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上)
16779000000050

第50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4)

1909年5月,胡汉民在香港筹组同盟会南方支部,陈炯明担任实行委员。他随后还在香港成立“乐群书报社”,作为同盟会的秘密机关,他还把母亲从海丰接到了香港。陈炯明与黄兴等人先后策划过多次起义与暗杀行动,黄花岗起义遭到惨痛失败,他又于1911年成立暗杀团,策划刺杀水师提督李准、广东将军凤山行动。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广东同盟会首先在化州揭竿而起,组织民军攻城略地,并迅速蔓延至广东各地。同盟会一批党人聚集到香港,推举陈炯明为总司令,召集一万多军民,围攻惠州。在围攻的过程中,陈炯明受孙子兵法的影响,深信“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通过游说、策反的办法占领了惠州。这时候,他拥有广东纪律最严明、战斗力最强的一支民军,这也是当时广东惟一一支真正从属于同盟会的军队。

【陈炯明·广东省长】

辛亥革命广东光复后,陈炯明任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1913年6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广东都督。二次革命时,他在广东宣布独立,失败后转赴南洋。1916年,参加讨袁,成立粤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随后击败福建督军李厚基后占据闽南地区。1920年10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又任命他为陆军部长兼内务部部长。

经过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之后,陈炯明逐渐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也是孙中山依靠的一支主要革命武装部队。

【“六一六”兵变·决裂】

然而,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1921年,已经有传闻说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出现不和。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此时就任非常大总统不合时,而且他并不赞成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建议把广东这个南方省份作为模式推广到全国,这与力主北伐统一全国的孙中山的主张有着极大差异,两人矛盾逐渐激化。1922年3月,孙中山撤销其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职,只留陆军总长职,最终导致“六一六”事件的发生,二人彻底决裂。

如今,关于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重大深远的“六一六”事件发生的细节,各方说法不一。后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六一六”事件并不是突发的,其前因后果复杂而难以言喻。

1922年6月12日,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不点名地指责陈炯明“反对北伐”;而陈炯明6月14日拘捕财政次长廖仲恺,矛盾基本公开化。

6月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到秘密报告,陈炯明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危急。宋庆龄顾全大局,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发现。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孙中山不得已才答应先行,只身逃出。孙中山两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上。孙中山离开半小时后,炮声四起,陈炯明部队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有士兵还大喊:“打死孙文!打死孙文!”

“六一六”兵变之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到上海,此后,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一直到孙中山逝世前,经常有人在中间调停,希望他和陈炯明二人能够和好。孙中山要求陈炯明写悔过书,而陈炯明坚决不写,终于没有再走到一起。

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还有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客观上成了蒋介石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辗转登上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奠定了日后他在国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禁赌·廉洁自持】

在政治生涯中,陈炯明以严禁烟赌、主张地方自治而著称。从他任广东谘议局议员的诸多提案中可以大略看出,陈炯明希望政治改革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是“由下而上的”而不是“由上而下的”。他的政治主张在《建设方略》和《中国统一刍议》二书中有完整的表述。“联省自治”一直是陈炯明坚持的主张,他认为中国广土众民,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养成“民治精神”,建设民主。1922年与孙中山决裂后,他对章炳麟说:然为国努力,无论在位在野,务达此制(指自治省联邦制)而后已。

从作为议员提出禁赌议案时起,一直到后来出任广东都督及省长,陈炯明都把禁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赌博的恶习由来已久,但清政府把赌税当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才会屡禁不止。禁赌无疑要砸掉成千上万大小赌商的饭碗,要截断官府一条每年几百万两的滚滚财源,所以,从一开始陈炯明就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不过,陈炯明做得非常决绝,主张以雷霆手段,定期一律禁绝,不留任何余地,才能收效。禁赌为陈炯明赢得了最初的政治声望,也可以看作是他治理地方的一个主要政绩。

据记载,1920年12月1日,禁赌章程生效后,广州市面几乎没有一家赌博。为此,广州学界发起为陈炯明铸铜像,以纪念禁赌的成功。1921年,广州建桥,取名陈公禁赌纪念桥,镌禁赌经过事迹于桥边石柱。可见当时陈炯明的禁赌行为深得人心。

尽管在政治上仍存有争议,但在私生活及操守方面,陈炯明与人们通常理解的军阀作风完全不同。他不仅颇有文采,而且廉洁自持,不蓄私财,在生活方面也相当严谨,自己还以不二色感到自豪。

