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说话术
16779900000018

第18章 说话的基本方法(3)

答:“有个笑话说:一个人在吃第五个烧饼时饱了,他说,早知如此,何必吃前四个呢?”

答句似乎没有直接回答问句。但这个小笑话就足以说明“初中课程”与“高等知识”的关系。这种侧面回答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要比正面回答好多了。

我们大家还记得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的《科学的春天》这篇演讲词吧,尤其是结尾更加精彩: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春天吧!

郭沫若借用古诗,短短几句话,表达了多么丰富的思想内容,又充满着多么炽热的情感,具有感染力和鼓动力。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使得这段话妙语生辉,大放光彩。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经常使用借用法,如一次他在讲话中说: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命,就比鸿毛还轻。”

这种生动有力、贴切精当的比喻和借用,不仅形象鲜明地讲清了死的不同意义,而且引起听众思考,加强讲话的感染力。

69.掩盖实质的技巧

闪避法不仅跟迂回法有相同的一面,而且还有闪避实质的一面。迂回法是用兜圈子的办法去述说目的,而闪避法则是用绕着道走的办法去掩盖、躲闪问题的实质。另外,迂回法大体是主述的,闪避法通常是被述时使用的。运用闪避法还需注意技巧,要尽量使对方满意,感觉不出你的回答是回避实质。请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位中国驻法国大使的二秘,在一次宴会上应一位巴黎小姐之邀一起跳舞。正跳着,那位小姐突然问:“在法国姑娘和中国姑娘之间,让你选择的话,你喜欢哪国的更多一些?”那位二秘微笑着略加思索后答道:“凡是喜欢我的小姐我都喜欢她。”这种我们通常称之为“滑头”式的巧妙回答,是交谈艺术中的一种回避技巧。它既使这位巴黎小姐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在外交上又不失礼仪,维护了国格,促全了荣誉,这种回答是得体的。

有时,对方提出的问题是自己不便或不愿明确答复的。这时怎么办?除了以“无可奉告”作答外,还有其他言辞可供选用。请看下例:

日本影星中野良子到上海进行艺术活动时,有人关切地问她什么时候成家,她笑容满面地回答:“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中野良子显然不愿公开自己成家的时间,但又不愿以“无可奉告”作答,于是,她回答了另一个与此有关的问答,既保住了秘密,又显得彬彬有礼。

70.打听对方的意图

“探询法”是指有目的地向对方提问题或征求对方的意见,或打听对方的意图,或要求对方告诉自己所要知道的事情,而直问又不方便时所采用的一种问话方法,其目的是要刺探“情报”。

另一种情形是,在交谈过程中觉得不甚明了的,或是从对方话中体味出另有含义,需要追踪一下,而明提又不适宜时,也要运用探询法。著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是一位善用探询法的老手,她在对邓小平、霍梅尼等名人采访中曾多次使用这一方法。

1979年9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娜·法拉奇前往伊朗采访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了尊重宗教的习俗,她违心地穿上了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脚穿木履、身披长纱,把全身遮得严严实实,在对话讨论妇女权利时,她抓住火候,把服装问题挑了出来,她明确提问,“请告诉我,你为什么强迫她们掩盖自己,全都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感到不便?”

霍梅尼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辩护,法拉奇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妇女穿这种衣服并非单纯是一个风俗问题,实质上是妇女与世隔绝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她又提问:“顺便问一下,披上长纱,你怎么游泳呢?”霍梅尼无可奈何,只得说:“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管不着,如果你不喜欢伊斯兰教的服装,你没有必要穿上它……”

法拉奇有目的地向对方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要刺探“情报”。

探询法在男女双方恋爱时也是使用很普遍的方法。上尉戴高乐在向汪杜勒小姐倾诉恋情时说:“我说不明白心里怎样,我似乎觉得我今天同你认识心里很愉快……而你呢?”这比明说“我爱你,你爱我吗?”要巧妙得多。

