久的焦虑,深陷应然和实然的冲突不能自拔,不能通过自我说服得到放松。

而空虚无聊的本质在于无意义感。从生命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存在的基础是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觉得生命与生活是有意义的。而生活和生命是否有意义,取决于生活是否有一定的奋斗目标,并且有为之奋斗的动力。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目的与过程的交互作用,如一个人既定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新的目标还没有出现,在这个时期可能就会出现一种空虚无聊的心理,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能做什么。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小船,突然灯塔上的灯熄灭了,小船也就失去了目标,会在大海上漫无目的地浮漂。人生也是如此,寻找人生的目标并不是一句空话,它有着实实在在的意思,有着积极的价值。

无聊是找不到一定的心理依托,找不到生活的价值,以及生活的平衡点。当感觉自己无聊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精神寄托。这个时候,可以找点事情做,如选择收拾一下房间,做做家务,或者找一本好书读一读,也可以出去转转。因为长时间处在无聊的状态中,人会否认自我价值,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进而害怕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也很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情绪调节

无聊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对自己的身心发展也不利,无聊也使一个人失去对自我正确的认识,以致丧志斗志,失去了追求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永远平庸下去。

因此说,只有让无聊的日子充实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精彩。那么,该怎么摆脱无聊呢?

1.给生活一个目标

目标是摆脱无聊的有效手段。当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目标时,就会想着为之奋斗。当所有的空余时间被要做的事情占满了,就会觉得自己的心被充实起来了。

2.使自己忙碌起来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做的,关键是你做不做。例如房间需要整理,书籍需要我们品读,父母需要照顾等。

3.积极与人沟通

无聊感又可派生出无助感,总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内心苦闷在积累,亟需找人倾诉和求助。从绝望中走出来吧,找一个觉得合适的人作为你的倾诉对象。

4.旅游和运动

旅游和运动都能排解你的无聊。当你觉得自己无事可做的时候,可以出去旅旅游,如爬爬山,逛逛公园,或者做做运动,如打打球,浇浇花等,都能有效地驱除我们的无聊。

“日子太单调了,没意思,活着就像行尸走肉一般”,这是很多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提不起精神,对生活充满悲观、绝望。那么,怎么样才能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呢?

心灵故事

小雨是个善良而敏感的女孩子,在高三复读的那年他深深地爱上了同班的一个男孩。可是他们并没能考入同一所高校,而是在两个不同的城市里各自开始了大学生活。

但这并没有使他们的感情冷却,相反,两地的鸿雁传书、周末假期的偶尔相聚都使小雨在感情的漩涡里越陷越深。男孩曾经想过拒绝,可是每当看到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孩深爱着自己他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口。直到大三下学期,男孩的出国签证和所有手续都已办好。讯息传来,小雨的世界顿时失去了所有的色彩。灰暗、痛苦是她的神情。她不知道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专家解析

人们常把不理想的、消极的、没有激情的生活状态描述为“灰色生活”,它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而这种状态越来越多地困扰着现代人。

心理学家指出,有两种人会用“灰色生活”来描述他们的生活状态。一种是为了理想努力拼搏而受挫的落魄人,这种人往往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决心。他们需要不断地满足内心日益膨胀的欲望,但是在寻求满足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不断被生活欺骗;于是,他们变得颓废、堕落,整天处于一种低迷状态,觉得生活也失去了色彩。

另一种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得到充分满足后,内心空虚寂寞的富贵人。这种人通常有着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在别人的眼中,他们已经是幸福至极。可在他们自己看来,生活没有激情,没有乐趣,没有追求,因为他们的种种欲望已经得到了满足。正是因为生活过于安逸,他们才逐渐缺少好奇、冲动,以及精神动力,结果觉得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人在欲望满足前和欲望满足后都会出现“灰色生活”。因为对于越得不到的东西越好奇,甘愿冒着风险去追求,当在追求的途中遇到挫折时,内心开始挣扎,痛苦也会随之而来,目标和理想变得遥不可及。而对于自己已有的东西,人们总是看得比较淡然,没有了追求理想过程中带来的新鲜感和刺激感。

再者,生活的简单重复吞噬了人们内心的激情与活力。日复一日的工作,总是把人搞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平淡无味的婚姻也会使人失去乐趣和激情,感情世界变得匮乏。当人长时间处于一种固定的生活状态时,难免会变得落寞、悲观、失望,被“灰色生活”困扰。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

情绪调节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情绪压抑、灰暗的时刻,这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快乐与否,还会降低自己的幸福感,给工作和学习带去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地去驱除这种灰色的情绪。

1.换个环境

可以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或度假,或给自己订个休闲计划,定期外出活动,换一个新环境,调整心态,缓解消极情绪。你会在旅行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体味到不同人的生活,你会发现生命别有一番美丽动人的景致。

2.改变单调的生活

给自己的生活增加点新鲜感,或许可以去实现以下多年以前的心愿,学习一种自己很喜欢的乐器,还可以经常与朋友聚餐或者参加娱乐文体活动,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新的生活元素,并在其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穿西服还是夹克衫?吃西餐还是中餐?这份工作是继续做还是跳槽?对有些人来说,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严峻的考验,因为他们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干脆利落呢?

