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16815600000050

第50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5)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适度的紧张,可使人保持警觉,使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但是在危机事件中,强烈而突然的应激带来的过分紧张则使个体的生理觉醒水平升高,对外界刺激过分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零乱,容易激动或惊慌,从而造成坐立不安,食欲不振,失眠,多梦,易醒等现象。这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和症状如不及时加以排除,严重时会发展到精神崩溃。

如果各种心理应激反应过于持久和强烈,以至超过了个体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会使肌体长期处于心理失衡,对精神稳定造成巨大的破坏,则可能引起明显的焦虑、激动、愤怒、烦躁和冲动攻击行为,或出现悲观、自卑、自责、自我攻击甚至自杀。为了解脱内心的痛苦,减轻精神压力,有些人可能会采取一些有害的应对方式,如酗酒、吸毒、偷窃、抢劫等,不仅损害自身,也对社会造成危害。

每个人对待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反应还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我们所说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和文化教育方式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历史传统。因而,在某一时、某一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是很严重、很令人惶恐的问题,而在另一时、另一地、另一民族、另一国家,则可能是很轻松、很随意的事情,不成其为问题;反之亦然。

5.情绪反应与个性特征在同样的社会生活事件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这还和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有关。

个性,也叫做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性。人的个性不同,在面对同样的生活事件时,便会产生不同强度和广度的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又和人的不同心理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则可能产生的心理冲突越激烈。

一般来说,人的个性越发展、越完善,他所需要的情绪情感满足和情绪情感表现就越强烈、越丰富,同时也就越复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就是在消灭邪恶与伸张正义、在黑暗的强大与自身的渺小、在为父复仇与亲人痛苦、在生存与毁灭等等冲突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展现了人的外在情绪与内在情感和个性之间的复杂性与冲突性。

国外有些研究还把某些心身疾病和人的某些个性特征与情绪表现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某一生理器官长期处于运转障碍或不正常状态,会使人在生理需求和心理动机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发展倾向,从而形成某些明显的、特定的情绪表现和个性心理特征。

(1)自我知觉型:自己的情绪一出现便能察觉,因而其情绪生活精致复杂,对自己情绪的清晰认知甚至构成了其人格特质。他们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心理健康,自制自主,随心所欲不逾规。一旦情绪低落,绝不辗转反侧,缠绵其中,而是努力逃出重围,吹散乌云。总而言之,自我知觉型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心脑健全。

(2)沉溺型:总是被卷入自己情绪的狂澜中,无力自拔,听凭情绪的主宰;情绪多变,反复无常,而又不自知,沉溺其中不知所以然;一任自我沉溺于恶劣的情绪中,无力也无能摆脱;常常处于情绪失控状态中,自感被压倒、被击溃。

(3)认可型:能清楚地理解自我的感受,但接受认命于自己的情绪,并不打算去改变。这一类型还可划分为两种亚型:乐天知命型,总是高高兴兴,自然不愿也没必要去改变自己;悲观绝望型,虽然清晰地认识到自我的情绪状态,而且明知是不良情绪,但采取“不抵抗主义”,无论自己有多么烦恼悲伤,就是无所作为-抑郁症患者是这一类人的典型-束手待毙于自己的绝望痛苦中。

这样,我们可以知道,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不仅是因为人有自己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反应,而且还与人的个性品质、心理需要、文化风俗以及对环境的应激习惯等因素有关。因此,人是可以调节、控制、训练乃至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情绪与情感感受水平与表达水平的。

渊三冤情绪疏泄的基本方法

情绪疏泄法,又可称为情绪宣泄法,是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之一。通过情绪疏泄,可以帮助情绪失衡的当事人把心中的负面情绪、苦闷情绪或矛盾冲突的情绪以科学的方法倾诉出来,达到减轻或消除个体的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使个体自我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目的。

情绪疏泄法不仅对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情绪反应性精神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就是对心理变化而产生的其他生理疾病的治疗亦有好处。当个体受到精神创伤、挫折、打击之后,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面对各种生活事件或挫折,如果人们能够及时地以科学的方法做情绪上的疏泄,达到心态平衡和平静,能有效地调节自己,达到防止、截断、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目的,这对人的心身健康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情绪疏泄疗法,基本上可分为自主疏泄和引导疏泄。自主疏泄是以个体进行自我积极心理调节为主,能进行自主疏泄的人的个性通常多呈外向型。引导疏泄,是指由心理辅导人员、家人或同事、朋友等及时地给予同理、关怀,以十分耐心的态度和有效的语言引导当事人无所顾虑地宣泄压抑在心中的负面情绪。需要进行引导疏泄的人,通常其个性呈内向型、抑郁型。对于引导他人进行情绪疏泄的人员来说,一定要有耐心,即使是当事人讲话啰唆、重复,也要耐心地听下去,并为其保密。只要能坚持运用同理心的技巧,顺其自然地加以引导,帮助当事人疏泄不良情绪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寻找良好的情绪疏泄场所,创造良好的情绪疏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环节。一般来说,能够引导他人进行情绪疏泄的场所应该相对比较安静和安全,比较适合两人之间进行交谈。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设置专门的、特定的房间,供那些不能理智地宣泄自己情绪的当事人,或有冲动行为的当事人使用。在这样特定的房间里,我们可以摆设一些不会伤害当事人的软性物体(橡皮袋、软垫、充气皮锤等)供当事人使用。在这个房间里,当事人可以哭笑,可以打骂,可以喊叫,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窗或者摄像头进行观察记录。等当事人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开始出现身心疲软状态时,心理危机干预或辅导人员再进入该房间与其进行交谈。

