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16815600000047

第47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2)

通常,具有同理心的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产生一种关心和了解的心理趋向。当与他人在认识上出现了分歧时,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够真诚地尊重对方、并容忍这种差异;当与他人在行为上出现磨擦时,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善意地理解对方,并分担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负担。因此,具有同理心的人会使他人感觉到,尽管相互之间的看法不同,但是无论说什么都会得到宽容和尊重,并由此而增强了自信心、看到了希望,从而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3)同理不等于同情。同情往往带有怜悯,这恰恰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

同情心是给予对方物质上的帮助及精神上的抚慰,它带有怜悯的成分,所表达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同理心虽然是充分理解对方,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但并不等于认同或接纳对方的行为和看法,只是表示体察到对方的主观感受和看法。因此,具有同理心的人会在回应对方的表达过程中说“你是否觉得”,而不说“事实上,我认为你是”。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念。

渊二冤同理心要要要促进相互有效沟通的基本条件1.同理对方是一种沟通与交往的立场和能力要做到同理对方,最重要的是要先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去感受对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他人的眼光去看“他人所看到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看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参照标准,经历了危机事件的人和没有经历危机事件的人对同一个危机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要帮助当事人度过由于危机事件而引起的心理危机,就要先感受和体验当事人所感受和体验的世界。这是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辅导人员的重要立场和基本能力。

2.不能同理危机事件当事人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1)当事人会很失望、很沮丧,降低对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的信任度。

(2)由于无益的告诫、批评,当事人会对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产生反感或觉得受伤害,会表现出对立的情绪。

(3)当事人会感到无法得到建设性的帮助,无法在其内心世界建立有效的心理平衡。

(4)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会给当事人提供不合适的教育和价值导向,甚至误导当事人。

渊三冤向当事人传递同理心的五个层次

1.几乎不能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

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完全不能理解和感受对方所感受到的世界。如面对危机事件当事人的叙述,有些人会说“这有什么关系啊?不要胡思乱想!事情完全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

2.只能领会对方十分表面的感受

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能感受到对方的感受,但只停留在表面的感受,如“我知道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很难过”,“遇到这样的事情大家都会痛苦的”。

3.能理会对方的表面感受并能准确表达

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能通过当事人的表达,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如“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感到很痛苦,很难过,不知道如何做才好”。

4.能感受对方深层的感受并能理解对方情绪变化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能通过当事人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感知和体验当事人内在的感受,理解当事人情绪变化的原因,并能加以引导。如“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很后悔你没有及时注意到事情的变化,所以很难过”。

5.能理会对方表面的和深层的多种感受并能准确表述和积极引导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能通过当事人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感知和体验当事人内在表面的和深层次的多种感受,理解当事人情绪变化的原因,并能加以积极的引导。如“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很难过你没有及时注意到事情的变化,你希望你当时能更仔细,更冷静”。

同理他人内心感受的层次和能力越高,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对人与人之间展开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就越有益处。它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缓解情绪冲突状态,促进对方的自我理解和双方深入地沟通,而且还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理心还有助于发展人们的爱心、利他、合作等个性品质。

渊四冤在表达同理心时要坚持的基本立场

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如何能在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做到有同理心,特别是在不同的场合下,能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人做到有同理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做到这样,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始终坚持以下一些基本立场:

1.对当事人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应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基本方法,即使是儿童也有自己本能的应对方法。危机事件当事人之所以发生各种不协调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于面对突然的变化,当事人一时无法找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要相信当事人能自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帮助他们找回内心的平衡。

2.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当事人的情感

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要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危机事件当事人所表露出的各种情感。我们要意识到,当事人表达自己情感的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是有助于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的积极手段。其次,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只有放下自己的价值参照标准,才能进入当事人内心世界。要注意,接纳(receive)他人的观点和情绪不等于接受(accept)他人的观点和情绪。

3.能意识到情绪和情感是能够转移、化解、消融的情感是人们对周围所发生事情的本能性的反应,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要意识到,当事人在情绪的表达和宣泄过程中,随着情绪能量的转移、化解和消融,人们的情感会发生变化,人们的理智会逐渐恢复。引导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的同理心,是引导的技巧。

4.能由衷地帮助当事人,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由衷地帮助当事人面对各种困境,帮助当事人自己去解决所遇到的困难,这是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价值参照体系,人们对同一个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从而产生不同的结论。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要能充分意识到这种看问题的多样性,由衷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应该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5.能接纳当事人的情绪但不沉溺于(或陷入)情感的旋涡在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过程中,当事人往往会把心理援助人员看做是自己的依靠,甚至是精神上的依赖者,他们会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心理援助人员的身上,会产生移情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最艰难的就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尺度,不要沉溺,甚至陷入情感的旋涡。

6.能帮助当事人从表面进入到深层,能帮助对方看到自身视野的盲点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在同理对方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必须帮助当事人从事情的表象进入到事情的内在结构,帮助当事人看到自身视野上的盲点,从而调整或改变对事情的看法,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这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

