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二)
16777500000045

第45章 种树郭橐驼传(2)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衣冠冢

衣冠冢是指没有尸骨,只埋着死者的衣冠的坟墓。

“马嵬兵变”杨贵妃被处死后,唐玄宗匆匆如丧家之犬逃往四川。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朝官军收复了京城,玄宗便从成都回到了长安。根据文献记载,他曾密令官监将杨贵妃迁葬。但是现在的杨贵妃墓到底是原来的墓地还是迁葬后的新墓,至今均无确证。

据说,那位奉命迁葬的宫监到了马嵬坡后,到处寻找杨贵妃的墓坑。由于马嵬兵变事起突然,安禄山兵马又在后面紧紧追赶,所以,当时众人在道路旁边随便挖了个土坑,将杨贵妃的尸体草率埋了,所以宫监怎么也找不着。这位宫监忧愁万分。他担心,如此回京怎么向唐玄宗交代呀?刚好这时他听见马嵬当地百姓之中流传着一件奇事。据说,杨贵妃在佛殿前的梨树上自缢时,遗下了一只靴子和袜子。这些东西被马嵬驿一个驿卒拣到了。这个驿卒将此物带回家里交给他的母亲保管。他母亲是个在马嵬卖茶的老太太。说来也怪,这靴子和袜子异香扑鼻,几里外都能闻得见。这一来惊动了周围的四村八镇,人们成群结队地跑来观看。这位老太太倒也精明,她规定来看的人每人须交铜钱两枚。尽管收钱,但是参观者仍然络绎不绝。老太太因此竟也发了一笔财,卖大碗茶的营生自然也就停止了。

宫监听见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他找来了老太太,出了个高价买下了靴子和袜子,然后,郑重其事地埋在了现在贵妃墓这个地方,回京向唐玄宗复命交差。

前人王文简路过马嵬留下的诗句中有“怨粉愁香委路歧,只有罗袜使人悲”两句,对上面的传说刚好是个印证。如此看来,杨贵妃墓是个“衣冠冢”,大概是没有什么怀疑的了。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又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我国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几千年来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史料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媲美的。这部《二十四史》,就是从汉武帝时起,到清朝乾隆年间止,经过历代史学家们编著积累而成的。

这套史书,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实生活情况;有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触目皆是。

《二十四史》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它都是出自封建史学家之手,存在很多问题。从隋文帝杨坚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书的编写完全由官府掌握。朝廷设官修史,一般都由当朝宰相监修。因此,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抹杀人民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阶级斗争的事实真相,丑化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标准来褒贬人物等,比比皆是。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妄图用修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二十四史》里的史料,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挑选过的,有的甚至经过歪曲和篡改。我们今天利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必须谨慎,要加以分析和批判。

《二十四史》形成过程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大人名字不外借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为人耿直,最容不得歪门邪道之事、投机取巧之人。他任蓝田尉时,有一天,差人手捧一把短翎小扇,说是一名扇商呈赠。柳宗元接过扇子,只见翎羽粗疏,工艺粗糙,自己又与这扇商素不相识,为何赠扇与我?心中很是纳闷。

原来,那扇商想拉大旗作虎皮,靠柳宗元的名声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想:若是柳宗元用上此扇,做得再粗劣也不愁卖不出好价钱!

说来也巧,正当柳宗元手持翎扇,在庭内散步时,一个小吏走过来,他一眼见到柳宗元手里拿的扇子,心中叫苦不迭。昨天他出门,集市上有人卖的就是这种扇子,他本想买一把,但见那扇摊上冷冷清清,无人光顾,再瞧瞧那扇子质量也太差,所以作罢。万没想到,柳大人用的正是这种扇子,只能怪自己有眼不识金镶玉。柳大人所用扇子,必定不会错的,何不多买几把,分赠亲朋好友?于是匆匆赶到集市一下买了几十把。路人见了奇怪,问其缘由,小吏添油加醋绘声绘色地说上一番,引得路人争相购买。

这天午后,天热得要命,柳宗元走出家门,突然,他像揭开谜底一样会心地笑了。原来,衙门里进进出出的人,都手执一把一模一样的短翎小扇。叫人前去一问,果然是跟着自己赶时髦呢。柳宗元遂令差人到集市上去,看那扇商怎样卖法。

差人来到市上,见文庙旁的老树浓荫下站满了人,那扇商正在当众叫卖:“这扇子翎短而生风,正是驱暑佳品,柳大人最喜欢用这扇子,衙里人用的也都是这扇子,所剩无几,欲购从速……”听说柳宗元用的也是这扇子,买扇和围观者越来越多。差人回去后,将所见所闻如实禀报。柳宗元听了,嗤鼻一笑:“以劣充优,借我诓人!”说着就把翎扇递与差人,吩咐道:“你将此扇退还与他,就说柳大人名字不外借,这扇子我也消受不起!”

差人赶到扇摊前,对那正高声叫卖的扇商喝道:“我家大人名字不外借!”边说边将那扇子扔给扇商。那扇商狼狈不堪,脸红一阵白一阵,收拾扇摊,匆匆离去。

以柳易播

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件事: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刺史。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刺史。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人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即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刺史。

柳宗元吃狗赔马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顺宗年间,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是主要成员之一。后来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在前往永州的路上,经过一个偏僻的荒村。这时已是中午,他还没吃早饭,肚子饿得咕咕叫,附近又没有客店,只好派随从到村里百姓家去买吃的。可是随从问了好几户人家,都被回绝了。这也怪不得老百姓,那年大旱,颗粒无收,农家人自己都没吃的,还会卖给别人吃吗?随从不好交差,只得继续奔走。他来到一座草屋前,见屋里没有人,只有一条瘦弱的小狗卧在篱笆下。随从也饿得发慌,不管三七二十一,解下腰带将小狗勒死,提到柳宗元面前,一本正经地说:“老爷真有福气,我在山脚下逮住一只野狗崽子!”柳宗元信以为真,于是剥皮烤肉大吃起来。

正吃得津津有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跑了过来。她看到地上的狗皮,立刻闹将起来,又哭又骂:“你们这两个恶棍,真是无理,乱杀人家的狗,遭瘟的!”

看着老太婆那样子,柳宗元知道被随从骗了,心中不由火冒三丈。但又一想,也不能全怪随从,只好满脸堆笑地对老太婆说:“我们以为是野狗崽子,错吃了你喂的狗,以银两赔偿。”

老太婆依然又哭又闹,心疼地拎着狗皮说:“我家要你的银两做啥,荒年荒月的哪里去买东西?这狗是我喂着给我女儿生孩子吃的啊!”

柳宗元越听越惭愧,便对太婆说:“大娘,既然如此我就赔你这匹马吧。”

一听要赔坐骑给老太婆,随从说话了:“此去永州还有百多里路程,把马赔了,还怎么赶路?”

柳宗元打断随从的话:“放心,我这双脚走得的。”

这时,老太婆面子上倒有些过不去,不要柳宗元赔狗了。柳宗元不依她,拉了随从就走。

到了住所,柳宗元还惦记着老太婆女儿要生孩子的事情,买了猪肉和白米派随从连夜给老太婆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