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理财术
16778400000025

第25章 教育与理财(1)

98.家庭教育投资的比重

家庭教育投资已超过住房支出

近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大量的外国学校“抢滩”中国。中国学生借此机会虽然圆了留学梦,但同时也导致了国内大量民间教育投资流向国外。

美国教育基金会国际业务总经理陈先生透露,自费留美每人每年大约需2万美元,而美国本土学生每年学费大约只需1600美元。尽管美国教育基金会有关人士否认到中国“抢滩”有赢利目的,并一再宣称美国大学主要是看中了中国学生的智力潜力,但有资料表明,境外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支出每年给美国的经济带来75亿美元的收入。

从其他途径了解到,美国商业部已把高等教育列为服务贸易领域出口创收的第五位。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按每人每年需花人民币14万元至18万元的底限来计算,每年我国民间留学投资就有40亿元流向国外。

据我国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已超过住房支出。有经济学家指出,教育是当前内需市场中最具潜力的领域。参加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的游清泉委员算过一笔账,1999年高校扩招33.1万人,按每人年均支出费用6000元计算,仅此一项,一年可增加近20亿元的有效需求。

有专家对中国每年大量民间教育投资流向国外另有一番见解。他们认为中国目前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仍然突出,90%的青年人没有机会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中国的青年人花钱到国外去学习,对自己有好处,对所留学的国家当然也有好处。这些学生学成之后能不能回来为国家服务,这就要看中国的创业环境。所以,要达到“双赢”的结果,关键要看中国能否将留学生吸引回来,而不是“怕”他们出去。

上海继续教育升温

踏进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各种证书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据统计,现有的各类能力资格证书达300种以上,其中今年出现的新型证书就达60种之多。

近年来,随着参加培训人员不断增加,证书层次也越来越高。以上海为例,上海培训市场分类排行榜显示:计算机中级学习者已超过初级学习者2.83倍,学习第二门外语人数的增长率已开始超过学习英语人数的增长率。在各类计算机证书中,计算机初级、计算机中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页设计师、软件工程师、MCP系列微软认证、CISCO认证、IBM认证、SUN认证等证书形成一轮又一轮的计算机培训热潮,其形式业由学校认证、社会认证转向企业认证。

普及型证书和提高型证书“两头热”,这是当前人才培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各类英语培训中,普及型的通用英语、市民英语100句、公务员英语300句广受市民欢迎。另一方面,英语的高级证书如英语中高级口译、托福、GRE、GMAT、雅思等高级证书培训同样门庭若市。这说明“英语是国际普通话,是对外交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不仅各类高学历人才在攻读各类高级证书,普通市民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令人注目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训或出国留学深造,还获得了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方面,由原先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证书发展到现在的金融分析师、保险分析师到加拿大的CGA、英国的AIA、ACCA等一系列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外资企业在国内的不断壮大,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专业技术人才,这样各类洋证书也逐步成为外企求职的“硬通货”。尽管这些洋证书培训费用昂贵,但由于其能给予求职者优厚的薪资回报,因此,求学者并不惜在洋证书上一掷千金。

形成“证书热”的原因主要是就业竞争的加剧。上海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上海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平均为一年零四个月,3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率为43%。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初级电脑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存在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那么原有的这份优势便不复存在,表明他又应该去学习一些什么新的知识和技能了。正如美国职业专家指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跌入低薪。

目前,仅上海一地接受继续教育的总人数就达到230万以上,约占上海市民的1/6强,年教育消费达10多亿人民币。如今,在许多“学习型”城市,每个人体会到分分秒秒要参与学习培训和人才竞争。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人才短缺,证书市场将进一步火爆。

儿童教育支出成新热点

尽管食品与服装消费仍是城市儿童消费的主要部分,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64.1%;但教育支出已经占到相当比例,成为儿童消费的新热点。儿童教育支出占据了儿童消费的1/5强,达到21.4%,全年消费额已超过94亿元。儿童的零用钱每人每年平均245元。相对于其他收入组家庭,低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家长给孩子的零用钱反而更高。中等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至r750元之间)对孩子食品和服装方面的支出比例较高;而高等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2500元)则更注重孩子的教育,用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27.4%,比例最高。城市家长的文化程度越低,越注重孩子的吃、穿。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用于孩子食品方面的投资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60.5%。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娱乐,用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21.8%,用于娱乐方面的支出占到8.1%。

99.教育投资的良性判断

日前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的7%比重。许多人表示子女教育是家庭开支的重要内容,而且不吝“投资”于名优学校和浓厚学风上。

那么在你家中,用于教育的开支占到多少比重?这部分投资是不是理智?其中有没有盲目的成分?你觉得,这种投入会有相应的回报吗?

