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己拯救自己
16806000000042

第42章 逆境与顺境是自我教育的孪生兄妹(1)

“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髓在于他从生活中学到的,并传授给自己的那部分知识。”沃尔特·斯科特先生如是说。已故的本杰明·布罗迪对此话极为欣赏,并非常庆幸自己一直从事这种自我教育。当然,对于那些在文学、科学、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家,这种教育几乎不可或缺。中学和大学的教育仅仅是个开始,这部分自然很宝贵,因为它使人的大脑得到锻炼,并使人形成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习惯思维,然而由别人传授的知识较之我们自己通过勤奋不懈的努力而获得的知识是少之又少。辛勤劳动之后得到的知识是一份固定的财富,一份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而且这种知识更加生动具体,在大脑中留存的印象也更持久。通过自我教育获取的知识会以一种他人传授的知识无法达到的效果在脑中扎根。这种自我教育同时还能唤起人的勇气,充实人的力量。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掌握了解决下一个问题的钥匙,知识就是这样为我们的各个器官所感知并反映到大脑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他的什么有利设施、书本、老师、机械强记的课文都无法替代它。

那些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激励学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取知识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更多的是在锻炼学生,而不仅仅是口若悬河地教授书本知识。他们鼓励学生们在从事的工作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这样一来,授课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原来学生被动地接受鳞鳞爪爪的知识。这正是著名的阿诺德博士致力钻研的课题。他教导学生依靠自我,通过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他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只起指导、激励、辅助的作用。阿诺德博士说:“我宁愿把学生们送到凡迪蒙兰德去,让他们在那儿为挣一小块面包糊口而辛勤劳动,也好过他们在牛津大学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脑子里却毫无发挥其优势的念头。”后来在另外一个场合他再次提起这一话题:“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令人钦佩的话,那就是上帝用智慧护佑着的,正直、真诚而热忱地成长起来的毫不起眼的自然力量。”当提到一个具备这种品质的学生时,阿诺德博士说:“我站在他面前时都是毕恭毕敬的。”这里面有一个故事。阿诺德博士在拉勒汉曾经教过一个学生,那是个很笨的小男孩,因此阿诺德博士有时说话的语气不免严厉了些。有一次,这个学生听完了阿诺德的训话后,仰头直直地望着他的脸说:“先生,为什么您要这么生气地跟我讲话呢·的确,我很笨,没法做得令您满意,但是相信我,我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事情过去了好多年,阿诺德还常常给他的学生们讲这个故事。他还评述说:“我这一生中从未感触如此之多,感受如此之深!那种眼神,那段言语,我从未忘记!”

工作锻炼身体

引用了这么多从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到一跃成为文学、科学领域知名人士的事例,很显然可以得出结论:体力劳动和高层次的智力文化并非互不相容。适量劳作反而有益健康,与人的体质结构也相适合。体力劳动锻炼身体,正如学习锻炼脑子一样。每个人都应该劳逸结合,一张一弛,这才是社会上人的理想状态。放松休闲的课程也主要是让人从事劳动的,虽然有时是为了避免无所事事,但绝大多数时候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与生俱来的劳动本能。英国各郡的人去打狐狸,苏格兰高地的人去逮松鸡,瑞士人夏天去爬雪山,后来,划船、赛跑、板球运动逐渐兴起,公立学校里也设立了体育活动课。年轻人们聚在一起参加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还增长了知识。据说惠灵顿公爵有一次在伊顿公学,看到操场上一群男孩子进行课外活动时,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在这里度过的少年时代。他感慨道:“滑铁卢战役应该说是就在这里打赢的!”

丹尼尔·马尔萨斯劝告上大学的儿子勤勉用功,积累知识,但他没忘记告诉儿子,要在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记得参加体育运动,强身健体,随时给大脑提供能量。他说:“每种知识,每次与自然和艺术的接触,都会使你感到愉悦,还能巩固脑中已有的知识。我很高兴板球运动锻炼了你的四肢,也巩固了你的知识。看到你在学习和运动上都很出色,我真是非常高兴。我想,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更多更好地享受知识的愉悦。我相信,人生中一半或者说绝大部分的愉悦享受是在运动中获得的。”伟大的牧师杰里米说:“切莫懒散安逸、虚度时光,应该把你们每一分钟的闲暇时间都用到有用的实践中去,因为灵魂一旦闲置不用,身体一旦安逸舒适,欲望就会蹑手蹑脚地填满每个空虚的缝隙。健康安逸又游手好闲的人最容易受到诱惑,一旦他抵制不了诱惑,他的品德就不再高尚。而在所有的种种实践中,体力劳动是对付诱惑最有效的方法。”

