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专家给学生的心理呵护书
16775100000013

第13章 性格心理篇(12)

古时候,有一个人非常吝啬。

有一次,他病了,病情越来越重。当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便把孩子们叫到身旁,嘱咐说:“你们听我说,我已经给寺院捐了不少款,可是到现在还没得到极乐世界的消息。不要因为我的死而乱花钱。务必把丧事办得俭朴一些,不花钱才好。行吗?”孩子们说:“那就照您的遗嘱办,可是棺材总得雇人用轿子抬出去吧?”老头道:“不,那太费钱了。”“那就用牛车拉吧。”“那也费钱。”“那就请两个人扛出去吧。”“不,那也得雇两个人,要花钱,那不行。”“到底该怎么办呢?”于是老头说:“咳,真麻烦。死后,还是让我走着去吧。”

俗话说:“宁死一个人,不花二两银”,这是形容得最贴切的。

吝啬真的可以给吝啬者带来幸福吗?不一定。其实,吝啬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心的,他们每天忙于挣钱,担忧的是丢钱,害怕小偷将他的金钱全部偷走,害怕一场突然的大火吞噬掉他全部的财产,害怕自己的家人把钱全部挥霍掉,因此整天胆战心惊,坐立不安,永远都不会幸福的。

从前有个特别爱财的国王,他求神赋予他点石成金的本领。他有了这个本领后,凡经他手指触摸的都变成了金子,像面包、牛奶、椅子、床、宫殿都金碧辉煌,后来连他可爱的女儿都被他变成了金子。国王大哭起来,他再也不要这个点金术了:神啊,请您宽恕我,我再也不贪恋金子了,快把女儿还给我吧!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小气吝啬只会割断亲情、友情,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须知关心与帮助历来都有相互关系,“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相互帮助,你才会快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吝啬的人,他们很计较个人的得失,碰到任何事总怕自己吃亏;他们可以大慷别人之慨,而对个人利益却寸利不让,不乏贪婪之心;他们极少参与社会活动,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他们不愿意帮助别人,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很少有人帮忙;少参与活动的目的是少花钱,所以对同学聚会、生日聚会、郊游等采取能避就避的态度;他们极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困苦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毫无同情与怜悯之心。

因此,作为青少年要爬出吝啬的藩篱,走出吝啬的阴影,追寻生命中那一片与人分享的蓝天。

别把吝啬当成一种信仰

心理专家认为,人性中的吝啬是一种不受人欢迎,甚至是惹人厌烦的心理特征。

具有吝啬心理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他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朋不负责任,他只站在自我狭隘的立场上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他常用的话语就是“我干好自己的就行了,别人的我管不着”。

具有吝啬心理的人难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自私的行为,会破坏人与人之间所应培养的仁爱、同情心,破坏美好的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也会对社会的进步造成危害。

另外,有吝啬心理的人极易遭遇失败的人生。他们在学业上、事业上、家庭上、人生发展上、情感上都可能因这个性格而遭受磨难。

吝啬行为具有冷漠性、自私性、封闭性三个特点:

一、冷漠性

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痛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同情心,甚至落井下石。

二、自私性

吝啬的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他人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

三、封闭性

吝啬之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当然,在生活中,吝啬的类型是很多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主观人格修养方面

吝啬从心理学上讲,其实是一种消极防御心理。吝啬者有可能不自信,为了应付焦虑,就像个蜗牛一样缩在壳里,以对付外界的各种危险。另外,家庭的教养方式也能造成吝啬的性格。由于父母生活艰苦,非常节俭,或者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使孩子养成孤僻、多疑的性格,不喜欢跟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会成为一个吝啬的人。

二、客观环境方面

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有些人对自己所有的财富有很大的防御心理,生怕被小偷或者强盗之类的人抢去,这就使其对自己的钱财总是看得紧紧的。所以对于有钱人来说,他不会对任何人抱有同情与施舍之心,也就“越富有越吝啬”,和没有钱的人同等的吝啬。

三、天性方面

人的天性中有自私的因子,这可以说是产生吝啬的根源。孩子在小时候就不愿意把自己吃的、玩的东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到长大以后私心加重,他也就变得更自私自利、更加吝啬了。

吝啬对人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每一个有此缺点的青少年都应自觉加以克服。

一、要学会自省

吝啬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吝啬举止不会没有一点感觉,对他人对自己的吝啬有成见也不会没有一点感觉。把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朋友比一比,想想自己干吗如此克扣自己、克扣他人,就应该明白,人活一世,钱不是唯一的目的,除钱外,亲情、友情、快乐同样重要。

二、拥有美好的信仰

吝啬的人,应该培养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信仰,要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像佛教徒、基督教徒那样宽容,有怜悯心,多做一些好事,渐渐克服吝啬的毛病。

三、学会享受给予的快乐

尝试着去给街上可怜的乞丐一毛钱,或者将盲人从马路对面牵过来,或者给你的朋友买上一份小礼物,你给予的那种快乐,既愉悦了自己,同时也愉悦了别人。

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更乐于做一些给予别人的事情,因为你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快乐。

测测你的吝啬度有多少?