陈炯明后来避居香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他则反过来要求日人归还东三省。日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陈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还。其后,他派代表参与将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直至今日都是参政党之一。

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备的棺木。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地方军政长官,结局如此凄惨,这是非常罕见的。

打捞中山舰逸事

中山舰作为一件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不仅记载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顽强奋斗、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人们一直企盼着早日将中山舰打捞出来。

早在建国之初,江苏省政协和人大代表就提出了寻觅、打捞中山舰的议案。1966年,江苏省靖江打捞队的潜水员就在金口水域探摸到一艘沉船,根据船形大小及沉船地点,估计就是中山舰,但正当准备进一步探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作因此而中断。22年后的1988年,这项工作又得以继续进行,直到1994年,探摸到了“中山”舰名铜牌,才最终确定沉没在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长江流域的这艘船就是中山舰。

中山舰找到了,江苏、广东、湖北都争打捞权。他们都提出各自的理由。江苏认为,他们最早提出寻觅打捞建议,最早找到沉船的确切位置;中山舰打捞上来之后,运到南京,在中山陵附近建一座特别陈列馆,意义重大。广东则认为,孙中山是广东人,历史上围绕着中山舰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广东,中山舰也是在广州命名的,应该由他们打捞。湖北则说,武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之地,中山舰是为保护武汉被炸沉的,同时国家文物法规定“重大文物就地发掘,不得出境”,因此中山舰理应由湖北打捞。这一争论,直到1995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由湖北省承担中山舰打捞保护工作才算告终。

湖北省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兼任组长的“湖北省中山舰打捞、修缮、陈列工作领导小组”。承担打捞任务的是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决定采用从舰下铺设15到20根钢缆,像网兜一样将舰网起来,然后整体打捞上来的办法。

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1996年11月12日下午3时30分,中山舰打捞开工仪式在金口长江岸边举行,这一天正是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开工仪式的剪彩时间安排在下午4时,这也正是58年前中山舰沉没的时间。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1997年1月28日上午10时20分,中山舰开始出水,11时50分中山舰整体出水圆满成功。中山舰出水的时候,天气格外晴朗,人们高兴地说:“有天有日,才叫重见天日嘛。”几位金口镇的老人对人们说:“中山舰正好沉没在龙床矶,龙床矶就是龙睡觉的石头床,中山舰是孙中山的座舰,也就是孙先生的床。真神啊!”一位听懂了中文的意大利记者惊叹:“真的吗?神秘的东方,神秘的中国!”

蒋介石伪造假学历

蒋介石原名志清,弱冠时曾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因不守堂规而被开除。后往日本进陆军振武学校,接受军士程度的教育训练。回国后,他却说是日本士官第六期毕业生。

一次蒋到北平,乃派曾一度任其副官长的陈铭阁到米市胡同南兵马司和士官学生同学总会负责人刘宗纪(士官六期)接洽,并捐五万元,作为同学会经费。那时有些人,像四期的蒋作宾、雷寿荣,六期的杨文凯、卢香亭等,就向刘宗纪质问,哪里出来这个叱咤风云的大同学呢?刘说,捐巨款还不好吗,何必深究呢?本来“英雄不问出身”,蒋先生实在是多此一举。

为了中国,你先走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

凌晨两点钟,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想: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于是她坚持自己留下,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不会过早冲进府来,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孙中山坚持要宋庆龄一起走,宋庆龄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孙中山只得忍痛和宋庆龄道别。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肩背药箱,化装成去急诊的医生,由护卫带着出了总统府,避过叛军,平安地登上了永丰兵舰。按照和宋庆龄事先约好的信号,鸣炮三声,表示平安到达。炮声传到了越秀楼,宋庆龄放心地对身边的人说:“先生平安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凌晨两点半,叛军果然开始向越秀楼进攻,枪炮声不断。越秀楼上的五十余名卫士奋勇抗击四千余名叛军。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钟,宋庆龄认为自己再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才决定冲出包围圈。这时,叛军杀进了总统府,府内士兵向外冲,一片混乱。宋庆龄化装成士兵由卫士护卫冲出大门。遇到叛军阻拦,宋庆龄急中生智,打开手里的包袱,把钱物撒在地上,叛军立刻哄抢起来,宋庆龄和卫士乘机逃了出来。他们刚走不多远,忽然发现前面街道拐弯处过来几个敌兵,宋庆龄和卫士们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骗过了敌兵。等敌兵走远后,他们连忙爬起来,藏到一户人家去,才躲过了这次危险。

