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健康枕边书
16775800000032

第32章 给自己的心理做个保健——心情舒爽每一天(2)

我国制订的这一健康老人标准,既符合当前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又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健康标准的具体规定。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健康标准是躯体没有疾病,并符合以下条件:

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有弹性。

(第六节)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健康危害主要表现

1.生活在都市里的老年人由于缺乏与人沟通,易产生孤独、自尊感不强和老而无用的感觉。

2.有些老人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这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家庭和睦。

3.到医院就诊的老年人中30%~40%的常见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4.患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老年人,在其致病因素中,心理问题已超过生理原因占主导地位。

5.心理疾病会诱发或加重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痴呆症等众多的老年疾病。

6.消极情绪是破坏身体免疫系统的凶手,是导致身心疾病的诱因。

7.心理状态不正常的人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这些情绪会频频给脑垂体以不良的刺激,致使它发生各种偏激过敏的信号,扰乱内分泌的良好均衡状态,从而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第七节)心理平衡是心理保健的关键

心理平衡是心理保健的关键。老年人要想保持心理平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老年人一旦遇到难以处理的事,就很难做到心理平衡了。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老年人能意识到心理平衡的重要性,再加上一些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做到心理平衡也就不难了。

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是心理平衡的核心和关键。正确对待自己就是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对自己的优势也要很清楚,不要低估自己、打击自己的积极性,使缺乏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更不要高估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定位,使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要保持心理的平衡一定要正确对待自己。当然,人存在于社会,不可能独立存在,人要生活在自己的群体中,所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不要拿自己的不足去和他人的优势作比较,这样只能是使自己失去信心和勇气;更不要拿自己的优势和他人的不足作比较,这样的话,你永远都不会有进步的可能,你永远都会是那只“井底之蛙”。

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有它消极和阴暗的一面,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一定要辨证地去看待我们社会的发展,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的发展。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处于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那么老年人要想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心理专家给你支招:心理平衡十法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要求自己过高,根本非能力所及,于是终日郁郁不得志。这无异自寻烦恼。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有时对自己要求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小的过错就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受挫,最好还是明智地把目标和要求规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并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就,自然会心情舒畅了。

2.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尤其是妻望夫强、父母望子女成龙。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感失望。其实,人各有志,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何必非得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当我们勃然大怒时,很多错事或失态之事也就油然而生。与其事后懊悔,倒不如事前明智地自制。当然,把愤怒转移发泄于其他方面,如打球等体育活动中去,就会轻松许多。

4.偶尔也需要屈服

成大事者处事无不往大处看,只有无见识的人才会去钻牛角尖。明智的有识之士做事,只要大原则不受影响,在小处可以妥协让步,这既无碍大局也减少自己的烦恼。

5.暂时回避

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或打击时,最好暂时将烦恼放置一边,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娱乐等,等到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6.找人倾诉烦恼

把所有抑郁埋藏在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不如把内心的烦恼告诉自己的知己好友,心情会顿感舒畅。

7.为别人做点事

助人为快乐之源,帮助别人不仅会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8.不要处处与人竞争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以别人作为竞争对象,迫使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之相处,以和为贵,只要你在心理上不把别人看成对手,别人也不一定会与你为敌。

9.对人表示善意

我们经常被人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手,心理上的压力自然会缓解,心境自然会平和。

10.娱乐

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其实,娱乐的方式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要有令人心境舒畅的效果。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以上要诀平常无奇,但扪心自问,您能做到多少?知而不行,等于不知。要想真正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还在于身体力行。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卫生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要把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作为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第一节)梦乡甜美益身心

张伯伯今年69岁,退休后在家闲来无事就迷上了看电视。经常看到深夜,直到所有频道都打出“谢谢收看,晚安!”的字幕后,他才上床睡觉。但总是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有时会折腾到天亮,整个人没精打采的,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张伯母向来都是老邻居们羡慕的对象,因为她有一个既能干又对她好的老伴。可是前几天张伯母突然住院了,竟然是被张伯伯气得心脏病复发。家人和邻居们都很奇怪,老张头怎么会这样呢?原来张伯伯最近总觉得头发昏、双腿发麻、没有食欲、心烦意乱,那天因为一句话和老伴拌起了嘴,一时难以自控就冲老伴大发雷霆,把老伴骂了个狗血喷头。气得老伴心脏病复发,在医院抢救了三天,才保住了性命。

事后张伯伯后悔不已,可就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发火。经医生诊断,张伯伯的表现主要是与睡眠不好有关。

睡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使机体各器官功能得以恢复。然而,老年人由于生理与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常会使正常睡眠受到扰乱,出现失眠现象。失眠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情绪,甚至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性增加。

引起老年人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

(1)随着年龄增长,正常老年人睡眠的实际时间比中青年少,而且缺乏深睡眠;夜间入睡潜伏期延长,且会多次醒转,再入睡缓慢。

(2)由于老年人躯体器官的衰老,易发生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硬化等,这些疾病会造成身体疼痛、瘙痒、呼吸不畅等,也会影响睡眠。

2.心理因素

(1)社会角色的变化。进入老年期,将面临离退休的问题,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离退休后,生活规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习惯的作息时间从此被打乱,许多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常常会产生颓丧情绪和失落感。由繁忙的事务性工作、有明显工作任务、较多人际交往的社会大环境中,退居到以家庭为主的生活小空间,生活内容和节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易使部分老年人产生无价值感,老而无用或不平感,部分老人会因此而烦躁、抑郁、寡言、茫然等。