如果你在朋友家闲谈,发现最后一班车已经走了,而回家需走10公里的路程。

这时在下列4种方法中,你会采用哪一个?请依照实际生活环境选出。

A.给家人打电话,说要住在朋友家。

B.坐的士回家。

C.慢步走回家。

D.不在意地留在朋友家。

测试结果

A.你善于判断情况,受朋友欢迎,同时举止合宜,在社交上也超人一筹。但你在生活上是属于节俭的人。

B.你有自我牺牲精神,愿为人服务,但若得不到感谢,会很生气。表面上你很浪费,事实上你是个精打细算的人。

C.你有钱就想花,就算以后每天吃方便面也没关系。有人向你借钱,就随便借给他;反之,也会不客气地向人开口,所以你是个有经济观念的人。

D.你注重自己的想法,讨厌别人干涉你,看到喜欢的东西,就算没钱也得借钱去买。囊空如洗,也自得其乐,对经济观念是自由的。

马克·吐温说:“人类是唯一会害羞的动物,人类有时也需要害羞一点。可是人们却不应该在正常行事的过程中害羞,但同时也不应该在一个连动物都会害羞的场合下无动于衷。”害羞是一面难以绘制的情感屏障,是人人可以触及的精神枷锁。而人常常又在这种心理的包罗下,作茧自缚,因此,要破茧成蝶,就要摆脱束缚,勇敢地面对生活。

过分害羞的苦恼

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害羞是当一个人碰到陌生人和不熟悉环境时,不安和尴尬等自然的反应。他会担心不知道怎么说话、如何行动,因而退缩、封闭自己。

害羞者的退缩与不够主动,使别人误以为他们不友善,不易与人相处,导致社交能力不佳,人际关系也不好。较严重的甚至被人排斥,无法融入团体生活中。

小王是一家公厂的技术人员,他从小就特别“害羞”,“怕见生人”,用他妈妈的话说就是:“投错了胎,上辈子肯定是只老鼠。”

小王上学时在学校里也不大主动跟同学交往。家人根据他的性格,要他做了技工这一行业,因为不需要与人打太多交道。但是上班以后,随着摆弄机器的时间增多,小王与人交往就更少了。

有时间小王就会待在机房里,回家以后,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听音乐。到了该谈朋友的年龄,家人开始着急,因为他从来没有主动与女孩子交往过。于是,父母四处求人给他介绍女朋友。

结果,相亲时,他见到女孩子更是面红耳赤,说话也很是被动,结果人家嫌他太木讷。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子很失败。

到后来,女孩子再与他说话时,他结结巴巴话都说不完整。这样反复几次,他的情况更加严重,害怕在公共场合被人关注,特别是当众写字、发言、聚餐,甚至使用公共厕所的时候,他都会非常紧张,产生一种明知道不正常却又无法控制的恐惧。

他甚至不敢正视别人,与人讲话时目光总是躲躲闪闪,好像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见人脸就红,他害怕别人笑他没出息,因此紧张得脸更红了。

他感到不仅自己不自然,而且让别人也感到不自在,他想克制自己的种种情绪表现,可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担心如此长期下去会变成神经病,于是就逃避一切令人紧张的场合。

害羞、胆怯是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所产生的回应,是心理懦弱的一种表现。虽然有些人明知道害羞只是自己的心理在作祟,没有什么大不了,也想转变自己,使自己能够轻松自如地与人交往,但是自己就是做不到。

过分的害羞,总会给人带来一连串问题,如妨碍正常社交发展、降低自我形象等。内向、沉默、怕生、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迟熟等,都可说是过分害羞的征象。

萧伯纳年轻的时候就很害羞。有一次,他到街上的一家店里付账,他在街上走来走去,就是没有勇气去敲店主的门。

而今天,我们可以对萧伯纳做出各种评价,然而没有人会说他害羞。他之所以喜欢做出惊人的举动,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害羞。

