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专家给女性的心理呵护书
16774900000008

第8章 真诚平等 做善良女人(7)

她下定了决心,下令让婢女把水泡捞上来,但是事与愿违,那些婢女刚碰到晶莹如珍珠的水泡,水泡霎时就破了。整整半天,宫女们没有捞上来一颗水泡,把公主气得浑身打战。无奈之下,她想起了自己无所不能的父亲。于是,急匆匆地拉着父王来到了荷花池边,对着一池闪闪发光的水泡撒娇说:“父王!您一向可是最疼我的哦,您答应过我的,不管我要什么东西,您都会竭尽全力给我办到的啊!现在我想要一串水泡编成的花环,这样戴在头上,我一定是您最最漂亮的女儿!”

“我的傻女儿,水泡只是一些虚幻的东西,根本是做不成花环的。我派人另外给你找一些世上最珍贵、最奇特的珍珠水晶,水晶编成的花环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环!”国王疼爱地看着自己的女儿说,但语气中,却没有丝毫的责备。

“不嘛!我就要水泡花环,如果您不想给我,那我就觉得你说话不算话,根本不配做一个好的父亲,我也就不想活了。”公主哭着闹着,国王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无奈之下就把所有的大臣召集到宫殿里来说:“我的爱卿们,我现在有一件事想要拜托各位,我知道你们都号称是世界上的奇工巧匠,所以我想你们一定也有办法满足公主的愿望,如果你们谁有办法用水泡编织成花环送给公主,我会重重有赏。”

大臣们面面相觑,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国王也会和公主一样愚昧无知。

一位大臣唯唯诺诺地说:“报告陛下!水泡一碰即破,怎么能够拿来制作花环呢?”

“哼,亏得你们说得出口,你们难道忘记了平时我是如何对待你们的?可是今天你们连我女儿一个小小的愿望都满足不了,还配做我的大臣吗?”国王大发雷霆。

“陛下请息怒,我有办法替公主用水泡编成花环,可是您知道我两眼昏花,实在是分不清荷花池里的水泡哪些看起来比较均匀,比较适合做花环。所以我能否请公主亲自挑选,然后交给我来编织。”一位跟随国王出生入死,并且人生经验非常丰富的大臣告诉大王说。

公主听了,兴高采烈地拿起瓢,弯下腰身,认真地挑选自己中意的水泡。本来光灿灿的水泡,经公主轻轻地一碰,就变为泡影。结果公主费的气力不小,却没有捞到一颗水泡。

我们都知道,公主的水泡花环根本就不可能编织得出来。可以想象公主最后将会是何等的失望,一向衣食无忧、呼风唤雨的她也有得不到的东西。其实从深层次来说,公主贪婪的是一些虚无的东西,一旦贪婪到了极致,什么都将是虚无。公主正是被贪婪蒙蔽了眼睛,才闹出了这么一个大笑话。

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有很多人都有着公主一样的贪婪,过分的追逐,只能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然而,有很多女人面对金钱总是爱不释手,严重的虚荣心使她们不能够心如止水,贪婪到了极致,结果到了最后一无所有,因为贪婪到了极致就是虚无,就是水泡。

聪明反被聪明误

提起女性的贪婪,《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不能不算是一个代表。《红楼梦曲·聪明累》说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机关算尽”主要就是指王熙凤的贪婪。而王熙凤的贪婪,不仅造成了自己的身败名裂,同时也是导致贾府被抄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说的第七回有一处很不起眼的细节,周瑞家的问小尼姑智能儿,“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说不知道。在一旁正在和智能儿玩的惜春就问:“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说是余信。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他(智能儿)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想是就为这事了。”这段文字乍一看似乎就是智能儿的师父老尼姑净虚来取月例银子,没什么大事。可是仔细琢磨琢磨,好像不那么简单:月例银子的数目和发放时间都是固定的,所以才叫月例。按说净虚来取月例银子,应当是她主动找余信或者余信家的,怎么倒反过来,成了“(净虚)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把月例银子给了不就完了吗,怎么“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呢?连惜春都想到余信家的是要对净虚说月例银子发放的事。如果按时发放,那么余信家的就没有必要对她咕唧半日。之所以咕唧了半日,看来就是要说明推迟,要想办法解释,还要老尼姑别问这问那,要保密。