不看数字看质量

教育资金投入越多,并不等于孩子就能成大器,关键还是在孩子本身。面对现在的人才竞争,家长都不惜一掷千金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当你的孩子今年上幼儿园中班,他们班里的小朋友,几乎每个人业余时间都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看到别的孩子都在进步,你就有一种紧迫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你会帮他报了一个英语学习班,虽然学费很昂贵,但这样做你可以自我安慰一番。不过4个月下来,你会觉得效果并不很理想,虽然有外籍老师执教,说是“愉快教学”,但孩子缺少约束力,跟家长的意图相差甚远。相反,还没有儿子幼儿园里的英语教得好。这样做你就意识到你的这种举动还是很盲目的,是在赶时髦。

先“投”了再说

孩子的教育投资几乎占了许多夫妻俩收入的1/5,英语、画画、音乐、体育各种学习班一大把,小孩需要的各种基本技能都让他提前打好基础,再选择一个好的幼儿园和小学,这里面的花费实在不菲。

有的亲戚朋友很不理解我,认为教育投资的大项支出在后面,现在就这样负重将来会更累。但我不这么想,培养孩子要从小开始,否则基础不牢,以后怎么发展?

小徐算是上海引进的人才,这几年拼搏下来,深知这个城市发展的高速度和对人才的高要求。身边好多本地同事在孩子教育方面投入的财力和精力都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学各种特长班、削尖脑袋挤名校,几万几万拿出来用在孩子身上,只要能承受,他们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花大钱转校现在骑虎难下

大伟的儿子在一所公立老牌重点小学读书,安安稳稳地挺好,谁知道他那么一冲动就……本来那所小学因为是公立的,收费很低,可他老是觉得这样的学校太土,想动一动。刚巧听说了另一所实验学校出了名、教学质量很好,他就果断出击,又是托人又是出钱,费了好大劲才把儿子插到实验学校三年级。

原来想能松口气了,儿子可以有更大进步了,可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没见小家伙有什么长进。

于是,他有点丧气,大钱花出去了现在连个“响”都没听到,可是现在已骑虎难下,不得不继续“破费”下去,总不能再转回原来的小学吧!

教育投资不吝啬

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家长们从不吝啬,只要孩子读书能奋发向上,尽管家里经济再拮据,也要勤俭节约,尽力积攒资金,千方百计确保孩子上学所需。

下面是纺织工人老贾的体会:

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孩子考进一所民办大学,需交费用比一般的大学要高出近一倍。这对在同一家纺织企业工作的我们夫妻俩来说,无疑添加了一个沉重的担子。面对窘迫的经济状况,我们能省则省,舍不得乱花一个铜板,直至孩子大学毕业。

如今,孩子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月收入数千元,生活开始富裕起来。我们相继添置了闭路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住房也装饰一新。所有这些,都是投资教育所得到的回报。

价高者未必优

凡购买产品,最佳性能价格比是必须考虑的事,即用最低的价格购买最优质的产品。

教育也不例外。家长在决定为孩子选择一所民办寄宿制小学前,必须仔细分析各类学校的全面情况,不要轻易认为价高者必优,也不要轻易被花好稻好的广告迷惑。不妨到实地去暗访一下,找几位该校学生的家长聊聊,看看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切是否和家长的投入相符。另外,再比较一下,花同样的成本谁可提供更好的教育。

后悔盲目请家教

刘义珍的儿子今年初中毕业,眼看他的水平只能考中专职校,真是心里泛着苦涩。其实从小学到中学,用在他学习上的钞票不能算少,却看不到多少效果。反思下来,觉得那笔请家教的钱花得不值得。

儿子没在重点学校读书,所以他们抓得很紧。家教常常把休息日排得满满的。但这似乎除了逼得儿子不睡懒觉、没空玩以外,不见有什么长进。最近的一次家长会,班主任让他儿子去开开“小灶”,争取能考上高中,他长叹一声,心想这又是把钱扔在水里的举动。

