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16815600000036

第36章 心理危机自我应对的基本方法(2)

急性应激反应的症状对个体来说有很大的变异性。但典型的、普遍的表现是先出现“茫然”状态,表现为意识范围局限、注意狭窄、对外在的刺激难于反应、出现定向错误等。随着这种应激反应状态的产生,个体表现为在与周围交往中出现进一步的退缩性行为,有的甚至可达到分离性木僵的程度;或者出现激越性活动过多,如逃跑反应或幻觉(幻听、幻视、幻游)。在生理上,常存在由于惊恐性焦虑而引起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面孔潮红等。以上这些症状一般在事件发生后几分钟内就出现,并在随后的几小时内或者2耀3天内消失。通常在事后,个体对于自我发生过的症状会产生部分或完全的遗忘。

3.创伤后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经历了灾难性的创伤性事件后所出现的各种身心综合反应,各种反应症状综合起来,就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简称PTSD)。

关于PTSD的产生理

论,请参阅第九章。

创伤后应激反应主要表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体经历了会产生巨大痛苦的灾难性应激事件;二是创伤性事件的某些过程总是强迫性地在脑海里重复再现;三是对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总会采取躲避行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麻木;四是生理性唤起水平增高和植物神经症状持续出现。

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小时或数天内,大多数人会产生PTSD的各种症状,也有少数人会在危机事件发生数月或数年后才产生这种症状。国际《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郁)将PTSD分为三个类型:急性型(病程小于3个月)、慢性型(病程3个月以上)、迟发型(创伤性事件6个月之后才发病)。

有PTSD综合症状的个体还会产生其他一些相关的症状,如常伴随有各种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有些人,尤其是危机事件的幸存者,还会出现不可预见的攻击性行为,包括攻击他人和自我攻击。其余症状还可能包括:头痛、眩晕、酒精和药物滥用、家庭及周围人际关系紧张等,对恐怖情境的回避还可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

对于个体是否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确认,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持续性出现创伤体验;二是持续性回避现实,并在整体上情感反应麻木;三是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国际《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郁)对各组症状的判定都要求达到“十分痛苦且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

渊三冤应激反应的三个方面

面对各种危机事件,个体和群体都会本能地使用一定的方式面对应激源,用不同的策略处理应激反应。这些方式和策略有些是积极的,可能取得了成功;有些则是消极的,可能遭遇了失败。国外的研究把应对危机事件应激反应的途径分为三个方面,即应对资源、应对策略和应对风格。

1.应对资源

应对资源是指面对应激反应,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应对,即用来应对的基础或基本材料。应对资源从形式上说,可以包括社会的和个体的,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应对资源是来自社会(国家或民间)的支持,这种支持依靠国家力量、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社会支持可以是道义上的,可以是物质生活条件上的,也可以是满足某种需要的金钱等实际的资源。在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后,由政府提供住房、药品;民间各种组织和慈善机构开展义演义捐活动等,都是社会支持的典型表现。这些社会应对资源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作用。

社会支持对个体或群体应对危机事件反应来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社会支持可以起到屏障作用,防止危机事件当事人或群体受应激反应而产生消极影响;二是社会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和有价值的应对资源,危机事件当事人或群体可以在社会支持网络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本身就有积极的影响。

对遭受危机事件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应对资源是自己的信念、价值观、自尊感、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信念和价值是个人看待生活和各种事件的态度,是个体评价和应对危机事件应激源的重要依据。灾难和挫折对有的人来说可以看做是对人生的考验和挑战,它会使自我变得坚强和成熟。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可能被看做是苦难和倒霉,充满抱怨和不公平感。

个性特征和优势也是一个人的重要的应对资源。对待生活和灾难,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是应对危机事件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个性特征。乐观、开朗的个性可以成为感知和预期的过滤器,会有助于改变某种不利情境的原有色彩,使个人始终充满期望并满怀信心地去面对各种危机事件。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它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评价,它表现为是否有信心控制周围环境的变化,是否能有效地控制自我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是对应激要求和应激能力之间关系的反映。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还能提高人的免疫系统功能,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则会引起较高的焦虑和压抑。此外,个体的身体素质、精力水平等也是有效的应对资源。

