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李镇西学什么
16778700000023

第23章 学习李镇西:把教学技术锤炼成艺术(6)

对于这样一篇理论性很强,概括性很高的文章,李镇西始终将自己对文章深入研读后对革命导师的热爱与崇敬的感情,融会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冗赘的知识讲解,有的是满腔热情、诚挚的爱心——爱文章的思想内容,爱文章的语言文字,爱学生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使全堂课都沉浸在崇高、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特别是讲到文章最后一部分,有的学生提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时,李镇西以解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句为契机,深情地阐述了他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引证一百多年来,人类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特别饱含深情地说:“如果马克思、恩格斯能在这世纪之交,亲眼看到自己所创立的科学理论被中国人民的实践注入新的活力而蓬勃发展,那该多好啊!”李镇西讲得动情,学生听得动容,全场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包括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在内的发自内心的呼声)。这是多么成功的人文思想教育啊!在教师的情感的熏陶下,提问的那位学生站起来补充说:“老师,您说得有道理。我想起了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只要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不会消失。’”这更是锦上添花的妙语,他亦理所当然地又一次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从阅读教学的任务来看,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与任务要解决;从培养学生自己学会阅读的训练目的来看,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但是从最根本的任务来看,教导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做到“以文解道”、“以道悟文”和“以情育己”这三条,是最基础最本质最重要的。而李镇西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都有了较成功的实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李镇西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结课时,在总结归纳、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应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以引起学生更浓厚的探求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逼”、“教”、“引”——让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多数教师都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备课时,往往都会结合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一些提问,以期“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无疑是很好的,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发现,喜欢提问问题的学生大都爱思考、会思考、肯钻研,对学习兴趣浓厚。

因此,我们应提倡问题从学生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而且能使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然而,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是往往提不出问题来的,或者说即使有问题也不想提出。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许多教师对此是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而李镇西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逼”、“教”、“引”三步法,使学生由不问到问,由问到善于问,从而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一、逼学生提问

最初,我叫学生提问,学生很不习惯,也不愿发言,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整个课堂寂寂无声,气氛有些尴尬,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我便问他们:“这节内容究竟是我学呢,还是你们学?”学生回答:“我们学。”我又说:“一般不懂的才需要学,而不懂的地方就叫问题,既然你们没问题,可见都懂了,我也就没必要讲了!”这种“你不问,我就不讲”的“威胁”还真管用,让学生感到了危机,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课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教师“讲”,而是自己“问”。

经过这样一“逼”,学生逐步都能提出一些问题了,而且问题越来越多。

(李镇西著《做最好的教师》第339页,有删节)

有位物理教师看了李镇西这篇文章后,在教《黑白电视机串联稳压电路》这一节时,也如法炮制,结果学生的问题就如涨潮的大海一般一浪紧接着一浪。最后一共提出了50多个问题,比如:

为什么电源变压器中输入的电流为0.1A,电路采用0.5A的保险,而整流后的整机电流为1.2左右,只采用2A保险管?

保护整流二极管的电容容量为什么比较小?

能不能采用容量较大的电容?

可不可以不接此保护电容?

如何使黑白电视机的电源具有防雷击的功能?

为什么滤波电容容量选的较大?电容容量越大越好吗?

为什么电源调整管集电极与发射极没有并接——分流电阻?等等。真是一问紧接一问。

这位物理教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看谁能把这些问题最快地解决,看谁的答案最好,方法最便捷。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展开了激励的讨论,课堂氛围空前高涨。有的学生为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与同桌辩论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为说服他人,拿着参考读物在急急地搜索资料。有两位学生以前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太大,专业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上课经常说话,但两人好胜心较强,喜欢辩论,经过教师这一逼问,两人的兴趣转移到专业学习上,都想方设法地提出一些问题,想难倒对方。在相互提问和解答中,他们对专业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为解答对方的问题,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专业书籍,极大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的范围,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的准确性,竟埋头于实验室中进行反复测量。他们对专业的学习也深深地影响了班上其他同学。到毕业时两人都顺利地获得了家用电器维修中级工等级证书。

这个真实的案例充分说明,通过逼问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鼓舞,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教会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

也有这种情况,有些课节理论浅显,内容通俗易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即“于不疑处有疑”。 “于不疑处有疑”,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

(李镇西著《做最好的教师》第340页,有删节)

有位教师看了李镇西这篇文章后,深受启发,将之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他说:“我以《电热器具的类型和结构》一课为例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这节课内容浅显简单,内容通俗明了,学生一看,好像都懂了,但是,我却在他们都觉得简单的地方提出了疑问:电热器具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分类?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采用其他的分类方法如何来分?电热器具的结构哪种是必备?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温控部件和安全装置能不能省?可不可以用温控部件代替安全装置?如可行需要怎样设计?学生一听,觉得要回答这些问题还真不那么容易。”于是学生深入讨论研究,对电热器具的类型和结构,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如果具备了这样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即使再简单的内容他们也会以挑剔的眼光提出许多问题。通过这样深入的探究,会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不着痕迹地得到发展,而且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

提问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下一步钻研的深度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在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不少学生会出现为问而问的现象,或者提一些在教师看来十分可笑而怪异的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因此而向学生泼冷水,但也应及时引导学生不但敢问,而且善问。

(李镇西著《做最好的教师》第341页,有删节)

李镇西的这段话不但对语文学科有启示意义,对其他学科同样有启示意义。比如,物理科电子专业教学中的所谓“高质量”的问题,是因所授内容而异的,除了围绕所需学生掌握的单元重点和每课教学重点难点提问外,某位教师根据李镇西上面所讲的那段话的原理,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具体要求是:

1.电路方面

(1)电路的设计特点有哪些?(2)哪些元件属于技术性元件?(3)哪些元件属于原理元件?(4)元件的参数选用应考虑哪些问题?(5)哪些因素能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如何避免?(6)电路设计是否存在缺陷?(7)有无可代换的电路?(8)电路是如何工作的?(9)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2.具体的小家电产品

(1)其优缺点是什么?(2)它的结构有无可省部件?(3)它的部件的制作材料有无替代品?(4)它所采用的元件(部件)可不可用其他的代替?如能需要怎样设计?(5)可不可添加一些部件使它的功能扩展或应用起来更方便?(6)有哪些同类产品?

3.维修方面

(1)常见的故障现象都有哪些?(2)哪些部位(元件)损坏会造成同一故障现象?(3)某一元件的损坏程度不同,它们的故障现象都表现的一样吗?(4)如某一元件损坏如何应急处理?(5)怎样根据故障现象去查找故障?(6)采用哪些方法可找到故障?(7)对某一故障采用哪种检测方法最快捷?(8)某一元件(部件)损坏后如何测量?(9)怎样替换所损坏的部件(元件)?

学生围绕这些要点来学习,一般来说他们所提的问题也就和教师的教学重点相吻合,还可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另外,为了使学生钻研专业更加深入,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的物理教师还提倡学生对上面所学内容养成“五问”的习惯。这“五问”是:

1.理论部分

(1)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2)它是怎样工作的?(3)它有没有缺点?(4)哪些功能与它相似?(5)是否可改进?

2.维修部分

(1)有哪些故障现象?(2)哪部分或部件损坏会造成该故障现象?(3)同一元件或同一部分损坏程度不同都会造成同一故障现象吗?(4)采用何种检测方法会快速找到故障部件?(5)某部件损坏能通过修理或采用其他部件代换?

总之,通过学习李镇西的“逼”、“教”、“引”三步法,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答的模式,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地深入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拘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