心灵故事

焦羽从小就是一个乖乖女,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就这样从小学到大学,哪怕是买衣服穿什么颜色这种很小的事情都是妈妈帮她决定的。

大学毕业后,焦羽在市里的一家医院上班,可是医院里的一些事情总让焦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她不但是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筹莫展,就算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分寸,她也难以把握。

虽然有些问题她告诉了妈妈,妈妈帮她想了应对的方法,可是许多问题还是被她一拖再拖,医院没有办法就让其他人替他解决。

有一次院长来找她谈话,希望它能够做事果断一点,改掉这种优柔寡断的作风,可是她从小就没有形成遇事自己拿主意的习惯,焦羽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她应该怎样做呢?

专家解析

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面临很多的选择和判断,对与错,常常只是一纸之隔或一时之间。由于心理矛盾,就会陷入左右摇摆,徘徊彷徨,不能立刻做出清醒的判断。特别是在影响自己一生的重大选择上,人们的犹豫,表现的更为明显:反复的犹豫,最终导致耽误了良机。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那些优柔寡断、自己不做决定的人对自我缺乏正确评价,他们内心有一种不现实的完美主义倾向,希望能够把握所有的因素。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为此,变得畏首畏尾。众所周知,当你做出一个选择时,就意味着失去了其他选择的机会,然而有些人有着很强的占有欲,在占有欲的驱使下,面对选择他们会变得犹豫不决。一个人越是优柔寡断,越是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事,过于追求和幻想完美,往往会阻碍他做出决定。因为迟迟不作决定,就可以幻想自己从来没有失败。

法国心理治疗师皮纳认为,那些犹豫不决不做决断的人是在等待别人给他做决定,他们害怕承担选择带来的责任,而把选择权交给他人则意味着自己不用承担责任。的确,所有的决定在解决问题时,总会连带产生另外的问题,任何做选择的人总要付出代价,而那些优柔寡断的人可以通过自己不做选择来逃避责任。

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影响到人做决定的能力。

法国心理治疗师克勒斯贝认为,不能做决定的人可能小时候对父母的意志百依百顺,长大后,失去了听从自己需要的能力。很多父母,总是代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逐渐丧失了自我决断的能力,致使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做决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这样的一些孩子长大后,对事物的发展难有预见性,不知道做出一个决定之后对应地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有人帮他们做决定,长期以来,使他对事情的发展缺少洞察力,对家长、老师和身边的朋友形成一种严重的依赖感。一旦失去了别人的帮助,他们就陷入了迷茫困惑的犹豫不决之中。

情绪调节

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所以,我们应该克服犹豫不决的毛病。那么,该怎么克服犹豫不决的不良心理呢?

1.决定取舍

不要追求尽善尽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就可以决定取舍。尽可能全面地去认识带要解决的事情,并且勇敢地作出决定,你就可以在一次次的决定中吸取经验教训,使自己不断成长。

2.有胆有识

人的决策水平与其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决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处处留心,使自己尽可能多的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有胆有识,有识有胆。”

3.主动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平时经常开动脑筋,勤学多思,是关键时刻有主见的前提和基础。积极主动地思维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常常能够帮助我们做出重要的决定,多数时候,这些决定还都是正确的。

4.自强自立

培养自立、自信、自强、自主的勇气和信心,减少自身对他人的依赖,逐渐培养自己性格中意志独立性的良好品质。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强自立,事事都想依靠别人,那么在需要他做出决定的时候,他必定会表现出犹犹豫豫的性格。

5.遇事冷静

排除外界干扰和暗示,稳定情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仔细分析,亦有助于培养果断的意志。何况,毛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你在遇到问题时六神无主,手足无措。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似乎人人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总是力求在各个方面都做到完美。但完美让人费尽心力,不知道是为了更好还是更坏。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摆脱这种追求完美的心理呢?

心灵故事

小美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养成了做事尽善尽美的好习惯,写作业时哪怕是一页作业纸上有一点瑕疵、写错一个字,她都会重新再也一张。当时老师总是拿着她整洁的作业本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

现在的小美开始工作了,同时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小美事事要求完美的习惯一点儿也没有变。在家里他觉得丈夫做什么事情都达不到她的要求,在单位,他对别人都不放心,事事亲历亲为。但是此时小美受到的不是他人的表扬,而是丈夫和同事的厌烦。

让小美苦恼的是,自己要求完美有什么不对,为什么自己的丈夫和同事都在笑她,这是为为什么啊……专家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着“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就是尽最大努力使自己成为可能成为的一切,其实这是在追求一种完美。追求完美的心理完全符合人性,因为人天生就想体验极致的快乐和痛苦。

有些人极端自我,过度自恋,有着典型的自恋型人格。心理治疗师妮可·迪可凯纳认为,过度自恋的人渴望自己出类拔萃,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程度,总是很极端,在完美和最坏之间徘徊。而自恋者彻底拒绝自身的不完美,不允许自己出错;他们过度地爱自己,这种爱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一旦出现一些小错误,就会痛恨自己。

事实上,过度自恋属于一种幼稚病,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曾有过幻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成人之后的自恋正好弥补了儿时没有自主权的心理缺憾。再者,也可能是父母过于偏爱孩子,优越的家庭环境培育出了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长期的生活模式造就了他们自恋的性格。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自己当初没能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到了孩子身上;而孩子为了使父母满意,也给自己定了过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