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实际成功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它需要以健康的身体为前提。在《哈德森的马》一书中,哈德森给远在英国家乡的朋友写信说:“老实说,如果说我在印度过得不错,那要归功于我有良好的消化系统。”要在每种职位上都能不间断地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健康的身体。所以说健康的体魄是必需的,尤其是从作为进行脑力劳动的手段这个层面上讲。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对现实不满、忧愁懒散、沉溺幻想的种种不良倾向——英国人把这种倾向叫作“拜伦风格”,德国人则称之为“少年维特式的烦恼”——这些倾向显示出对现实生活的鄙夷不屑和对人们循规蹈矩、不越常规的憎恶排斥。查宁医生指出美国也存在类似的社会现象,他对此发表评论说:“太多的年轻人在充满绝望气息的学校中长大。”治愈年轻人这种忧郁症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多多运动,活动起来,不让身体闲着。

早年劳动在机械力学实验中的作用可以引用艾萨克·牛顿的童年为例来加以说明。虽然牛顿不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学者,但他非常勤勉,整天躲在宿舍里用锯子、锤子等工具敲敲打打,做各种风车、马车和其他机器模型。长大以后,他又开始热衷于做桌子、壁橱,还把做好的东西送给朋友。斯密顿、瓦特和史蒂芬森小时候也擅长这些做小玩意儿的手工活。不过,人们对于这种从小就自我学习成年后能否取得大成就是心存疑虑的。这种自我教育和本书前几章介绍过的伟大的发明家、机械专家早年所受的训练其实是一回事。他们的发明创造才能通过小时候实践中的不断动手锻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手工业者阶层成长起来的人可以成为不折不扣的脑力劳动者。这些人在日后的生活追求中发现了小时候的锻炼带给他们的优势。艾里胡·伯里特说他觉得干完重体力活后学习更有劲,效果也更好。他说自己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脑子灵活,曾经不止一次地丢开学校教育和书本,重新围上围裙,回到铁匠铺的煅炉和砧板旁干上一阵子活。

年轻时要多加训练

训练年轻人使用工具,在教他们常识的同时,也应当教会他们运用自己的两手和双臂去熟练地做各种工作,让他们的感官大量接触真实存在的实物,熟悉机械,传授他们成为有用之人的技能,向他们灌输坚持运动的习惯。会使用工具就是我们劳动者阶层的人所拥有的,而资产阶级不具备的长处。

劳动者在早年生活中,为了生存所需不得不从事机械或者其他方面的体力劳动,就这样从日常工作中掌握了手工技能,学会了如何使用自己的体力财富。劳动者阶层的主要缺陷不是他们受雇于人而从事体力劳动,而是他们被雇佣后完完全全地只干体力活儿,而忽视了道德和智力的培养。

资产阶级的年轻人从小被教导劳动和卑微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因此而瞧不起劳动人民,并尽可能地避免自己动手劳动。于是这些人成年后在实际动手方面相当于白痴,与此相反,贫苦阶层的人局限在劳动者圈子里,成年后大部分是文盲。不过,也有办法避免这两种极端典型,那就是结合体力训练或者说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国外已有多个成功实例说明这种健康的教育方法正逐步被人们接受。

专业成功人士对健康体魄的依赖程度丝毫不亚于普通的体力劳动者。一位知名作家甚至在文章中写道:“伟人的伟大既是智力的结晶,也是体力的成果。”对于事业有成的律师、政治家们而言,良好的呼吸系统和高智力同样不可缺少。通过肺部表面大面积呼吸细胞的作用使血液流动供养顺畅,从而维持大脑强健有力地运行所需要的主要能量。律师只有在密不透风的法庭里长年累月地工作,方能一步步达到知名的程度;政治家则不得不忍受拥挤的议会里没完没了、令人情绪起伏的辩论所带来的疲累和兴奋。因此,专职律师和专职政治家必须比其他脑力劳动者拥有更充沛的体力,更持久的耐力。在布鲁厄姆、林德赫斯特、坎贝尔、皮尔、格雷厄姆、帕尔麦斯顿等多人身上都体现出了这种惊人的体力和耐力。

