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健康枕边书
16775800000006

第6章 为自己的心理把脉——给自己的心理开个良方(1)

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心理活动的衰退是逐渐发展的过程。老年朋友在学习了老年心理学,了解了老年心理的知识和特点之后,一旦心理活动出现衰退、偏差、障碍,便可以及时通过自我调节来纠正,指导自己过好晚年生活,增强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于正确处理家庭问题,有利于增进生活情趣,有利于防止身心疾病,有利于延年益寿并防止和延缓衰老。

为什么一向不计名利、不计得失,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一旦离退休在家,就变得牢骚满腹、斤斤计较,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为什么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豪杰赋闲在家之后,身体偶有不适,便疑心自己患了什么可怕的疾病,甚至不信医生的诊断,整天无病呻吟,惶惶不可终日?心理学家从老年人的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角度对上述种种表现进行了解答。

(第一节)解读角色转变的心理困惑——了解老年离退休综合征

刘老个头不高,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精神矍铄,领导着一个近千人的大厂子,一点也不比战场上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逊色,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不服他、不敬他。

两年前,厂领导换届,刘老的厂长职务被年轻人取代,但厂方考虑到刘老的年龄和工作经验,又返聘他为厂里的技术顾问,但也只是一个虚衔。可刘老当领导当惯了,总是爱管事、爱操心,看什么不顺眼就想多说几句,别人考虑到刘老的面子问题,当面不说什么,照样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刘老只能是干着急,回到家也总是闷闷不乐。更使刘老不能接受的是,很多人看见自己连招呼都不打,还在背后说长道短。刘老实在是不能忍受,一赌气提前一年退休了。

人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事实也并非如此。就拿刘老来说吧,就这么一年多的光景,像完全变了个人,变得连他老伴都有点不认识他了,目光呆滞、脸色灰暗,腰也不直了,背也驼了,过去的精神头一点也没有了,天天待在家里足不出户。特别是最近,刘老的举止越来越奇怪,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后来干脆一个人跑到阁楼上住了。一天夜里,老伴半夜醒来发现阁楼上的灯还亮着,好像还听见老头子在和谁说话,觉得很奇怪,半夜三更的谁会跑到阁楼上与他说话?于是上去一看,发现老头子把孙女的几个布娃娃一会儿摆弄成这样,一会儿又摆弄成那样,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好像在指挥工人们生产一样。就这样闹了大半夜,白天刘老就萎靡不振了。

心理专家诊断结果:刘老得的是退休综合征。

什么是退休综合征

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刘老是事业上的强者,但缺乏退休的心理准备,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没有妥善的计划和安排,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热衷的事业,精神上就失去了寄托,从而不可避免地生出许多烦恼和不适,刘老患的是“退休综合征”。

所谓“退休综合征”是一种老年期典型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疾病,是因离休、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多种心理障碍和身心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具体说来,就是退休者告别工作岗位回到家庭这样一个小环境后,因工作习惯、生活规律、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社会地位、工资福利、权力范围等一系列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的较为强烈的不适之感而出现的症状。

这种症状主要表现为:孤独、空虚和严重失落感,体力和精力减退明显,自卑心理严重,甚至产生“日落西山,面临末日”的感觉。情绪忧郁,焦虑紧张,心神不定,喜怒多变,情绪不稳,难以自控。有的人愁眉苦脸,整天怨天尤人、悲观厌世,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更有甚者,惶惶然坐立不安、恍惚失态,对事物毫无兴趣,懒散乏力、不爱活动、反应慢,严重时会出现麻木迟钝状态。看到老朋友、老同学相继离去,会有“兔死狐悲”之感。心理老化速度加快,自感脑力和体力不支、悲观失望。从而导致多种身心疾病。由于身心功能障碍和免疫代谢能力下降,不少人退休前身体状况较好,退休后很快重病缠身,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短期内就死于癌症或心脑疾病。

但不是每个老年人退休后都会患退休综合征,只要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坦然面对这一不能改变的现实,退休综合征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治愈的。

