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二)
16777500000041

第41章 谏太宗十思疏(2)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十渐不克终疏

《十渐不克终疏》是魏征另一篇敢于直谏的名作。

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十渐不克终疏

臣奉侍帷幄十余年,陛下许臣以仁义之道,守而不失;俭约朴素,终始弗渝。德音在耳,不敢忘也。顷年以来,浸不克终。谨用条陈,裨万分一。

陛下在贞观初,清净寡欲,化被荒外。今万里遣使,市索骏马,并访怪珍。昔汉文帝却千里马,晋武帝焚雉头裘。陛下居常论议,远希尧、舜,今所为,更欲处汉文、晋武下乎?此不克终一渐也。

子贡问治人。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畏哉?”对曰:“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若何不畏!”陛下在贞观初,护民之劳,煦之如子,不轻营为。顷既奢肆,思用人力,乃曰:“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何有逆畏其骄而为劳役哉?此不克终二渐也。

陛下在贞观初,役己以利物,比来纵欲以劳人。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诸心。无虑营构,辄曰:“弗为此,不便我身。”推之人情,谁敢复争?此不克终三渐也。

在贞观初,亲君子,斥小人。比来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恭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莫见其非,远之莫见其是。莫见其是,则不待间而疏;莫见其非,则有时而昵。昵小人,疏君子,而欲致治,非所闻也。此不克终四渐也。

在贞观初,不贵异物,不作无益。而今难得之货杂然并进,玩好之作无时而息。上奢靡而望下朴素,力役广而冀农业兴,不可得已。此不克终五渐也。

贞观之初,求士如渴,贤者所举,即信而任之,取其所长,常恐不及。比来由心好恶,以众贤举而用,以一人毁而弃,虽积年任而信,或一朝疑而斥。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一人之毁未必可信,积年之行不应顿亏。陛下不察其原,以为臧否,使谗佞得行,守道疏间。此不克终六渐也。

在贞观初,高居深拱,无田猎毕弋之好。数年之后,志不克固,鹰犬之贡,远及四夷,晨出夕返,驰骋为乐,变起不测,其及救乎?此不克终七渐也。

在贞观初,遇下有礼,群情上达。今外官奏事,颜色不接,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忠款,而不得申。此不克终八渐也。

在贞观初,孜孜治道,常若不足。比恃功业之大,负圣智之明,长慠纵欲,无事兴兵,问罪远裔。亲狎者阿旨不肯谏,疏远者畏威不敢言。积而不已,所损非细。此不克终九渐也。

贞观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老扶幼,来往数年,卒无一户亡去。此由陛下矜育抚宁,故死不携贰也。比者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当下,顾而不遣。正兵番上,复别驱任。市物襁属于廛,递子背望于道。脱有一谷不收,百姓之心,恐不能如前日之帖泰。此不克终十渐也。

夫祸福无门,惟人之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今旱之灾,远被郡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此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惧忧勤之日也。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臣所以郁结长叹者也!

译文:

我在陛下身边做事已经十多年了,陛下曾答应过我,要永远守着仁义之道,始终保持节约朴素的作风。陛下说过的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但是近几年来,陛下却渐渐有点有始无终的样子。现在谨向陛下分条陈述,希望有所帮助。

贞观之初,陛下不烦扰百姓,不追求物质享受,教化远及国外。可是,现在却派使者到千里万里之外,搜寻良马、珍宝。汉文帝谢绝千里马,晋武帝烧毁雉头裘的事,陛下是知道的。陛下平时常说,要跟远古的尧舜相比,可是现在的所作所为,不要说尧舜,就连汉文帝、晋武帝也不如了。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一。

子贡向孔子请教管理百姓的道理。孔子说:“得小心谨慎啊!那好像拿一根烂绳子去控制六匹马。”子贡说:“何必那么害怕呢?”孔子回答说:“不依着道理去领导他们,就会和我们为敌,怎么能不怕呢?”贞观初年,陛下尽心竭力,爱护百姓,像对待儿子一样地给他们温暖,不随便兴动土木,现在却奢侈放纵了,很想动用民力,还说什么“百姓无事,容易骄逸,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逸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二。