71.提示的效应

在西方,有一位出版家请画家画一幅维护交通秩序的宣传画。由于当时没有把意图交代清楚,结果画家画出的这幅画远没有符合出版家的意图。于是,出版家先是娓娓动听地对画家和他的画称赞了一番,然后对画家谈了关于交通事故的近况。他说:“最近的电车、公共汽车、摩托车等等,已伤了许多行人。有时我看到一些开车的人简直不像个活人,他们闭着眼、斜着眼,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向街上的行人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说到这里,画家蓦地跳起来,大声讲道:“对啦,对啦!这很可能画一幅令人注目的出色的漫画,把我原来的那幅画作废吧,我给你重画一张!”就这样,画家又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重画了一幅完全符合出版家意图的杰作,使出版家非常满意。这就是提示法的效力。

72.不直言自己的意图

“亮相法”是指回答对方发问的时候,既不愿直言自己的意思,又要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并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的一种交谈术。

英国作家王尔德在未成名时很贫穷,有一个贵族想请他当家庭教师。在谈到食住条件时,贵族问他是否愿意和他的家人一起共同进餐,王尔德回答说:“那全看进餐时懂不懂礼貌。”这一回答实质上已表明了王尔德的内心思想——看贵族是否尊重自己。

另一种亮相法是:对话的双方,当一方向另一方提问的时候,回答的一方不告诉具体的事实,但又能使对方明白实质。如1946年8月,美国的反动派支持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露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斯特朗问毛泽东:“共产党能支持多久?”毛泽东答:“就我们自己的愿望来说,我们连一天也不愿意打,但是如果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打的话,我们是能够一直打到底的。”鲜明地亮出了共产党对内战的立场和态度。

“亮相法”跟“闪避法”相同的是,都是“被述”的,不同的是,前者是告诉实质,后者是回避实质。

73.插话的技巧

“接话法”是指在交谈中,一方正在讲述的话头转向另一方时,另一方应该如何接答的技巧;或当一方讲到某一话题时,另一方应该接应或说明的插话的技巧。

“接话法”的应接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接话者应该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机敏精巧地应答对方的话茬,讲出恰到好处的妙语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一次,在苏联机场上飞机准备起飞时,一个引擎突然发动不起来。此时,在场的勃列日涅夫又急又恼,指着民航部长问尼克松:“我应该怎样处分他?”尼克松说:“提升他,因为在地面发现故障总要比在空中好。”尼克松的接话本领是高强的,不仅在“视点”上比勃列日涅夫要科学得多,而且在言辞上含义深刻、风趣幽默。

74.意在言外的说话术

“旁敲侧击”法就是一句问话从表面听好像是话语本身所指的含义,而实质是“意在言外”,是从问话后对方回答的信息中,来揣度对方的奥秘。

在交谈中,“旁敲侧击”通常是不宜使用的,因为它毕竟不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只能在交谈中遇到不得要领而难以达到目的时,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种辅助手段。它通常是在被问者有意回避问题或不肯说出内幕时使用。

75.穷追不舍

在交谈中,有时正面提出问题,得不到满意答复,那么,可以从侧面、反面提出问题;有时一般谈话问不出来,可以采用穷追不舍的错问和激问使对方不得不回答。

比如:《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一开始不愿意谈自己的经历,斯诺就穷追不舍,采用各种办法并提供许多情况,说明外界对毛泽东有种种传说和谣言,毛泽东好像稍微感到意外,同意应该纠正这类传说。斯诺达到了目的。

76.回敬对方的方法

顺推法就是按照对方的谈话逻辑顺势回敬对方,使对方无言以对。请看下例:

女儿问妈妈:“您头上怎么有那么多白头发呢?”

妈妈想趁机教育一下女儿,便说:“是你老不听话,把我气的呀!”