2.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是指个体在应对危机事件时所采取的态度、方式和应对行为。应对策略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主动的,也有逃避的。在面对危机挑战时,积极地应对,主动地消除紧张,灵活地认知重组,有意识地学习和解决问题,有目的地加强社会交流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主动消除紧张是最常见的应对危机事件心理冲击的基本方式。紧张是由应激源引起的生理唤醒和不舒适感,伴有明显的情绪表现。消除紧张是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第一个环节,是进一步采取其他应对方式的前提。只有在消除情绪紧张之后,个体和群体才有可能做出理性的、有效的反应。在强烈的心理危机冲击情境下,如果能主动采取放松法、入静法或其他自发产生的方法来消除紧张,则表明个体的自我应对策略是积极的、有效的。

认知重组是指个体能积极改变对危机事件的看法,能灵活地调整对应激情境的认识。使用幽默的语言或方法来面对危机事件,其实就是一种对危机事件看法的认知重组。幽默重组了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使自我和他人从新的视角和参考框架观察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发现,应对危机事件有五种认知重组的类型:第一,换一个角度,从事件本身重新探索新的意义,或者改变事件原来的意义。第二,在自我效能感不足或控制感缺乏时,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重新获得对生活的自信,从而重新发挥自我的效能,重新获得自我控制感。第三,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尊。应激源本身往往就包含着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往的应对模式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是造成心理应激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个体面对问题而不具备找到答案的能力时,应激就会发生。而此时,调整对自我的评价,激发“我能行”的自尊感,就会激发解决问题的动机。第四,重新学习。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是应对应激的最根本、最积极的措施,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应激源的自动消除。第五,加强交流。应对应激的最后一个重要技巧是学习社会技能,进行社会交流。社会交流主要就是进行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降低行动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社会交流,可以寻求社会支持和情感依托,维持心理平衡。

3.应对风格应对风格是指个体对应激的固定反应模式,它是个体在应激状态时习惯化的或偏爱的方式。在应激面前,个体是顺从或是斗争,是激烈反应或是沉默寡言,这就是应对风格。心理学家对应对风格作了以下区分:接近者和逃避者;行动者和反应者;内在反应者和外在反应者。每一类型的应对风格都有不同的特点:接近者倾向于通过活动应对应激源,逃避者倾向于躲开应激源;行动者较早采取措施防止应激的发展,反应者则在应激源出现后才做出冲动的反应;内在反应者在应激发生时倾向于自我谴责,使应激增加,外在反应者则倾向于在应激发生时对他人或环境进行谴责,使应激减少。

在应对风格的研究上,心理学家尔英·詹尼斯提出了五种应对风格,得到了应激心理研究者的普遍承认。

(1)无冲突的继续。即个体继续过去的行为方式,对外在的环境信息和应激刺激不予反应。

(2)无冲突的改变。在面对应激源时,个体接受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建议,无条件地采取新的行为方式,行为只是改变而不是抗争。

(3)抗拒性的逃避。在应激情境中,个体使用认知和行为的方法躲避环境,否认、拖延、责备他人、合理化等。

(4)过度警惕。过度警惕是一种惊慌反应和冲动反应,是情绪过度唤醒的结果。

过度警惕的人常会认知技能下降,思维重复,行动孤单。

(5)警惕。警惕是应对应激的最成熟的方式,是个体有系统地寻求信息的过程,是用灵活的、无偏见的、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尧危机事件应激反应的自我应对方法

我们在上面谈到,面对各种灾难性的危机事件,人们会发生心理危机,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综合症状。我们也知道,面对同一个危机事件,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生活经历、认知和情绪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对危机事件的应激反应程度也会不同。我们将在本小节内讨论在面对危机事件时,个体和群体经历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及其应对方法。

