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李镇西学什么
16778700000008

第8章 学习李镇西:讲究育人之道(2)

李镇西的这段话鲜明地告诉我们,惩罚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良思想言行予以否定性评价的一种形式。这是一种负“强化”,能使受惩罚的对象产生羞愧、内疚和自责的情绪,从而鞭策其从中吸取教训,改过迁善。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下面几个案例更能佐证李镇西的上述看法。

案例一:

某班的卫生意识很差,“随手丢”的现象十分普遍,“吃饭丢餐巾纸,考试丢草稿纸,吃完零食丢包装纸”。教室的卫生状况每况愈下,环境急剧恶化。虽然大会小会不断,批评教育不停,但“涛声”依旧,效果不佳。

要矫正此种不良风气,使用哪种德育方法效果会一些呢?感化?说教?还是……

新班主任上任了。为严明纪律,整治班风,还教室一个整洁美丽的环境,他雷厉风行地出台了一个比较严厉的“惩治措施”:凡是有“随手丢”的行为,一旦发现,不仅要受通报批评,还要罚扫教室一天,第二次再违反,罚扫两天,以此类推。任何学生或老师、领导都没有特殊待遇。

“禁令”刚出台时,仍有个别同学我行我素,“顶风作案”,将此纪律视为“儿戏”,把班主任的话当作“耳边风”,结果他们受到了纪律的惩罚:严格按原则办事,既不多罚,也不少罚。一时间,“随手丢”的行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段时间以后,教室环境一下子旧貌换了新颜,变得干干净净了。一个“洁、净、美”的环境终于重返教室。

这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较大范围内的不良风气不能采取轻松、委婉的批评方法,更不能姑息迁就,应该采用惩罚法。

通过适当的、有原则的惩罚刺激,可以使学生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受到震撼和触动,知道分寸,分清好坏,明白了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从而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责任感。“吃一堑,长一智”,只要是有理有据的惩罚,一般可以使他们铭记在心,从而部分或全部地改正不良行为和习惯。同时,惩罚手段对其他同学也有威慑和警示作用,使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觉与假、恶、丑告别,向真、善、美看齐。

除针对不良风气外,对于个别平时表现极差而又屡教不改、没有认识自己错误的学生,也要进行适当的惩罚以促其反省。惩罚的态度要愤慨有力,切忌含糊其辞、目标不明,也不宜威胁鄙夷、讽刺挖苦,更不能嬉皮笑脸、漫不经心,要让犯错误的学生及旁人都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理解和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

案例二:

法国人拉纳的儿子十分淘气。他用石头砸邻居一位中国教师家窗户的玻璃,拉纳夫妇并没有因此来道歉,而是让小拉纳自己抱着一块玻璃,低着头来到中国教师家。爸爸妈妈说:“自己干了坏事,自己去接受别人的训斥吧!”面对这个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可怜模样,中国教师摸摸他的头,真不忍心训斥他,结果还给了他一些点心带回家去。事后,拉纳先生对这位中国教师非常不满。对此,中国教师很不理解。拉纳先生说:“您这样对待孩子,使我们很为难,本应受到训斥的孩子,却反而受到您的抚慰,希望您考虑一下这对孩子将来的影响。请您原谅,我想您看在朋友的情分上,给他以严厉的管教吧!按说,您应该为您的宽容道歉。”

这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惩罚不只是一种教育的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的理念。

只强调“赏识”、不严格要求、过多的赞赏会使学生迷失方向,产生骄傲情绪,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年龄和学生相近,容易和学生沟通、打成一片,甚至与学生称兄道弟,从而放松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但是惩罚能让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并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学生的内在因素发生作用,自觉抑制自我行为过分膨胀,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

案例三: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杀死了校长家的狗,但校长对他的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情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这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惩罚学生,是为了帮助他改正错误,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方向,而不是贬低他,损伤他的自尊心。惩罚有多种方式,高明的惩罚应该是能促进学生成长的。

上述三个案例和李镇西的言论,综合起来就是告诉我们的教师和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做到:

(1)把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承受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惩罚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刀枪不入”,屡教不改,不管教师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地说服教育,如何苦口婆心、“好说歹说”地谆谆教诲,他们还是“顽症难治,劣迹不改”。而一旦采用了适当的惩罚手段,他们往往立即收敛。

(2)使用适应的惩罚手段

实施惩罚不仅应该遵循所规定的具体要求、原则,注意科学的方法,而且应根据教育目的、对象的特点,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最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的反省,以情动人,注意场合,严肃诚恳,恰当准确,切忌讽刺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当然,李镇西对惩罚的看法还提示我们一点,那就是,惩罚绝不是体罚,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处罚学生,不能使人失掉自信、自尊。

总之,赏识也罢,惩罚也罢,都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是彼此兼容而并非对立的,关键是必须有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教育。

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一个班里肯定既有优等生,又有后进生。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对待后进生呢?对此,在一次专题演讲中李镇西曾这样说过:

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就像一个名医,他之所以成一个名医,就是因为和不同的病人打交道,别人医不了的疑难杂症他能够医,于是他成为名医了。同样的道理,一个教师要成为名师,一定要和后进生打交道,后进生能够促使你对教育有着更深入的研究、更深刻的思考。

有一年我们学校搞招生,在初一年级编了一个由优秀学生组成的重点班。我就提了个建议,说能不能把分班考试最后几十名学生编在一个班进行研究,而且我自告奋勇当这个班的班主任。当时很多老师不理解。我跟他们讲,我这样做其实是一种很自私的表现,我就是希望搞教育科研。结果,通过对这个班的研究,我出了很多教育成果。我的教育智慧丰富了,我的教育感情也比过去更加纯真了。为什么这么讲?过去也许我们更多的是爱优秀生,现在我懂得了对学生的爱更应该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

转化后进生,我觉得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个,要相信孩子。要相信任何一个看起来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他内心深处也燃烧着想做好人的愿望。没有一个后进生是这样想的:我这辈子就是要做坏人。不可能的!

