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笑着读完心理学
16771100000006

第6章 心理影响生活——境由心生,境随心转(3)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玻璃隔成两半,鱼缸的一半放进大鱼,连续几天不给其喂食。之后,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很多小鱼,饿急了的大鱼看到小鱼,径直朝小鱼冲过去,却被中间隔着的一层玻璃顶了回来。大鱼不甘心,连续数次卯足了劲想冲过去,结果都被挡了回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以后,大鱼们放弃眼前的美食,既然吃不到,也没必要白费力气。后来,心理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小鱼游到大鱼面前,这次大鱼可以吃到美食了。然而,此时的大鱼却失去了吃掉小鱼的欲望,反而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而无动于衷。

因为无效,于是无望,然后无欲,最终无为。不仅鱼是这样,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头疼的。有时候,批评得越多,孩子反而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了。现在很多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特别是男孩子,往往贪玩不爱学习,自己学习成绩差,长期没有进步,于是就会主动放弃,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起色,于是他好吃懒做,迷恋网络游戏,起初老师的批评,父母的约束,还能使其有所收敛,可是天长日久,他们就会变得脸皮越来越厚,不管家长怎么批评和讽刺,他们只当是耳边风,根本不当回事。

为什么大鱼在受到挫折之后,就会放弃吃小鱼的念头,为什么学生受到的批评越多反而没有达到父母、老师所期望的效果呢?为什么他们会自认为学习成绩难有起色而选择放弃呢?其实,这体现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叫做“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厚脸皮效应”。

这一心理效应是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对动物的一项研究实验而提出来的。

首先把狗关在笼子里,每当蜂音器响时,就给它难受的电击,狗感到疼痛,就会努力地躲避,但是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这个笼子,只能接受电机带来的痛苦。这样的操作进行了很多次以后,狗变得不再挣扎。即使实现把它的笼子打开,然后再把蜂音器拉响,其实在电击之前,狗完全有时间逃跑。但是它不但不逃,反而没等电击开始它就已经趴倒在地上开始颤抖和呻吟,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习得性无助通常是指有机体长期的经过了某种刺激影响后,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会对某些事情倾入许多热情,希望获得成功,但是当遭受失败时,便开始失望。而如此类似的失望越积越多,逐渐地我们就会感到疲乏,觉得不管怎样努力,都不能成功,于是开始对自己失望,轻言放弃,逐渐表现出萎靡不振的状态。

这种心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环境的影响过大,把自己淹没在环境中,找不到自信,面对现实环境自己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实际上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而是被生活吓住了。另一个原因是人们误以为眼前的事实就是将来的事实,从心理自发的接受了这个事实,认为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也就不会想着去改变,即一种安于现状的心理,在对抗无效的情况下,选择了任命。

生活中,很多人会钱看得很重,面对一些损失总是不愿舍弃,结果为了挽回那一点点损失反而付出了更多,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既然成本已经无法收回,放弃是最好的方法。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类似的事情,如果你花了30块钱,买好了一张明晨去泰山的汽车票,可是第二天醒来时,却发现天空阴云密布,很快就要下雨。这时,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不舍得已经花费的30元钱而执意去泰山旅游,那么你就要再花费一百多元钱购买景点的门票;到了景点后,你不仅看不到你向往已久的日出美景,更有可能因为下雨路滑给你爬泰山十八盘带来很大的危险。另外,你还有可能被雨水淋湿,有感冒发烧的可能,这样就要再支出吃药打针的成本费用。

为了挽救30元的损失,而付出更多,这显然是很不划算的。但是,总会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把已经沉没的成本再“捞”回来。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买了车票,不去旅游就被浪费掉了,他们从不考虑为了弥补这个成本,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造成更大的损失。面对这种情况,应对的最好方法就是,停止你的出行计划,坦然地接受已经付出的成本,并且不让它干扰到你今后的生活。但是很少有人能这么做。

生活中,很多人都爱算计,花了多少,省了多少,以为自己很精明,但是有时候却是很糊涂的。为了贪图一点小便宜,为了不浪费本钱,结果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例如,我们为了做一件事已经投入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都称为“沉没成本”。

既然不可回收,为什么人们不能冷静对待,果断舍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主要是因为人们内心存在的侥幸心理和贪便宜心理。

