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健康枕边书
16775800000030

第30章 心理不“佳”心遭殃——谈老年人常见心身疾病及其心理调试(5)

(第一节)癌症的致病因素

癌症的发生、发展与人的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的情绪过于波动,可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或正气耗损而生癌。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病案分析和动物实验指出:人们对突发事件表现出的沮丧、失望、消沉,是人的大脑作出的,能被人们观察到的初步反应。它通过许多相通的“电路”传达到人体的下丘脑,一方面参与免疫反应,另一方面调节脑垂体的活动。脑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的中枢,在上述不良精神状态下,全身各器官的内分泌调节失去平衡,特别是肾上腺素的不平衡,其他的内分泌腺、胃腺的分泌也受到影响,致使机体易患高血压、溃疡病,病原体感染等。内分泌的失调会影响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如胸腺和淋巴结的重量减轻,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使机体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而易生癌。

当然致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健康的心理因素确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癌症的作用。了解了情绪与癌症的关系,就要讲究心理卫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或设法改变外界环境免受不良刺激,这将有利于预防癌症,增进健康。

1.生物,理化和生理因素

癌症来源于我们机体的自身细胞,是由这些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一些新生物,和正常组织增生不同的是这种增生完全不受机体的调控,所产生的新生组织也不具有正常组织的功能,它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不停地消耗机体的资源,挤占空间并越来越快速地分裂增殖。癌症的发生不仅因为异常细胞存在,同时,还需要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免疫系统是自身的国防部。正常情况下,国防部紧紧地监视着每一个异常细胞,并及时把它消灭。如果国防部不灵,那些“叛逆”细胞乘机繁殖,就会发生癌症。

化学致癌:如芳香胺类、亚硝胺类、砷、铬、镉、镍等。

物理致癌:如电离辐射、日光及紫外线照射等。

生物致癌:如病毒、寄生虫及慢性炎症刺激等。

2.癌症发生发展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1)个性因素与癌症。自古以来,就有人注意到癌症发生与个性有关。早在公元2世纪,Galen就观察到抑郁的妇女较性格开朗者易得乳癌。以后的许多研究中都提到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反应迟缓、不大表露感情、与父母感情较冷淡”;“抑郁者且吸烟易患肺癌”;“乳癌患者往往是怒气难以自制而又被压抑着”;“孤独、无助并处于绝望、忧伤等情绪可使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发展”。

我国的恶性肿瘤以消化道为主,胃癌最为常见。据1980年的资料,胃癌死亡率占癌症总死亡率的23.03%。近年的研究表明,饮食因素及精神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胃癌的高危因素。据全国胃癌综合考察流行病学组(1981)指出,与胃癌相关密切的社会心理因素有:①性格特点:内向、抑郁、不灵活性;②生活事件:青少年时期或早期的精神创伤。张宗卫、郭艳容(1986)用自制的肿瘤流行病学研究量表测得,抑郁和不灵活的个性在胃癌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但与其他癌症对照组相比则无显着差异,说明社会心理因素在癌症发生中具有普遍意义。北京城区调查表明,“好生闷气”居导致胃癌的各类危险因素之首。

(2)生活事件与癌症。Miller(1977)在一篇综述中指出:①在200余篇涉及人格、情绪、应激对癌症关系的文献中,结论均为肯定其间的联系;②临床经验表明,确信自己已患癌症者,往往预后较差,而对自己患癌持怀疑态度者常较好;③临床上有些癌症患者长期存活(15~20年)后突然复发,其原因均为在复发前6~18个月内有严重的情绪应激;④乳癌与无法解决的悲哀有关;⑤对1400对配偶作癌症发病原因调查表明,配偶一方患癌或死于癌症的心理应激可引起另一方患癌(当然还应考虑“共同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比血液化学与心理学的变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血液化学可提供疾病的近期信息,而心理学变数对癌症的预后有关。修女的乳癌发生率高于其他妇女(其他部位癌症发病无显着差异),这符合独身妇女乳癌发生率高于婚配妇女的事实。年龄超过40岁的修女,其乳癌发生率甚至超过独身对照人群。修女乳癌发生年龄较对照组低。在45~49岁期间“突变”性增加,较消化道癌的“突变”早5年。

有人将不同疾病人群中出现类似的个性。称为一般性因子(G因子);另外,还有一种界定癌症特定部位和类型的心理因素,称为特异性因子(S因子)。研究表明,乳癌病人的S因子为:①孩子较小或没有;②难以发泄敌意和被遏制的愤怒;③信奉宗教或社会的正统规定;④犹豫不决;⑤早年生活特征是童年丧失父母或由于父母冷淡而使童年期较少受到保护和爱抚,因而常处于抑郁与绝望心境中。