害羞是一种痛苦,它是一件让人感到麻烦的东西,使人变得懦弱、不安、不快。害羞的人常常会感觉自己很愚蠢,就像一只被观赏玩弄的动物。但是害羞是可以克服的,当然,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只要不再考虑自己,下定决心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那么一切都会好的。

害羞的杨一

在每个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习惯于沉默寡言,在课堂上从不主动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大声说出来,即使被指名发言也显得过于紧张,尽管有时他们的书面作业会回答得非常精彩。在校园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他们是被老师忽视的一类。

如果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他们在校外与人交往时也显得孤僻、谨慎、多疑,他们倾向于逃避社交场合,很少主动与他人交往。

害羞是因为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有人将害羞阐释为“多疑”、“孤僻”、“谨慎”。大多数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定程度的害羞,但长期无理性的恐惧,就会形成社会恐惧症:惧怕别人负面的评价,惧怕无法面对社会。

害羞的人总会逃避社交场合,很少主动与人交往。他们不会惹是生非,也不会大吵大闹。但是害羞可能会变成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会阻碍青少年交朋友、有碍学习和自尊心的成长,也减低心理适应的能力。害羞的学生通常会神经过敏、疑惑不安、孤单、沮丧及难交朋友,他们的确需要帮助。

杨一是个很内向、很害羞的女孩,平平淡淡中一天天长大了。她没有让人怜香惜玉的脸庞,也没有让人羡煞的身姿,更没有聪颖过人的头脑。她就是她,还是那么内向害羞,甚至有人在旁边的时候,她都不敢好好看一看镜子里的自己。

她的朋友不多,知心的就更少了。有时候她很寂寞,但她不会对谁说起心中的感受。杨一的爸爸是一名医生,一名很好的医生。他不希望女儿年纪轻轻的就这样的沉默,他盼着女儿能快乐起来。爸爸尽量抽时间与女儿交流,可杨一还是没什么改变,甚至有些让父亲捉摸不透。

后来,杨一上了大学,家里给她买了一台电脑,一方面供她学习,另一方面也希望电脑能给杨一带来快乐。杨一终于上网了。在父亲的帮助下,她在QQ上注了册,有了自己的号码,有了自己的头像,这一切着实地让杨一激动不已。一个周日的下午,父亲到医院加班去了,杨一第一次独自打开了电脑,进入了QQ。“我的好友”空白一片,“陌生人”空白一片,她愣愣地望着屏幕,她是不会主动和谁聊起来的,她只好等待……

害羞是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一种心理,大部分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定程度的害羞心理,但如果这种害羞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演变成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结交朋友、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段,然而有不少人却害怕交际,遇人未语先面红耳赤;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缄口不语;生活学习中遇到难题,他们常“羞”于启齿……人们称这种为“害羞”。而正是这种“害羞”,致使他们与许多成才的机遇失之交臂。

害羞的人往往怕与人交往,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在交谈中无法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难以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以致影响到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展示,甚至会形成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的泛化,会导致社交恐惧症。可见,“害羞”已成为人们成才的一道门槛,它把个人与外界许多美好的事物隔离开来。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若依然固守自己那方羞涩的领地,拒绝交流,最终也将被社会所拒绝。

希腊政治家狄摩西尼斯,小时候是个性格懦弱、十分害羞的孩子,在众人面前说话就口吃。为了改变这个坏毛病,他常常独自跑到海边,站在岩石上,面对大海,以击岸的巨浪做听众,练习演讲。经过刻苦努力,他终于改造了性格的不利因素,在大庭广众之下脸不变色、心不慌,成了有胆量、口才出众的人。

不要再做含羞草

心理专家认为,害羞心理是社交行为不足中的最一般的表现。这是一种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和受抑制、避免与他人接触的倾向。害羞者在交往中已经能考虑对方的想法,又不适当地把对方想象成不断在观察自己所有思想和行为的“观众”,于是,在交往中就表现出浑身不自在。

害羞心理引起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们情感紧锁,很难交到新朋友,无法与人共享关怀和亲密;他们难以与人作清晰而有效的沟通,妨碍自身权利的维护与意见的表达;他们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和迷惑,或给人造成错误印象,妨碍别人对自己的正确评估。

因为害羞看上去总像是对别人不感兴趣、不信任、不友善,别人对他的实际能力也很难了解;他们自身也会形成许多负面情绪,如沮丧、孤独、焦虑、寂寞、自卑等。害羞犹如一个自我编制的茧,它把自己紧紧地裹在里面。害羞的最终结果会导致社交退缩,它是指交往主体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见到陌生人就会表现得害羞、退缩,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与熟悉的人在一起则没有此种表现的一种社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