看来,不曾好好为儿子研究一套学习方法,没有花力气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一味相信花钱请家教总有收获,实在是错了。

何必谈回报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赚钱还不是为了他们。只要孩子有能力,也愿意学,家长应全力支持。如果谁家的孩子考取国外大学,就是卖房子,他们也要让他去上学。至于这种投入会不会有相应的回报,大多认为这种收支是绝对不平衡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标已明确,花那么多钱只说明大人已尽力了,成不成功就要看孩子了。要不怎么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呢。

100.教育投资的误区

既然把教育看作“投资”,就要考虑“成本”和效益

有些家庭爱子心切,为孩子做教育投资不计“成本”,经常造成浪费。

比如说,家长都知道外语和电脑对孩子的重要。有的家庭便认为对孩子进行外语越早越好,于是不惜花高价把孩子送进形形色色的“双语”幼儿园。

电脑的学习也是如此。现在电脑的更新淘汰率已快过人换衫,为孩子买电脑千万不要赶时髦,想买最好的,追求一步到位。一台普通电脑,孩子能用其功能的5%已是不错了。所以,为孩子买电脑,买台中低档国产机足够了。

教育投资要注意别走了邪门。

新世纪正悄然来临,人们的观念亦日益更新。在神州大地上,“科教兴国”的战略则令人为之瞩目,知识经济的宣传方兴未艾。入乡随俗,随行就市,于是在这世纪末的喧闹中,与教育有关的话题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先有席卷全国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后有妇孺皆知的高校扩招好消息。在这些带有革故鼎新性质的诸多话题中,诞生了许多新鲜说法,“教育投资”就是一例。

什么是教育投资

所谓“教育投资”,顾名思义就是教育得花钱。然而这花在教育上的钱和一般消费不同,投资者可以从投资行为中得到回报,获取利益。比如国家为教育投资可以培养人才为国作贡献。还比如个人为教育投资可以提高自身素质,以便将来更有用武之地。因此就诞生了“教育投资”这么个挺富诱惑力的说法。

国家投资姑且不论,单就个人投资来看,从过去的旧称“缴学费”进化到时下的“教育投资”,其本身并无可厚非,亦不必小题大做。因为一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无论是国家付账,还是个人买单,为教育花钱,天经地义。二来“投资”一说折射出一种新观念,既能真实地反映出当前教育受顶礼之遇的事实,契合时代脉搏;亦可准确地传达出国民对知识的渴求心理,彰显社会进步。

正确看待教育投资

然而说法的标新立异并不代表事物本身质的飞跃。如据有关报道,在今年高校扩招过程中,一些高校违规操作,搭扩招的“顺风车”大肆提高费用,少则数万元,多则十几万这种明目张胆漫天要价的现象打的正是“教育投资”的招牌,利用的正是家长和孩子求学心切的心理。尽管这些丑行使“教育投资”蒙上恶名,造成社会不安定,然而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不仅是给“教育投资”正名,我们更应关注和思考诸如“谁投资”,“怎样投资”,“投资给谁”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更应整顿和规范诸如“政策走调”,“歪嘴和尚乱念经”等违纪违规现象。

每当一项顺应潮流、合乎民心的改革出台,总是有那么一些部门,一些人玩邪门,挟私利,揩改革的油水,把好事办砸。用老百姓的话说:“北京大天晴,省会阴沉沉,县里发洪水,乡下淹死人。”“教育投资”的不和谐音值得警惕。

101.修学与旅游

7月伊始,全国的大、中、小学陆续开始了悠长的假期。暑假出游已经成为半年苦读的莘莘学子一种最佳的休闲减压的方式。据统计,广州市的中小学生90%有参“团”经历,近去郊区、省内,远则省外或境外。广州积极让孩子假期出游开眼界的家庭,月收入多为人均1500元至2000元。即使月收入人均800元的低薪家庭,也想办法让孩子就近旅游。暑假无疑是旅行社竞相争夺的一个黄金档期,寓教于乐的修学旅游成为市场宠儿。

修学旅游,以学为主

修学旅游即是以一个专题为目标,或考察某地风俗文化,或了解一门学科,或学习一门语言,或参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一种旅游行为。修学旅游突出一个“学”字,要求参加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要有所学,学有所获。在旅游内容、线路设计上围绕学习内容,突出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参加者在旅游中学到的知识更系统,更易于吸收,更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