(2)家庭角色的变化。居家为主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与子孙后代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矛盾更为突出。部分老人会因为自己经济收入的变化、社会角色的改变,担心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于是变得敏感,显得嗦、唠叨、固执,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和睦,这更会使老年人情绪低落,心情压抑、苦闷,从而引起失眠。

(3)重大的生活事件。重大的生活事件包括丧偶、丧子(女)、再婚、子女独立、意外伤害等。尤其是丧偶,老年人因为失去了生活中的伴侣,失去了精神支柱,突然变得孤单、寂寞。这样会使进入晚年的老人失去信心而陷入苦闷、忧伤、孤独之中。

3.其他因素

如睡眠环境的改变、药物因素的影响等。

心理专家给你支招:老年人如何才能够告别失眠(1)放松情绪法。失眠固然不好,但失眠本身的危害远不及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会产生恶性循环的精神的作用,即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更重……因此患了失眠症后,放松情绪,冷静地接受现实至关重要。同时要认识到,失眠时只要能做到心身放松,即便是整夜不眠,也无大碍。高僧经常静坐(卧)不眠却能长寿就是证明。

(2)松、笑、导眠法。平卧静心,面带微笑,做六次深呼吸后,转为自然呼吸,每当吸气时,依次意守(注意力集中)头顶-前额-眼皮-嘴唇-颈部-两肩-胸背-腰腹-臀和双腿-双膝和小腿-双脚,并于每一呼气时,默念“松”且体会意守部位放松的感觉,待全身放松后,就会自然入睡,必要时可重复2~3次。

(3)逆向导眠法。思维杂乱而无法入静的失眠者,可采取逆向导眠法。就寝后,不是去准备入睡,而是舒坦地躺着,想一些曾经历过的愉快事件,并沉浸在幸福情景之中。若是因杂念难以入眠时,不但不去控制杂念,反而接着“杂念”去续编故事,而故事情节应使自己感到身心愉快,故事的篇幅编得越长越好。这些有意的回想与“编故事”既可消除患者对“失眠”的恐惧,也可因大脑皮层正常的兴奋疲劳而转入保护性抑制状态,促进自然入眠。

(4)紧松摇头法。仰卧床上后,先将上肢收缩用劲,持续10秒后放松,并体会放松感觉,重复3次后,同法依次做下肢、头、面部和全身的紧张后放松训练。待彻底放松后,微闭双眼,将头部以正位向左右摇摆,摆身为5°~10°,摆速为1~2秒一次,一边摆一边体会整个身体越来越松散深沉,摇摆的幅度和速度也渐小,这样的自我摇摆仿佛婴儿睡在晃动的摇篮中,睡意很快就会来临。

以上几种心理调节的方法,对于治疗失眠,改善睡眠,确有很好的疗效,失眠患者不妨一试,尤其是由心理因素所致的失眠,采用以上方法加以调节,其疗效会更为彰显。

心理专家温馨提示:乏眠神损、失眠神伤,熟眠才可神满,睡眠与人的情绪有很大关系,老年朋友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绪,才能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做健康长寿的老人。

(第二节)拈花一笑任平生

收藏古玩是李大爷退休后最大的爱好,但是他从来没有收藏到正经的古玩。一次,他在集市上闲逛,发现了一个唐代景龙年间的瓷瓶,因双方都不太懂瓷器,最后以50元成交。李大爷没回家就拿着瓷瓶去找专家鉴定,令李大爷惊喜万分的是,这个瓷瓶的确是唐代的官窑,价值连城。李大爷高兴得手舞足蹈,回到家就开始向家人炫耀。5岁的小孙子见爷爷这么高兴地瞅着一个大瓶子,觉得好奇,就跑了过来。由于太好奇,伸手就摸,不知道怎么回事,瓶子就掉在地上摔坏了。李大爷那张兴奋的脸顷刻之间就凝固了,眼前一黑,昏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李大爷已经没有了心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关键。心理实验证实,大悲大喜等剧烈的情绪体验,都会引起内心的强烈反应,使神经系统出现异常变化。长此以往,就容易引起机体功能性病变,从而引发高血压、脑溢血、中风等疾病。对老年人而言,过度剧烈的情绪反应,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给生命造成威胁。

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呢?

首先,要学会自我宽慰。衰老是人生的必由之路,老年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不能与青年人相比,在思想认识上也可能不合时代潮流,这是不容逃避的客观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为衰老而产生自卑、自弃的情绪。同时,老年人还应该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遇事也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烦躁,跟自己过不去。

其次,要寻找精神寄托。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间改变了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难免会使人有空虚无聊、孤独落寞之感,这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心理变异。要消除这种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两项感兴趣的活动作为精神寄托,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诸如读书、绘画、习字、旅游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等,还应该抽出一些时间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以使自己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

再次,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知识。老年人应该正视心理变异,抽时间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识,弄清楚发生心理变异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现,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心理变异的某些苗头,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

总之,老年人若能保持良好心态、克服心理变异,将有益于健康长寿。

(第三节)莫叹七十学已晚

人到老年,还要不要学习,还能不能学习?许多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认为,人到老年,应以健康为主,只要颐养天年就行了,再去搞什么学习,一来用处不大,二来影响健康,何苦呢?有人则不然,认为人到老年,虽然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健壮,精力也不如青年人充沛,但仍然能够学习,也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