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要懂心理学
16775200000005

第5章 父母教育的反思与选择——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2)

有一位父亲,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从来不溺爱孩子。他总是对孩子循循善诱,并且注意以自身的行动影响他们。在他工作期间,年纪尚小的儿子看到爸爸出门经常坐汽车,于是自己也特别想坐。有一次爸爸要外出开会,上车以后,发现儿子已经坐在车里,叫他下来,可无论怎么说儿子就是不听,父亲当时十分恼火,但是他没有打骂孩子,只是自己下了车,走着去开会。儿子望着爸爸的背影,自知错了,乖乖地爬出汽车,从此再不敢闹着坐汽车了。

几十年后,父亲当上了祖父。正在上小学的孙女,看到别的孩子穿漂亮的衣服,还被家长车接车送,便吵着要新衣服,要坐车上学。而他没有给孙女买新衣服,也没有用车送孙女去学校,而是要她多想想其他孩子,并分析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条件车接车送呢?从此,孙女再也不要这要那了,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许多年轻的家长并没有注意到,在他们高兴地逗着孩子玩儿,给孩子买各种食品和许多玩具的时候;每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哭、吵闹、软磨,迫使父母让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父母面前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实际上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孩子是全家关注的中心,全家人都要服从孩子的意志,孩子的愿望不受限制,孩子的行为不受约束。凡是孩子想要得到的东西,他都能得到;凡是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在这个家里就行不通。父母的任何要求都是可以对抗,可以改变的,父母的权威是不存在的。当孩子不服从家长的正当教育时,这些好心的家长就以新的许愿换取孩子暂时的“听话”。于是,孩子最初的反抗胜利了,父母的管教失败了。

【育子点拨】

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如果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不管是否合理,一律满足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孩子嚣张的气焰,什么都想要,而且想要的东西必须满足。这样就会养成坏习惯,甚至步入歧途。

作为父母,究竟如何做才算是爱孩子呢?

1.对孩子要关爱与引导

绝大多数父母在有意无意之间都误解或错用了“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对孩子真是百依百顺。可这不是爱,这只是对孩子物质享受的一种满足。真正的爱应该是关怀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让他在感受亲情的温暖中学会做人,而这决非金钱所能代替的。哲学家卢梭说过:“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那样会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爱孩子并不是对孩子过度宠爱,让他想怎样就怎样,要橘子不敢给苹果,要苹果不敢给香蕉,这样下去,稍不如意,孩子就会哭闹不止,最后导致孩子在家里说话最有权威。并养成其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的毛病,经受不起一点儿打击和挫折,终会酿成悲剧。

2.严格对待孩子的要求

由于孩子缺乏生活常识和经验,更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因此,常常会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但是父母要理智地对待这些要求,正确的、合理的,可以满足孩子;错误的、不合理的,哪怕孩子再耍脾气,也不能答应。爱孩子是有学问的,只有对孩子具有积极意义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家长要知道,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爱孩子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真谛就是给孩子以精神上的温暖、关怀、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教育箴言】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

——马卡连柯

父母是伟大的,他们都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能够功成名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为了盼到这一天,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为人父母者,总是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美好的愿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充满愿望的父母都能够培养出好孩子,无数事实向我们证明,只有使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才能教出好孩子。

有一个孩子,头脑聪明,也很爱学习,上小学时,成绩在班里总是前十名。进入中学后,由于不太适应,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管他,导致孩子的成绩一路直下。父母看到成绩单特别生气,当即就把孩子训斥了一通。

孩子遭到父母的训斥后,自尊心受挫,反而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从此,整天逃课泡网吧、打游戏。到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所有功课全部不及格。父母没辙,便想方设法给孩子买学习资料、买营养品、请家教,经过一番忙活之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依旧不见起色。父母急了,动不动就对孩子进行打骂。时间久了,孩子不但没有管教好,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父母真是恨铁不成钢。

后来,父母经人指点后,意识到孩子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尊重与关怀。他们开始对孩子进行悉心教导,并希望孩子能够体谅父母的一番苦心。此后,孩子渐渐回到了从前的状态,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家长对孩子来说,既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怎样做好家长,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许多家长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其目的只有一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期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在竞争的社会中比别人多一技之长。家长的愿望当然无可厚非,但究竟能否实现却是另一个问题。

【育子点拨】

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从托儿班到成人,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家庭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孩子能否成才,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否是一位合格称职的好家长。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算是好家长呢?

1.父母要认识到孩子并没有好坏之分

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盲目地给孩子下定义,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表现得不够集中罢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赞扬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指出孩子的缺点与不足,并给予改正的方法与建议。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方式,不要在孩子遭到挫折时给以指责、打骂。

而要多给孩子以鼓励和帮助,让孩子渡过难关。

2.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情感依托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先求助的对象一定是父母,因为,他把父母当成是自己的坚实后盾。如果父母不能从心理上走近孩子,孩子的感情就会无所依托,还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作为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孩子在遭受挫折的时候,第一个想要倾诉的对象就是父母,而不是闷在心里而茫然无助。

3.父母要善于赏识自己的孩子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不要总是轻视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的想法与做法荒唐可笑,而是要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赞赏与支持,对孩子的勇于探索给予鼓励与指导。但是对于一些高不可攀、实难做到的事情,需要采取适当的言行打消孩子的念头,因为那样不但不能成功,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管怎样,父母只要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使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就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出类拔萃的孩子。

【教育箴言】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

尼采曾说过:“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更容易些。”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适从,心力交瘁,不知自己该信哪一个。

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着名的“手表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