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一)
16777100000008

第8章 第一单元(8)

普希金从童年起就喜爱民间故事,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居住时曾收集并加以整理。他的童话诗如《沙皇萨尔丹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内容生动,语言优美;还有些童话诗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讽刺神父的贪婪和愚昧,《金雄鸡的故事》抨击统治者的暴虐和好战。这些童话诗已成为俄国文学中的珍宝,至今仍为儿童和青少年所喜爱。

小说也是普希金的创作的重要部分。《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平民阶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戈留兴诺村的历史》以讽刺笔法描绘了农奴制度的黑暗。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表现地主的专横和农民的不满,但主人公是进行孤独反抗的个别贵族。《黑桃皇后》描写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赌徒生活,主要人物盖尔曼身上集中了坚强的意志和贪财的野心,表明资本主义时期行将到来。《上尉的女儿》则以广阔的图景描写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普加乔夫起义,创造出了体现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起义军领袖的形象。

滑铁卢战役

1815年6月18日,以拿破仑为统帅的法国军队和以英国人威灵顿公爵为统帅的欧洲联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14万多人,战局几经反复,厮杀异常激烈,田野一片血红。这场决战持续了大约12个小时,第二天清晨,一只皇家信鸽衔着报捷信飞进了伦敦的白金汉宫,欧洲各国的君主们此时此刻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们终于知道自己的军队战胜了那位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在世界战争史上,滑铁卢大战以战线短、时间短、影响大、结局意外而著称。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说,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争,而得胜的却是二流的将军。至于其中的原因,雨果也在《悲惨世界》滑铁卢一卷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大战的前一天突降大雨,整个滑铁卢田野变成一片泥沼,拿破仑的作战主力火炮队在泥沼中挣扎,迟迟进不了阵地,所以进攻炮打晚了。失败由此成为定局。如果没有那场大雨,进攻炮提早打响,大战在普鲁士人围上来之前就结束,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写法?

这一战,不仅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命,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使这一大片堆满了六万多具将士尸骨的土地永远载入史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凭吊的古战场,“滑铁卢”这三个字也从此成为“失败”的代名词而流传下来,并在全世界广泛使用。

隐士女诗人狄金森

狄金森(1830—1886),美国著名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当时还是个小镇的艾默斯特;在艾默斯特学校受完中等教育又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不足一年。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到1886年5月15日,由于肾脏疾患而在昏迷中离去时,已给人间留下了自成一格、独放异彩、数量可观的诗篇。

在她生前,她的诗只有10首公开发表过;其余的都是她死后30年内由亲友整理、结集,陆续出版的。

她的诗公开发表后,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除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评论界派别之见而一度有过分歧之外,经过半个世纪反复品评、深入研究,狄金森作为对美国文学作出了重大独创性贡献的大诗人的地位已经确立。有人断言她是公元前7世纪莎弗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有人就驾驭英语的能力而言,甚至把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几乎在任何一部美国诗文选集中,狄金森的诗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她的诗拥有众多的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惠特曼的诗一样,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

狄金森对诗歌的传统规范表现了不驯的叛逆姿态。狄金森倾向于微观、内省,艺术气质近乎“婉约”。

她写爱的萌动,爱的燃烧,爱的丧失,有甜而不腻的喜悦,炽烈而蕴藉的吐露,苦而不酸的沉痛,绵绵难绝的长恨。爱,是她诗歌题材的重心,写来清新别致。她写自然如家园。常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的描绘。有些平凡的景象,在她笔下总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置疑,确实存在,而又不曾为常人意识到的美。她爱生活和生命,试图多侧面、多层次地探索、解释和表达生的意义。她写死亡,不同凡响,尤其和流行的感伤滥调大异其趣。她的死亡诗,很有点“一死生、齐彭殇”的味道,却又不完全是,因为她虽不畏死,却更眷恋生,一想到生活,就能使她“心醉神迷”。

