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决定成败
16775500000036

第36章 让情绪为你所控(1)

好的情绪可以使人走向成功,而不良的情绪却可能使人面临失败。其实,每个人的情绪都是有波动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处处充满阳光,你的人生也将走向平和与成功。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罗曼·罗兰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任何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举动都毫无意义,任何成功之道都不是抱怨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有些人很喜欢抱怨。这些人说起话来总带着不满意的、抱怨别人的口气。这样的人,好像世上没有几件事能让他称心如意。

当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统一体,在其运动的过程中有些磕磕碰碰、烦闷、不快在所难免。问题是,总是抱怨别人或环境,不说对别人,就是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也是没有半点益处的。

有一个小和尚,他尽管遁入空门,却依旧不能看破红尘。他一直非常苦恼,认为自己的生活实在是苦。终于有一天,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师傅。

师傅说:“你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吗?”

小和尚答道:“不知道,我从小在寺院里长大,我是被父母抛弃的孤儿。”

师傅又问:“那么,你恨他们吗?”

小和尚答道:“不恨,因为他们是我的亲生父母,我骨取之于父,肉取之于母,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对他们何来的恨呢?”

师傅轻声叹了一口气:“在我发现你的时候,你已经奄奄一息,你的喉咙差一点就被人割断,而凶手正是你的父母。他们正被一群日本兵追杀,害怕你受到惊吓而哭叫,所以就要割断你的喉咙,现在你明白了真相,你恨不恨他们?”

听完之后,小和尚有些伤心,但依然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不恨,倘若当时换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的。”

师傅说:“你不恨他们,是因为你感激他们生下了你。那么你为何要恨生活给你痛苦呢?难道生活不是更值得你去感激吗?”

若干年后,这座寺院有了很大的名气,许多人都会来这里参佛。而寺院的主持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和尚,因为他终于领悟了感激。同时,他还会告诉来这里参佛的每一个人要学会感激。

生活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许多事物常常都是一把双刃刀,如果只看到刀刃的一面,那么受伤的永远是自己。因此我们要少一份抱怨,多一份感激。要想对他人心存感激,就要常怀慈悲之心、仁爱之心;要想有一颗感激之心,就要多给予少索取,令自己心安理得。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心存感激,就会使你想起曾经他对你的关怀与帮助,化解心灵的隔阂。对现实不满时心存感激,就会使你对生活产生美好的信念,从而生活得更好。

一位伟人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则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沉沦。”不管我们经历怎样的境遇,一味地抱怨不已,只会于事无补,而且会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尽管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一个傍晚,过路的老人看到一位年轻人正坐在一块石头上叹气,在他的身旁摆着一担柴火,明显是刚从山上砍的。

“年轻人,你有什么困难吗?”老人疑惑地问道。

“唉,每天上山砍柴前,我都计划好要砍两担柴的,可是,每次不是斧子钝了,就是体力不支,因此我的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为这,我很沮丧,每天都过得很不开心。”

“年轻人,很多事强求不来,一切顺其自然,就不会徒生那么多烦恼了。”说完后,老人就消失了。

一切顺其自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若是你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会从中受益很多。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就知道永不抱怨的价值,那真的是一个明智而良好的开端。如果我们还没有修炼到这种境界,那么就记住:倘若事情没有做好,就不要为抱怨找借口。

一个人经过一棵椰子树,正巧一只猴子从树上扔下来一个椰子,击中了他的头。

没有想到,他摸了摸被打中的头,然后捡起椰子,吃椰肉、喝椰汁,最后还用椰壳做了一个碗。

试想,如果猴子扔下的那个椰子击中的是你的头,你会怎么做呢?咒骂?怨恨?或者教训猴子一顿?这些都无济于事,而且会使你的心情变得更糟。如果你能够像故事中的人一样,怀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那么你可能会感谢那只猴子,因为没有猴子的淘气,就没有椰子。如果没有这些,你也许无法解决旅途中的无聊、寂寞和饥饿。

没有人喜欢抱怨的人,因为抱怨的人根本不会有好的未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跨越抱怨这堵石墙,积极思考,付诸行动,信心百倍地大干一场,相信没有抱怨,你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没有抱怨,你的事业会更加成功!

纷繁的世界,涌动的人潮,还有一颗颗浮躁的心便是这个时代的主元素。于是,“快餐式”的文化也就有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得以在这个世界大行其道。渐渐地,我们变得浮躁起来,然后整个世界也都浮躁了起来。

有些人,内心缺少宁静,做事就凭脑子一热,常常既没有准备,又没有计划,只要兴致一来就动手去做,恨不能一锹掘出一眼井,一口吃成个胖子。然而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反倒是欲速则不达。因为,他们大多犯了浮躁的毛病,他们不懂得循序渐进,而一味地追求急功近利。明代边贡《赠尚子》一诗中这样写道:“少年学书复学剑,老大蹉跎双鬓白。”说的是有些年轻人正要坐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忽而又要去学舞剑,这般浮躁,随着时光匆匆流逝,最终只落得个白发苍苍。

有一个多次失意的年轻人,感到自己在工作单位很没有面子,单位的领导没有让他担任重要的职位,也没有提拔他的意思……因此,他决定出去寻求名人指点。

他不远千里来到普济寺,慕名找到老僧释圆,非常沮丧地对老僧说:“人生处处不如意,活着好似偷生,没有什么意思。”

释圆镇定地听着年轻人的唠叨与叹息,等年轻人说完之后,他才吩咐小和尚道:“这位施主远道而来,去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提了一壶温水过来。释圆捏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倒进温水,放在茶几上,面带微笑地请年轻人喝茶。杯子里冒出微微的热气,茶叶静静地浮在上面。年轻人不解地问道:“宝刹为何用温水沏茶?”

释圆笑而不答。年轻人喝一口细细品味,不住地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

释圆说道:“这可是闽地最有名的茶叶铁观音啊。”

年轻人听后又端起杯子细细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一丝茶香都没有呢。”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道:“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一会儿过后,一壶冒着腾腾白气的沸水被小和尚提了进来。释圆走过去,又拿了一个杯子,放进茶叶,倒进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低头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翻动,丝丝清香不觉入鼻,让人望而生津。年轻人正要端杯,释圆趁势挡开,又提起水壶倒入沸水。这时茶叶翻腾得更加厉害了,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缕缕升腾,弥漫在禅房的各个角落。释圆如此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满满的一杯绿茶,端在手上香气扑鼻,喝上一口沁人心脾。

释圆微笑着问道:“现在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何茶味迥异?”

年轻人想了一会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所用的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