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二)
16777500000039

第39章 阿房宫赋(2)

2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读[ēfánggōng]

辽宁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张杰,语文出版社副编审杜永道认为应该读作“ēfánggōng”。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版)也持此观点。

3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读[āfánggō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认为,在陕西话发音中“阿”(a)字释义为“那个”,“房”(fang)为陕西的一个地名,据《史记》记载,当年阿房宫开始修建时并没有起名字,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指代,指的是“在房那个地方的宫殿”,所以其发音应该为(āfánggōng)。

《后庭花》为什么被指亡国之音?

“后庭花”本是一种花的名,这种花生长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后庭花花朵有红白两色,其中开白花的,盛开之时使树冠如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称。《后庭花》又叫《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本来是乐府民歌中一种情歌的曲子。南北朝陈朝最后那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填上了新词: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叔宝穷奢极欲,沉湎声色,是一个典型的昏君。当时,北方强大的隋时时准备渡长江南下,陈这个江南小王朝已经面临着灭顶之灾,可是这个陈后主,却整天与宠妾张贵妃、孔贵人饮酒嬉戏,做诗唱和。陈叔宝做诗水平不怎样,从这首《玉树后庭花》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这首诗中,陈后主是在以花喻张、孔二妃。这首诗意境不深,只是对妃子肉麻的赞美,并无技巧可言,若不是与亡国有关是不会流传下来的。

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虽然品位低下,但却得到一群奸臣的肉麻吹捧,他自己也自鸣得意起来。隋朝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亡国之君陈叔宝仍然和宠妾、墨客们唱着《玉树后庭花》,直到敌军冲入宫殿,他才和两个妃子躲进一口井里。隋兵“窥而呼之,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人三人同乘而上”。陈后主亡国之际的丑态成为千古笑料,他的《玉树后庭花》也成了亡国的代名词。

为僧笑语而献诗

杜牧中进士后,携友人到寺庙玩耍,只见庙中禅僧拥褐独坐,听其所言,似觉句句暗含玄机。当禅僧看到风流倜傥的杜牧时就问:“这位公子是谁?”旁边的人争相告白:“他就是刚刚进士及第名震京师的才子杜牧!”那禅僧却不以为然地笑道:“我怎么就没听说过呢?”

杜牧听禅师这么一说,若有所悟,便题诗曰:“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杜牧有所悟,悟出了人生的一些什么道理呢?

杜牧难得!难得其清醒。家族显赫,个人一举成名,好不飘然也!被禅师一盆冷水浇来,居然能猛醒,深知对名利场上一切“皆不知也”,也是一种值得敬佩的人生态度。这首诗赠给那位洒脱的僧人,表示的是谢意。而这首诗流传下来,却也可以令所有的成功人士作借鉴。

十年一觉扬州梦

牛僧儒当宰相时出镇扬州,特请杜牧当书记官。其时,杜牧少年英俊,风流倜傥,常常混迹花街柳巷。出于关心,牛僧儒常派人跟踪,并要求跟踪者每天写出杜牧行踪记录。后来,牛僧儒把一箱字条让杜牧过目,字条上写的内容都一样:“某日某时,杜书记在妓院,一切安好。”杜牧看后,流着眼泪向牛丞相表示感谢。牛僧儒去世时,杜牧写墓志铭,极尽赞美之词,他离开扬州时写了一首感怀诗,其中有一句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便是杜牧对这段历史的感怀之作。

