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二)
16777500000037

第37章 师说(2)

4.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名字的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本,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经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愈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愈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作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己瞧不见自己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己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作为自己的字。

谢觉哉巧对韩愈绝联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曾在广东潮州做官,当时潮州还是穷山恶水,加上官场腐败,社会上恶霸横行,可说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他虽然想改革一下,但是,独力难支。一日,他坐在书房里,批阅各地报来的灾情,又无力解决,很有感慨,因此,却有辞官不做的意思,便自撰半副对联:

恶山恶水恶环境,韩退之!退之!

此联几百年来,无人能对,被视为罕世绝联。

光阴荏苒,时光一晃,1949年神州大地获得解放,当时,谢觉哉任人民政府内务部长,他是一个责任心极强、关心民间疾苦的好领导,他上任伊始,就到全国各地视察。有一次,谢觉哉到了潮州,当晚,他下榻在潮州市政府招待所,彼时他正读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愈读愈感到爱不释手,大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时,他手边刚好有韩愈的这半副所谓“绝联”,他顿时茅塞顿开,灵感萌生,就奋笔疾书,写了下联:

好书好句好文章,谢觉哉!觉哉!

“觉哉”对“退之”,对仗工整,堪称一副难得的佳偶。所谓“罕世绝对”,到此结束。

韩愈慧眼识诗才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18岁那年,从家乡来到洛阳,一天午后,他去走访德高望重的韩愈。

韩愈那时心情烦闷,正靠在椅子上休息。门开了,仆人走了进来说:“门外有一个英俊少年要见你。”韩愈有些不耐烦,觉得这个青年来的不是时候。仆人向前走了一步,又说:“那年轻人说,他想求你抽空看看这诗。”说着把一本诗稿放在了桌上。韩愈伸了伸胳膊,然后漫不经心地翻看稿本。他看到一首题为《雁门太守行》,第一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啊!好句!语言精辟,意境新奇,气派昂然!”韩愈禁不住赞叹道。第二句是“甲光向月金鳞开”,“多么壮丽辉煌的夜景啊!”韩愈顿时精神倍增,吩咐道:“请客人!”

李贺恭恭敬敬地走进来,见到了韩愈施礼,韩愈急忙还了礼,仔细观看来访者。“嗯,好像在何处见过!”韩愈一边让座,一边回忆。想起来了。几年前,他和好友皇浦湜曾经听说李贺七岁能诗,都不相信,亲自相约来到李家。韩愈亲自出题考试,李贺即席赋诗,举座惊异。十年过去了,眼前的李贺已经是英俊少年。韩愈拉着李贺的手激动地说:“数年不见,长大成人了啦!诗也大有长进!”

由于韩愈的推荐,李贺的诗很快闻名于世。

侄子成仙

传说韩愈能生活自给以后,就将大哥的遗孤韩湘接到身边与自己同住,并教导他认真读书。但是,韩湘对读书、进仕不感兴趣,却对访仙修道执迷不悔,韩愈对此非常痛心。有一次,韩愈在寻找外出访仙的韩湘时,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诗中说道:“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河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希望侄子能有觉悟。

谁知韩湘回家见到诗后,也写了一首诗来言志。诗中说:“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韩愈不相信侄子,一会能酿成美酒,一眨眼使树开花。韩湘遂撮土一盆,一会儿说:“花已开矣。”拿开盆只见碧花两朵。叶间有两行小字,是一诗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对侄子的本领大为惊异,只好听任韩湘离开自己,云游天下去了。据说后来不久,韩湘就得道成仙,位列八仙,就是韩湘子。

雪拥蓝关

唐宪宗时,官居刑部侍郎的韩愈向皇帝上书《论佛骨表》谏阻皇帝迎“佛骨”进京。一心想长生不老的唐宪宗盛怒之下将他贬到偏远的潮州去做刺史。传说,韩愈在冬天顶风冒雪到潮州赴任。途中遇到一人在雪地等候他,这人正是他那多年前远游求仙的侄子韩湘。已经成仙的韩湘迎住叔叔说:“叔叔您还记得当年花上的句子吗?说的就是今日之事啊。”韩愈向人打听这里的地名,当地人告诉他,这里是“蓝关”。于是韩愈嗟叹再三,终于有点相信侄子韩湘有仙风道骨,能预知未来。韩愈对韩湘说:“我就你那诗联凑成一首完整的诗吧。”说完,赋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韩湘》。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各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传说韩湘想点化叔父随他修道,被韩愈拒绝,他就护送叔叔到潮州赴任。

韩愈祭鳄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被贬任潮州刺史的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据说,这主要是韩湘子施仙法相助,迫使鳄鱼逃离潮州的缘故。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愈走马牵山

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走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害怕。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绝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