老年退休综合征的心理原因关于什么是老年人退休综合征,老年朋友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听听心理专家是如何分析老年人退休综合征发生的心理原因的:

1.失落感

老年期也称作丧失期,因为老年人认为自己退休后,丧失了工作、丧失了权力和地位、丧失了金钱、丧失了人际关系、丧失了健康的身体等等。说话不管用了、求人办事也难了,会无奈地发出老而无用的感慨,有些老年人甚至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种极度的失落感会使老年人感到年老就意味着丧失。

2.孤独感

工作退下来了、社会角色转变了、各种社会活动减少了、经济收入下降了、家庭的主导地位被替换了,若再加上体弱多病、行动多有不便,所以会更少参加社会交流。因此,活动范围变小,再加上老来少朋寡友,如果孑然一身,更是凄凉至极。老年人最怕孤独,这种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遗弃感,从而开始对自身价值及自己生命的存在表示怀疑,甚至绝望。

3.空虚感

如果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就不会有空虚感,有事业、有追求、有精神寄托也不会有空虚感。老年人离退休以后,虽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但如果没有新的内容来充实,缺乏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会感到百无聊赖,时光难熬。空虚感是一种消极情绪,它会加速老年人的衰老,如果维持的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老年人失眠、心神不宁、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对人生感到悲观失望的现象,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这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焦虑感

心理学家解释,所谓焦虑感是指个体在面临现实存在的或预计出现的对自身会产生某种威胁的客观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老年期是角色转变最频繁的时期,有些老年人或因不适应新角色,或因没有及时退出旧角色而引起角色冲突,会手足无措、产生焦虑感;有些老年人或因退休后收入减少、经济窘迫或因担心自尊心受到损害而产生焦虑感。从积极方面看,焦虑感会起到促使老年人改变现状的作用;在更多情况下,焦虑对老年人来说并非是积极和有益的,它往往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引发老年人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5.怀旧感

心理学家解释,所谓怀旧感是指个体面对老年期的处境而产生的对年轻时代的故人、故物怀念、留恋的一种心理体验,大多数老年人都有这种心理。有些老年人将其作为同衰老抗争的手段。的确,回忆一些过去的美好时光,会使自己忘却现实的烦恼、使自己身心愉悦。有些老年人喜欢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这就不容易从现实困惑中解脱出来。还有些老年人过分怀旧,尤其是个别丧偶的老人,沉浸在对已故亲人的极度思念之中,难免心绪忧伤、悲观失望。这种怀旧心理无疑会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与退休综合征密切相关的因素

调查研究发现,退休综合征一般发生在老年人退休后的半年之内,从其退休后的第六天开始。半年之后,就会慢慢适应退休生活,心平气和地度过人生的又一个春天。心理专家研究发现,性格特点、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大小、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都与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

1.有无思想准备

据调查,有50%以上的老年人退休时无思想准备,退休后,大部分空闲时间不知如何安排。因为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昨天还在精神百倍、按部就班地工作,今天一退休就变得无所事事,生活因失去规律性和紧张感,便会产生失落、孤独、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有的老人体力下降,若对其照顾不周或其慢性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更会加重其心理障碍。相反,对退休有充分思想准备或是迫不及待等待退休的老人,往往能够坦然地接受并享受退休生活。

2.个性特点

老年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与退休综合征的发生也有着密切关系。平素工作繁忙、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于争辩、严谨和固执的人易患退休综合征,因为过去他们每天都紧张忙碌,一旦变得无所事事,适应起来就比较困难,我们上面提到的刘老就属于这种情况。相反,那些平时工作比较清闲、个性比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现心理异常反应,因为他们离退休前后的生活节奏变化不大。

3.个人兴趣爱好

那些退休前就有广泛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在放下工作重担之后,可以充分享受业余爱好所带来的乐趣,过得有滋有味,自然不易出现心理异常,也就不会发生退休综合征。而那些退休前除工作之外无业余爱好的人则很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因为这些人退休后失去了精神寄托,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阴暗抑郁,就像我们案例中的刘老。