第二个原则,要建立感情,如果和后进生没有感情,你怎么做工作他也不听你的话。反过来讲,他喜欢你了,即使你话说得重一些,甚至在某些时候你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他都会原谅你的。

第三个原则是要允许反复。很多老师面对学生的反复很生气,说我昨天才批评了你,你昨天说要改正,怎么今天又犯了?这样的老师忘了,后进生的特征就是反复。哪个学生不犯错误?但是优秀生犯错误少一些,后进生却老犯这个错误,所以就是后进生了,所以我们要允许反复。

第四个原则是要降低要求,无论是学习要求,还是常规要求,适当给他降一个坡度,你不要一步到位。比如说,学生成绩,你不要说一下就考90分,只要有进步就可以了,原来你是几分,十几分,现在能不能考到50分,或者60分?慢慢地提要求。

我曾经处理过一个学生,他课间拿帚把去打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多动症”,我没要求他马上就改正,我说能不能够一个星期有两天不打人?你尽量控制住自己,然后一个星期能不能够有三天、四天不打人?慢慢地来吧。最近我的班上还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学生吸烟,他说,他是上瘾了,还说他初中就吸烟。我问他,想没想改正?他说,他真想改正,但是控制不住自己。我说,这样以后你每个星期给我汇报一次,我现在不要求你一个星期绝对不吸烟,但是你能不能够保证一个星期只吸一次烟!如果做到了,星期一你就给我汇报一次,先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来,以后再争取一个月能不能只吸一次烟?最近他找到我,他说,上个星期控制住了自己,只吸了半根烟。好啊,这是进步啊!这就是降低要求嘛!

最后一个原则就是集体帮助,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通过集体舆论来转化一个后进生,这我就不多讲了。转化后进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爱心,需要耐心,还需要一个慧心,智慧之心。

(《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著,第42~43页)

李镇西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和转化后进生。从他的亲身经历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对待和转化后进的方式方法。

1.尊重、关爱后进生,消除他们的不公平感

有些教师总是对后进生另眼相看,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器重,有的甚至采取讽刺、挖苦、体罚的方式对待他们,这是极端错误的。要想转变后进生对教师的态度,教师就必须首先转变对后进生“另眼相看”的观念,应该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后进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容易出现波动、反复无常的情况。如果教师对后进学生不加关爱,或爱之不深、爱之不厚、爱之不真,则绝不可能耐心、细致、持久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引导、转变及培养工作。当然,也就更不可能“诲人不倦”、而只能是“毁人不倦”了。

尊重、关爱后进生,是走近后进生、转变后进生、促进后进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关键。尊重后进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宽大、容忍他们的过失,进而与他们朋友般地交心。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后进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立情绪,使他们真心听从教师的教诲。

2.对学习困难问题间接介入,即先调动内因再促其外因转变

所请间接介入就是对后进生的帮助不宜直接补课或辅导,而应该先从其他方面入手,解决其心态问题,然后再解决其具体的学困问题。

后进生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内因引起的。教师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就必须首先了解他们学习不好的原因,端正其对待学习的态度,然后再从学业下手,进而改变其学困的现状。即先充分调动其内因,再促其外因的转变。

3.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在智力、体力、能力等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则是转化他们的关键。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是多少的问题,后进生也不例外。当教师像李镇西那样与后进生接触增多,感慨既深时,就会发现在他们身上其实也有许多闪光点。

此外,教师不光要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且要学会欣赏他们的每个闪光点,并不断地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平时夸一句“你真行”、“好样的”等,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于那些一直受冷落的后进生,却可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可能就此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创设条件,让后进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立多种单项奖,降低一些项目的标准,使得后进生也有争取奖励的目标,重新燃起他们希望的火花,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同时,还要根据后进生的特长和兴趣,搭建展示他们特长的舞台,尽可能多地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特长,发展自治、自理的能力,优化人格品质。

5.利用集体的力量(亦即李镇西所言的“集体舆论”)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必须让他们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

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也是他们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

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逐渐消除自卑心理,克服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进步的自信心。

6.“低起点,分层次”教学法

对后进生学习上的转化,教师需采取“低起点,分层次”的教学原则。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相应地,教师就应该对他们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要想让后进生学出劲头,感到有奔头,比转化他们的不良行为更为艰难。

后进生往往是“一日曝,十日寒”,绝非教师三言两语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因此,教师要有持之以恒之决心,坚持不懈地督促后进生转变。

当后进生在学习上有了点滴进步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然后,教师要尽可能地像朋友一样,与后进生共享取得学习进步的乐趣,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7.加强沟通,打开后进生的心扉

沟通可以促进了解,消除误会,达成共识。

要转化后进生,教师就需要加强与后进生的沟通。采用面对面、悄悄话等个别辅导,走进后进生的心灵深处,为他们提供一个心理辅导的机会,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逐步树立他们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人格。

总之,转化后进生,虽非易事,更非一日之功,但李镇西能,你也一定能。

不断积累教育智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的对象、具体的情境、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框定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事实上,严格预定教育情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甚至学生行为的教育表现,是一种僵化的“画地为牢”似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应是开放的应时应“境”的教育,应是因人因地而异的教育,应是相机而行、因势利导的教育。当然,冷静机智、巧妙艺术、合理高效地处理教育中的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也就是说教育智慧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什么叫“教育智慧”,如何得来教育智慧呢?李镇西在一次演讲中曾这样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