最后,宋庆龄和卫士们也终于安全到达了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了。在场的人无不佩服宋庆龄的机智勇敢。

蒋介石与同学的一次“决斗”

1906年,蒋介石考取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二年与同班同学张希骞同时考取陆军官费生,被派往日本深造,同进日本陆军预备学校——东京振武学堂。1910年毕业后,两人又一起进长冈的日军十三联队实习。两人同窗四载,情同手足。一到节假日,常结伴去军营附近乡村散心玩乐,因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又热情好客的日本姑娘蕙子。由于两人都爱上了这位活泼开朗的日本姑娘,终至反目,发生了一场“决斗定姻缘”的趣事。

蒋介石老成持重,张希骞热情豪放,在情场上张具有明显优势。在张的频频进攻下,蕙子姑娘常在花前月下与张希骞相依相偎,情话绵绵。蒋介石有些受不了了。一天晚上,同室而居的蒋介石摊牌了:“希骞,我与你商量一件事,我爱蕙子,请你以后不要去找她了好吗?”张不由一愣:“你说什么?我也爱蕙子呀!老兄,你不要开玩笑,你已有妻子和儿子呀!”素来刚愎自用的蒋则说:“什么妻子儿子,我只知爱她。你究竟让不让?”张这时也受不了了,他“嚯”地站起身来说:“不让,不让!我爱蕙子!”蒋又冷冷地一笑:“你认为蕙子真的爱你?”张生气地说:“难道她爱你?”一时争得不可开交。为证明蕙子究竟爱谁,两人决定请一个中国同学去问蕙子。

情窦初开的蕙子为难地说:“我也说不清楚呀,他们两人都爱我……”可能以往看过的那些小说启发了她,她突然浪漫地说:“那让他们‘决斗’——摔跤吧!谁胜,我就爱谁。”

就这样,一场以摔跤来定终身的“决斗”,在假日的郊外进行了。那天,蕙子穿上艳丽的和服前来“观战”,那位说客就成了见证人兼裁判。一声令下,蒋张两人就似饿虎一般相扑了起来。开始几个回合,两人技力相仿,未分上下。这时,急于求胜的蒋介石猛扑上去,想一下子摔倒对手;谁知张希骞看准机会,突然一蹲,双手用力地抱住了蒋的腰,顺势往后一送,蒋就跌了个四脚朝天。当张扶起蒋时,蒋已嘴角流血。此时的蒋倒也干脆:“胜败乃兵家常事,老弟,你赢了!”

张希骞在“决斗”中获胜,终于如愿以偿,与蕙子结为异国情侣。

胡宗南差点没入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全国招生,各地爱国青年热烈响应,甚至喊出了“要革命,投黄埔”的响亮口号!由于投考心切,曾发生了许多轶闻趣事。

1924年3月,黄埔军校的入学体检正在进行。忽然,体检室里传出激烈的争吵声,原来是体检医生认为一个青年身材过于矮小,准备将其淘汰。矮个青年不服,大声争辩,相持不下。恰好军校党代表路过,见这青年言语激昂,谈吐不凡,便当场决定破格录取。这位差点与黄埔军校失之交臂的青年就是后来黄埔毕业生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之一——“西北王”胡宗南。有关胡宗南的油画创作就选择了他当时据理力争的情景。

后来被称为“鹰犬将军”的宋希濂,报考黄埔军校时只有17岁,不够年龄,他是虚报年龄才取得考试资格的。国民党的名将杜聿明报考误了考期,无奈只好辗转求助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结果误了考期的20多人一起都考进了军校。

名人不做暗事——军阀轶事

军阀虽然在如今的历史书中没落到什么好名声,但其中也不乏光明磊落,多是笑看风云、英气纵横之辈。

1.有一次,张宗昌说:“我也有主义。”友人问他是何主义,他沾沾自喜回答说:“三多主义:钱多,兵多,姨太太多。”

2.孙传芳反对当“人民公仆”。他说:“现在做官的自称是人民的公仆,凡是仆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不是赚主人的钱,就是勾搭主人的姨太太。”

3.四川大军阀刘文辉非常重视教育。1930年代,摄影师孙明经在西康省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学校校舍大都宽敞明亮,学生衣着整齐,令人耳目一新。而一些县府却破烂不堪。好奇的孙明经就问一位县长:“为什么县府的房子总是不如学校?”县长回答:“刘主席说了,如果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