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人造元素
我们都知道元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的天才杰作。当年门捷列夫给出了一份自己研究的元素周期表,并成功预言了元素周期表中“空缺”的元素。后来随着20世纪的现代物理以及化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元素周期表越来越壮大,几年前科学家宣布最新的116号元素已经得到验证。在元素周期表的后一部分,很多元素其实都是自然界里没有的,而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制”出来的。人造元素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元素的数量,为进一步科研和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近代科学的重大成就。而在这个过程中,法国的两个科学家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用过算盘的人都知道,做加法时候只消把算盘珠朝上一拔,就加上了1。可是,我们要往一个原子核里加一个质子或别的什么东西,那可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从1925年起,整整经过9个年头——直到1934年,法国科学家弗列特里克·约里奥·居里和他的妻子伊伦·约里奥·居里(他们分别是伟大的居里夫人的女婿和女儿)才成功研究出进行原子“加法”的方法。这对夫妇也凭借在科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当时,这对夫妇正在巴黎的镭学研究院里做研究工作。他们发现,有一种放射性元素——84号元素钋的原子核,在分裂的时候,会以极高的速度射出它的“碎片”——氦原子核。而参看元素周期表就知道,在氦原子核里,含有2个质子。于是,他们就用氦原子核作为“炮弹”,去向金属铝板“开火”。嘿,出现了奇迹,铝竟然变成了磷!铝,银闪闪的,是一种金属,磷,却是非金属。铝怎么会变成磷呢?从元素周期表看,铝是13号元素,它的原子核中含有13个质子。当氦原子核以极高的速度向它冲来时,它就吸收了氦原子核。氦核中含有2个质子。13+2=15,于是形成了一个含有15个质子的新原子核。我们赶快来查看元素周期表,果不其然,15号元素就是磷!就这样,铝跟变戏法似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磷!此后不久,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劳伦斯发明了近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利器”——凹旋加速器。在回旋加速器中,可以对一些原子核进行加速,使之获得能出膛“炮弹”似的以极高的速度向其他原子核进行轰击。这样一来,就为人工制造新元素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劳伦斯也因为做出的杰出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37年,劳伦斯在回旋加速器中,用含有1个质子的氘原子核去“轰击”42号元素——钼,结果制得了第43号新元素。鉴于前几年人们接连宣称发现失踪元素,而后来又被一一推翻,所以这一次劳伦斯特别慎重。他把自己制得的新元素,送给了著名的意大利化学家西格雷,请他鉴定。西格雷又找了另一位意大利化学家佩里埃仔仔细细进行分析。最后,由这两位化学家向世界郑重宣布——人们寻找多年的43号元素,终于被劳伦斯制成了。这两位化学家把这新元素命名为“锝”,这在希腊文里的意思是“人工制造的”。
锝,成了第一个人造的元素!
当时,他们制得的锝非常少,总共才一百亿分之一克。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锝并没有真正地从地球上失踪。其实,在大自然中,也存在着极微量的锝。1949年,著名的美籍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以及她的同事从铀的裂变产物中,发现了锝。据测定,一克铀全部裂变以后,大约可提取26毫克锝。另外,人们还对从别的星球上射来的光线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在其他星球上也存在锝。
正是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锝“羞答答”的真面目,终于被人们弄清楚了。它是一种银光闪闪的金属,具有放射性,它十分耐热,熔点高达2200℃。而且更为有趣并极具价值的是,锝在-265℃时,电阻就会全部消失,变成一种没有电阻的金属!后来,科学家们又先后研制出了很多人造元素,元素周期表到底有没有一个“尽头”?最大的一号元素会是什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追踪第93和第94号元素
