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类似的事情已非常普遍,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圈这类问题上,尤为明显。许多地区内部出现的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解决这些问题,市场机制已无能为力。因此,打破由于行政区划分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是问题的关键。
我国的行政区和经济区可以说一直是一致的,这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和经济区本来没有什么关系,经济可在政区之间自由流动。而目前我们地方政府既是政治管理机构,又是经济管理机构。审批等各项权力都限制在政区范围内,行政层级多,行政成本高,影响了办事效率,对经济发展制约大。
最好的设计是经济区和行政区分开,政府只是服务,不管管理,那么行政区怎么变都不会阻碍经济发展。
3.省级行政区数目偏少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省就有9个,7000万以上的有5个,8000万以上的有3个。如果仅考虑6个行政区划城市(京津沪渝港澳)之外的28个省、自治区,则中国单位区划平均人口要达到4600万,是全世界单位一级行政区划平均人口最多的。
以法国、德国的情况来看(法国55万平方公里,5780万人口,设22个大区,96个省;德国35.7万平方公里,8027万人口,设16个州),中国现行的一级行政区显然划得过大。由于省太大,一省之内各地自然条件、人文传统与经济利益差别过大,居民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不一,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上都不利于人民自治原则的更好落实。
另外,就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大省,如山东、河南、四川的人口都已超过或接近1亿,这至少会带来两个弊端:一是省政府和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过大,二是省政府管理不过来,结果在宪法规定的三级政府又加入了一级不受宪法承认的地区行署。层次过多,体制变得臃肿和没有效率,中央的决策就往往因为层层下达而难以贯彻。
4.行政区划分缺乏标准
行政区域的划分没有具体的标准,一些地方调整行政区划不是根据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提高等级、安置干部,造成行政管理体制的混乱。此外,县改市后形成的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混合体,在管理上难以操作,也给统计带来混乱。
(三)行政区划分应坚持的原则
在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时,应该考虑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历史的和自然的有关因素。行政区划要有利于发展大城市,有利于各地区均衡发展,有利于遏止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割据,有利于社会多样化,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利益,有利于民主监督,有利于整合并协调新设行政区划分的经济发展。
(四)行政区划分的方向
1.缩省、撤地、强县、合并乡镇
要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当划小省区。一般来说,划小省区的办法有三:一是将一个省一分为二,二是从几个省中划出一块再设一个省,三是以一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增设几个重庆模式的直辖市。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三种办法较好一些,它增加机构少、震动小,比较容易被地方接受。有学者想以山东省的青岛、烟台等地为中心,从周围的潍纺、日照等地分一部分地建省或直辖市。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可以扩大现有直辖市的行政区域,如北京、天津可以与河北一起统筹规划,上海可以与江苏、浙江一起考虑。
大部分学者建议将我国划分为50~60个省级行政区,由省直接管辖县级行政区,撤消地区、盟、自治州等省与县的中间层次。
2.市县分类分等管理
实行市县分类分等管理,综合考虑人口、面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市县分为若干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为地方指定有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八、城市规划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1.城市规划应当满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市容景观,促进科技文教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要求,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2.城市规划应当贯彻城乡结合、促进流通、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居住质量,优化城市布局结构,适应改革开放需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城市规划应当满足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以及治安、交通管理和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特别是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和防洪措施,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
