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催眠术
16776000000032

第32章 做别人的催眠师(3)

对以上各种不适合接受催眠术的人,催眠师可以给以衷心的劝告,让他到其他地方接受更合适的治疗。

第二,借助谈话以及对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催眠师可以大致明白当事人的问题根源。自然,很多心理问题,当事人的叙述是有一定的偏颇的,可是偏颇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那可能就是问题的线索。在催眠施术之前,催眠师对这些情况如果没有详细了解,那么催眠治疗就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可想而知,治疗效果也不会理想。

2.暗示性测验

暗示在催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暗示就没有催眠术。催眠术之所以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其根源就在于人类普遍具有接受暗示的本能。可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人和人是不同的,就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人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既使得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同时也导致我们对人的研究以及普遍规律在每个人身上的应用变得非常困难,在催眠活动中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人们都有接受暗示的本能,而且能对人们构成暗示的刺激物也丰富多彩,可是每个人接受暗示的能力却不尽相同,有时候还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在催眠施术时,如果对这些差异视而不见,而是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所有的受术者,那么催眠成功的机会就会很小,即便取得了成功,那也只是偶然的巧合,并不是必然的结果。

为了清楚受术者的受暗示性程度,在进行催眠施术之前,我们需要对受术者进行受暗示性的测验,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催眠治疗。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受暗示性测验的方法。

前倾、后倒测验

要求受试者站立,两腿并拢,双手自然下垂。催眠师站在受试者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告诉受试者:你完全可以放心地往前倒或者往后倒,你不可能跌倒,因为我在这里,我会扶住你。接着,催眠师先轻轻地扶着受试者的头作尝试性的前倾或者后倒,随后再要求受术者自动地前倾或者后倒。后倒测验还可以这样进行,要求受试者背对墙壁,站在离墙大约10厘米的地方,两腿并拢、眼睛闭上。然后,催眠师发出命令,要求受术者向后倒,为了防止受试者向后倒时头撞到墙上,伤及头部,最好在墙上和头部高度相同的地方吊上一个软垫。

测试说明:如果受试者没有任何顾虑地前倾或者后倒,那么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很高;如果受试者渐渐地前倾或者后倒,那么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为中间;如果受试者根本不敢前倾或者后倒,那么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非常低。

放下手臂测验

要求受试者坐在椅子上,右手往前伸直,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右手手掌心。接着,暗示受试者:现在,你右手的手掌开始变得沉重,越来越重,你感到手心有发麻的感觉……然后,再要求受试者的左手往前伸直,给以相同的暗示……

测试说明:如果受试者的手掌有沉重感,并且体会到手掌发麻的感觉,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很高,相反,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很低。

合掌测验

要求受试者站立,双手侧平举,手掌相对。再要求受试者眼睛凝视正前方,然后暗示受试者:现在你的双手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移动,你感觉到自己双手的手掌慢慢地往一起靠近,它们自动地要合在一起了,好像两块相互吸引的磁铁一样。

测试说明:如果受试者两手的手掌真的可以自动地合在一起,说明受试者的受暗示性程度非常高;如果一点都看不出受试者手掌相合的迹象,说明受试者的受暗示性程度非常低。

手臂摆动测验

要求受试者站立,双手自然下垂。接着,催眠师握着受试者的一只手,告诉他:现在我要让你的手臂上下摆动,你不需要用力,我来替你摆动,你只要顺其自然就行。当把要求给受试者讲清楚之后,催眠师便让受试者的一只手上下摆动,反复进行多次。在摆动的过程中,催眠师摆动的力气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完全不再用力。

测试说明:当催眠师慢慢减小力气的时候,受试者的手臂如果能够自动地摆动起来,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很高;如果随着催眠师的力气逐渐减小,受试者手臂摆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很低。

躯体摇摆测验

要求受试者站立,双眼微闭,躯体直立。催眠师站在受试者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双手夹住受试者的双臂,使其身体左右摇摆7~8次,在身体摇摆的过程中,催眠师摆动的力气越来越小。

测试说明:在躯体摆动的过程中,如果受试者没有出现抵抗现象,甚至还出现了躯体自动摆动情况,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很高;如果受试者既没有抵抗催眠师的摆动,同时也没有出现躯体自动摆动的现象,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为中等;如果受试者的躯体不但不自动摆动,反而还有抵抗催眠师摆动的倾向,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很低。