铀在元素周期表上排在第92位,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中序数最靠后的,也是最重的。铀元素发现以后,许多科学家试图合成排在铀之后的元素。1941年1月,美国物理学家特纳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为《来自铀238的原子能》。他认为,大部分铀238的裂变能量即使不能直接利用,也可能间接利用。其原因在于用中子轰击铀,存在把部分铀转变为铀之后的元素的这种可能性。当铀238的一个原子俘获一粒中子后,就成为同位素铀239。这种物质也可能裂变,但是无论铀239裂变与否,它在能量上都是不稳定的,很可能由于放射出β粒子而衰变为几种比铀重的新元素,这些新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由于中子产生裂变,这就使铀238间接地得到利用。
在元素周期表中,铀后面第一个元素应是第93号元素,特纳认为第93号元素可能衰变成第94号元素。第94号元素在吸收一个中子时,比轻一点儿的铀同位素更可能产生裂变,因此推测它具有更大的裂变截面。
自从美国科学家费米寻找铀后元素失败后,有许多核物理学家参与到探索铀后元素的研究中来。1939年当德国化学家哈恩发现裂变的消息传到美国后,伯克利人麦克米伦利用劳伦斯的回旋加速器,来探索在裂变发生的同时到底有没有铀后元素产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发现在铀核反应中,有一种半衰期为23分钟的产物可能是铀239,另外,有一种半衰期为2.3天的物质可能是第93号元素。
1940年春天,在实验物理学家的帮助下,麦克米伦证实,随着半衰期为23分钟的铀239的放射性活动的衰减,半衰期为2.3天的物质的放射性活动逐渐增强。这种半衰期为2.3天的元素就是第93号元素,他将它命名为镎。接着,麦克米伦发现镎不稳定,放射出β粒子而衰变,其产物可能是第94号元素。他猜测第94号元素也像铀239一样,天然地放射α粒子。在1940年秋天,他终于证实了有一种放射α粒子的物质不是镤、铀或镎的同位素,它很可能是第94号元素。他准备进行科学分离。就在这关键的时候,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一个大实验室。赞助人想请美国最负盛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劳伦斯去当实验室主任。但劳伦斯不想离开伯克利,于是他说服手下最能干的麦克米伦去麻省理工学院。麦克米伦走后,他的同事西博格以麦克米伦合作者的身份进行第94号元素的分离工作。
西博格决定采取两个途径:一是致力于研究已发现的一种强烈的α粒子放射物,希望能证实它就是在化学性能上与任何已知其他元素不同的第9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与此同时,他们还准备大量生产镎239,研究它的衰变产物是否为第94号元素,并试图测定这种物质的裂变可能性。1941年1月9日,西博格把10克六水硝酸双氧铀放在152厘米的回旋加速器中进行6小时的轰击。第二天早晨,他们又对另外5克轰击了1小时。到了下午,他们通过电离室的测定知道,他们可以通过回旋加速器的轰击得到第94号元素。他们计算出每1千克的六水硝酸双氧铀经过适当的辐照,可以由镎经过一段时间的β衰变得出0.6微克(百万分之一克)的第94号元素。
1月20日,西博格找到了镎238放射出β粒子后的产物。要确切地证明它就是第94号元素,需要进行化学分离。2月23日下午,西博格的助手沃尔发现,他可以用钍为载体把这种α粒子放射物从酸溶液中沉淀出来,不过他却不能把它与钍分离开。他向伯克利的一位化学教授请教,这位教授建议采用一种更强的氧化剂。
当天晚上,沃尔试验用新的氧化剂分步沉淀,获得成功。钍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而那种α粒子放射物则有足够的数量留在溶液中。实验至此,他们已将α粒子放射物与任何已知的元素分离开。因此可以断言,这种α粒子放射性是来自第94号元素。
接下来,西博格又使用回旋加速器轰击1千克六水硝酸双氧铀,结果得到微量的镎239。对它进行浓缩后,放在一个小碟中,让它完全衰变成第94号元素。西博格将这种新元素称为“钚”。接着,西博格又通过实验证实钚239可由慢中子产生裂变。
科学上的突破常常有赖于科学家的献身精神。西博格整天夜以继日地做实验,终于提炼出200毫克钚的样品,可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与过度疲劳综合症使他的高烧老是不退。无奈,他只好脱离工作岗位,去疗养一段时间。
苦心人,天不负。1951年,西博格和麦克米伦因发现了镎和钚一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辛勤耕耘终于有了令人羡慕的收获。由此开辟了超铀元素化学新领域,为延长元素周期表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钚的发现,为原子弹的研制开辟了另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