渊一冤心理危机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相关因素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面对危机事件时,人们的心理反应通常会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冲击阶段、防御阶段、解决阶段和成长阶段。

首先是冲击阶段。在危机事件发生的当时或发生后不久,激烈的、与日常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经历与体验会以极其巨大的冲击力压向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人们会突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其次是防御阶段。人类在应对突发的、从来没有遭遇过的危机事件时的本能性行为就是在“逃避-拼搏”之间做选择。当人们发现无法以自己的力量来抗衡的时候,人们就会选择“逃避”。逃避之后,人们会在心理上努力恢复平衡,控制自我的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当危机事件的冲击超出了个体的承受能力时,人们通常就会采取否认、合理化等应对反应。

再次是解决阶段。心理危机解决阶段通常是在危机事件警报解除,人们离开危机事件现场后开始。当回到日常的生活环境后,人们会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努力寻求各种资源来设法解决问题。如果一切顺利,人们的焦虑就开始减轻,自信增加,各种社会功能得到恢复。

最后是成长阶段。在经历了危机事件之后,如果我们能很好地重新认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重新体验和反思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就会变得更成熟,获得更多的、更有效的应对危机事件的技巧。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一些人就会出现消极应对的方式,就会出现种种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

国内和国外对危机事件应激反应的研究都认为,个体对危机事件反应的程度如何并不一定与危机事件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个体对同样一个危机事件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异,即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是不同的。

影响人们对危机事件反应程度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1)个体的个性特点。

(2)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

(3)得到社会支持的程度。

(4)以前的危机事件经历。

(5)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6)个人适应变化的能力。

(7)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的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

(8)在危机事件中所处的环境。

面对危机事件产生心理危机冲突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当我们面对危机事件时,我们所有的各种本能性的反应都应当看做是对不正常状态的正常反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危机事件,都会产生心理危机。危机事件总会过去的。但由于我们应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方法不同,危机事件对我们自身心理所产生的后果就会不同。一般来说,会有四种结果:

第一种是顺利地度过心理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事件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了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种是度过了心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后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

第三种是艰难地度过了心理危机,但经不住危机事件过程所发生的强烈刺激,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创伤,难以适应今后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第四种是没能度过心理危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出现了严重的障碍,无法适应日常生活,必须进医院接受长期的治疗。

对于遭遇危机事件的大部分当事人来说,心理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或者是时间上,都不会给日常生活带来永久性的或者极端性的影响,危机事件当事人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日常生活的信心。如果危机事件当事人能够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得到亲友的体谅,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他们就能逐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果危机事件当事人的心理危机反应过强,反应的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出现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与日常生活相冲突的情绪和非理性的行为。

渊二冤心理危机冲击期的心理自我救护

飞机坠毁、渡船沉没、汽车相撞,火灾、地震、台风以及球场骚乱、食物中毒、疾病传染等,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几乎都有可能碰到。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总是突然的、少有预兆的,很多事件的发生过程也是短暂的。如人们记忆犹新的克拉玛依火灾,短时间内就使几百人窒息而死;美国的9·11事件,两座摩天大楼的倒塌,在十几分钟内几千人丧失了生命。

根据有关调查,意外事件对人造成的伤害性死亡,大致分成以下三种状况:

(1)直接伤害导致即刻死亡者不到总死亡人数的员辕3,这些人来不及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已遭受致命的打击。

(2)一部分的死亡人员是由于知道处在危及生命的状态,但却无法自救,或得不到他人的救助而最终导致死亡。

(3)没有遭受直接的伤害,但是却未能及时采取逃离躲避行为,由于再次遭受严重伤害而致死亡。

由此可见,人在遭遇突发的危机事件时,当我们受到极其强烈的心理危机冲击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自救行为或逃离现场,常能获救或避免死亡。那么当我们面对危机事件,当我们陷入危机事件发生现场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心理危机的冲击,如何调节我们的心理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