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决定未来
16774700000020

第20章 从现在开始做起,踏上培养人生习惯的9周之旅(3)

一个月过去了,就在大家对新主管失去兴趣时,这位主管却突然召集大家开会。会上,主管宣布了一份晋升和处罚人员的名单。大家对晋升的人心服口服,因为他们平时就表现优异,有目共睹;对受到处罚的人也没有多少同情,因为他们经常迟到早退,不安心工作。

这样一来,大家对这位主管由衷佩服了。

年终部门聚餐的时候,大家免不了对主管的工作能力进行称赞。主管也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朋友租了一套带院子的房子。当他刚搬过去时,便动手清除了院子里的杂草,并种上自己买来的新花卉,而这些花卉只不过是一些寻常品种。

有一天,房主来了,随意地打量着院子里的变化。忽然,他吃惊地问:“我的那两株牡丹哪儿去了,那可是名贵品种呀!”

经房主这么一说,这个朋友才意识到,自己竟将名贵的牡丹当作杂草铲除了。

过了一年,这个朋友因工作关系,又在别处同样租了一套带院子的房子。虽然那院子里杂草丛生,很乱,但他没有贸然动手去收拾,而是让这座院子保持了原样。

果然,一棵冬天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树,在春天的时候竟开出了一树繁花;一丛春天时以为是野草,到夏天竟然是一团锦簇。半年都不见动静的小树,秋天突然红了叶子,风姿卓越。

直到这时,这个朋友才真正认清了哪些是无用的植物,哪些是珍贵的品种。然后再将杂草和普通的树木铲除,而将珍贵的花木留下来精心培育。

说到这里,主管举起酒杯说:“一个公司就像一座花园,你们就像这座花园里的花草树木。花草树木只有等到开花结果时,我才能辨识出哪些是名贵品种,哪些是一般花木。”

“试玉应烧七日满,辨才须待十年期。”辨识人才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不仅辨识人次如此,其他的事也都是这样。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深谋远虑,能够帮助你辨别事物的真伪,帮助你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决策,从而抓住机会,一举走向成功。

深谋远虑、未雨绸缪,不仅是人类特有的思考方式,就连蚂蚁为了生存,也同样具有深谋远虑的本能。它们在能活动的季节里,不停地劳作,为过冬储存食物。

由此可见,深谋远虑是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养成深谋远虑的思考习惯,才能避免看问题的短视化,而为长远考虑。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每天一点点

1.摒弃自己的浮躁心理

当今人们心理的一大弊病就是浮躁,做什么都不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而渴望朝闻道、夕成功,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摒除掉自己的浮躁心理,为长远考虑,打基础,才能求得长足的发展。

2.沉住气,多为长远考虑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意思是说,不为长远考虑的人,也是处理不好当前的事物的。只有深谋远虑,三思而后行,才能避免因自己的盲目冲动而导致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

7.把问题问个“底朝天”

人要有三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书本得来的一个头脑,再加一个会思考、会推理的头脑。

[俄国作家 契诃夫]

在2008年的春节晚会上,蔡明、郭达表演的小品《梦幻家园》中,蔡明那嗲声嗲气的“为什么呢”在几分钟之内即成为流行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整个表演中,蔡明那句“为什么呢”的口头禅频频出现,客观上烘托了表演效果,增添了几分笑料。然而,在笑过之后,却引发了国人的深深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为什么呢”总是显得很吝啬,以至于“没长脑筋”也成了批评人的口头禅。

遇事不善于追根问底,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会使学习工作成效不佳,生活质量不高,甚至可能吃亏上当,蒙受巨大财产损失。究其原因,大多是人们不懂装懂,懒于思考,虚荣心在作祟。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伟大的灵魂是向往怀疑的。”这也许是让张爱玲一直喜欢自己四岁时怀疑一切的眼光的缘故吧。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能思考,因此遇事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在脑子里多划几个问号,把多疑善思融入我们的日常习惯之中,从而磨砺出一种勤奋思考、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品质来。

多问几个“为什么呢”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对明天认识的唯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习惯于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是通向成功的大敌。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索精神,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在追问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打牢我们的人生基础,为明天的成功做准备。

世界着名的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就曾经使用提问法来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使很多疑难问题都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有一天,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台生产配件的机器在生产期间突然停止运转了。管理者就立即把大家召集起来,通过连续提出诸如机器为什么不转动了、保险丝为什么会断等6个“为什么”,使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丰田公司的举动说明了,在解决问题时,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追根问底,才能使问题露出本来的面目,从而消除可能的隐患,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获得最大的效益。

由此可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它能开启人们的思路,引导人们做出准确判断和科学的选择。

事实上,科学发现往往就是由一个好奇或疑虑开始的。苹果熟了,会自然地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空中,面对这个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牛顿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进行了艰苦的“为什么呢”的探索,并最终从中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还有个着名的《戴震难师》的故事。

戴震,清代人,字东原,考据学家,思想家,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人。戴震刚会说话那年,大概是聪明的缘故,跟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都不肯停下来。

有一天,老师教授《大学章句》的内容。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是由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相隔这么久,朱文公又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后来证明,戴震凭着多疑善思的精神,在考据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书本,而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能取得进步。

每天一点点

1.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心身边发生的事,多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多思考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从而认清事物的真相。

