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要懂心理学
16775200000012

第12章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习惯养成中的心理学(1)

【教育箴言】

荣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是他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他是一种知道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家庭是教育的最好教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

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育孩子,先从做好父母开始。

做好父母,先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

一个孩子自幼养成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命运。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己身体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他的“利息”。

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具体含义就是从孩子儿时的习惯推测他的将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习惯如何将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否。

毫无疑问,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承担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与人一生相伴,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家庭教育的执行者——父母,其职责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就是要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做起。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与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与培养起来的。父母在生活与教育中怎样要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怎样的习惯。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尤其在孩子3至12岁之间的这段时期,他们的心灵就像一片净土,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最佳时期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那么,陪伴孩子一生的将会是坏习惯,等父母再想让孩子纠正的时候,就远没有那么容易了。

俄国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他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就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可见,从小就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好习惯,将会使其终生受益无穷。

【育子点拨】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1.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在孩子的成长和发育期,可塑性最大,也最容易受到引导和激发。据有关研究表明,3至12岁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进入这一阶段的孩子随着认识领域的逐渐扩展和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很容易接受大人对其行为的指导与训练。在孩子12岁以后,特别是18岁以后,就已经形成了许多习惯,由于受到这些旧习惯的抗扰,再想形成新的习惯就困难多了。

2.培养习惯从小事做起

好习惯往往表现在生活中的各种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比如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心思缜密,考虑问题周全,不丢三落四,做事有计划、有条理,观察细致,等等。许多家长常常忽视了这些细节和小事,对孩子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3.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家庭文化主要指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人生观念和情感志趣,具体说就是家庭的环境建设和衣、食、住、用、行。家庭文化环境全方位地影响着孩子习惯的形成,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习惯的影响最早,也是最为持久的。

因此,习惯也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或传递。在家庭中,孩子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于是父母便成了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4.要做长期的坚持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父母要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直到孩子形成良好而稳固的习惯为止。良好习惯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而且在形成过程中,还经常会有相反的力量在与之抗衡。比如诚实守信,只要有一回因逃避责骂而欺骗说谎,就可能使孩子丧失了对好品德的追求,重新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5.让孩子多参加实践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只是对孩子一味地说教,还要让孩子参与到实践中来。

正如叶圣陶所说的:要养成某种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如果父母只注重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那么,好习惯是不会真正形成的。

6.加强对孩子的行为指导

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特别是年龄非常小的孩子,在认识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父母除了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之外,还必须告诉孩子怎样去做。

【教育箴言】

教育孩子不应该使用那些最容易忘却的规则。你认为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只要条件允许,就让他们通过一些必需的实践活动养成习惯;而只要可能,还应给他们创造条件。这样,他们就会养成习惯,而习惯一经养成,则无需记忆之助,他们也能轻而易举地自然行动了。

——洛克:《教育漫谈》

我们期待着孩子的成功,无论将来他们从事什么。他们可以不必成为伟人,可以不必成为科学家,可以不必成为学有建树的专家,但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他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他的债务。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但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强迫出来的。

托尔斯泰一生有13个儿女,他非常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他经常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他绝不逼迫孩子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并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良好行为与兴趣爱好,给予孩子们正确的开发和引导。

托尔斯泰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绝不表现为枯燥的说教或严厉的惩罚,只消朝孩子们望一眼,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究竟做得正确还是不正确。对父亲是不能说谎的,在无比尖锐的目光炙烤下,任何东西都会暴露无遗,这是托尔斯泰教育孩子的最深体会。他的这种做法培养了孩子们善良、正直、诚实、坦白的良好品质。托尔斯泰还在寓教于乐中教孩子懂得谦让,学会爱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孩子们出现过激的言行时,他总是以温和委婉的态度去纠正孩子。

托尔斯泰一生用他自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他绝不逼迫孩子们做不愿意做的事,是值得我们现在的父母学习的。

孩子的好习惯的养成,主要决定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才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培养孩子良好情感和理想的温室。任何人一降生,首先接触的是家庭,第一眼看到的人是母亲和父亲,最先受到的教育当然是家庭教育。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保证,对孩子来说,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有着社会和学校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殊的优势。

一个12岁的小女孩,平时都是自己的衣物自己洗,然后叠放好。然而有一天,妈妈发现她的脏衣服堆了一堆却不去洗,就训斥了女儿,训斥完之后还想这样女儿下次就不会忘了。可是接下来的一周,小女孩还是没有洗,妈妈终于发火了,把女儿拉到洗衣机旁,强迫她把衣服洗了,“你记住了吗?下次记住及时洗衣服,否则就没有衣服穿!”女儿流下了眼泪。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父母总喜欢命令孩子去做事,当孩子不愿意做时,就强迫他去做,这样做是在显示大人的权力,标榜大人的身份、年龄与体力,弱小的孩子当然抗争不过。但是仔细想想,我们有必要用权力来胁迫孩子去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吗?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或方法来引导和影响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呢?如果只是一味地对孩子强行逼迫的话,不但取不到任何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引发孩子的对抗心理,父母要他往东,他偏往西,父母要他做这,他偏做那,就是不愿听从大人的摆布。

【育子点拨】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那么,父母究竟该怎样做呢?

