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二)
16777500000009

第9章 《物种起源》导言(1)

《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全书分为十五编,前有引言和绪论。十五编的目次为:第一,家养状态下的变异;第二,自然状态下的变异;第三,生存斗争;第四,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第五,变异的法则;第六,学说之疑难;第七,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第八,本能;第九,杂种性质;第十,地质记录的不完整;第十一,古生物的演替;第十二,生物的地理分布;第十三,生物的地理分布续篇;第十四,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形表学、胚胎学和退化器官;第十五,综述和结论。从前十四个篇目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种起源》的内容: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而在这前14章中,又可以分成3部分,分别是1至5章,6至10章和11到14章。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全书的主体及核心,标志着自然选择学说的建立。第2部分中作者设想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给进化学说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再一一解释,使之化解。这正表现出作者的勇气和学说本身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在第三个大部分,达尔文用它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形态分宜,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使这一理论获得了进一步支撑。

《物种起源》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欢迎,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在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现代进化论”。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对人类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物种

具有共同祖先的所有成员构成了一个物种,它们最终可以追溯到一对最早的祖先。

物种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自然存在的实体。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只存在于造物主心中的抽象的关系,而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关系:一个物种就是一个能够通过生殖繁衍自己的群体。我们要鉴定两个群体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不能像分类学家那样只比较标本的形态,而是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屏障,是否能产生可育的杂交后代:“如果两个动物通过交配,能够繁衍自己并保持该物种的形态,我们应该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而如果它们不能以类似的方式产生后代,我们应该认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任何生物在分类学上都归属于一个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单位,但是不能因此而把物种理解为人为制定的单位。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分类学就是以物种客观存在这一事实为根据的。在同一地区中可以存在着差别很小的不同物种,但是如果它们确实是独立的物种,它们就必然界限分明,互不交配,各自产生自己的后代。有经验的人,即使没有学过分类学,也能根据直观的经验,正确鉴定物种。1927年美国的一支鸟类考察队到新几内亚一个偏远地区考察鸟类。根据形态特征,他们鉴定了138种鸟,而当地人虽未受过生物学训练,却由于以猎鸟为生,经常接触各种鸟类,竟能识别其中的137种,每种均有土名,这就说明生物种不是人为的单位,而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什么是物种呢?一般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够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也有人给物种下了一个比较长的定义:“物种乃是生物世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的形式。生物世界通过物种的形式而发展,以物种的形成为发展的一定阶段:在有性别的动物中,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交替分布的种群所组成,而与其他的物种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这个定义比较全面,说明了物种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即物种是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连续阶段,也说明了物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物种内的个体之间可进行有性生殖,而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从现代遗传学的观点来考虑,也许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应是: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这个定义把有无基因交流作为划分物种的主要依据。形态上十分不同的类群,只要能彼此杂交,依然是一个种。所以,家畜、家禽及栽培植物中的许多品种,形态上可以十分不同,但仍可以杂交,因此只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这个定义虽然正确,指出了鉴定物种的重要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困难。不同的物种一般在形态上都是有差别的,根据形态特征进行物种鉴定不但有效,而且方便,并且完全排除形态特征是不现实的。例如,对于化石,我们就无法知道它们有无基因交流。对于只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以及细菌等原核生物也不能根据有无基因交流来鉴定物种。另一方面,有些物种在自然界没有基因交流,但如人为地创造条件(如消除地理隔离以及性成熟时间不同等障碍),却能使它们杂交成功。多种植物的种间杂交就是这样实现的。

综上可知,物种是一个类群,有形态、地理分布、生理、行为以及生殖等多方面的特征,而最主要的区分物种的根据则是有无生殖隔离。

变种

变种是生物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是某些遗传特征已有别于原来的种,但其基本特征仍未超脱原种范围的一群个体。种内某一个体可能由于突变而发生变异,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这种变异会在种内不断扩散,最后形成某些遗传性不同于原种的一个群体,这就是变种。变种也有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但仍能和原种进行基因交流,变种和亚种没有本质差别,有时常混用,变种在分类学上更不稳定。多用于植物分类,在动物分类上较少应用。

博物学

博物学,也称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是叙述自然即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态等最古学科之一。但博物学一词往往是与具有物理学意义的自然哲学相对立的。由于以统一研究生命现象的概念的加强为背景,生物学及其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发展,因此,19世纪后半期以来,博物学的综合性的意义已逐渐减弱,及至本世纪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很少使用了。此外,博物学(naturalhistory)一词,也常以动物志(naturalhistoryofanimal)、人口自然志(naturalhistoryofpopulation)等意义广泛使用。

马来群岛

马来群岛被称之为东南亚岛屿区,也叫南洋群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它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由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菲律宾群岛等2万多个岛屿组成,沿赤道延伸610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3500公里,总面积约243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20%。这些岛屿分属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13600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约7100个岛屿。其中主要的岛屿有印度尼西亚的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摩鹿加、伊里安,菲律宾的吕宋、棉兰老、米鄢群岛。

西与亚洲大陆隔有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北与台湾之间有巴士海峡,南与澳大利亚之间有托雷斯海峡。除菲律宾北部以外,各岛都在赤道10度以内,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从8100毫米至500毫米不等,大部分地区超过2000毫米。每年7至11月西南太平洋生成台风20余次,常袭击菲律宾。

马来群岛的动植物群非常丰富且种类各异。农村和农业经济占压倒性优势,农村居民绝大多数为定居耕种者,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商品作物有橡胶、烟叶、糖等。森林资源为贵重木材、树脂、藤条等。石油为主要矿产,锡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0%。水力资源丰富,但未充分开发,制造业不发达,轻工业主要是纺织、造纸、玻璃、肥皂、卷烟等。

马来群岛上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且多分布在岛屿中部。平原比较狭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只有爪哇岛北部和苏门答腊岛东部平原面积较大。马来群岛处于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由于三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彼此挤压,时常引发地震。在地壳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时,地下灼热的岩浆也顺地裂缝上涌,在地面喷发形成火山。印尼和菲律宾是东南亚火山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有400余座火山,其中的120座为活火山;菲律宾也有52座火山。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这些岛屿呈弧形自东向西延伸,因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灯火走廊”,这里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发最多的地区,是东南亚“最不安定”的区域。

由于马来群岛纬度较低,赤道横贯中部,炎热多雨的气候与肥沃的火山土壤为热带经济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岛上盛产橡胶、椰子、胡椒、油棕、金鸡纳霜等,是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水稻种植也十分广泛。

马来群岛上还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锡等矿产资源。石油主要产于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印尼和文莱是主要产油国。锡主要产于印尼的邦加岛和勿里洞岛。

人类起源学说

关于人类起源,人们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

神创论:意思就是神创造了人,其中有名的传说有欧洲的“上帝造人”,中国的“女娲造人”。

亚洲起源论:由于亚洲是高级猿类的起源地,所以有些人便认为人类也起源于亚洲,随着爪哇猿人,北京猿人等一系列发现,这一学说盛极一时。但是,随着非洲古人类考古的全面展开,以及中国的古猿化石(如禄丰古猿,巨猿)被认为并非是人类的祖先,“亚洲起源论”已经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