2.不迷信权威和定论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于那些权威和定论也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在有所接受的同时,也要持几分怀疑的精神,才能有新的发现。

学会做人是根本,做事之前先学做人

在当前这个浮躁的、诚信缺失的社会里,踏踏实实工作、明明白白做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现在的社会所需要的、呼唤的。而学做人,做清正纯洁的人是需要习惯来支撑的,否则只是心血来潮、昙花一现,对自己无济于事。

1.修剪自己的欲望

在跨越诱惑之门的时候,情感和理智都在你的手中,就看你如何去掌握。

[美国科学家 富兰克林]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着名文士,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从不接受贿赂,老百姓都说他是难得的清官。

有一次,时任东莱太守的杨震到昌邑视察。昌邑县令王密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巴结机会,便在一天深夜带着黄金十斤,悄悄地去拜访杨震。没想到杨震一点儿情面也不给,拒不接受王密的贿赂。王密以为他是装腔作势,就对杨震说没有人知道他来过这儿。谁料,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别人知道呢?”王密听后,惭愧不已,只好带着黄金离开了。

在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诱惑无处不在:金钱的诱惑、美色的诱惑、名利的诱惑,等等。面对诱惑,我们很容易心动,从而深陷其中,迷失了自我。养成“抵制诱惑、保持本色”的习惯,在面对诱惑时,要有所舍、有所自持、有所节制,才能冲出诱惑的包围圈,保持头脑清醒,心理平衡,行为规范。

修剪欲望人非圣贤,不可能总是清心寡欲。在面对外界的引诱时,要会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抵制诱惑。一个人只要能经常修剪自己的欲望,训练自我内心的力量,才能不受外界的诱惑,正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比较冷清。

老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了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巡视了一周后,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长满了灌木。那些灌木丛没有经过修剪,长得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时不时地去修剪同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被修剪的灌木成了一个半球形状。

僧侣们不明就里,便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这天,寺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衣衫光鲜,器宇轩昂。法师接待了他。落座后,对方说自己是路过此地,汽车出故障了,司机正在修车,他便随意进寺院来看看。

喝完茶后,法师陪客人在寺里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呢?”

索提那克法师听后微微一笑,让人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

他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上。客人看到了满山随意生长的灌木,也看到了被法师修剪成球形的那棵灌木。

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一样反复修剪同一棵树,您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日间堵塞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法师颔首说道:“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客人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他十天后再来。

法师并不知道,来客是曼谷最有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苦恼。

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了。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道:“可能是我太愚钝,当每次修剪的时候,还能够保持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便会依然缠绕着我。”

法师笑而不言。

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大亨的回答依旧。

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它一下子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心灵的枷锁。”

大亨恍然大悟。

此后,越来越多的香客慕名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地被修剪成了各种形状,成了一道着名的风景。寺里香火渐盛,闻名全国。

在当前的社会中,存在着太多的诱惑,官员受到贿赂的诱惑,商人受到利润的诱惑,即使是有了蛀牙的小孩子,也会受到糖果的诱惑。如果不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便很可能成为诱惑的俘虏。

“任重者则思其远,思远者则不愿近”,只有心中存有远大志向了,才能始终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高尚的品质。

每天一点点

1.提高自我识别能力,增强自我免疫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听听、多看看、多想想,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因众说纷纭而失去自己的主张。尤其是对那些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那些充满诱惑的利益要保持警惕,不可轻易相信这些人和事。

2.加强自己的意志锻炼

抵制诱惑,终究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的意志坚定了,那么无论多大的诱惑都不会使你动心,这就需要加强自己的意志锻炼。要与那些不良环境和朋友断绝往来,同时培养高尚的志趣、抵制低级的诱惑,才能保持本色,实现人生的理想。

3.通过“自我激励”训练,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选一些名言警句,时时警示自己;可以为自己定一个座右铭,时时勉励自己;可以通过心理训练,获得抵制诱惑的心理力量等。

2.懂得感恩,学会惜福

世界是这样的,面对着它时,人意识到自己受惠于人,而不是主人的身份;世界是这样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时,必须做出回答,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

[美国犹太教哲学家 赫舍尔]有个寺院的主持给寺院立下了一个规定:每到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对主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主持问一个新来的小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小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主持又问那个和尚最想说什么,小和尚说:“食劣。”第三年年底,没等主持发问,那个小和尚就说:“告辞!”主持望着小和尚的背影缓缓说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这里的心魔便是小和尚的抱怨,他只在考虑着想得到什么,而没有去珍惜现在已有的,所以他的心中便永远不会有快乐。养成“懂得感恩,学会惜福”的习惯,你才能善待生活,善待别人,而不只是一味地索取、贪婪。只有这样你才会感觉到什么是幸福,就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一切,从而觉得人生是如此美好。

感恩,生命的感动

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其善良品质是可贵的,其道德情操是高尚的。

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那么生活中就永远充满了灿烂的阳光;你抱怨生活,那么生活也给不了你什么,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城里,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几十个最穷家庭的孩子们聚到一块儿,然后拿出一个盛满面包的大托盘,对他们说:“你们一人只能拿一个这个盘子里的面包。在上帝带来好运之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霎时,这些饥饿的孩子们一哄而上,他们围着大托盘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争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便急急忙忙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