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下)
16777700000049

第49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3)

6陈毅:“陈毅是个好同志。”文革期间,一次红卫兵批斗陈毅,陈毅先发制人,掏出红宝书说,请翻到毛主席语录第××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台下一片哗然都在翻宝书但没有找到,周总理作证说,确有此话。于是陈毅过关。陈毅在文革中的境遇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特别是陈毅死后,毛亲自参加追悼会,众所周知,毛极少参加党内同志的追悼会,在其晚年更是绝无仅有。

7罗荣桓:“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份身后哀荣,既是对罗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广大政工干部的肯定。

8徐向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说了上述意味深长而又暖人心腹的话。徐向前在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道扬镳后,与张国焘一同率部南下,最后部队垮了。后来他说:“西路军的失败,长期使我愧悔交加,余痛在心。”深有“不堪回首”之悔。但毛泽东记住了他在关键时刻说的“那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因此百般抚慰,这话也是安抚广大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可以说毛泽东对四方面军的干部是宽宏的,而且也是重用的,比如对徐向前、李先念等人,表现了一个领袖人物的胸襟。

9聂荣臻:“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聂荣臻创建晋察冀根据地,逐渐将晋察冀根据地建设成为模范根据地。因五台山在根据地内,毛泽东曾有此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都在聂荣臻的地盘。聂荣臻胆大心细,而且追随毛泽东长征时就任红一军团的政委,毛泽东对聂荣臻绝对放心,而且长期如此,即便是后来江青欲借城南庄的旧事整聂荣臻,毛泽东也力保聂荣臻。聂荣臻长寿善终。

10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乃北宋重臣,太宗称他“大事不糊涂”。毛泽东借此评价叶剑英,本意是指长征途中在巴西时,当张国焘意欲解决中央红军,叶剑英及时报信,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叶帅睿智和才干往往体现在党、军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后来在粉碎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时又发挥了关键作用,就如同汉刘邦的老臣周勃平定吕后余党叛乱一样,拿下欲做当代吕后的江青,协助收拾了毛泽东去世后的政治残局,毛泽东的这句话真是恰如其分,看似未卜先知,实际是对部下的深刻认识。

国宝九龙杯失而复得始末

1971年春,上海市的一次外事活动中发生了一起“九龙杯失窃案”。有关部门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终于查清了“九龙杯”失窃真相,使“九龙杯”完璧归赵,避免了国家宝贵财产的损失。

在中国众多举世闻名的古文物中,最多也最珍贵的是瓷器,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一种象征。所以,我国从官方到民间大大小小的宴席酒筵,所用的餐具多数是瓷器。

我国的瓷器滥觞于商代,成熟时期则为东汉,至宋代,瓷器生产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后来再也没有产生过宋代那种在工艺、造型、釉色和装饰方面所达到过的艺术精品。在宋代的瓷器中,以“汝、官、定、钧、哥”五大窑的产品为最佳,被誉为“五大古窑”的“绝世名瓷”。

五大名窑中,又以汝窑品位为最高。汝窑又称汝官窑,是宋代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器的制作工场。由于汝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的时间很短,所以传世极少,到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流传至今的为数极微,不足百件,仅存于世界几个著名博物馆和极少数收藏家手中,弥足珍贵。自南宋以来,许多工匠都试图仿制汝窑瓷器,但并无成功的记录。

1958年“大跃进”时,景德镇有一位古瓷专家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成功烧制出一件接近于汝窑瓷器的珍品。因为他在“大鸣大放”时有过一些“有问题”的言论,被视为异己分子,所以他的成果并未引起当地的重视。但是,上海有人听到消息后却大感兴趣,上海市委交际处经请示有关领导同意,火速赶往江西,直接向这位专家定制了一套36只“九龙杯”。“九龙杯”刚刚交货,专家就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因此,这套“九龙杯”可谓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九龙杯”的杯身上镌有9条缭绕于云山雾海间的金龙,动作有别,神采各异。其中最大的一条将一半躯体伸于杯内,口含金珠,鳞光耀目。斟酒入杯,只见金珠在龙口中闪闪滚动,引人啧啧称奇。

若问每只“九龙杯”的价值,那又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目前已经无法知晓30多年前上海市委交际处购买这套“九龙杯”的价钱了,但有一个数据可供参考:1978年,景德镇曾在古陶瓷专家和古玩商的赞助下,做出一件仿明代官窑绿龙盘,在香港卖了50万港币。以此类推,“九龙杯”的价值便可想而知了!