杜牧诗案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经在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当过刺史,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就在他任池州当刺史时,一天,有个叫王思礼的人,到杜牧的顶头上司——一个姓秦的御史府中要找秦御史。秦御史一见,问道:“你找我所为何事?”王思礼说:“秦大人,我来向您告状。”秦御史说:“你状告何人?”“我告那池州刺史杜牧。”“他何罪之有?”“他作为朝廷命官,拿了朝廷的俸禄,却不为百姓办事,不为朝廷出力,终日沉迷酒色,鱼肉百姓,到处游山玩水,贪图享乐,实属尸位素餐(指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之糊涂瘟官,百姓对之怨恨之极。”秦御史说:“有何凭证?”王思礼说:“有诗为证。”随即从身边摸出一张状纸,交给秦御史,说:“他的罪行全在上面,请大人过目。”秦御史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杜牧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每到一地,首先打听哪里有酒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一喝了酒,就百事不管,到处游山玩水:“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念昔日游三首其二》)”再看下列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谷酒旗风。(《江南春》)”“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润州二首其一》)”“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九日齐山登高》)”都说明他一天到晚想的是酒。不仅如此,还到处寻花问柳,嫖娼狎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依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屏风绝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其一》)”“落泊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等等。诸如此类描写酒色的诗句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所谓诗言志,诗歌是作者心声的吐露,是内心世界的真情表白。像他这样终日沉迷酒色之中,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的醉生梦死之徒,怎能忠心耿耿地为朝廷出力?勤勤恳恳地为百姓办事?这样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岂可身居高位?请大人及早剪除,为朝廷去掉一个瘟官,为百姓除去一大祸害,那将是国家幸甚,百姓幸甚……

秦御史平时也常读杜牧的诗作,见王思礼所列诗句也都是真的,其中有些诗句确实表现了诗人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思想情调。仔细想来,这王思礼所言倒也有一定道理。但他听到街谈巷议,都说杜牧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他每到一地,总是励精图治,从不懈怠,政绩卓著,与王思礼所说的大相径庭。他思考了一下,对王思礼说:“你所列举的诗句是不假,但他到底有没有终日沉迷酒色,道德败坏,不理政事,祸国殃民,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本官还要调查核实。如若确有其事,那就罢他的官,撤他的职,在下毫不留情;如若并无事实,那治你的诬告罪,在下也不会手软。”

这秦御史是个很有理智、办事精明的人。为了对朝廷命官负责,弄清杜牧为官的真实情况,他不露声色,亲自对杜牧进行明察暗访。

一天,他独自来到池州,正巧遇见两个人为争夺一张羊皮差点打起来,秦御史上前问道:“你们为何如此争吵?”两人异口同声地说:“这张羊皮是我的,他想强抢我的羊皮。”秦御史说:“你们别争了,赶快到州府衙门去告状,让刺史杜大人给你们公断。”于是,两人拉着羊皮来到州府衙门告状,秦御史则混在人群中到衙门里观看杜牧审案。

杜牧见了两人,就问:“你们前来本衙,所为何事?”其中一个说:“禀大人,我叫张阿狗,是贩盐的,我带着这张羊皮走南闯北,已有多年,白天当衣穿,晚上当被盖。今天我在路上走累了,就将羊皮铺在地上坐下休息。他也坐到了我的羊皮上,我并没赶他,谁知到头来他硬说这羊皮是他的,同我争夺起来,天下竟有这样不讲理的人,请大人明察,还小人一个公道。”另一个是打柴的樵夫,叫李三郎,他说:“报告大人,这羊皮明明是我的,我每天进山打柴时,披着羊皮保暖,背柴时垫在肩上,现在他却冒认我的羊皮,请大人替小人做主。”

杜牧一听,已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早已胸有成竹,就说:“这羊皮到底是谁的,你们各持己见,是争不明白的,只有羊皮自己最清楚,让羊皮来告诉你们吧。来人,把这羊皮重打二十大板,让它老实招供。”衙役们拿过羊皮,放在地上,不由分说,举起板子,噼噼啪啪打了二十下。杜牧上前拿起羊皮放在耳边听了一下,又往地上仔细看了看,对大家说:“羊皮已经告诉本官了,它说这皮是贩盐的张阿狗的。”那樵夫一听立刻不服气地说:“你有什么根据说是他的?”杜牧指着地上白花花的盐粒说:“你自己看吧,这盐就是证据。他是贩盐的,天长日久,羊皮里当然会积下许多盐粒。你是打柴的,羊皮里可没有柴屑啊。”那樵夫一听,哑口无言,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掌声,称赞杜大人断案有方。他将羊皮交还给张阿狗后叫他回去。又对樵夫批评教育了一番,樵夫承认了错误,也放他走了。秦御史亲眼看了杜牧审案又快又正确,很是佩服。