圈套式提问测验

准备许多反应日常生活情景的照片或者图片,告知受试者:这些东西是用来测验你的注意力的,现在给你30秒钟的时间,你要认真观看这些照片或者图片,看完之后,你需要回答一些问题。当受试者看完后,就把照片或者图片放在一边,然后进行一些带有诱导性的有关照片或者图片内容的提问。问题大约在10个左右,其中大部分问题是真实的,夹杂着两三个与照片或者图片无关的问题。比如,照片或者图片中桌子上放着一本打开的日记本,问题却是:桌子上放的是什么书?照片或者图片中花瓶里插的是百合花,问题却是:花瓶里插的玫瑰花是几朵?

测试说明:如果受试者多次都中“圈套”,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很高,如果受试者没有或很少中“圈套”,说明他的受暗示性程度很低。

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测验

上面我们介绍的各种暗示性测验多偏重于动作方面,而《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比起这些暗示性测验,能更好地反映出受试者的受暗示性程度。换句话说,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测验是对受试者心理上受暗示性程度更为直接的测验,最重要的是他揭示出的受试者的受暗示性程度不是印象式的反映,而是比较确切的量化的反映。所以,它测试的准确度要高于以上各种方法。

《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是由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的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而得出的。《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经过科学试验和事实证明,被现在的许多心理专家称为一种最好的人格量表。量表中的十六种因素分别是: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聪慧性、敏感性、世故性、创新性、自律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有恒性、幻想性、自主性、稳定性。每一种因素都存在两级状态,比如乐群性有乐群外向和缄默孤独。每一种因素又有十个记分档次,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包括十六种因素的曲线,从这个曲线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人的人格状况。

很多研究和事实都表明,那些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得分较高的人,受暗示性程度往往比较高,他们很容易进入催眠状态;而那些怀疑性、紧张性得分比较高的人,受暗示程度则比较低,他们很难被导入催眠状态。怀疑性和恃强性得分很高的人,常常需要使用反向暗示才能成功地把他们导入催眠状态。总而言之,借助《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的测验,我们不但可以清楚地了解受试者的受暗示性程度,并且还可以明确他们受暗示性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此外还可以查出他们受暗示性程度低的根本原因。这样,催眠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催眠施术时就能够“对症下药”,从而取得良好的催眠效果。

3.施术之前的暗示

现在,很多心理学家和催眠师都承认暗示是催眠的心理机制。无数的事实已经表明,催眠之所以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功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暗示的巨大力量。可是,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当催眠师正式进行催眠施术之后,暗示才开始发挥作用。这个误解常常导致催眠施术的失败,这种事情最多发生在那些没有经验的催眠师身上。其实,当受术者和催眠师进行面谈的时候,暗示已经开始了,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施术之前的暗示。施术之前的暗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催眠师的服装和态度、给受术者作必要的介绍、让受术者相互交流、运用行为感染。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几个方面。

给受术者作必要的介绍

介绍主要包括催眠术的原理和作用等,特别需要为受术者介绍的一点就是让受术者明白,接受催眠对自己是有益无害的。此外,介绍的时候要尽量简洁,如果过于繁琐,反而让受术者越听越糊涂,好像陷入云里雾里,不但没有消除疑虑,反而增添了焦虑,结果得不偿失。介绍的时候最好要结合事例来说明,单纯地介绍一些抽象的理论,受术者不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事例就很容易被接受。

让受术者相互交流

有时候,即使催眠师的介绍有理有据、清楚明了,可是仍然会不能消除受术者的疑虑,因为受术者总觉得催眠师只说好话,避免不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为了让受术者充分信任催眠术,催眠师可以让一位以前接受过催眠治疗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的人来现身说教,给受术者讲述自己被催眠的感受和体验,由于他们都属于受术者,相互之间更容易信任对方,相互的交流也更容易展开,这往往可以彻底消除受术者对催眠术的怀疑,从而取得良好的催眠效果。

