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读书术
16780000000029

第29章 记读书笔记(3)

摘录时注意什么

做摘录时建议使用钢笔,目的是使字迹牢固,否则经过若干年后模糊得难以辨认,到时候再想查找原文进行对照时,可能找原书会有一些困难,无端造成麻烦。

同时,在摘录时要细心,抄写清楚,以达到让别人也能看懂为标准。若是一转身连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些什么东西,日后又怎么好引用呢?并且,一定要注意不能发生笔误,连标点符号也要照抄照搬,与原文相符,否则将来引用这些内容时就可能发生错误,引起误会。

摘录,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是很容易做好的事。如果你不仔细阅读、深刻理解,就可能抓不住文章的实质内容,就有可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把不是精华的语句摘录出来,而丢掉了量值得重视的地方。还有一种更为不可取的做法,就是大段大段的抄录甚至整页整页的抄书(难以再遇到的好书另当别论),人家书上印得好好的,你何必浪费纸张呢?有这工夫你可以再认真把原文读几遍,或者去读别的书。

好的摘录笔记,要做到精细、详尽。否则“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唐代韩愈《师说》),自己摘录时就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摘录的东西到底有多大用处,以后用时也只能是莫名其妙地用,至于别人就更不知所云了。

还要注意,摘录的内容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你所摘录的每一句话不能是“断章取义”的,而应该是能代表或体现作者和原文的整体思想。好比从报纸上剪下一幅明星照片,最关键位置在于整张脸、整个面目,你只剪下了一只手有什么意思?

如果在摘录的段落或句子中有要省略去的,要用省略号表示。同时,你必须在摘录内容的末尾注明出处——原文的作者姓名、文章或书的名称、页码、出版社的名称及出版年月、版本。

摘录笔记举例:

例1

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

威廉·福克纳

我感到这份奖赏不是授予我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的,授予我一生从事关于人类精神的呕心沥血的工作。我从事这项工作,不是为名,更不是为利,而是为了从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因此,这份奖金只不过是托我保管而已。作出符合这份奖赏的原意与目的,与其奖金部分有相等价值的献词并不难,但我还愿意利用这个时刻,利用这个举世瞩目的讲坛,向那些可能听到我说话并已献身于同一艰苦劳动的男、女青年致敬。他们中肯定有人有一天也会站到我现在站着的地方来的。

我们今天的悲剧是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生理上的恐惧,这种恐惧存在已久,以致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不存在精神上的问题,惟一的问题是:我什么时候会被炸得粉身碎骨?正因如此,今天从事写作的男、女青年已经忘记了人类内心的冲突。然而,只有接触到这种内心冲突才能产生出好作品,因为这是惟一值得写、值得呕心沥血地去写的题材。

他一定要重新认识这些问题。他必须使自己明白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他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在他的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不允许任何别的东西有容身之地。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情、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他做不到这样,他的气力终归白费。他不是写爱情而是写情欲,他写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的东西的失败,他写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更糟的是没有怜悯或同情的胜利。他不是为遍地白骨而悲伤,所以留不下深刻的痕迹。他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在他重新懂得这些之前,他写作时,就犹如站在处于世界末日的人类中去观察末日的来临。我不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因人能传种接代而说人是不朽的,这很容易。说即使最后一次钟声已经消失,消失在再也没有潮水冲刷的映在落日余晖里的海上最后一块无用礁之旁时,还会有一个声音,人类微弱的、不断的说话声,这也很容易。但是我不能接受这种说法。我相信人类不仅能传种接代,而且能战胜一切而永存。人之不朽不是因为在动物中惟独他永远能发言,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写出来。诗人和作家的特殊光荣就是去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人类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以达到不朽。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记录,而应是使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

摘录:

△我从事这项工作,不是为名,更不是为利,而是为了从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

△只有接触到这种内心冲突才能产生出好作品,因为这是惟一值得写、值得呕心沥血地去写的题材。

△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

△他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在他的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不允许任何别的东西有容身之地。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情、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他做不到这样,他的气力终归白费。

我相信人类不仅能传种接代,而且能战胜一切而永存。人之不朽不是因为在动物中惟独他永远能发言,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写出来。

例2:《思维与行动》片段

战场上,伟大的军事家们不屑于纸上谈兵。他们只是从回忆录中,从以往的经验和具体的情况中寻求答案。贝当在香槟省将惠灵顿的故技重演;大作家拿过一篇文章,那儿删一句句子,这儿去掉一个形容词,那儿又挪动了一个动词。我们力图弄清,为什么一经修改,就提高了这段文字的质量,这并不难得出结论,无需本人解释。瓦莱里说:“重要的不是发现,而是补充别人的发现。”我们的知识,仅以这样的方式为我们服务:在你需要它的时候,它会自己跑出来,既不讲什么逻辑性,也没有论证过程,因为时间不允许。

