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上)
16781200000042

第42章 陆地和海洋(13)

威尼斯是一座历史名城,全市共有艺术历史名胜450多处。其中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及巴罗克式教堂;120座钟楼;64所修道院;40多座宫殿。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它东西长170多米,西边宽55米,东边宽约80多米,略呈梯形。南、北、西三面被富丽堂皇的王宫所环绕。圣马可钟楼高98.6米,在上面可以俯瞰威尼斯全景。圣马可教堂建于1073年,里边有圣马可墓。圣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其标志为狮子,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只狮子拿着一本福音书。圣马可教堂建筑格局循拜占庭风格,平面呈希腊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园顶,正面宽51.8米,有5座棱拱型罗马大门。顶部建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和各种大理石塑像、浮雕与花饰,为融合欧洲和中东各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中间大门的穹顶阳台上,耸立着手持《马可福音》的圣马可塑像,6尊飞翔的天使簇拥在塑像之下。此外,还有十字军东征时掠夺的4匹金铜马和4根悬旗的青铜柱。

威尼斯因桥多也被称作“桥墩”。其中最有名的是“里阿尔托桥”,位于市中心大运河上,建于1588—1591年,桥长48米,宽22米,高7.9米,是一座大理石单孔桥。

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全市共有轮船、汽艇5000多艘。还有一种黑色小木船叫“贡都拉”,现有3400多艘。

每年八、九月份举办的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所设最高奖为“圣马可金狮奖”。

音乐之城——维也纳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多瑙河南岸、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小盆地中,城市依山傍水、绿阴环绕、景色秀丽,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被比作“多瑙河的女神”。

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18世纪以来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华尔兹舞曲的故乡。

作为音乐名城,维也纳拥有众多的歌剧院、电影院,各式各样的音乐厅遍布全城。最显赫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1869年,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这里曾经首演过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19世纪欧洲所有著名歌剧作家的作品,都在这里上演过。1945年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1955年又按原来的样式重新建造。每年这里都有音乐比赛,是全世界的歌剧中心。漫步维也纳,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音乐对这个城市的影响。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以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不少著名音乐家的雕像矗立在花园里或广场上。在内环路的城市公园里,可以看到伟大的约翰·斯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小提琴;沿着内环路,还会看到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英姿。这些音乐大师都曾在这座音乐名城中度过多年音乐生涯。

这座音乐名城还为音乐爱好者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到这里深造、创作并从事演出活动。每当夏季,许多交响乐队走出音乐厅为人们演奏。优美的旋律把人们带到蓝色的多瑙河上,带到静静的维也纳森林里,带到高雅的艺术境界中……维也纳的城市布局层次分明,415平方千米的市区,分为“三环一带”,即内城、外城、郊区和一条玉带般的多瑙河。内城街道狭窄,有许多政府机关和历史建筑物。19世纪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环形马路(内环路),宽50米,长4千米,沿街分布着现代化建筑群。外城是维也纳最繁华的商业区和主要的住宅区。外环路的南面和东面是工业区;西郊一直伸展到森林边缘,有众多的公园、宫殿和别墅,参天的山毛榉环绕城市,构成了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

历史名城维也纳,一直是东、西欧的重要门户,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交通孔道。除了纽约、日内瓦以外,它还是第三个驻有联合国机构的城市。

寻觅德国最隐秘风光

寻觅德国西南部的旅游宝藏“仙踪之旅”是德国西南部最新开辟的旅游路线,展示在你面前的都是巴符州最美的几个城市。该线路北起海德堡,向南绵延400多公里,直至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国交接的博登湖。几大景点集德国最美最好的旅游风光于一身,各具特色,却都风光旖旎。沿途可以参观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城、华美的温泉疗养中心、德国最大的内陆湖以及德意志末代君主的城堡。

梦境遥不可及,捉不紧、抓不牢,德国巴符州的仙踪之路,却把肥皂泡般的梦幻景点,用根绳子串连起来,你只要依着它走,就可发掘藏于西南的隐秘风光。绳上的九个城市、九个泡沫风景迥异,但弹着一样的调子,梦幻感觉沿着内卡河、黑森林等,一直延伸400公里,为这支圆舞曲饰上不同音色。

1.海德堡——“把心遗忘的地方”

“仙踪之旅”北起海德堡,这座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城位于内卡河畔,拥有闻名遐迩的宫殿,是艾兴多夫、勃伦塔诺和卡尔·玛利来·冯·韦伯等人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的发祥地之一。今天,在此传统的影响下,海德堡不时举办一些脍炙人口的音乐盛典。夜晚,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是一座迷人而古朴的城市,而大学生们则举办着各类酒会,以庆祝一天的结束。

一向拥有浪漫声名的海德堡,不但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大学城,更是无数文人笔下的罗曼蒂克经典魅力之城。只要亲访海德堡,观看依偎在内卡河畔的老城、错落有致的红屋顶、横跨内卡河面的典雅拱形老桥,加上高踞山坡上的城堡英姿点缀在绿阴树影之间,就能相信何以海德堡让歌德誉为“把心遗忘的地方”。

从考古的文物显示,最早海德堡是塞尔特人的聚落,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军事堡垒。12世纪,海德堡被领主买下后,大兴土木扩建城堡,海德堡才正式出现于古籍。

1386年海德堡设立大学后,城镇快速扩展,不但工商云集、经济繁荣,还成为当时欧洲文化、学术的重镇,海德堡因而成为德国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城。

想要欣赏海德堡的山城魅力,就要走到1788年改建的老桥,回眸远望海德堡此起彼落的红瓦斜顶古城建筑,搭配山坡上雄伟气势的海德堡宫殿,真是美极了!若再走到内卡河对岸的街道上,以内卡河上拱形桥梁为前景,又是一幅海德堡最典型的迷人风情。