1971年3月25日下午,一架波音飞机从北京飞抵上海,这是为罗马尼亚国家首脑、共产党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齐奥塞斯库即将进行访华活动打前站的一个工作小组,总共27人。他们的具体任务是对齐奥塞斯库访问上海期间的食宿、交通、安全、医疗、通讯、应急事宜处置等,做全方位的了解和安排。

当晚7点钟,该工作组的27名外宾在衡山俱乐部品尝到了他们称为“出生以来所吃到的世界上最美味的菜肴”,一顿甚为丰盛的宴席。

为接待贵客齐奥塞斯库,自然是要拿出“九龙杯”来用的,但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外国人不一定叫好,也许有的还犯了他们的忌讳。所以,上海市委指示先将“九龙杯”拿出来让齐奥塞斯库的前站人员试着用用看。

这一试用,使得该国专家们为丰盛菜肴倾倒的同时,也对各自手中的那个精美绝伦的酒杯发出惊叹:“Decant!Decant……”中方陪同人员悬着的“犯忌”的心终安放下了。

“Decant”是倒注或倾注的意思,读音有点像汉语“底看的”,也就是“看底的”或“看到底部的”。“九龙杯”像一般茶杯大小,通体雪白,看不出任何痕迹,惟有把酒往杯子里倾注,才能看到杯壁和杯底上有九条金色的小龙,似在飞舞,似在游戏……

很多外国友人不相信,他们把“九龙杯”中的酒回注到碗里检查,又把杯子颠倒过来看底部,仍然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也有的外宾反复地把“九龙杯”注满酒,又反复倒出去,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看,总是嘀咕着“Decant”、“Decant”,一直未看出名堂。

却不料,宴席散场后,突然发现有一只“九龙杯”不翼而飞。那天晚间,衡山俱乐部的总值班是一位叫薛清钧的常委,听说“九龙杯”丢了一只,当即吓得蹦了起来,一溜烟奔向餐厅。薛清钧一个电话打到保卫科,马上来了两名民警。闻讯赶来的还有保卫科长刘金城和主持衡山俱乐部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黄业光。他们当即决定首先对服务人员进行严查,同时对餐厅进行地毯式搜查。搜查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结果是一无所获,而服务人员的嫌疑也被一一排除。

直到3月26日中午,刘金城忽然接到紧急通知:周恩来总理要来衡山俱乐部。

周恩来总理这次是陪同越南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率领的越南劳动党代表团来沪访问的。

下午1时20分,周恩来总理陪同黎笋等人步入宴会厅,开始用午餐。宴会中,周恩来总理从服务员的神态举止中看出衡山俱乐部发生了异常事端。宴会结束后,周总理叫住了一个姓凌的服务员。服务员一听周总理问起,便把丢失一只“九龙杯”的事和盘托出。周总理立刻打电话叫来了黄业光及刘金城。

周总理仔细询问了调查过程。听完汇报,周总理稍一沉思,说:“是不是把‘九龙杯’拿出库房一直到发现丢失的整个过程都仔细查一查,比如在宴会厅里会不会发生问题?”

刘金城听了,连连点头:“对,对,我们在这上面疏忽了!”周恩来又说:“不是拍了录像片吗?把片子调出来看看,说不定对查清问题有帮助。”

黄业光、刘金城立即遵照周总理的指示,着手调查宴会厅当时的情况。黄业光亲自出面给上海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视台打电话,要求调看昨天拍的录像样片。

录像片中果然显示出了那只“九龙杯”的下落:坐在B桌上的一位外宾从一开始就对“九龙杯”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他手捧“九龙杯”,翻来覆去不停地欣赏着,连喝了几杯酒后趁人不注意,突然以飞快的动作把“九龙杯”放进了提包。

刘金城立即查明:那个把“九龙杯”放进自己手提包的外宾,是罗马尼亚外交部的一名文化秘书。

可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收回这只“九龙杯”呢?对方是外交官,根据国际惯例,是不能追究法律责任的,况且中国和罗马尼亚的关系刚刚开了好头,若因为这事受到什么影响,那可是谁也担待不起的呀。黄业光和刘金城议来议去,也没想出个办法来。

一转眼就到了傍晚,周恩来总理一行从郊区嘉定县马陆公社参观后返回了衡山俱乐部。周总理还惦念着“九龙杯”的事,随行人员向总理汇报后,总理便让黄业光去他那里。黄业光一进门,周总理就和他握手:“黄业光同志,辛苦了!”一下子把黄业光感动得热泪盈眶,话都说不出来。

周总理问明了情况,说:“‘九龙杯’是国家的宝贵财产,必须设法追回。”稍停,又说:“不过,我们要有礼貌,不能伤了感情。”

黄业光一脸难色:“总理,这事儿……”

周恩来想了想,问道:“今天晚上,罗马尼亚贵宾有什么活动安排!”