用社会再适应量表作比较,癌症患儿在发病前一年内,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的比率较高。在心理治疗组中,72%的癌症病人在发病前数月到八年期间均受过近亲丧亡的打击,而其他原因作心理治疗者(对照组)只占10%。

有关癌症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的研究在解释上有重大困难,这是由于方法学和实验设计的多样性所造成,另外,抑郁这个与癌症有密切关系的情绪状态。究竟是病前致病因素还是癌症后的身心反应,或者两者都有,都需要有力的证据。

3.上百种致癌物质中,绝大部分与生活方式有关

如含酒精饮料与食管癌、肝癌、喉癌有关;烟草与肺癌、食管癌、口腔癌、咽喉癌、膀胱癌有关;槟榔与口腔癌有关;高脂饮食与乳腺癌、肠癌、胆囊癌有关;霉变食物与肝癌有关;生育史与乳腺癌有关;无子女或少子女与卵巢癌有关等。

其中,烟草中含3500种化学致癌物质,主要为苯并芘类、亚硝胺类、儿茶酚类、酮类等。酒中除含乙醇外还有上千种物质,主要有害物质亚硝胺类、霉菌毒素、甲醛类以及原料残留的农药和砷类。不当烹调也可产生致癌物质,如煎、炸、烧烤、烟熏食物中含有几十种高致癌物质。总之,不良生活方式与癌症有关,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预防近50%的癌症。

当然,致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健康的心理因素确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癌症的作用。了解了情绪与癌症的关系,就要讲究心理卫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或设法改变外界环境免受不良刺激,这将有利于预防癌症、增进健康。

(第二节)癌症的临床心理表现

诊断一旦确立,“癌症”对众多病人来说都是一个强大的心理应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反应,如在情绪上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愤怒、悲伤、抑郁;在认知上会感到失望、无助、死亡威胁;在人际上特别敏感;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在行为上会表现否认、回避、反复求医等。癌症的治疗对病人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生理反应。如化疗药物的使用会使病人产生恶心、呕吐现象;放射治疗会使病人产生脱发、身体虚弱现象;手术治疗会使病人产生疼痛、恐惧现象,自我形象会受损等。

(第三节)癌症的预防与心理护理

一个人患上癌症后,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诸如害怕癌症的痛苦折磨、害怕手术、害怕化疗与放疗的不良反应、害怕与亲人分离、害怕孤立无援,同时由于癌症造成的功能障碍、对生命的威胁以及手术后引起的体象破坏等,均会使患者引起消极悲观的心理。据研究报告,癌症患者有心情抑郁者达42%~47%,约有25%的患者抑郁严重。他们整日生活在各种不良情绪中,生活质量受损,同时这些不良情绪会极大地削弱其免疫功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发展。因此,癌症患者应学会调适心理。

癌症患者首先应面对现实,树立接受挑战的态度。面对癌症这个恶魔,恐惧、悲观是毫无用处的,只有乐观豁达、勇于挑战才能调动机体潜能、增强免疫功能,发挥抗癌作用。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发现一些癌症患者受消极悲观情绪影响。

癌症发展迅速并很快死亡,而另一些患者乐观积极,不向病魔低头,则生存时间延长、生活质量提高,无数抗癌明星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要珍惜生命、施爱于人。由于癌症患者多具有C型人格特征,容易失望和悲观消极,缺乏体验爱和表达爱的能力。癌症患者应该学会珍惜生命、关心和理解别人、热爱生活,这有助于自己超越痛苦、超越对死亡的恐惧。

再次,学会表达情感。有研究显示,C型人格(易患癌症的行为模式,也称为“C型行为模式”)有两个特征,一是过分克制、忍让、屈服,压抑内心的愤怒、怨恨,称为“情感难言症”,情感表达不良;二是倾向于悲观消极,易产生失望、抑郁、无助感。癌症患者如果把内心的痛苦等不良情绪向别人表达出来,不但会减轻不良情绪,还能获得别人的支持、关心和帮助,共同筑起防癌抗癌的长堤。

当然,癌症患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同时,还要进行行为调节。可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各种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在这些行为调节中,患者的心理会向积极的、良性情绪转变,学会精神放松的正确方法。通过心理调节和行为操作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