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读书术
16780000000016

第16章 基本读书技巧(7)

《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者创作时“心里怀着不可说的温爱”,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表现出一种优美、自然而又不违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阅读《边城》,首先震撼读者的是沈从文的不经意的、淡如行云流水的语言,他那诗意的笔触点染下的边城宛如悠然自得的桃源,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部《边城》足以让沈从文在现代文学中笑傲于世人,也足以让他与世界文学的一些所谓的顶级作家们比肩且毫不逊色。然而他的创作力非常惊人,80多部作品集使他成为成书最多的现代作家之一,这方面可跟老舍和巴金相比。其实他不仅仅只有《边城》,反过来讲,《边城》也不仅仅只属于他,它更属于湘西,属于我们的民族。

——著名学者 易森

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呈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它们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的模式;继鲁迅《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作为近代以降守成文化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诗意想像的虚拟性和策略性”。

——著名学者 刘洪涛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良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而是来自在人物的气质里的。

——著名学者 刘西渭

《边城》中的牧歌情调不仅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璞归真。

——《中国现代小说史》

《喧哗与骚动》

世界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作品

南方种植园制度的一曲“挽歌”

一部讲授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人们谈论意识流小说,就不能不谈他的《喧哗与骚动》,谈论福克纳虚构的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就无法回避《喧哗与骚动》。该书以“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南方正如康普生家庭一样分崩离析,走向死亡。福克纳用扑朔迷离的叙述手法为他心爱的南方描绘了一幅色调惨淡而又凄凉无比的夕阳晚景,既体现了南方的必然崩溃,又表达了他本人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

《喧哗与骚动》发表之后,赢得了评论界的极大褒扬,1949年福克纳因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这部经典的意识流作品读起来较为晦涩,结构复杂,寓意较深,是对读者耐心的较大考验,但其繁复的小说结构和多变的叙述手法让人惊叹,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福克纳有一个信念,或者更恰当地说有一个希望:每个人迟早都会接受应得的惩罚。而自我牺牲不仅随之带来个人的幸福,而且也增加了全人类的善行。

——摘自1949年诺贝尔委员会授奖辞

读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为福克纳申辩,我以为有人没有正确地而是歪曲地理解了福克纳这位杰出的大师。福克纳在艺术上确实有新的创造。

——著名作家 刘白羽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从《喧哗与骚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的高度的认识和概括能力。

——著名翻译家 李文俊

《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全部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欢称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错综复杂的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美国诗人兼小说家 康拉德·艾肯

《复活》

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

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曾阅读过这本书。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今已出版过6种译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为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人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教师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著名作家 迟子建

《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

——著名作家 高莽

《罪与罚》

揭露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社会凶残不仁的最强有力的文学作品之一,非理性的知觉描写和意识流的运用是现代西方意识流描写的开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罪与罚》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他艺术风格的成熟。小说成功地反映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社会哲理问题,但小说也暴露了作者世界观的全部矛盾。小说于1866年一发表,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

《罪与罚》是一本好书,但不是一道好菜。它会让幸福单纯者突然间笑容冻结,吃不下、睡不好。《罪与罚》所传达的是种空前的紧张和极度的痛苦,即使是相隔百年。那字里行间的意境,也仍会随着书页的翻动将脆弱的心再度揪紧。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出来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所有读过他的作品的人心中。《罪与罚》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值得一读再读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伟大的天才,就艺术描写力来说,只有莎士比亚能与他相媲美。

——高尔基

读《罪与罚》会有一种压抑得内心想呼喊的心境。陀氏的作品在今天世界各国久传不衰,原因在于它展现了人欲横流的世上,人们受苦死亡、到处奔突的生活,传达了那种瞬息万变、惶惶不安的社会气氛,那种能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地的普遍愿望。同时在艺术上,陀氏强化了主体意识,使幻梦般的变化、难以捉摸、要死要活的紧张转折都成了描写对象,从而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