在伟大的活动家的内心世界中,或称为小宇宙的头脑中,都有一幅他所涉足的外部世界的正确图景。一个称职的国家领导人,脑子里装着整个国家。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他比省长们更清楚:什么是人民自发的反抗。为了完全了解一个民族,他需要思考、观察和阅读,需要同社会各阶层的公民打成一片。一旦他掌握了这些知识,他就能够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在还没有无线电广播之前,政界人士通过调查统计表、读报纸、听取委员会的汇报来了解情况。只要心中有数,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会表现出异常的坚定。这说明新闻消息不是文化。有文化修养的人,头脑中一个个单独的实体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一幅真实的世界图像。统计表是把世界加以分割,破坏了它的完整。当代诗人塑造了世界,使它充满生机。由此看来,伟大的活动家更接近于诗人而不是百科全书派。活动家的思维与行动是结为一体的。就像诗人与画面结为一体一样。我们现在才明白了某些格言的深刻含义:“人的能力超过人的所知。”“信赖应该先于认识。”信赖先于认识,因为行动先于认识。思维的艺术也是信赖的艺术。因为,经过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任何人都不可能以公开的意识,怀疑和抑制所有的个人或社会信仰,而不冒一丝风险。白板是一种思想游戏,它只能作为闲暇时的娱乐。人类为了生存和活动,应当接受先人们认为必要的道德、社会和宗教的法则。

摘录:

△战场上,伟大的军事家们不屑于纸上谈兵。他们只是从回忆录中,从以往的经验和具体的情况中寻求答案。

△我们的知识,仅以这样的方式为我们服务:在你需要它的时候,它会自己跑出来,既不讲什么逻辑性,也没有论证过程,因为时间不允许。

△有文化修养的人,头脑中一个个单独的实体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一幅真实的世界图像。统计表是把世界加以分割,破坏了它的完整。当代诗人塑造了世界,使它充满生机。由此看来,伟大的活动家更接近于诗人而不是百科全书派。

△人的能力超过人的所知。

△信赖应先于认识。

△人类为了生存和活动,应当接受先人们认为必要的道德、社会和宗教的法则。

例3:《塞涅卡书信集》片段

一个人要是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又毫无坚持正确观点的能力,就必须把他从众人中拯救出来:他是很容易随大流的。苏格拉底主义者,加图或莱利乌斯本来也可能为一大堆持不同观点的人所动摇,从而失去自己的原则。当邪恶及其强大的追随者袭来时,我们每个人抵抗这种进攻所表现的无能,就是这样来衡量的,即便我们修养到家了也是如此。单是奢侈和贪婪就足以造成很大的危害——生活放纵无度的朋友使人逐渐柔弱;富有的邻居使人产生贪婪;品质恶毒的伙伴,常常甚至在天真坦率的人身上擦上他的锈斑。你能想像,当上述这类进攻来自整个世界时,一个人的品质该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你要么恨这个世界,要么去适应它。但正确的态度是这二者皆应避免:既不要国为坏人人数很多而就得像他们那样坏,也不要因为他们不像你这样而同许多人为敌。要尽可能地退隐到自身中去,要结交可能帮助你进步的人,要欢迎你有能力去提高他们的人这是相互提高的过程:教别人的时候就是在学习。不能认为,以向别人广为宣传自己的才能为荣,就一定会诱使你去朗读自己的著作或发表演说,从而使你在公众面前哗众取宠。如果你朗读或演说的内容也适合于我刚才跟你谈到的那种人的话,我倒是很高兴你这样做的,但事实是他们之中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你。你也许到处都能碰到这样的人,要使他们能够理解你的教诲,你得先去培养和提高他们。“那么我学习这一切是为了谁?”如果你是为了自己,就没有理由担心你会浪费一切努力。

摘录:

△一个人要是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又毫无坚持正确观点的能力就必须把他从众人中拯救出来:他是很容易随大流的。

△单是奢侈和贪婪就足以造成很大的危害。

△既不要因为坏人人数很多而就得像他们那样坏,也不要因为他们不像你这样而同许多人为敌。要尽可能地退隐到自身中去,要结交可能帮助你进步的人,要欢迎你有能力去提高他们的人。