4.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革命纪念意义、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风貌,充分体现城市各自的特色。
5.城市规划应当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实际使用要求,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综合效益;在合理用地的前提下,应当十分重视节约用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菜地、园地和林地。
九、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最为显著。根据设在城区和其周围郊区的气象站同时间观测资料表明,城市气候与郊区相比有“热岛”、“干岛”、“湿岛”、“混浊岛”和“雨岛”等“五岛”效应。
1.热岛
在晴稳无风的夜晚,由郊区进入城区,气温会明显升高,在城中心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最大区及工厂密集区气温高出郊区之值更大。以上海为例,在冬夜和夏夜曾出现过城、郊气温最大差值分别为6.8℃和4.8℃的记录。穿城而过,再至郊区,气温又陡降,在气温分布图上呈现出清晰的“城市热岛”。
热岛效应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城市中除少数绿地外,绝大部分是人工铺砌的道路,参差错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形成许多高宽比不同的“城市街谷”。在白天太阳照射下,由于街谷中墙壁与墙壁间,墙壁与地面之间多次的反射和吸收,能够比附近的平旷郊区获得较多的太阳热能。如果墙壁和屋顶涂刷较深的颜色,那么其反射率会更小,吸收的太阳热能将更多,并且因为砖瓦、沥青和水泥板等建筑材料又具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城市街谷于日间吸收和贮存的热量远比郊区地面多。城区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大,降雨之后雨水很快从排水管道流失,其可供蒸发的水分远比郊区农田绿野少,消耗于蒸发的潜热亦少,其所获得的太阳热能主要用于下垫面增温,形成“下垫面温度热岛”。然后再通过湍流交换和长波辐射等方式将热量输送给空气增温,空气对太阳光热不善于吸收,对上述来自下垫面的热量却极易吸收而增加其气温。另外,城市中因能源消耗量和人口密度远比郊区大,其排放至空气中的人为热和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又比郊区多,这又有助于城市热岛的形成,在夜晚风速一般比白天小,城郊之间的热量交换弱,城市街谷白天蓄热多,夜晚散热慢,其气温下降速度比郊区更慢,因此这时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显著。
2.干岛、湿岛
城市对大气湿度的影响比较复杂。以上海为例,1984—1990年7年间城市11个站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近郊4个站平均水汽压相比较,皆是城区低于郊区,呈现出“城市干岛”效应。干岛平均强度(指城区平均水汽压低于郊区平均水汽压之值)以7月份为最大(0.56百帕)。1月份差值(绝对值)最小(仅0.02百帕)。但城郊水汽压的差值有明显的日变化。如果按一天中4个观测时刻(02、08、14、20时)分别计算其平均值,则发现在一年中从4月到10月,夜间02时城区平均水汽压却大于同时刻的郊区平均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岛”。湿岛平均强度以8月份为最大。以1984年为例,在当年8月份02时城区水汽压比郊区水汽压大0.6百帕,其最大差值达2.0百帕,而在白昼08时、14时则相反,城区显著低于郊区,尤以午后14时干岛强度最大,在当年7、8月两个月份14时平均干岛强度分别为1.7和1.6百帕,干岛最大强度皆为3.0百帕,在20时城区与郊区水汽压相差不大,常出现弱干岛。这种城市干岛与城市湿岛昼夜交替的现象在欧美许多城市亦经常出现于暖季。
上述现象的形成,既有下垫面因素又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在白天太阳照射下,下垫面通过蒸散(含蒸发和植物蒸腾)过程而进入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城区却小于郊区,特别是在盛夏季节,郊区农作物生长茂密,城、郊之间自然蒸散量的差值更大。城区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建筑群密集、高低不齐),又有热岛效应,其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都比郊区强。通过湍流的垂直交换,城区低层水汽向上层空气的输送量又比郊区多,这两者都导致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城市干岛”。到了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减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城区因有热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弱,与上层空气间的水汽交换量小,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乃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这种由于城郊凝露量不同而形成的城市湿岛称为凝露湿岛。它大都在日落后1~4小时内形成,在日出后因郊区气温升高,露水蒸发,很快又转变成“城市干岛”,在城市干岛和湿岛出现时必伴有城市热岛。通过对上海1984年全年逐日逐个观测时刻大气中水汽压的城、郊对比分析,还发现上海城市湿岛的形成,除上述凝露湿岛外,还有结霜湿岛、雾天湿岛、雨天湿岛和雪天湿岛,它们都必须在风小而伴有城市热岛时才能出现。