沃尔特·斯科特先生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同学们都叫他“希腊傻瓜”。斯科特虽然有些跛足,但是体格相当健壮。他能像出色的渔夫一样在特威德海上叉中大马哈鱼,也能像猎手般在雅罗草原上跨着桀骜不驯的野马驰骋。沃尔特·斯科特先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文学创作,但他从未舍弃对运动的爱好。他通常在上午写作,下午就到野地里散步,有时看见野兔子还跟在后面追几分钟。威尔逊教授也是一个相当棒的运动员,他能把铅球投得很远,这比起他在雄辩和诗歌方面的成就毫不逊色。

还有伯恩斯,他年轻时,跳远、击球、摔跤都玩得不错。我们有一些著名的牧师年轻时体力也非常充沛。艾萨克·巴托在卡特尔修道院上学时极其热衷于拳击,虽然他打得很糟糕,常常被打得鼻血长流,可他还是乐此不疲。安德鲁·富勒在叟汉姆工作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场雇工,不过大家都知道他,因为他的拳击技巧非常不错。亚当·克拉克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能滚动巨石,人们都叫他“大力士”,也许这与他日后脑中常常能滚出一些奇思妙想不无关系。

实践出真知

锻炼出一副健康的身板、打好坚实的体力基础是成功的第一步。但是我们也不可忘记学生们的智力教育忽视不得。有句格言说:劳动能够征服一切。其实这一命题成立还需要另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在征服了知识的情况下劳动才能够征服一切。对于将体力劳动与智力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来说,通往学习殿堂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只要有结合二者的坚定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查特顿曾经说过一段至理名言,他说:“上帝创造了人类,让他们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人类处于困境时,上帝赐予他‘延长’手臂的本领,让人类能得到一切想要得到的东西。”学习就像商战,充沛的精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有句谚语说得好:我们不仅要知道趁热打铁,还要懂得如何把铁加热。如果精力充沛,能够坚持不懈,完成的工作一定能够不负众望。当然,你必须懂得抓住机遇,占用空闲的每一片段,不让时间虚度浪费。正是如此,费格森裹着张羊皮躺在高地上望夜空时发现了星象规律,斯托在花匠处当学徒时掌握了数学,德鲁在补鞋的间歇把哲学发展到了更高的领域,而米勒则在采石场劳动时自学地质学成才。

有目的地从事劳动

我们提及过的约书亚·雷诺爵士是实干力量的忠实拥护者,他坚信无论是谁只要能勤勉不懈地运用自己的工作能力,都是能取得成就的。他说:“辛苦劳作铺就天才之路。艺术家的进步无所谓什么阻碍,除非他自己放弃了勤恳的工作。”约书亚·雷诺先生不相信什么灵感,他只相信学习和劳动,他说:“上帝不会赐给人类卓尔不凡的灵感,只有劳动才能为人类创造那些天赋。如果你天分非凡,劳动可以进一步提高你的天分;如果你资质平平,劳动可以弥补你的不足。没有什么是劳动争取不来的,也就是说不劳动就什么也得不到。”弗韦尔·布克斯顿则坚信学习的力量,但他也曾谦逊地说,如果自己用2倍的时间劳动的话,一定能和别人做得一样优秀,他因此对自己非凡的勤奋非常自信。

罗斯博士说:“我认识好几个人,我觉得他们日后会成为天才人物,他们都是孜孜不倦、专心致志、埋头苦干的人。天才因其著作而成名,没有著作的天才只是盲目的崇拜,是失策的预言家,但是令世人欣赏的著作是长时间劳动的成果,仅有意愿和希望是无法完成巨著的。每部著作都有其准备的过程,劳动能够促使人类进步,世上没有不需要劳动就能够做成的事情,即使学走路,一开始也是步履蹒跚的;每当世人看到雄辩者眼中不时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口中滔滔不绝吐出一连串的奇思妙想,都会惊叹他即兴演讲的能力如此出色,也会因此嫉妒上天赋予他们的智慧和学识,殊不知,雄辩者成功地经历了多少重复不懈的演讲锻炼,又经历了多少失败的辛酸苦涩。”

学习的两个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