35.给书做出摘要

摘要

摘要,也称作提要,是对原文的概括叙述,英文为summary,它源于拉丁文conspectus,意思是总览、鸟瞰,即一目了然之意。

做读书摘要时,原文的很多次要细节会被略去,这时,虽然说摘要不如原文的好多具体细节清晰,但是,好的读书摘要会更突出原文的基本轮廓,使论点格外明确,对比关系更强烈。所以,读摘要笔记,可以帮助别人在短时间内掌握原文的精华所在。

摘要不同于摘录(extracts),主要区别就在于:摘录是把原文的局部内容抽出来,照抄照搬,不允许做任何更改,以便将来引用时准确无误。而摘要一般是使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中心内容进行简单概括,便于很快把握整体精神。

根据字数的要求,摘要可详可略、可长可短,但仍然是以传达原文的主要精神为标准。所谓“传达”,就是尊重原文,不能走样。

同样一篇原文的读书摘要,可能会因人而异;但水平高的摘要,应该是以语句简短而又能精确传达原文思想为标准,即简明扼要。这就要求你做读书摘要之前,全面掌握原文内容,并准确把握原文的主要观点。到做读书摘要时,尽量去掉多余的词句,不哕唆不清、废话连篇。

所以,做读书摘要能提高你的高度概括和综合表达能力,它有点类似于概括中心思想或者做缩写文。使用的虽然是简练的语言,但是要阐明原文作者的意图:赞扬什么、批判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什么、描绘什么。

摘要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全面把握原文,抓住精髓。不能把细枝末节当成主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绝不允许有意篡改原文的主题思想,自己任意添油加醋,让人产生“曲解”。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做摘要笔记。

例文: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战国时期有个郑国人。一天早晨起来,他发现自己的鞋子实在破得不能再穿了,实在有必要到集市上去买双新鞋。于是,他用尺子量了量自己的脚,看看要买多大的鞋。可是,他顺手把这尺子放在了椅子上,出门时就忘了把它带在身上。

等到了集市,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双喜欢的鞋子。忽然,这人想起来那把尺子忘在了家里,他对卖鞋的人说:“糟了,我忘记带尺子了。”随即转身离开,跑回家去取尺子。

等这人回家取了尺子,又急匆匆赶回集市时,很不巧,集市散了。于是,这个人没能买到鞋子,看来只好再穿几天这双旧鞋子,等下一个集市再说了。

有人感到很奇怪,问这个人:“你怎么不直接伸出脚来试鞋呢?”你猜这人怎么说,他回答:“我宁可相信那把尺子,也不相信这双脚!”

读了上面这篇《郑人买履》,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摘要:

郑国有个人想买鞋,用尺子量了脚却把尺子随手放在了座位上,到集市上去时忘了带。他挑好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子,于是回家取尺子。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能买上鞋子。有人问他,你用脚试一试不就行了,他却说,我宁愿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脚。

这个摘要还可以像下面这样做得更简短些:

郑国有个糊涂人要买鞋子,他竟然只相信量脚的尺子,而不知道直接伸脚试一试。

可以看出,读书摘要做得越细致,故事情节就越清楚,信息量就越大。而简短的读书笔记,虽说可以保持原文的根本精神,但难免已失去了原文很多有趣的细节。

同是上面的《郑人买履》,如果读完以后,摘要做成下面这样就算失败了,因为它曲解了原文的思想,偏离了原文的“重心”。

一个人去买鞋,他好不容易赶到集市,等他挑好鞋子却发现没有带自己的尺子,便赶快回家去取,因为他不相信别人的尺子。

摘要并不排斥有所发挥,但纯粹趣味主义、篡改原文的意思则是绝对要不得的。这好比冰的受热挥发,肯定要变态成为水蒸气,但是,水蒸气与冰的成分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水,总不会变成油。

综合摘要

在做一篇文章摘要的基础上,有时我们可以在读完几篇文章后,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做成一篇综合摘要,也叫主题摘要。这种摘要,因为已经不是局限于一篇文章的就事论事了,所以就很像是在做一篇文章了。

例文: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一日,他正在坐船渡江,忽然,他腰间的佩剑不小心掉进江里去了。这人赶紧趴在船边,在木头上刻了个记号,很得意地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很快到了对岸,停了下来,这人慢悠悠脱了衣服,从他刻了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他干什么去了?原来他是想从这里找回自己的剑。其实,他的剑掉下去后,船已经走了很远,而他的剑却呆在原地方不会跟着船走的。那么,他这样找剑,是不是也太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