黄业光说:“今晚没有安排。”

“那好!”周恩来脸露喜色:“今晚越南的同志观赏杂技节目,我们可邀请罗马尼亚的贵宾一起去观看。‘九龙杯’在那位外宾的眼里既然十分珍贵,他一定会放在他的手提包里寸步不离,我们正好借机行事,达到目的。”总理接着说了他的办法。

当晚8点整,杂技节目开始了。周恩来陪同黎笋等越南劳动党代表团领导人坐在第一排正中,后面第三排、第四排坐着罗马尼亚的外宾。节目的高潮是魔术表演,穿着笔挺西服的魔术师颜金风度翩翩地走上台,手里拿着一个盘子,上面遮着一块紫红色的绸子。他把盘子放在桌子上,向观众行过礼后,揭去红绸子,盘子里放着3只假的“九龙杯”。

这时,颜金大师掏出一把道具手枪,在手里左转右绕,微笑着对观众说:“我只要枪声一响,想让杯子飞到哪里就可以飞到哪里,大家如果不信,请看——”话音未落,他举枪朝“九龙杯”,“啪!”的就是一下。桌子上的3只“九龙杯”在众目睽睽之下,凭空少了1只,正当众人惊诧不已时,颜金大师已经从台上走了下来,径直来到第四排,对着那位拿了“九龙杯”的外交官指了指,微笑着说:“被枪打飞的那只‘九龙杯’,就在这位贵宾的手提包里。请你打开手提包看看。”

该外交官此刻已经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但他没有任何办法来逃避中国方面精心安排的取回“九龙杯”的妙计。无奈之下,他只好把手提包打开,假装查看了一番,尔后“不无惊奇”地拿出了那只在他包里藏了20多个小时的真品“九龙杯”。顿时,四周观众席上响起了一片掌声。

不知底细的观众以为这真是一个魔术节目,激动得狂欢不已。连黎笋也对周恩来翘起了大拇指,发出由衷的赞叹:“了不起,真了不起!”“九龙杯”就这样失而复得了。

尼克松访华趣闻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心结束美国长达二十几年的对华敌对政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决策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他的总统生涯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使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个踏上中国国土的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前,派出了黑格准将率领的先遣组。黑格带来了美方的口信,其中有苏联企图包围中国,美国准备帮助中国抵消苏联对中国的威胁的信息,期望通过访问加强尼克松总统作为世界领袖的形象。毛泽东得知后,说:“包围中国,要他们来救我,那怎么了得!”“顶回去,无非尼克松不来,不来就不来嘛,22年不来了,再等22年。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后来,中国政府在答复稿中批驳了美方的这一观点。黑格只得说:“可能我没有正确地转达总统的意思。”美国的以上态度,也是中国政府在机场低调接待尼克松的一个原因。

黑格在为尼克松访华做技术安排时提出:总统专车从美国运来,总统专机直达北京,电视转播车从美国带来。周恩来总理答复:“车我们有,美国飞机停在上海,电视转播车带来可以,但使用权租给我们。”中国为尼克松准备的专车是红旗轿车,开始准备的是5号红旗车,中国一汽的工人对5号车进行了全面仔细的检查和调试。但在接待时,周恩来总理为确保万无一失,临时决定他坐5号车,而把他自己的6号车给尼克松乘坐。尼克松对中国当时能制造出如此高级的轿车感到“震惊”。后来,尼克松多次来华,中国政府为他准备的都是红旗轿车。

1972年2月21日11点27分,尼克松来到中国。3个小时后,毛泽东就接见了他。接见持续了70多分钟,当时毛泽东大病未愈,会见时,医护人员在附近房间里做好了随时抢救的准备。毛泽东接见尼克松是临时决定的,连周恩来总理都感到意外,原定在下午4点30分举行的中美双方全体会议也推迟了。尼克松的安全官泰勒也与总统失去联系70多分钟。他后来说,如果在这个时间里发生战争或发生其他意外情况,总统不了解情况,没法处理,问题可就严重了。

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尼克松。宴会上,尼克松致祝酒词,但在祝酒词的翻译上,曾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趣事。尼克松要他的随行翻译傅立民为他在宴会上翻译祝酒词,傅向秘书要祝酒辞底稿,秘书说没有,说尼克松将作即席讲话,傅说不可能,因为这份祝酒词底稿就是他写的。他之所以坚持索要,是因为他获悉白宫有人在底稿上加了毛泽东诗词。傅认为,在如此重要的场合随意翻译毛泽东的诗词既不严肃也不礼貌,弄不好还会贻笑大方,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傅表示,没有底稿,决不翻译。尼克松十分恼怒,向傅立民发了火,但还是将底稿交给了傅立民和中方翻译。尼克松不愿将底稿交给傅立民的原因是,他想在宴会上给人以出口成章、演讲口才非凡的印象。事后,尼克松感到不应该为此事向傅立民发火,为此他还特意向傅立民道了歉,道歉时还流了眼泪。

宴会上还有一件趣事,是尼克松用中国筷子进餐。尼克松为能在中国宴会上用筷子,来华之前曾多次练习过。在宴会上,周恩来总理还饶有兴趣地给予他指导。这样,他虽不能熟练地使用,但也能夹起饭菜了。不少人为尼克松能使用中国筷子感到惊奇,记者们拍摄了这难得的镜头。最为机敏的是加拿大《多伦多环球报》的记者伯恩斯,他等尼克松刚站起身来准备离席时,便飞奔前去将那双他用过的筷子揣入怀中拿走了。当时人们还没醒过神来,也不解他的用意,等到醒悟过来,都后悔自己没想到这一点。据说,后来有人愿出2000美元向他购买这双筷子,他都没有同意。他说,这双筷子太有意义了。

十大元帅改名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