4.人际关系

老年人如果人际交往广泛、喜欢与人沟通又善于结交新朋友,心境就会变得比较开阔,心情也会很好,消极情绪就不易出现。反之,人际交往不良或者没有朋友的老年人则容易出现退休综合征,因为这些老年人会经常感到孤独、苦闷,觉得烦恼无处倾诉、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5.职业性质

离退休前如果是拥有实权的领导干部易患退休综合征,因为这些人要经历从被前呼后拥到形只影单、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巨大变化,的确难以适应。此外,离退休前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易患此症,因为他们如果想再就业往往不如那些有技术的人容易。

6.性别因素

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退休后,活动范围由“外”转向“内”,这种转换比女性明显,心理平衡因而也较难维持。所以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较容易引发退休综合征。

7.文化程度

对于那些退休前在专业领域堪称一枝独秀而备受推崇的知识型老人,退休后屋空茶凉、无人以对,似乎一夜之间昔日铸就的辉煌就如长江之水一去不返了,心理落差如此之大,怎能不让人顿生失落沮丧之感?而对于那些平时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的普通老人,退休生活要轻松得多,因为他们没有成就的负载,没有架子,能够很快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绝不会把赋闲当成一种折磨。因此,知识型老人要比一般的普通老人更容易患退休综合征。

8.年龄大小

一般来说,年龄小的人要比年龄大的人更容易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较少引发退休综合征。因为年龄小的人,身体素质较好,有充沛的精力去应对烦琐的家事和寻找第二份职业,会很快产生新的精神寄托。而老龄退休者则因体力和精力的不支,更多的会倍感晚景凄凉,很容易引发退休综合征。

当然,引发老年人退休综合征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结合实例再作阐述。

老年人退休后有哪些心理需要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一般来说,退休就意味着人的身体在慢慢地衰老,对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在减少,性欲也有所减弱,但在社会性需要或者心理需要方面却相对增强。主要体现有:

1.老有所归

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人都有归属的需要,这是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证实的。老年人退休后,由社会转入家庭,这种落差不可避免地要引起老年人的失落感。因此,他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会很强烈,他们希望回归到充满理解和爱的家,使他们失落无助的心得到安慰、体恤和支持。另外,老年人落叶归根的心理也很强烈,很多年轻时在他乡奋斗的老人,退休后都想回归故里,安享晚年。

2.老有所养

时间不经意地偷走了老年人的年华,偷走了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加重了老年人对晚景的顾虑,特别是没有退休金或是生活没有保障的老年人,他们都希望子女能够尽孝心、行赡养之责,以使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3.老有所学

许多老年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退休后,他们积极地利用闲暇的时间去学电脑、学英语等,继续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从所学知识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4.老有所为

很多老人,退休后依旧精力旺盛,有着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强烈愿望,在社区、在街道,我们都可以看到老年人矫健的身姿,他们能从所选择的第二职业中发现自身价值,从中感受幸福和快乐,以满足自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为祖国的下一代能够更强壮奉献自己力量的愿望和心理需求。

5.老有所乐

孤独和寂寞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心境,也是老年人最害怕面对的,因此他们就有消除孤独、追求快乐的需求,比如重新拿起自己的画笔,用心去描绘自己已经走过的路、正在走的路和将要走的路并从中体会到创作的快乐。背上自己的行囊,去美丽的西湖、去神秘的丽江、去布达拉宫,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中体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6.老有所爱

追求爱情,享受性爱是老年人的需求和权利,应该得到社会和家人的谅解和支持。特别是丧偶或是独身老人,在踏入自己人生第二春的时候,给自己找个贴心的老伴是晚年幸福的需要、是晚年健康的需要、更是心理的需要。老年人不要被世俗所羁绊,应该大胆地进行自己的黄昏恋,让自己的黄昏再次绽放光彩。

7.老有所敬

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为家庭、为子女、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有享受后辈和社会尊敬和关爱的需求。

老年人离退休后的七大心理误区虽然很多老年人都能够坦然地面对退休生活并很快地适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社会学家的调查显示:存在或轻或重心理问题的老年人约占85%,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因为退休前后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还因为老年人退休后存在很多心理误区,心理专家总结出以下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