——著名教授 钱钟文

《罪与罚》绝对经得起最挑剔者的细读,拉斯克里涅科夫关于“超人”理论的几段表白值得反复推敲。地主司维特里喀罗夫等人物在小说中的突然出现和奇特的行为使作品自始至终充满紧张之感,这种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值得仔细研究。

——《世界文学史》

《罪与罚》是一部心理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的种种非理性的表现和反传统的手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开了先河。

——著名翻译家 张铁夫

《四世同堂》

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昭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

一种文化,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真实地呈现出它的优劣;一个民族,只有在危亡之际才能真正显露出的强弱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以其对老京城的细腻掌握,写尽京味百态。斯人斯时皆已远去,成为史册里的一页陈迹;昔时的京城沉入记忆,今日的北平背负了更多斑驳历史,翻开《四世同堂》,老舍邀您重新呼吸当年的空气。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小说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活动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全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出版的最好小说之一,也是在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

在许多西方读者心目中,《四世同堂》的作者老舍比起任何其他的西方和欧洲小说家,似乎更能承接托尔斯泰、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尔扎克的“辉煌的传统”。

——著名评论家 康斐尔德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观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

——《中国文学史》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三部曲组成的壮阔史诗犹如《红楼梦》一般有着丰富的内涵,战争时的众生面貌、沦亡中的北平古都,一一在这部作品里鲜活地重现。

——《老舍与四世同堂》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升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沉默中含有严酷的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的谎言,困惑的目光触及到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媚俗和抗俗,关于自由和责任……

米兰·昆德拉在本书中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冷俊且蕴涵某种智慧的思虑,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诠释了生命之中某种不曾泯灭的真理。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

虽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以其深刻而著称于世的,但他的笔墨功夫、叙事风度也卓尔不群,堪称文本方面少有的巨匠。在充满着哲人的深刻之外,米兰·昆德拉显然还具备诗人的激情以及散文家的敏锐,而其中任何一种特质都足以令其傲立当世。总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难得一见的巨著,对于热爱小说的读者而言,不读它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纽约时报》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美国《新闻周刊》

米兰·昆德拉本着一个作家的道德与良知,代替历史学家见证一个黑色的时代,揭露极权主义者妄图制造无人见证的历史的险恶用心。昆德拉认定:自己的故乡是文化意义上的家园,而不是某一个狭义的地理区域。他在法国像一粒尘埃一样飘来飘去,享受着生命甜美的轻盈,感受到比在破碎的故乡还要自在许多。昆德拉不愧是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

——著名学者 岳西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大师经典》

《围城》

中国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撰写的“新《儒林外史》”

读《围城》,必然是一次轻松舒适的经历,而幽默之中又可让人体会到潜藏于后的悲剧意味。

《围城》之所以会魅力长存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里窥见自己的影子。

钱钟书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学者。《围城》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版本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就凭这部惟一的长篇小说,钱钟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小说大师级人物。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他的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

法国深知这位20世纪的文豪对法国所做的贡献。自30年代钱钟书先生就读于巴黎大学时,他就一直为法国文化带来荣誉并让读者分享他对于法国作家和哲学家的热爱。他极大的才情吸引了他的全部读者。其作品的法文译本,无论是短篇小说、长篇巨著《围城》,还是评论研究都被我国广大的读者视为名著,受到他们的欢迎。

我向这位伟人鞠躬致意,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来时代的灵感源泉。

——法国总统希拉克

《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都优秀,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著名教授 更志清

钱钟书的《围城》是现代讽刺小说在艺术创造上的一里程碑。

——知名教授 唐沅

钱钟书在引《围城》结尾设置的那只慢了5个钟头的祖传老钟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的冲突。“围城”心态不仅表现在婚姻问题上,它是一个古老的预言、纠缠着世人。

——著名学者 丁国强

《情人》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之一,极具杜拉斯的个人风格与魅力。

杜拉斯对失去的年华的最后一次呐喊,也是关于她的有关自己身世作品的一次新的融合和浓缩。

一种灵与肉、爱与欲相分离的爱情。

中国读者了解杜拉斯大多从她的《情人》开始。这部小说是她在70岁的时候,超越似水年华的时间阻隔,倾注真情创作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