她的思辨能力和想象力一样强,她写哲理精辟深邃,警句连篇,耐人寻味。在一般情况下,她的理念总是带有可感知的特征,总是以有尺寸、有音响、有色彩、有质感的形体出现;但是她也不避抽象。

狄金森可以说是灵魂风景画的丹青妙手,但也不排斥政治性的重大题材。她在相对意义上的内向,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她那基本上作为家庭妇女狭窄的生活圈子强加给她的无可奈何的限制。

她的语言,一洗铅华,不事雕饰,质朴清新,有一种“粗糙美”,有时又如小儿学语那样有一种幼稚的特色。在韵律方面,她基本上采用四行一节、抑扬格四音步与三音步相间,偶数行押脚韵的赞美诗体。但是这种简单的形式,她运用起来千变万化,既不完全拘泥音步,也不勉强凑韵,押韵也多押近似的“半韵”或“邻韵”,有时干脆无韵,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一种具有松散格律的自由体。

“波尔金诺之秋”

“波尔金诺之秋”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1830年秋,因求婚成功而喜悦万分的普希金赴波尔金诺办理财产过户手续,不料该地爆发霍乱,他不得不在当地滞留三个月。尽管,诗人正常的行程被打乱了,但他却在金色的秋天文思泉涌,创作出《别尔金小说集》,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及一系列长诗和戏剧。1833年秋,普希金重返波尔金诺。美好的秋日再次令其妙笔生花,他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创作了包括小说、诗歌在内的大量作品。而今在俄罗斯,“波尔金诺之秋”已成为作家创作丰收时节的代名词。

普希金轶事

1.在一次晚会上,年少的普希金喝醉后同一位脸上长有雀斑的太太交谈起来。过了一会儿,这位太太突然生了气,说道:“亚历山大·谢尔盖那维奇,我想你现在看东西都是成双成对的吧?”普希金答道:“太太,不是成双成对,而是密密麻麻。”

2.普希金喜欢赌博,他所有的稿酬都流到牌桌上去了。他作为赌客的名声不次于他作为诗人的名声,以致莫斯科警察局把他列为第36号著名赌徒。好赌的人都爱听有关赌博的故事和逸闻,普希金也有这方面的兴趣。一次,他的朋友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戈利岑公爵跟他说到一件事:那天,他输得很惨,去向他祖母要钱。她没有给他钱,只告诉他三张牌,那是她在巴黎时著名冒险家圣日尔曼伯爵传授给她的。“去试试看吧!”老夫人说。于是,谢尔盖就拿这三张牌下赌,结果把输掉的钱全都赢了回来。戈利岑公爵的逸闻激发了普希金的灵感,让他创作出了《黑桃皇后》。

用笔杀敌的裴多菲

裴多菲生长在一年贫苦的屠户之家。他曾在诗中自述道:“父亲要我继承父业,我却做了诗人。结果呢?父亲用刀宰牛,我用笔杀敌,其实做的还是同样的事情。”可见,裴多菲是早就决定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他钟爱的诗歌事业,献给整个匈牙利民族的解放事业了。

1849年,当奥地利与沙俄联军入侵匈牙利,企图颠覆尚在襁褓中的匈牙利共和国的时候,裴多菲毅然策马驱驰,征战疆场,以26岁的青春热血为其壮美人生画上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休止符。“用笔杀敌”也成为他歌唱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其他诗歌读背篇章

象征诗派

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其他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或接受李金发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

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象征主义:1852年,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第一部诗集。19世纪60、70年代,魏尔伦、马拉美、韩波等发表一系列象征主义的诗歌,奠定了象征主义的美学基础。1886年9月15日,让·英雷亚斯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象征主义宣言》,系统阐述象征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象征诗派的确立,20年代,风靡世界。

基本观点:①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人们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才是美的。②诗歌应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而不是再现现实。③用象征来沟通两个世界: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④崇尚朦胧晦涩:“诗是必须有谜。”马拉美说,“诗写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