谁知刚审完一案,又来了一案:有两个人为了争夺几匹布,来到衙门告状。一个叫张诚,一个叫赵贵。张诚说:“我是做布匹生意的,今天在集市上买了10匹布准备背回家中出售,半路上因为累了,就坐在凉亭里休息。不一会,他也来到凉亭里,同我搭话,问我这布从哪里买的,多少钱一匹,我如实告诉了他。谁知当我要动身走的时候,他不让我将布拿走,硬说这布是他的……”赵贵说:“大人,这布明明是我的,我从集市上买了准备运到外地去贩卖的。半路上遇到了他,硬说这布是他的,请大人明断……”杜牧听了,并不跟他们说话,立刻叫差役抬来两张桌子,让他们将所有的布全拉开,堆放在桌上,然后叫张诚、赵贵分别把布都卷起来。过了一会儿,杜牧叫他们停下。他先问赵贵:“你做贩布生意有几年了?”赵贵说:“回大人,我13岁在布店当学徒,出师后,自己做布匹生意,到现在已有20年了。”杜牧一听,立刻当堂宣判:“这布的主人是张诚,赵贵图谋不轨,强夺别人财物,拉下去重打四十大板,以示惩戒。”赵贵不服,说:“请问大人,你凭什么说这布是他的?”杜牧说:“俗话说:吃啥饭,当啥心;学什么手艺,会什么技巧。布贩子卷布是每天必干的活,你自称当过学徒,吃了20年的布饭,却连布都不会卷,这哪像是做布匹生意的人?分明是个冒牌货。你再看看张诚,他卷布动作熟练,卷得又快又好,这是多年练就的基本功。他才是真正做布匹生意的内行人,你还有何话可说?来呀,把这刁徒拉下去狠狠地打。”赵贵一听,吓得屁滚尿流,急忙求饶,说:“大人饶命,小人知错了,小人愿招……”经过审问,原来这赵贵是个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平时专门从事坑蒙拐骗,屡屡得手,不想今天却碰到了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的杜大人,终于原形毕露,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秦御史又到街头巷尾进行了走访,得知由于杜牧的机智聪明,公正无私,断案有方,那些作奸犯科的奸恶之徒屡屡败在了他的手下,受到了惩罚,从此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所以,池州的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盗贼销声匿迹,百姓安居乐业,池州百姓对他尊敬有加。秦御史耳闻目睹了杜牧的所作所为,是个正直无私的清官,全不像王思礼所说的那样不理政事、道德败坏、祸国殃民的糊涂瘟官。显然,王思礼告杜牧完全是居心叵测,纯属无中生有,诬陷捏造。他回到御史衙门,立即命人去将王思礼抓来进行审问。王思礼知道自己的阴谋已无法得逞,又怕受皮肉之苦,只得老实招供。

原来,杜牧在黄州任刺史时,这王思礼在他手下当司户参军,因他利用手中之权贪赃枉法,并且曾奸淫良家妇女,被杜牧革职查办。于是,对杜牧怀恨在心,时时刻刻想进行报复。这次,他得知秦御史成了杜牧的顶头上司,他知道这杜牧曾与秦御史有过摩擦,认为报复杜牧的机会来了,想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通过秦御史来扳倒杜牧。于是,他千方百计寻找杜牧的罪状,但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找到可置他于死地的材料。后来他灵机一动,就从杜牧的诗作中找毛病,他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终于罗列了他的许多“罪状”。谁知这秦御史也是个办事公正、疾恶如仇的人,他知道自己与杜牧曾有过矛盾,但他不想公报私仇。他看了王思礼的状纸后,并不轻信,草率行事。通过实际考察,查明了杜牧不是尸位素餐、道德败坏的瘟官,而是个勤政爱民,受人爱戴的好官。于是,毫不客气地判了王思礼的诬告罪——将他打了五十大板,让他汲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