1.不对孩子动用权力

许多父母在对孩子无法实行有效的教育手段时,就会动用权力,强迫孩子去做,这种教育方法是武断的,也很难会成功。因为压迫越大,反抗也就越强,开始可能孩子在父母的强制下做,可是次数多了,他就会产生很大的反抗情绪,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白炽化。

2.了解孩子不愿意做的原因

孩子不愿意做肯定有一定的原因,父母不要急着训斥孩子,或者强制孩子去做,而是要静下心来,耐心听取孩子的解释,为什么不愿意做,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3.父母要有良好的习惯

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父母应当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热爱劳动、珍惜时间、富有爱心和宽容心等。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熏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好的教养,天长日久,孩子的好习惯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教育箴言】

习惯要么造就孩子,要么毁掉孩子。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好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坏习惯是可以克服的。孩子从小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将关乎孩子的一生。

找借口是天生的,找方法却是后天逼出来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否主动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逃避责任。这一点,对他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否成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照顾周到,事事都替孩子想到做到,实际上会造成孩子一定程度的“无能”。因为如果不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孩子就没有做错事的机会,也就不能学会做事,更不会独立解决问题。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做错事的机会,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天,英国着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要带孩子们去奶奶家。她用了两个多小时制作了一块蛋糕,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洁白的蛋糕座上。女儿安娜想让小伙伴也看看妈妈做的蛋糕,于是她拿起蛋糕飞快地转向小伙伴,谁知那块精心雕刻的蛋糕竟然滑落在地上,奶油溅得到处都是,蛋糕也变了形,无法再修补了。

看到这样的情景,勃朗特强迫自己转移一下注意力,做个深呼吸,然后意识到发再大的火也无济于事,责骂训斥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蛋糕并不能完好无缺地回到盘子上。

于是她拉着女儿的手说:“安娜,你惹了一个不小的麻烦。”

“可是,妈妈,我原本要努力接住它。”

“你想努力接住它,你的伙伴也想努力接住它,这都没有用,现在奶油溅了一地,蛋糕也面目全非,问题是我们必须带一块蛋糕给奶奶。”

女儿看了看蛋糕,又看了看母亲,说:“我想我可以修补这块蛋糕。然后,勃朗特和女儿一起把还在地上的蛋糕翻过来。做早餐时掉在地上的面包屑已经嵌进了奶油里,因此,所有的奶油都需要刮掉,重新再放奶油。”

勃朗特回到另一个房间,她相信女儿能够处理好。她确实处理得很漂亮,而且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因为她被赋予了解决问题的权利。

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美丽的借口。斥责孩子实际上是在要一种借口,而不是要解决办法。倘若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着为摔坏了的蛋糕这样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那么等孩子长大了,他们就会勇敢地承担错误,而不是一味地寻找借口、逃避错误,他们也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所遇到的任何问题。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权力,遇到麻烦事时,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育子点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也不可能不遇到麻烦。而作为父母,更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替孩子解决或摆平,所以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习惯。那么,父母究竟该怎样做呢?

1.重视解决方法,而不是追究责任

在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应先抛开责任归属,而将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如此可以消解父母的怒气,减轻孩子的紧张,缓和矛盾冲突,增进孩子的正面思考,从而增强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不管是孩子做错事,还是遇到难以摆脱的麻烦时,父母都要给孩子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要认为孩子小,没有能力解决,总是先责骂孩子一通,再把孩子丢在一边,由父母来解决遗留下来的问题。只有让孩子经历问题解决的历程,才能提升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看着父母平静地讨论问题,推理、权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习与模仿。否则,如果父母失去理性,喜欢争吵,忧郁寡欢,优柔寡断,面对问题一蹶不振,或幻想问题会自行解决,那么能企望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呢?

4.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当孩子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可以让他们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能树立起信心,并且有了下次自己解决难题的勇气。当他们遇到难题时,父母可以先让孩子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然后帮他设计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具体步骤,最后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父母要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

【教育箴言】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也会更加刻骨铭心。不管他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让他去承担,以此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习惯。

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中甜。苦是生活中的一份调料,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做父母的没理由把苦弃之一旁。

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和我们的童年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如今的很多父母对待孩子,存在一种共同的观点,就是再穷不能穷孩子。这话乍一听似乎不无道理,宁可大人吃点苦,也要让孩子穿得好一些,吃得好一些,绝不能苦了孩子,这有什么不对的吗?当然,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但是,也要量力而行,有时即便家庭很富裕,也不要让孩子在“蜜罐”里长大,因为这对孩子将来做人没有任何益处。

宋代诗文大家苏轼、苏辙兄弟在读书应试时,每天的食谱都是:一碗米饭,一碟萝卜,一小撮盐。旁人很不解,这样家境殷实的官宦之家,为何如此节俭?苏轼功成名就之后,念念不忘这“三白饭”,他说:“家父明训,为人不吃苦就不易上进,尤其在富家,易成纨绔子弟,所以才如此严格要求我们。现在回想起来,不这样恐怕我们不会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