渊五冤加强自我野同理心敏感度冶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心理辅导中加强自我“同理心敏感度”的训练,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有意义,对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来说,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训练项目。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着重进行自我训练和提高:

1.从交谈者的语言和非言语表达中寻找

对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和形容,往往表达了当事人对事情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对同一事件,人们还会用不同的非言语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非言语表达主要是指人们在不同心境下的眼神、表情、体态、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要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和培养自己对语言和非言语表达的感知能力和把握能力,要学习从语言和非言语的交流中感知和体验对方所感知和体验的世界。

2.加强和丰富自己的词汇,加强对各种词汇的感受、体会和分辨人类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都离不开词汇的使用。拥有大量的表达自我情绪和情感的词汇,并能准确地感知、体验、把握和使用这些词汇,对人们宣泄自我的情绪,减轻自我心理压力都具有极大的作用。对于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来说,还需要加强自己对各种词汇的感受、体会和分辨的能力,能从不同类型的当事人所使用的不同词汇中感知和体验对方所感知和体验的世界。提高自己对各种词汇的把握能力和感受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多阅读各种各类的小说,在阅读过程中,努力揣摩各种词汇在表达人的情绪情感中的作用。

3.从对方的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中去体会对方的情绪和心态语音和语调的变化,通常和人的情绪情感变化有极大的相关性。人们在高兴或愤怒的心理状态下,通常语音较高,语调变化较大;人们在痛苦的或压抑的心理状态下,通常语音较低,语调变化较小。然而,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应当注意到,不同个性的人,不同文化教养的人,在相同的心理状态下,其表达情绪情感的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会具有极大的不同。提高自己对各种语音和语调的把握能力和感受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多观赏各种电影。在观赏过程中,努力揣摩各种语音和语调在表达人的情绪情感中的作用。

4.透过对方的肢体语言来了解对方的情感肢体语言属于非言语表达中的一种。人类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时候,尤其感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时候,往往会更倾向使用肢体动作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很多微小的本能性的动作都能显露出人的内心感觉的细微变化。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是人类的本能,舞蹈就是人们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各种情绪情感的艺术。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要提高自己对不同肢体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把握能力,除了阅读有关专业书籍之外,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多观赏各种舞蹈、戏剧等艺术表演。在观赏这些表演的过程中,努力捕捉、揣摩各种肢体动作在表达人的情绪情感中的作用。

5.不断强化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

要提高自己感知和体验他人所感知和体验的世界的敏感度,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文化教养和不同社会经历的人在面对同一个事件时,他们在语言、非言语、词汇、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方面所传递的信息都会有所不同。对于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来说,准确地、科学地感知这些信息,综合这些信息,分析这些信息,从而有效地同理这些信息,传递自己同理他人的信息等都有赖于自我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的提高。

三尧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人类对自身行为的产生、发展和调节进行过上百年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心理学理论流派。关于这些理论的详细论述请阅读有关的心理学教科书和专著。在本节内,我们只简要介绍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以及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可以作为依据的操作性方法。

渊一冤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通常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创立者和代表人,桑代克、斯金纳等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他们都是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来推断、描述和解释人类的行为。比较而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描述人类自主或非自主行为形成的模式,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则试图解释人类有目的的行为的发展,更接近人在觉醒时的大部分行为。

早期行为主义者认为,环境强化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学习的唯一因素,他们强调人的被动反应,忽视人的认知因素和主动性。新行为主义者比较重视人的欲望、动机、情感和其他内在的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强调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中介变量(O)的意义。

尽管在对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结果上有不同的解释,但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对条件作用的主要过程的描述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于我们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具有极其现实的指导作用。现分述如下:

1.强化强化是指使用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来使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的过程。强化物,是指在强化过程中使用的能使特定行为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的有关事物或事件。这样的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如饮料、食物、玩具等;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如社交活动、言语刺激等。

强化在条件作用的形成和改变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反复结合呈现就起着强化作用,促成了条件作用的形成;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是作为行为操作的结果而出现的,这对个体的操作性行为起着强化作用,促成了条件作用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有两种强化:一是阳性强化,也称正强化,这时作为行为结果即偶联事件而呈现的刺激物是积极的、令人喜欢的,能产生使该行为的可能性提高的效果;一是阴性强化,也称负强化,这时涉及的是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但它们也能产生使该行为发生提高的效果。

2.惩罚惩罚是一种与强化相对应的条件作用过程,是指使用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来使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甚至降低至零的过程。

惩罚也有两种:一种是阳性惩罚,这时作为行为结果即偶联事件而呈现的是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能产生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的效果。另一种是阴性惩罚,这时涉及的是积极的、令人喜欢的刺激物,作为行为结果即偶联事件是移开或取消这样的刺激物,也能产生使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种强化和两种惩罚既是条件作用的过程,又都是行为干预的具体方法。基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倾向和伦理方面的考虑,一般而言,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的使用较多,阳性惩罚和阴性惩罚使用较少,尤其是阳性惩罚,只是在必要时才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