人们为了获得自己设想的美好的结果,往往会一厢情愿地忽略一些风险和损失,而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并且会对已经造成的损失不甘心,因此,固执地坚持下去,这样的心理往往会导致人们无法认清现实,损失更大。就好比,在股票一片大跌的情况下,很多人为了减少损失而清仓,但是有的人却扔在坚守,一方面是不甘心付出那么多而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另一方面则心存侥幸,觉得股市还是反弹,因为握着不放。

还有就是人们的贪便宜心理,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付出多少的成本,就应该有多少的回报,如果捞不回成本,就等于是自己的损失,因此,凡事都要尽力地捞回成本,结果却增加了很多附加的成本。例如,某人付出了58元获得一份套餐券,而面对丰盛的自助餐,他决心“把本钱吃回来”,结果海吃海喝,结果吃得“撑破肚皮”,导致了胃出血,本来打算吃完饭去公园游玩,结果却进了医院。

其实,许多人都有这种的想法,并受到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不仅花了冤枉钱,还要受冤枉罪,何苦呢?从表面上看,人们总想着把本钱“赚”回来,觉得这是一种“精明”的行为,实际上却是“精明反被精明误”。因此,我们应该懂得“沉没成本”的原理,放弃侥幸和贪便宜的心理,使自己在理财中不做“傻事”。

当一个人只戴一块手表时,他很容易能够知道时间,但当他有两块或更多的表在身上时,却难以确定准确的时间了,并因此会感到无所适从。生活中很多人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大家都去过钟表店,墙上挂着很多大大小小,样式各异的钟表,但并不是所有的钟表的指针都指向同一个位置的,也就是每个钟表都显示的是不一样的时间,这时候,我们就很难分清哪个才是准确的时间了。

生活中,很多人会遇到这样的困惑。王先生就是一位。他原本是个很守时的人,他有一块手表,已经戴了很多年,他总是以这个手表的时间为准来做事。后来条件宽裕了,他买了手机,但是他还是习惯带着手表。然而,最近王先生做事却不那么准时了,反而经常迟到,因为手机上也显示时间,但是与自己的手表上的时间却并不一致,他不知道哪个才是准确时间,该以哪个为准,结果犹犹豫豫,最终导致经常误事。

为什么两个手表却不能告诉人们准确的时间呢?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到这样一个定律:当拥有一块手表时,人们可以知道时间;而拥有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的手表,其实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造成混乱,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着名的“手表定律”。

人们在思考问题,或者处理事情的时候,总会有一定的参照标准或遵循的原则,当参照标准或遵循原则不是唯一的,却相互矛盾或者不统一的时候,人们就会面临一种选择的困境,选择其中一个,就可能会错过另一个,两者不能兼顾,并因此会对原有的标准失去信心,表现出疑惑、犹豫和不安等。这一心理效应的发生,与人们的不自信有很大关系,自信心不足,在听取别人的建议时就很容易动摇和改变。

生活中这种“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现象很多,例如,面对势力相当而又各有特色的两所名校,考生到底应该报考哪所?面对两个个性相反却又同样优秀的男孩,女孩应该何去何从?面对两个上司截然相反而有同等重要的指示,员工应该怎样处理?很多人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会为之苦恼许久,不知该如何做出决断。而这种困惑也必然会影响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影响到家庭的幸福,影响企业的发展。

例如,互联网公司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在2000年年初宣布合并,并立志要在这种天作之合的前提下,为人类开创一个新的美好世界。然而,经过两年半别别扭扭的“共同生活”后,这场世纪联姻还是不幸地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在于美国在线的企业文化强调操作的灵活、决策的迅速,以快速抢占市场为其工作目标,而时代华纳的企业文化却是稳步发展、讲求诚信、追求创新。两家企业合并后,企业高级管理层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两个公司之间两种价值标准的矛盾冲突,导致员工完全搞不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阻碍公司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或者更多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将会导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而陷入混乱。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目标、不受干扰;懂得取舍,该放则放。我们只需要一只值得信赖的“手表”,尽力校准它,坚定不移地以它为指引行事,就能从苦恼和困惑中跳出来。

在面对矛盾选择的时候,心理学家建议采用“模糊心理”来应对,也就是在难以决策的情况下,以潜意识的心理为主要基调,做出符合潜意识心理的选择。通过心理的潜意识,往往能够提供给我们最安全的心理保护,做出最符合个体心理需求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