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5分钟心理小实验
16770800000004

第4章 帮你讲出心底的故事——洞察内心世界(1)

人们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当外界的一些因素刺激到我们的内心,就会激发出不一样的情感。而每一份情感,每一种行动背后又都隐藏着一个不一般的故事,值得我们解读和玩味。

有些人的心情总容易受到别人的声音和信息的影响,很难有一刻的安宁。正因如此,他们也很难做出成功的大事。

心理实验

有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试验,他把几个志愿者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志愿者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心理学家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志愿者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是蠕动着各种毒蛇的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他们刚才就是从毒蛇上方的小木桥上走过来的。心理学家问他们:“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互相看了一看没支声。过了一会儿,有三个志愿者犹犹豫豫地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志愿者一上去,就异常小心地挪动着双脚,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志愿者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个干脆弯下身,慢慢地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心理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地与外界的人和物接触,别人不断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而所有信息,就像上面的实验中的毒蛇一样,对我们的心情以及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会因事事如意而情绪高涨;当我们处于逆境时,又往往因困难重重而情绪低落,我们的心总是随着外境的转变而起起落落,时而悲伤,时而欢乐。而要想做成大事,就需要保持一颗坦然的心,宠辱不惊,顺其自然。

我们周围经常会有一些朋友或者是同事,总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经常改变主意,没有主见。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布莱姆以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做了个有意思的实验。他告诉孩子们有一些糖果给他们吃,他们可以在两种糖果中任选其一。随后,布莱姆离开,他的助手进来。但是,这名助手并没有像布莱姆所说的那样做,他只是任意地将一种糖果发给每一个孩子,而不是让孩子们自己来挑选糖果。

这一过程结束后,布莱姆再次现身。通过与孩子们的谈话,他了解到,原本孩子们评价说自己是喜欢某种糖果的,但是当他们被强行塞给别的糖果之后,他们的看法改变了,认为原来自己喜欢的糖果不好看或者不好吃了。

心理启示

本来孩子们预期自己可以选择喜欢的糖果,结果当他们发现实际上并不如此,就会感到自己被加上了一种额外的束缚,导致了对原本喜欢的东西也不喜欢了。

在企业管理方面也经常出现类似的问题:国内许多公司企业里,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指手画脚”,而中国的儒学教育使得大部分员工善于遵守命令。对于自己分内的工作,员工本来非常有自己的主见和计划,但管理者常常给建议或者意见,就让员工无所适从、摸不着头脑了,思来想去,最后还是领导的建议好,那就去执行管理者的建议好了,不用思考就成了员工的习惯了,所以国内的企业创新就比较少。

能够获得成功几乎是所有人都渴望的事情,可是,当真正获得了可以成功的机会时,有的人却选择了退缩或放弃,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给研究生上课时,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个圣人?”“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学生们的反应是:咯咯地笑、不安地蠕动。而当马斯洛问他们是否想要获得成功时,他们却都说“想”。既然想成功,却不敢有积极的努力和实践,甚至连自己的理想都不敢承认,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约拿情结”。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上的一个理论:“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它反映了一种对伟大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它会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不愿发挥自己的潜力。而“约拿”也被用来指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

心理启示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成功不仅要忍耐离群的孤独,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在成功的门前选择了逃避或放弃。加之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的“我不行”等消极的念头一直伴随着他们,当成功的机会降临时,那些消极心理则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在机会面前,他们就会选择放弃。这就促成了人们不是由于做不到而失败,而是由于逃避或放弃才与成功无缘的理论的成立,所以,想要成功的人们一定要把握住每个可以令自己成功的机会。

现代企业中,像沟通、冲突、矛盾、协调等软件功能,有些企业领导往往容易忽视,但是恰恰是这些软功能充当了企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男孩站在玻璃外观看满屋吸引人的玩具,在长时间的痛苦等待之后才允许他们去玩这些玩具;而另一组孩子没有等待,直接让他们玩玩具。那些事先未受挫折的孩子非常高兴,爱惜地玩玩具;而那组经过等待、受过挫折的男孩却表现持极端的破坏性,他们往往打碎玩具,或者是把玩具踩在脚下。

心理启示

以上是一例很典型的挫折导致攻击破坏行为的心理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挫折导致了不满和压力,这也成了消极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挫折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可能遇到挫折,如果我们没能很好地处理挫折那么就可能形成压力,出现一些负向的情绪,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如果没能及时排解还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企业所依靠的是有能力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往往是不会因为所谓的物质条件优越而忠于企业。来自上司真诚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的敬业度。一般而言,工作负担、角色冲突和模糊这些压力源是由于管理者的不善管理而导致的。所以,企业除了要对员工进行绩效追踪,更要对管理者进行相关评估。

绝望者是痛苦的,因为他无法改变目前的处境;绝望者是悲观的,因为他已经不再去尝试努力了。而绝望是如何产生的呢?

