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上)
16781200000014

第14章 宇宙中的地球(13)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古城内的教堂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

比萨斜塔于1174年动工兴建,1350年完工,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塔身墙壁底部厚约4米,顶部厚约2米余,塔体总重量达1.42万吨。

在底层有圆柱15根,中间六层各31根,顶层12根,这些圆形石柱自下而上一起构成了八重213个拱形券门。整个建筑,造型古朴而灵巧,为罗马式建筑艺术之典范。钟置于斜塔顶层,塔内有螺旋式阶梯294级,游人由此登上塔顶或各层环廊,可尽览比萨城区风光。

建塔之初,塔体还是笔直向上的。但兴建至第三层时,发现塔体开始倾斜,工程被迫停工。塔体出现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强度差,塔基的基础深度不够(只有3米深),再加上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非常重,因而造成塔身不均衡下沉所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完全是由于建筑师对当地地质构造缺乏全面、缜密的调查和勘测,使其设计有误、奠基不慎造成的。塔停建96年后,又开始继续施工。为了防止塔身再度倾斜,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如,采用不同长度的横梁和增加塔身倾斜相反方向的重量等来设法转移塔的重心。但由于建成的三层倾斜已成事实,所以,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还是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600多年来,因松散的地基难以承受塔身的重压,仍然继续而缓慢地向南倾斜。塔基南面已开始下沉。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塔已向南倾斜了大约30厘米,斜度达到8度,塔身超过垂直平面5.1米。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使斜塔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极其危险。幸运的是,该塔仍巍然屹立。这种“斜而不倾”的现象,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使比萨斜塔闻名遐迩。

据说,1590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曾在斜塔上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他使两个重量不等的铁球从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同时着地,从而一举推翻了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同的定理。由此,比萨斜塔更加名噪全球。

为了使这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建筑物免遭坍塌之厄运,从19世纪开始,人们就对其采取了各种挽救措施。1930年,有关部门在塔基周围施行灌浆法加以保护。意大利政府还于1965年和1973年两次出高价向各界征求合理的建设性意见。有趣的是,正当有关专家选择方案、计划动工时,经比萨大学用高精度电子仪器测定证明,1978年该塔仅倾斜0.027毫米,几乎停止了倾斜。而最近两年,更有改“斜”归正的趋势,已朝垂直方向转回3.15毫米。据专家称,这主要是由于1984年以来该地连续多场大雨,造成比萨周围地面的湿度增加,水分渗入地下,使塔基发生变化所致。

张衡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哈勃

哈勃(HubbleEdwinPowell,1889年—1953年),美国天文学家,河外天文学的奠基人和提供宇宙膨胀实例证据的第一人。

哈勃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时,受天文学家海耳启发开始对天文学发生兴趣。他在该校时即已获数学和天文学的校内学位,但毕业后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学习法律,1913年在美国肯塔基州开业当律师。后来,他终于集中精力研究天文学,并返回芝加哥大学,在该校设于威斯康星州的叶凯士天文台工作。

在获得天文学哲学博士学位和从军参战以后,他便开始在威尔逊天文台(现属海耳天文台)专心研究河外星系并作出新发现。他在1922—1924年期间发现,星云并非都在银河系内。哈勃在分析一批造父变星的亮度以后断定,这些造父变星和它们所在的星云距离我们远达几十万光年,因而一定位于银河系外。这项于1924年公布的发现使天文学家不得不改变对宇宙的看法。

1925年,他根据河外星系的形状加以分类,探究它们的内涵和亮度的型式。在研究星系的过程中,又作出第二项重大发现:星系看起来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且距离越远,远离的速度越高。

这一发现影响深远:过去一直认为宇宙是静止的,现在发现宇宙在膨胀,并且更重要的是,他于1929年还发现宇宙膨胀的速率是一常数。这个被称为哈勃常数的速率就是星系的速度同距离的比值。

但哈勃在计算这一常数中有错误,根据他的计算,银河系似乎大于其他星系,而且整个宇宙的年龄低于地球的实测年龄。后来其他的天文学家修改了哈勃的计算,挽救了他的理论并使人们认识到,宇宙已按常数率膨胀了100~200亿年。哈勃对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直到晚年仍继续积极观测星系。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世界上哪些地方终年无雨?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一连几年都不下雨,阳光灼照,空气干燥,被称为沙漠中的沙漠。土库曼和乌兹别克也是多沙漠的地方。那里常常空中下雨,地面上却见不到一滴雨水。这是因为那里的空气十分干燥,好不容易云层凝雨,但不等雨落到地面,就在半空中蒸发掉了!

我国的吐鲁番盆地,人们也很难遇到一次下雨的机会。偶然下一次雨,也只能抬头欣赏,但见天空浓云低垂,偶然响几声闷雷,串连成丝的雨水掉下来,可是,地面却看不到潮湿。人们把手伸得高高的,幸运的人偶尔可以略略地接触到一些潮湿的水汽。这种“高空下雨,低空无雨”的景象,人们叫它“干雨”。

北非的哈尔夫旱谷,曾经连续八九年没下过雨;南美洲秘鲁和智利沿海一带,因为有寒流和从深海涌上来的冷水流的影响,又处在高山的背风带,因此,年平均降水量不到3毫米,连年无雨也是常事。有趣的是,这里有个“观雨团”组织,可见雨是多么稀罕了。

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高峻的安第斯山脉纵贯东部,西面濒临太平洋。尽管它离海很近,有取之不竭的水源,可是位于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却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被称世界的“旱极”。到1971年为止,它已经有400多年没下雨了。

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的一个城市伊基克,濒临太平洋,也有10多年没下过雨。从安第斯山流来的河流,水量也很有限,一离开山,就消失在沙漠中。人们只能从高山上背冰运雪,以保证生活用水。为什么伊基克城近海而缺水呢?原因是阿塔卡马沙漠地区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之下,沿海又有秘鲁寒流流过。由于寒流的温度较低,使那里的空气蒸发作用小,同时副热带高气压常年稳定不动,大量空气下沉,因此不会发生上升运动,即使在海边近海面的空气也不能进入高空,凝结成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