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决定未来
16774700000026

第26章 从现在开始做起,踏上培养人生习惯的9周之旅(9)

[中国新闻家、学者 邓拓]

钱惟演虽然生长于富贵之家,但是并没什么别的嗜好,就是喜欢读书。在西京洛阳时,他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先秦百家着作和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绛也说:“宋绶在史院的时候,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读书的声音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到,竟然好学到了如此地步。”欧阳修告诉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唯有这些地方才可以深深思考。”

学习无法速成,需要长期一点一滴来积累。当一个人参加工作后,就更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学习了,这时就应该充分利用工作间隙、业余时间等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日积月累,你就可以发现你已经积累起了一大笔精神财富,而这将会对你的工作和事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时间就像我们手里的一把沙子,常常从指缝间不知不觉地散落,如果不加警觉,我们手里就会一无所有。养成利用零碎时间读书的习惯,从时间中节约时间,想方设法把别人不屑于利用或难以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并且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样既有效利用了时间,也充实和提高了自己,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有莫大的益处的。

从时间中节约时间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所建树者,无不惜时如金、如生命,他们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去浪费时间,他们利用每一点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如此长年累月积聚下来,其成效是惊人的。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一百多本读书笔记。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己看过的书竟达1.6万多册。他在研究帝国主义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了60多万字的札记。

有一位惜时如金的名人甚至这样说,当你读错一本坏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仅仅是看了一本坏书,同时你也失去了读一本好书的机会。可以说,没有他们争分夺秒的读书、学习,没有长期的积累,也不可能做出巨大的成就。

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同时他也是个博物学家,对多门学科都有研究,也都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他能取得常人望尘莫及的成就,与他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是分不开的。

当他刚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时还是个无名小辈,在科学界根本没有什么名声。

后来,他自费参加了英国皇家组织的环球科学考察活动,在“贝格尔”号考察船上,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把这次考察活动当作旅行,而是争分夺秒地去学习、写作。

当别人喝咖啡、聊天时,他则在坚持写航海日记,并且一直与国内科学界的朋友保持着书信联系,其中的不少信件很快就被当作学术论文发表了。在这次考察活动中,达尔文搜集了足够研究50年的生物标本。

5年后,当达尔文再次踏上故土时,他已经被当作着名的海洋生物学专家对待了。当有人问达尔文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时,他说:“我从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才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东吴大将吕蒙原来文化水平较低,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发愤读书。即使在军务十分繁忙的时候,他都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几年以后,大有长进。以致后来鲁肃去拜访吕蒙时,连连感叹:三日不见,已非吴下阿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一股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吃苦精神,没有一股勤学不辍、追求不止的拼搏精神,就可能学而无获,学而无成。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充满各种诱惑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不为小功而止步,不为干扰而弃学,自觉从功名利禄中摆脱出来,从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真正静下心来学习,才能有一番作为。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枕头是用圆木做的,他读书困倦时就枕着圆木睡,只要稍微一动,圆木就会滚走,人就会惊醒,他用这种方法来强制自己,挤时间刻苦读书。

杰出的人物之所以杰出,就在于他们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他们把别人不屑利用或难以利用的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都用到了学习上,他们掌握了比别人更多的知识,也就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成功几率。

每天一点点

1.要更好地利用零碎的时间

把握好每一分钟的学习时间,就应把所有空闲的时间都看作有用的。比如,研究一下上班路线,选择一条最短的路线,这样就可以缩短上下班所花在路上的时间,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学习。

2.安排一个时间表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制订一个可行的、适宜自己的、简单明了的计划表。这样即使是在很忙碌的状态中随意看几眼,便可对要做的事了解个大概,从而合理地安排时间、利用时间。

3.每天都反省一下

过去的一天都做了些什么,用了多少时间,有没有浪费时间,时间利用效率如何,以及要怎样改进等。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学习计划,提高时间利用率,让零碎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3.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

[中国数学家 王梓坤]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恩格斯·亨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很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着作,以及马克思的着作,同时要不断地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着,因为“研究原着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恩格斯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工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着。可见,他读书也是有重点的。

着名作家叶灵凤曾说:“学问家的读书,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估量着书中每个字的价值而定取舍,这是在购物,不是读书。暴发户和大腹贾,为了装点门面,在日夕之间便坐拥书城,那更是书的敌人。真正的爱书家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学问。他是将书当作了友人,将读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掌握各个时期、各种门类的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自己。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是缺乏动力的,人们只有通过经常接触书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不与社会脱节。

毛主席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的典范。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读书的。

特殊爱好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上一箱子书。途中尽管列车震荡颠簸,他也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拿起来翻看。

毛主席晚年虽然重病在身,但仍然不辍阅读。他重读了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却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到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小的时候就看过,到了60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过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

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做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华的部分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收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着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可见,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只有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才能有一个充实、成功的人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成功的人在学生时代便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能力和习惯,那就是能从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甄别自己需要的好书,以供阅读,同时他们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这种能力和习惯对其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培养选择好书、会读书的习惯。

每天一点点

1.多读书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要读各方面的书,不能只看一种,这样,才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只有网罗天下知识,才可以“下笔如有神”。另外,读过的书也要多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但是“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间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中,无疑只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着《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因此,还要读好书,会读书。

2.读好书

读书要读对我们有帮助的书,而不读无害、无益、无聊的“三无”书籍。好书能陶冶人的性情和高尚的情操,而“三无”书只会腐化我们的心灵,玷污我们的思想;好书会让我们终生铭记,引导我们走向辉煌,“三无书”看完后笑一笑就忘了,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读书要读好书,唯有好书才能帮助我们突破重重阻碍,走向成功。

3.会读书

读书不只是为了消遣,而要切合自己的实际状况,针对自己的弱项,找些这方面的精品书籍去读,从而弥补你知识上的缺陷。会读书,还要吸取书中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本好书,可以奠定你将来人生发展的方向。

4.实践,一切真知的源泉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古波斯诗人 萨迪]

着名生物学家威哥里伏斯还清晰地记得他幼年发生的一件事:“我5岁那年,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我把一只毛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作茧,几天后,在我仔细、惊奇的观察下竟出现了一只蝴蝶。”

他把这个发现称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其实这个发现也很平常,但由于是亲自去做,亲眼看见,便具有不一般的意义,由此也照亮了这位科学家的心灵,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的诱人,这对他的整个成长、整个人生价值意义非凡。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具备了与之相应的能力,从知识到能力之间还需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国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养成学以致用、亲身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还可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读透生活这本“无字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既要掌握充足的知识,也要有丰富的阅历。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较好地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的重要资本。因此,我们不但要注重从书本中吸收知识,也要注重从生活、从社会中吸取知识。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费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因为他有高超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强烈的探究兴趣。

童年时,费曼就对各种实验特别感兴趣。11岁那年,他在自己家的地下室里开设了一个“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自己动手学会了电灯的并联和串联,学会了把酒变成水,并拿这些学会的东西为小伙伴们“变魔术”。

费曼为了搞清楚狗的鼻子为什么特别灵敏,便亲自试验,自己像警犬一样在地上爬来爬去。结果他用自己的实验证明,狗的嗅觉能力的确强于人,但是人的嗅觉能力也被低估了。他认为这是由于人的直立行走造成的,因为人的站立就使得鼻子离地面太远,从而难以闻到地面上的气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经常向别人演示:他自己先走出书房,让书房里的其他人每人都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