女儿眨了眨眼睛,若有所悟地说:“这下我明白了,姥姥的头发为什么全白了……”

在这里,女儿显然不同意妈妈的话,但她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顺着妈妈的意思向前再推一步。本来,妈妈的话虽然是错的,但错得不明显,经过女儿这么“顺推”一步,荒谬之处便显而易见了。

这种“顺推”的回敬,并非文字游戏,在外交场合中它曾出奇制胜,屡建功勋。请看下例:

加拿大前外交官切斯特·朗宁1893年生于我国湖北襄樊,是由中国奶妈哺乳养大的。当朗宁回国后,30岁时竞选省议员,反对派抓住这一点对他进行了荒谬的攻击:“你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你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朗宁回答说:“据权威人士披露,你们是喝牛奶长大的,你们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结果,朗宁在这次选举中获胜。

又如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1933年3月在德国被法西斯以“焚烧国会大厦”罪逮捕。在莱比锡法庭上,他与法西斯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有一次,庭长打断了季米特洛夫的发言,说道:“你常常强调你惟一感兴趣的是保加利亚的政治形势。然而就你现在的话看来,你对于德国的政治问题,也是极感兴趣的。”

季米特洛夫回答说:“庭长先生,你在指责我。我可以这样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保加利亚革命者,我对于全世界的革命运动都有兴趣。举例说,我对于南美的政治问题有兴趣,虽然我从未到过美洲,我很熟悉那里的政治形势,不亚于我之熟悉德国的政治形势。但那并不意味着,南美某个国会的建筑物给烧掉了,我就是罪犯!”

由于季米特洛夫如此卓越的辩护,也由于世界人民的声援,德国法西斯不得不于1934年2月释放了他。

上述两例都是在政治斗争中,使用“顺推”手法置论敌于无法招架的地步。

77.含蓄的表达

暗示法在社交中常应用于不便直说本意,但出于礼貌,或者是对方有某种避讳,只能用含蓄的语言来暗示。例如:

中国旅行社扬州分社的李建平在陪同客人游览时,客人中有几位照相迷,每到一处,照起相来没完没了,李建平不好对客人硬性规定时间,便说:“朋友们,中国幅员广阔,名胜颇多,佳景处处,美丽无比,再好的照相机,再多的胶卷,也不会使您满意的。我认为最好的照相机就是您自己一双勤快的眼睛,用不完的胶卷是自己的头脑,只有它们,才能从这儿带走真正完美的记忆。”

这番话是李建平针对一些客人“让我们多拍几张照片”而谈的。他的暗示入情入理,语言优美,巧妙地催促了客人,并且能达到让客人理解的目的。

78.排解纠纷的“利刃”

在人类的交际场合,常常会出现许多不好处理的局面。这时,巧妙而得体的委婉话语便往往成为排难解纷的“利刃”。请看下例:

19世纪,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妇女们喜欢戴一种高高耸起的帽子。她们进剧场看戏也不愿将帽子脱下,以致后排的观众被挡住了视线。这些后排的观众纷纷去找剧场经理提意见,于是,经理在幕间上台要求在座的女观众脱帽。然而,妇女们根本不予理睬。经理眨眨眼,又补充了一句话:“那么,这样办吧,年纪老一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必脱帽。”此话一出,可真怪,全剧场的女士,一齐把帽子脱了下来。原来,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老”了。命令脱帽,无人服从,而一加上“老一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必脱帽”。帽子竟齐刷刷全都脱了下来。经理的后一句话可谓高妙之至了。高妙的原因,不正在于其委婉地暗示了“年轻”的女士必须脱帽的含义吗?

又如宋代《过庭录》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孙山的人,考取了末名举人。回到家乡,有人问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说:“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他不好意思直接说“贤郎”未考中,而是拐了一个弯子,说榜上最后一名是孙山,你的儿子还在孙山之后,实际上便是未考中的意思,换上了委婉的说法。由于这句话说得高明,所以,广为流传。后人便以“名落孙山”表示投考不中,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委婉话语是多么受人欢迎啊。

谈话的方法还有许多,远远不止这16种。效果如何,要看每个人的临场发挥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