心理实验

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A和B两组狗做实验:先把A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具有电击装置的笼子里。他发现,这只狗在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但经过努力仍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把狗换进另一个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发现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而B组的狗,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实验就直接进入第二个笼子里,却发现它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心理启示

这个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这个实验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因为习得性无助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生活中,如果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就会在做这个工作时不再努力。但是,并不是任何失败都会导致“习得无助”,只有人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才容易出现“系的无助”,即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如认为自的学习成绩差是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这样肯定会于事无补。而正确的做法是,挫折面前,坚持不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快乐的时候,好的创意很容易出现;悲伤的时候,全心投入到研究中更容易忘掉悲伤。难道心情对行动真的有影响吗?

心理实验

为了证实好情绪对工作的益处,心理学家请一部分参与者观看西局电影或送给他们糖果,以此让他们产生良好的情绪。其他参与者随意观看一些中性电影。

所有参与者岁后接受了一项创意工作:我们给他们一人一支蜡烛,一盒火柴还有一些图钉。他们需要把蜡烛固定在墙上,方便人们点燃。因为图钉太短,所以不可能用图钉直接把蜡烛固定在墙上。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是把火柴取出,留下火柴盒,用途定把火柴盒钉在墙上作为蜡烛的支撑物。大约十几分钟以后,研究人员问参与者是否想到了解决方法。75%快乐的参与者应经找到,而只有20%看了“中性”电影的参与者成功解决了问题。

心理启示

似乎积极的情绪带来了更开放、更直观的研究角度,因此快乐的人显得感具有创造了也更容易发现事物间的固有联系。如果你在广告业工作,必须时刻保持充沛的“原创”精神,好心情对你必不可少。当然,我们无法让心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但我们应当了解心情对工作的影响,在做出决定前或在开始一项重要任务前,我们都可以对自己的情绪状况做出简单的评估。各项实验和研究告诫我们,心情对工作的影响不是无足轻重的。

勤与懒相辅相成,“勤”是一种生存之道,“懒”未必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因为懒于杂务,才能勤于思考。

心理实验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作“懒蚂蚁效应”。

心理启示

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因为在“勤蚂蚁”们忙于具体事务的同时,它们却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所以说,勤与懒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一个分工协作的组织内部,勤者与懒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大量勤者的存在,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还需要有必要懒于具体事务,却勤于思考创新的指挥者、决策者。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懒着,勤者极易无所适从,乱了头绪,所以,“勤”与“懒”都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有时,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是却能得到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美国曾做过一项有关治疗末梢神经痛的实验,接受试验的人员分为4组:A组服用一种温和的镇痛药;B组服用色泽形状相似的假药;C组接受针灸治疗;而D组接受的是假装的针灸治疗。试验结果显示:4组人员的痛感均得以减轻,4种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这说明,镇痛药和针灸的效果并不见得一定比安慰剂或安慰行为更为奏效。这种现象在医学和心理学中被称作“安慰剂效应”。

心理启示

所谓“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主要是心理在起着作用。

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27年行医生涯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牙痛患者来到杜斯的诊所后便说:“一来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其实他们并未说假话,可能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也可能像参加了宗教仪式一样,当他们接触到医生的手时,病痛便得以缓解……有时这种低廉又并无任何副作用的“安慰剂”能起到疗效确实是美事一桩,但遗憾的是,安慰剂未必能起到真正又持久的疗效,而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却被耽搁了。所以,在运用“安慰剂效应”的同时一定也要看到它的负面作用。

有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心理实验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从该校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然后以赞美的口吻将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学生的成绩都有了显着进步。

其实,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学生也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老师,坚定老师对这些学生的信心。虽然老师始终把这份名单藏在内心,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表情影响着这些学生。学生受到影响,奋发向上的激流就在他们的血管中汹涌,于是他们更加努力,结果就有了飞速进步。这个实验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变得更加自信,也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支持的连续性。

生活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而这种影响,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当然,梦想的实现,更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奋斗。

生活中,一旦某个人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之后,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在今后的一言一行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向标签上所说的发展。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心理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帖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的确,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上面这个实验说明,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