运用行为感染

行为感染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促使另一个人产生相同的行为。“感染”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比如,我们看见很多人在排队买一种商品,这时即使我们对这种商品一无所知或者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种商品,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站在后面排队,因为我们心里总觉得既然大家都在买,说明那种商品真的是物美价廉。在施术之前的暗示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行为感染。比如让一个还没有接受催眠的受术者现场观看一个非常成功的催眠治疗的整个过程,让他亲眼看到受术者怎样被催眠,怎样被唤醒,催眠之后受术者产生了怎样良好的效果,这会对还没有接受催眠的受术者造成强烈的心理暗示。当他在接受催眠时,就容易产生和刚才受术者完全相同的行为,这就是行为感染。

4.诱导

诱导就是把受术者从正常的清醒状态导入催眠状态。我们都知道,诱导是催眠施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假如我们不能把受术者成功地导入催眠状态,那么,催眠根本就无从谈起。关于诱导方法,我们在催眠施术的方法中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5.深化

身心疾病问题如不是太严重的话,浅度催眠就可以了。可是,如果身心疾病问题过于严重的话,就需要把受术者导入中度或者深度催眠状态,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催眠效果。所以说,有些时候,深化催眠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催眠深化的常见方法。

倒数法

当受术者进入浅度催眠状态之后,催眠师用果断有力的语气向受术者大声说道:“现在,虽然你已经进入催眠状态,可是催眠的程度还不够,我要把你带入更深层次的催眠状态。现在,我开始数数,我会慢慢地从10数到1,在我数数的时候,你会感到身上的力气逐渐消失,你的眼皮越来越沉重,你感觉外面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小,只有我的声音你听得非常清楚,你会渐渐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这样的暗示反复进行多次,然后就开始数数。一般情况下,受术者的受催眠程度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加深。如果在数数的时候,加入“你马上将会入睡”之类的暗示,深化的效果会更明显。

正数法

暗示的方法和暗示指导语与倒数法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在于,正数法数数的时候是从1数到10,而不是从10数到1。当然,数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多少个数催眠师可以自己决定,一般情况下,数数不宜过多。

音乐法

音乐法就是让受术者在催眠的时候,暂时不听催眠师的命令,而是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听雨滴声、节拍器声或任何一种让人听了就容易睡觉的音乐。这种方法是借助一系列单调重复的刺激而促使催眠深化的方法。如果要使用节拍器,需要把节拍器调到每分钟50次的慢节奏。雨滴声和音乐也需要节奏很慢的那种。在要求受术者听这些声音之前,催眠师首先应该告诉受术者,听到这些声音,会产生哪些反应。在受术者听这些声音的时候,催眠师也可以间隔性地暗示他们:“现在,你的眼皮变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沉重了,你正在渐渐进入更深层次的催眠状态。”很多事实证明,借助单调重复的刺激来深化催眠的方法常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中断暗示法

有时候,虽然经过了反复的暗示,受术者依然无法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这是催眠师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当碰到这种问题时,催眠师不妨考虑使用“中断暗示法”,实践证明,此法常常能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中断暗示法”是指催眠师在实施催眠暗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停止一段时间,以便让受术者的受催眠程度逐渐加深的一种方法。

“中断暗示法”的具体暗示语:你已经进入了催眠状态,可是催眠的程度还不够,你需要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现在,我暂时不给你发出任何命令,在这段安静的时间里,你的身心将变得非常轻松,你将会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确如此,催眠师有意识地在催眠的过程中停顿一下,留下一段“空白”,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断暗示法是否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对“空白”时间的掌握。如果中断时间过短,没有效果;中断时间过长,受术者可能会突然清醒或者自动进入正常的睡眠状态。到底多长的“空白”时间是最合适的,现在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指标,不同的受术者对“空白”时间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使用中断暗示法的时候,催眠师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富有经验的催眠师可以根据受术者的反应和双方的感应程度来决定“空白”时间的长短。

6.治疗

如果催眠只是一种表演,那么当受术者进入一定的催眠深度后,催眠师发出暗示,要求受术者做出几个滑稽可笑的动作,整个催眠过程就可以结束了。可是,催眠师的催眠活动并不是为了表演,他们是想通过催眠来治疗疾病,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因此,当受术者进入恰当的催眠深度之后,治疗自然而然地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