2.图宾根——传统文化重镇

提及牛津和剑桥,那就必定会联想到图宾根和海德堡。图宾根是内卡河畔另一座中世纪的大学城,许多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如赫尔德林、黑格尔和黑森都曾生活在此。沿着内卡河支流,徜徉于市政府周围的诸多小胡同,直至山上的宫殿,这样的漫步是充满了惊喜和发现的。精品屋、古玩店、小木屋、施瓦本的葡萄酒馆和大学生酒馆随处可见,让您体味地道的图宾根。而沿内卡河顺流而下的旅行则是一个值得推荐的保留节目。

3.林达——极乐尽头

林达是德国巴伐利亚省西南端的小城,本身就是个四面为水围绕、满布中古建筑的小岛,加上从这里只用五分钟车程便达奥地利,15分钟则到瑞士国境,更赢得“德国极乐尽头”美誉,在此度假,实在令人乐而忘返。

由于与瑞士及奥地利邻近,加上湖光山色优美,林达向来都是欧洲人度假的天堂之一,更因当地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免于二次大战时受轰炸,令岛上保存不少中古时期的历史建筑。

此外,走在林达小岛街上,便会发觉岛上街道仍以鹅卵石为主,这份古意,确实在德国其他小城鲜见,加上周遭还可看到不少满有艺术气息的雕像及摆设,真让人有点置身于中古艺术城镇的感觉。

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又名多摩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有气派的教堂。这座教堂从公元1385年开始建造,一直到十九世纪始告完成。

米兰大教堂是1368年根据第一任米兰大公加来西左·维斯孔蒂的命令建造的,教堂可容纳4万人。

米兰大教堂长约168米,宽约59米,宏伟的大厅被四排柱子分开,柱子加上柱头总高约26米,大厅顶部最高处距地面45米。圣坛周围支撑中央塔楼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径达到10米,由大块花岗岩砌叠而成,外包大理石。在所有柱子的柱头上都有小龛,内置雕像,手工精美。柱与柱之间有金属杆件拉结。厅内全靠两边的侧窗采光,窗细而长,上嵌彩色玻璃,光线幽暗而神秘。教堂东端的三个环形花格窗,宽约8.5米,高约21米,是意大利花格窗中的精品。

教堂西端是仿罗马式的大山墙,众多的垂直线条和扶壁将墙面分成五个部分,扶壁上布满神龛雕像。

该教堂全部用砖建造,外表覆盖着洁白的大理石。今天它虽然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那华丽、纤巧的外貌,仍使游客叹为观止。特别是教堂顶上那135个尖塔直刺苍穹,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每个塔尖都有和真人一般大小的雕像,其总数有3615个之多。

这座欲与阿尔卑斯山争高的教堂,不少人称誉它是一座锦绣的森林。

目前,这座教堂的一些部分已遭严重破坏。特别是支持中央塔楼那四根巨柱,由于当时设计上的错误,地下水的影响以及1700年加建在教堂顶部的尖塔的重压,致使柱身倾斜损坏。早在大艺术家达·芬奇活着的时候就曾设法加固。1968年又在柱外加灌了混凝土,但仍不能使它具有足够的支撑力。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1981年意大利政府决定对教堂进行彻底修缮加固,工程将耗资1200万美元。

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天文学方面,在司天监期间,沈括为提高仪器的精度进行了大量工作,曾改制浑仪、浮漏和景表等天文仪器,撰《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亲自观测天象,绘制测定北极星位置的图二百多张;并曾在几年内坚持观测表影和漏壶的运行,由此提出了因太阳运动不均匀而引起的时差现象;在晚年,他提出一种全新的纯阴历《十二气历》,这种历法简单明了,便于指导农事。

在物理学方面,沈括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四百多年。

晚年,沈括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潜心写作,将平生见闻和科学研究记载于《梦溪笔谈》之中。书中涉及科学条目二百多条,内容包括数学、天文、气象、地质、地理、地图、物理、化学、冶金、水利、建筑、生物、农学和医药等许多领域,是世界科技史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为了纪念沈括的功绩,人们将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小行星”。

吉尔伯特

格罗夫·卡尔·吉尔伯特(GroveKarlGilbert,1843—1918年),美国地质学家。1843年5月6日生于纽约州罗彻斯特。曾在罗彻斯特大学学习古典文学。1869年参加俄亥俄州的地质勘察工作。1871—1879年任子午线100度以西地质勘察总地质师。1879—1918年在美国地质调查局任职,1884—1888年任该局阿伯拉契部主任。1889—1892年任该局总地质师。1918年5月1日逝世于密执安州杰克逊。吉尔伯特发现兰杰斯盆地的山脉及峡谷是由块断层形成的。1877年他在《犹他州亨利山脉地质报告》中首次用“岩盖”这个术语来表示浅成岩产状之一,并为现代剥蚀理论、侵蚀的基本规律和均夷概念奠定了基础。1890年他在《犹他州邦维尔湖》一书中从各种气候变化角度追溯大盐湖形成的历史。他还对五大湖排水倒灌,尼亚加拉河的历史,由于瀑布的后退尼亚加拉河谷的发展,冰川作用及阿拉斯加的悬谷等进行了研究。

4.1气候资源

一、间作方式和套种方式

1.间作方式

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中国早在公元前1世纪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明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间作面积迅速扩大,有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尤以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最为普遍,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各地。此外还有玉米与花生间作,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在印度和许多非洲国家,豆类、玉米、高粱、粟、木薯等采用间作的也较普遍。

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与间作相反,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单作,其优点是便于种植和管理,便于田间作业的机械化。世界上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多数作物以实行单作为主。中国盛行间、套作,但单作仍占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