这个谜底到第三十九回才正式揭开。由于袭人悄悄向平儿打听:“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连忙走到袭人身旁,见附近没有别人,才悄悄说:“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着说:“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平儿悄悄告诉她,这个月的月钱,王熙凤早就从账房那里支出来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这个细节我们要特别注意不是推迟几天吗,怎么又要凑齐了才放呢?关键就在“别处的利钱”几个字上。也就是说,推迟几天发放的月例银子不是她从账房里已经支出来的那些,那些银子放几天高利贷能有多少利息!而是她多处放高利贷,各路利息加起来,就够府里上上下下三四百口子的月钱了。袭人和平儿都认为王熙凤“没个足厌”(贪得无厌)。平儿说凤姐“这几年拿着这一项(月钱)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体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这里有几句话需要琢磨琢磨:这“翻出有几百来了”,是翻出有几百两银子来了吗?不像。因为“只他(王熙凤自己)这体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而那是指几年工夫翻了几百倍,估计至少有好几万两银子。所以第十五回王熙凤对净虚说:“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这话还真不是吹牛。不过在对金钱的贪得无厌的追求中,王熙凤不仅人性逐渐失落,而且也为日后自己和家族的败落不断积累了能量。

王熙凤贪婪的结果是“反误了卿卿性命”,可惜,可叹,一位可以称得上女强人的奇女子竟因为贪婪而误了自己的终身,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且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勒住贪婪的疯马

“贪”的本意是爱财,“婪”的本意是爱食,“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意思就是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会愈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为利,本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过分地追求利,就不正常了。古人曾经用“贪冒”、“贪鄙”来形容那些只图钱财,欲望过分的行为,认为是“不洁”、“不干净”、“不知足”的;老百姓甚至用“贪官污吏”、“硕鼠”、“蛀虫”来讽刺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可见贪婪是不得人心的。

可是一代又一代以来,依然有很多人为之“前赴后继”,那么如何来戒除、克服贪婪的心理呢?我们可以试着按照心理专家的提示来做:

二十问法

这是一种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写出20个“我喜欢……”,等到写完,再一条一条地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愿望,哪些是超出自己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以明确贪婪的对象和范围,然后自己作深层次的分析。例如一个贪财的人在纸上写下“我想变成一个有钱人”,或者是“我喜欢过有钱人的生活”……那么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对钱是否有一些过分的欲望,为什么很多的行动都与钱密切相关呢?再接着考虑一下,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不是万能的,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况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为了钱而去增加自己不必要的负担呢?类似的方法还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否具有攀比、侥幸心理等。

知足常乐

知足者常乐,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满足,所以几乎就不知道什么是快乐!而世界上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在声色犬马、充满诱惑、你欺我诈的古代社会里,能摆脱一些私欲的干扰,知足常乐,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应该如此,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和欲望,但这要和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不能心生贪婪之心。而“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托尔斯泰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要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就都归你。

于是那个人就拼命地跑,太阳已经偏西了还妄想再跑上一段的路程,他跑得精疲力竭,不小心摔了个跟头,就再也没有起来。有人就在他倒下的地方,随便挖了个坑,把他给埋了。牧师在给他做祷告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正如《伊索寓言》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当你煞费心机所得到的却又在自己赤裸裸地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拱手交给其他人的时候,不知道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而反过来说,因为我们对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那么,我们便会活得洒脱,活得自在,活得轻松,活得快乐。所以,无论你身居豪宅还是陋巷,无论你是百万富翁还是基本温饱,一样都应该学会享受每一刻美好的阳光。

学会施舍,改变吝啬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说出了人与钱之间微妙的相处关系。的确如此,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首先面对的就是五件事:油盐酱醋米,因为我们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生活总是要应付过去的。但是世界上有很多远比金钱更为珍贵的东西,比如友谊和亲情,这是一种情意,是多少钱都买不过来的。大千世界中,我们不可能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我们不可能离开他人的关心和呵护,因为每个人都有落难的时候,在别人处于危难的时刻不如帮他一把,为自己日后乘凉栽下一棵树。一句话,千万莫做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拒绝诱惑

人在一辈子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陷阱,而最为可怕的是自己为自己挖掘的那口叫做“贪婪”的陷阱。因为贪心,人们往往会忽略自身的弱点,奋不顾身地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即使知道危险就在下一刻。所以面对诱惑,我们要让自己保持自制。

有一个贪污犯,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带着自己所有的财产,躲到一家破旧的教堂里,并且请求牧师帮助他逃过警车的追捕,虔诚的牧师立即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且要他马上走开,否则就会报警。

“我给你一笔钱,来报答你的恩情,你看30万怎么样?只求你让我躲过这个晚上。”

“不!”老牧师坚定地说。

“那么50万呢?”

老牧师依旧拒绝。

“100万,100万怎么样?”贪污犯仍旧不死心。

老牧师突然间大怒,愤怒地把他推了出去,狠狠地说:“快给我滚出去,天哪!你开的价钱已经要接近我渴望的数目了。”

可以说,老牧师有足够的自制力,他知道自己心里的底线,也知道自己受不了金钱的诱惑。可是生活中的你呢?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是否也一样如老牧师一般坚贞?

“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试想: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一日三餐,你只能到吃饱为止,一次也只能选择睡一张床,即使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如此享受。所以,在诱惑面前切记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因为生活中,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