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健康枕边书
16775800000004

第4章 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3)

上面九种典型的老年人心理活动类型,对某一个老年人来说可能不完全符合,但可能有一种类型的特征会较为明显。愉快积极型和直接兴趣型的老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较为有利。冷漠型、自责型、愤怒型的老年人容易心理衰老。

因此,老年人应该自我心理调节,有意识地矫正和改变自己身上不利的心理特征。

(第九节)影响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机体衰老加快、疾病增多、面临着死亡的考验和挑战,而且,老年人的职业状况、家庭结构、婚姻形态、经济境遇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老年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兴趣等不同层次的心理都将产生影响。

1.生理因素

最先、最直接引发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是身体衰老。虽然每个人衰老的速度不同,但衰老始终在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而死亡则是衰老的最终结果。生理的衰老和死亡的逼近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是转折性的和持久性的,也是带有冲击性的。

感官的老化。老年人感觉器官的退化首先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使老年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衰老感。进入老年期后,感觉器官开始老化,视力和听力逐渐减退,视野变得模糊、听觉障碍出现,“耳背眼花”成为显着特征,其他感觉如触觉、嗅觉、味觉也在发生退化,老年人对冷热温度和味道的反应变得迟钝。感官的老化使老年人对外界和体内刺激的接收和反应大大减弱,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一是老年人对生活的兴趣和欲望降低,常感到生活索然无味;二是老年人反应迟钝、感觉不敏锐,由此导致闭目塞听、孤陋寡闻;三是社交活动的减少,使老年人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疾病的增加。各种老年疾病缠身也是身体老化对老年人心理影响的具体体现。

随着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呼吸、神经、运动、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全面衰退,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在下降、疾病易发生。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1/4的人经常患病。即使没有生病,也会因为器官和机能的老化而感觉四肢酸软、身体疲惫或有其他不适,这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老年人深感苦恼和焦虑。而老年人常患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癌症等疾病,则使他们感到恐惧、悲伤、绝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死亡的威胁。老年人心理障碍的出现与死亡的威胁和挑战有着密切关系。尽管社会的进步和医学卫生条件的提高使人类的平均寿命持续延长,然而,死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老年期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站,特别是身体的日渐衰退和疾病的不断缠身使老年人与死亡显得特别的接近。面对死亡,有些人从容,有些人安详,但大多数老年人会表现出害怕、恐惧和悲观。死亡恐惧症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心理障碍。

2.社会因素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从离退休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离退休是老年人职业生涯结束的标志,他们的生活范围退回到家庭,其实质是一种社会角色的转变,而家庭的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的变迁、老年人的婚姻状况、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对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期是人生最后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离退休引起的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忙碌的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老年人离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从职业角色转到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资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年人茫然、不知所措。例如,一位在退休前受人尊敬、经常被人前呼后拥的高层领导,突然变成一个每天上街买菜、回家做饭、照顾儿孙的老大爷,这在心理上的确很难转过弯来。

从主角转变为配角。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当时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角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老年人的家庭状况。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里所讲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家庭结构的核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家庭观念和生育观念有了较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日益明显的变化,即从联合家庭逐渐过渡为核心家庭,家庭规模逐渐缩小,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经常感到寂寞孤独、备尝思念儿孙之苦。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收入不仅关系到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能否得到满足和保障,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评价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经济条件比较宽松,有足够的退休金养老,不仅基本的物质生活能得到保障,而且老年人由于能够自立,自己养活自己,对于子女和外界的经济依赖也会减轻,因此往往显得自信心十足,自尊心会增强,无用感就弱。相反,如果经济条件比较拮据的话,老年人就可能会为生计发愁,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百病缠身,又无钱治疗,处境就更为艰难了。这种情形之下,老年人就会时常需要子女或亲友的接济,依赖性较强,这会使老人深感自己无用,觉得自己是累赘,容易形成自卑感。

家庭内部人际关系。这里所讲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老年人与子女晚辈间的关系(至于老年人的夫妻关系将在下面的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中介绍),尊重和爱是老年人的两种重要的心理需要,在老年人与子女晚辈的交往中可以获得。如果家庭中人际关系和谐、气氛融洽,儿孙们能够对老年人表示出充分的尊重,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老年人就能因此获得较大的心理满足。

但是,代沟问题往往会导致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矛盾。代沟是代与代之间存在着的在价值观念、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老年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背景、教育环境等和中青年人有较大差别,代沟的出现不可避免。小到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娱乐,大到职业选择、为人处世、工作态度、家庭观念,二者的看法都可能有很大分歧。代沟会引发亲子矛盾,从而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婆媳关系在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大难”问题,在有些婆婆的潜意识里总认为是媳妇夺去了儿子对自己的爱,将媳妇视为“情敌”,对媳妇总是唠唠叨叨,甚至横挑鼻子竖挑眼。

(3)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婚姻对于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因为婚姻本身不仅为了繁衍后代,满足人的性欲,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美满的婚姻、和谐的夫妻关系令人幸福、快乐,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不幸的婚姻则让人悲伤和痛苦。此外,外界对婚姻的评价也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离婚、丧偶和再婚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婚姻问题。

离婚:一般来说,对于要求离婚的一方离婚后往往感到轻松和如释重负,而被迫离婚的一方则有痛苦和被抛弃的感觉,但是双方都将面对孤独和再婚的困扰。

丧偶:这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是严重和剧烈的,有研究表明,老年丧偶者在配偶去世后头6个月的死亡率比平均死亡率高40%。丧偶后,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复杂,悲伤感和孤独感最为典型。许多老人以泪洗面、悲痛欲绝,还会出现不思茶饭、抑郁、疲乏的情况,甚至因过度悲伤而患病。时间一长,就会倍感寂寞孤独,觉得被世界遗忘和抛弃了。

再婚:部分离婚和丧偶的老年人会有再婚的念头,而再婚后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如何适应对方的生活习惯、如何面对双方的子女等等,这些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困扰。

当然,除了婚姻本身之外,外界对老年人婚姻,特别是对离婚和再婚的评价和看法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心理,这无形中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比如说,对于老年人再婚,社会本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但总有些老年人的子女或周围的人认为这是“不安分”而横加阻拦,甚至有些子女因为财产继承问题而竭力反对父母再婚。

(4)社会环境因素。除了老年人自身和家庭因素以外,社会环境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营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愉快的社会环境,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衡量社会文明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风气:尊老爱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与日俱增,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爱护、尊重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有利于老年人积极心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座,在银行优先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热心照顾孤寡老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