3.混浊岛
投射到地表的太阳辐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平行光线方式射来的直接阳光,称为太阳直接辐射S;另一部分是太阳辐射经过地球大气圈时,因为受到空气分子、悬浮颗粒物和云粒的散射作用而向四面八方散射出的光亮,称为散射辐射D。在相同强度的太阳辐射下,混浊空气中的散射粒子多,其散射辐射比干洁空气强,直接辐射则大为削弱。气象学者乃以D/S表示大气的混浊度(又称混浊度因子)。城市中因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这些污染物又大都是善于吸水的凝结核。城市中垂直湍流比较强,因此有利于低云的发展。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城区的低云量多于附近郊区,这就使得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弱,大气的混浊度显著大于郊区。以上海为例,根据近27年的辐射资料统计,平均上海市的混浊度D/S为1.17。比同时期十个郊区站的混浊度D/S平均要大15.8%。在上海混浊度分布图上,城区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混浊岛,在国外许多城市都有类似现象。
4.雨岛
城市对降水的影响问题,国际上存在着不少争论。美国曾在其中部平原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及其附近郊区设置了稠密的雨量观测网,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持续5年的观测研究,证实了城市及其下风方向确有“雨岛效应”。有关人员曾应用上海地区170多个雨量观测站点的资料,结合天气形势,进行众多个例分析和分类统计,发现上海城市对降水的影响以汛期(5~9月)暴雨比较明显,在上海近30年汛期降水分布图上,城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郊区,呈现出清晰的城市雨岛,在非汛期(10月到次年4月)及年平均雨量图上则无此现象。
城市雨岛形成的条件是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再加上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成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
综上所述可见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是人类在城市化过程中无意识地对局地气候所产生的影响。
研究其中规律,不仅有助于城市天气气候预报;并且还可通过一定的人为措施如加强城市绿化,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等,有意识地改善城市气候条件,使之向有利于居民生活和生产方向发展。
十、中国各地特产风味集锦
1.北京特产风味
北京集全国风味佳肴、工艺美术和民族用品于一城。宫廷菜点、烤鸭、果脯、酥糖、京绣、戏装、景泰蓝等均很有名。
2.天津特产风味
传统名牌产品天津地毯、线毯、法兰绒、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风筝;天津火腿肠、干烧鱼、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煎饼果子等。
3.河北名特产
唐山、邯郸等地陶瓷、曲阳石雕、秦皇岛贝雕画、人造琥珀、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衡水内画壶、涿州金丝挂毯;秦皇岛海鲜、石家庄烧鸡、承德山菜、张家口口蘑、白洋淀松花蛋、保定酱菜、高碑店豆制品;安国中草药、承德杏仁、赵州雪花梨,交河、献县、魏县等地的鸭梨、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昌黎苹果、兴隆红果、宣化葡萄、深州水蜜桃等。
4.山西特产风味
汾阳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祁县六曲香酒、长治潞酒、清徐香醋、陵州玉泉陈醋;稷山、运城、临汾、芮城、太谷等地枣子、原平梨、清徐葡萄、永济青柿;大同黄花、沁州黄米、平顺花椒、永治党参;手工业名产并州(太原)刀剪、大同艺术陶瓷、阳泉铁锅;山西风味菜肴名点并州火锅、清真全羊大菜、平遥牛肉、头脑(以羊肉、山药、藕根、黄芪等多种补品制成)、山西刀削面、太谷饼、黄米油糕等。
5.内蒙古特产风味
呼和浩特纯低粗毛线、包头和阿拉善左旗地毯、阿拉善驼绒;多伦马鞍、蒙古靴;海拉尔、满洲里旱獭、呼伦贝尔盟猞猁、大兴安岭地区灰鼠;锡林郭勒草原口蘑、河套蜜瓜;风味佳肴烤全羊、烤羊腿、风味名食奶皮子、奶豆腐、马奶酒、昭君酒等。
6.辽宁名特产
营口的国光苹果、辽西绥中白梨、北镇鸭梨、大连黄金桃;大连、丹东、营口等地的海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有大连贝雕、岫岩玉雕、锦州玛瑙雕刻、抚顺煤精雕刻和琥珀工艺品、大连工艺绣品、玻璃器皿、丹东柞绸、沈阳雪花啤酒、八王寺汽水、汤岗子矿泉水;风味名食东北火锅、沈阳老边饺子、熏肉大饼、沟帮子熏鸡、沈阳伊斯兰教糕点、萨其马、辽阳塔糖、大连红虾酥心糖等。
7.吉林省名特产风味
特产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抚松人参、辉南鹿茸最为有名),珲春木耳、梨树的白磨、蕨菜、延边圆蘑、白蜜、苹果梨、长白山区蛤什蟆油、山葡萄;轻工名产吉林桦皮画、三宝酒、通化人参蜜饯、人参葡萄酒、长春人参烟;延边朝鲜族风味朝鲜冷面、打糕、朝鲜族传统泡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