贞观初年,陛下对自己要求苛刻,为的是利国利民。近来却放纵嗜欲,大规模地劳役百姓。虽然体恤百姓的话还挂在嘴边,但心里想的却是自身享乐。陛下在恣意营建的时候,总是自我辩护说:“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三。

贞观初年,陛下能够亲近君子,斥远小人。近来对小人轻佻而亲昵,对君子只在礼节上尊重。礼节上尊重君子,实际上是敬而远之;轻佻小人,实际上是爱而近之。敬而远之,就不容易看到君子的优点,不等别人去离间,就会疏远他们;看不见小人的缺点,就免不了会亲昵起来。亲昵小人,疏远君子,而想达到天下太平,这是没有听说过的事。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四。

贞观初年,陛下不爱珍宝奇物,不做无益于实际的事。可是现在呢,难得的物品纷纷进献上来而被收纳,享乐用品无休止地在制造。上面奢侈糜费而希望下面俭约朴素,大量地役使劳力而希望发展农业,那都是办不到的。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五。

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经过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用了的人,如果有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就是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的人,也会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看人要看他平时的行为,看事要看已形成的结果。一个人说的坏话未必可信,多年的行为不可能突然发生变化。陛下对一人一事不从根本上研究,就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致使佞人得志,谗言得逞,笃守道义的人被离间疏远。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六。

贞观初年,陛下居高位处深宫,没有打猎寻乐的嗜好,潜心治国,天下太平。几年之后,意志就不那么坚定了,叫各地进献鹰犬,远到周边各少数民族。陛下骑马打猎游乐,常常早出晚归,倘若发生不可预测的变乱,难道能来得及解救吗?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七。

贞观初年,陛下对臣下以礼相待,民情能够及时反映上来。可是现在呢,官员们向你报告事情,常常连面都见不到,有时因为他们某些缺点,你就去追究他们细小的过失,这样,他们就是有一片忠诚之心,也无法倾吐真情了。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八。

贞观初年,陛下孜孜不倦地寻求治国的道理,还常常恐怕自己做得不够。可是近来,仗着功大业大,自负聪明,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欲望放纵,无故兴兵,侵扰边远少数民族。身边的亲信顺从陛下的意思,不肯进谏规劝,被疏远的人害怕陛下的威严,又不敢说什么。这样长此以往,危可不小啊!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九。

贞观初年,连年的霜灾旱灾,使京城附近的人都向关外迁移。几年之间,老百姓扶老携幼来来往往,但终于没有一户逃亡。这是因为陛下能怜悯他们,抚恤他们,所以他们在死亡线上也没有二心。可现在,百姓被劳役骚扰得疲困不堪,关中的百姓受害更大,万一年成不好,百姓的心恐怕不会像以前那样舒坦服帖了。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十。

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不犯错误,不吉祥的现象不会发生。现在旱灾遍及全国,坏人在陛下身边蠢动,这是上天发出的警告,这也正是陛下提高警惕努力治国的时候。千载一时的好机会错过了就不容易再遇到了。像陛下这样圣明的君主,本应该有所作为而不去努力,这怎能不使我忧虑苦闷,叹息不止呢!

时代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的历史,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段话,虽然是对古人有关议论的发挥,但也足以见得他对这个问题的深思。他还作过一篇《民可畏论》,其中说道:“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他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直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魏征一生先后上疏言事二百多次,其文字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书中。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昭陵

昭陵位于咸阳城西北40公里处礼泉县烟霞乡九山上,是唐太宗李世民墓。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陵园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

昭陵依九峻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峻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历史上的谏臣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而被世人称颂,被人称作“谏臣”、“诤臣”。除魏征外,历史上还有很多敢于犯颜直谏的“谏臣”。

关龙逢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

比干

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汲黯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得多。汲黯(?—前112)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