主要诗歌理论:

李金发的诗歌理论主要有以下两点:

1.以个人的内心世界为美的最高追求。

《少年艺术家的态度》:“艺术是作家心灵之一撮,心灵悲哀时,就表现出沉郁来,心灵狂喜时,就表现出微笑来。”

《烈火》:“艺术上惟一的目的,就是创造美,艺术家惟一的工作就是忠实表现自己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造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

《是个人灵感的记录表》:“我的诗是个人灵感的记录表,是个人陶醉后引吭的高歌,我不能希望人人能了解。”

2.运用象征的方法描写主观世界,追求“朦胧之美”。

诗需要形象和象征“犹如人之需要血液”,“现实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美”,“美蕴藏在想象中、象征中”。

“夜间无尽之美,是在其能将万物仅显露一半,……所有看不清的万物之轮廓恰造成一种柔弱之美,因为暗影是万物的服装”。

创作特色:

创造感伤颓废的情调,是象征主义诗派的首要特点。

艺术手法:

1.通过象征性形象和意境去暗示诗人心灵世界的某种感受。

象征派诗人认为客观外物能与人的心灵相互感应契合,是能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森林”。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情感。

2.奇特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

象征诗派以表现内心世界为创作的惟一任务,那么想象就极为重要,波特莱尔说:“想象力是真理的皇后。”

通常的比喻是以事物间相似的属性为基础的,如: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炉中煤,叫我如何不想她?但象征主义诗人的比喻主观随意性很强,以自己的独特的感觉将相互疏远,几乎毫无联系的事物构成比喻关系。

3.广泛运用通感手法。

4.“观念联络的奇特”:将一些表面上并不相关的观念或事物组织在一起,抽掉使之联系的关系词语,形成意象的跳跃性,加强诗的刺激性。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这一诗派既受益于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诗美追求一脉相承。

从诗歌内在审美机制的衍化角度来看,现代诗派的诗美建构是对初期象征诗派象征品格的继承与超越。他们善于借助感性对应物,用暗示象征的方式,在主客融汇、双向同化的过程中超越客体的表象世界,传达内心各种幽微难明的个人化情意。

从内容上看,现代派诗人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使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湖畔派

湖畔派是18—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其主要成员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他们曾先后在华兹华斯的故乡,英格兰西北部坎布里亚郡内的湖区居住过多年,都写过不少歌咏湖光山色的田园诗,都有“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思想倾向。在1817年8月号的《爱丁堡评论》中被他们的共同笔友弗朗西斯·杰弗里戏称为湖畔派或湖畔学派。他们的艺术主张集中体现在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共同创作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和第三版附录《诗的措辞》中。在诗歌题材上,他们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们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拜伦和雪莱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开端,是以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在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标志的。华兹华斯于1800年在诗集再版时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宣战的一篇艺术纲领。由于他们对古典主义传统法则的反抗,宣扬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故又将湖畔派诗人称为“浪漫派的反抗”。

湖畔派诗人起初都同情法国革命,随着革命的深入,由害怕革命而退却,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骚塞和华兹华斯曾先后被敕封为桂冠诗人,其中骚塞甚至公开与青年诗人拜伦、雪莱为敌。

当湖畔派诗人的消极倾向日益明显的时候,青年诗人拜伦、雪莱开始登上文坛,向湖畔派诗人展开论争。拜伦在1809年完成的讽刺长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中,不仅回答了消极浪漫主义者操纵的刊物《爱丁堡评论》对拜伦诗作的攻击,而且还严厉地谴责了湖畔派诗人的消极倾向。由于他们敢于向湖畔派诗人作斗争,因而被英国绅土们斥之为撒旦(恶魔),所以文学史上称拜伦、雪莱和济慈为“撒旦派”。

一般说,湖畔派诗人代表消极浪漫主义倾向,撒旦派代表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虽然湖畔派诗人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有过贡献,在诗歌的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其历史地位远不及撒旦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