情绪疏泄疗法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操作:

1.写作疏泄法

文学、诗歌等文字性的创作都是作者内在情绪的具体外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痛苦,没有愤怒,没有不安,没有喜、怒、哀、惧就不会有文学,就不会有诗歌。所以,俗话说,“愤怒出诗人”,“痛苦出诗人”。

当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达到一定的、无法负荷的程度的时候,就一定要排解,排解的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化。“疯狂”是外化,“哭喊”是外化,写作也是外化,于是作家和诗人就创作出了小说与诗歌。

对于遭遇危机事件的当事人来说,尤其对受过一定教育的当事人来说,应用写作的方法来疏泄心中的痛苦、郁闷、冲突是一种可行的、具有良好效果的情绪疏泄方法。

心理危机干预或辅导人员要及时为这样的当事人提供适当的书写工具(纸张、笔或者计算机),鼓励和引导当事人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把自己的痛苦写出来。然后,在征询当事人同意的条件下,阅读当事人的书写材料,与当事人共同分享他们的内心感受;分析当事人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和焦虑的程度,以及造成压力和焦虑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引导当事人继续做更深入的写作。

引导当事人进行写作疏泄的时候,心理危机干预和辅导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承诺保密,要让当事人有安全感;二是要积极鼓励,不要在文字表达上过多地注意,尤其对青少年学生;三是要有分享,可以用讨论的方式,也可以用纸笔交流的方式。

2.言语疏泄法

言语疏泄法是指鼓励和引导当事人通过说、谈、骂、喊,以及哭、笑等言语表达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相互交谈疏泄法是指心理干预和辅导人员引导当事人通过谈话聊天的方式进行宣泄。这种谈话聊天可以是一对一地进行,也可以是在小组内进行。当人们在遭遇危机事件后,由于很多原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痛苦情绪压抑到心底,形成抑郁、痛苦的心理状态。面对这样情绪状态的当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将这些痛苦倾诉给所信赖的、头脑冷静的人。这些人除了心理干预人员外,还包括当事人的父母、领导、丈夫、妻子、挚友、老师、同事等。

作为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辅导人员,在与当事人谈心聊天时,要注意运用同理心的技巧,耐心地引导当事人复原危机事件发生时的主要情节,帮助他们明了事情发展的不可抗拒性,帮助他们说出内心的苦闷和冲突,使当事人达到情绪上的解脱。

自言自语疏泄法,也称为自我谈话法,是指由当事人独自旁若无人地自言自语或是大声喊叫,这是一种积极的消除紧张情绪的有效方法。自言自语疏泄法可以使当事人主动地发泄心中的郁闷、悲伤、愤怒、不满等不良情绪,它有助于消除内心的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可以引导当事人到一处僻静的、安全的地方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把自我担心和忧虑的事情讲出来,把压在心头上的痛苦讲出来,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言自语有以下作用:一是自己的音调有一种使自己镇静的作用,有一种安全感和人际接触的感受;二是可以终止思虑,终止混乱的、苦思冥想的内心对话;三是可以冷静地澄清一些矛盾和冲突,有利于自我解决和避免矛盾激化。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各种不良心境的困扰时,当我们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时,我们可以选择此法,这对我们保持心理健康是会有帮助的。

3.哭喊疏泄法哭喊疏泄法是指通过哭喊的方式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压力,这是一种不会损伤他人的宣泄方法。发脾气也是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实在不会发脾气时,大叫几声也无妨,这样也能起到情绪宣泄的作用,也会感到舒畅一些。中国古代汉语中把哭的表现方式分为三种:有声有泪谓之哭,有声无泪谓之号,有泪无声谓之泣。事实上,不论以什么方式哭,都是个体内心痛苦的流露,都是不良情绪的宣泄。人内心的郁闷和痛苦可以伴随哭而倾泄出来,因而哭后会觉得心里畅快,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中国乡村风俗中历来有“哭坟”的习惯,亲人过世下葬后,亲属要在坟边哭喊,一边哭,一边说出对亲人的回忆。人们用这样的方法寄托自己的哀思,宣泄内心的焦虑与痛苦,平衡自己的心态。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认为,哭是人对不愉快情绪的正常反应和表现,在哭的过程中,人体中的很多不良物质可以得到排泄。哭还可以改善呼吸和循环,伴随全身肌肉的颤抖,大哭之后,人的肌体可获得一种快感,特别是心胸憋闷、不适等症状会随着哭的宣泄而缓解。

人在哭的同时会有眼泪流出。流泪可以促使应激状态下的机体产生一些积极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的产生,有利于体内化学物质的平衡,也利于健康。因此,在悲痛的时候,可以哭;有感必发时,可以哭。哭就要哭出声音来,千万不要强制不哭,因为哭既是一种生理调节的需要,也是情绪发泄的需要,更是心身自我保护的需要。按照科学的观点来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不利于心身健康的,不论是男人与女人,成人与小孩,该哭则哭,绝不要把悲痛强忍在肚里。当然,哭喊只是宣泄痛苦情绪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事实上,痛骂、责骂也是情绪宣泄的方式。但是,如果痛骂或责骂的对象是他人,则容易激发对方的愤怒,容易使矛盾激化,不良激情上涨,以致引发冲动行为。因此,在引导情绪疏泄时,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实在想骂时,可自言自语地骂几声,或咒几句,这样可以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又避免了矛盾冲突的激化。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理危机干预和辅导人员要引导当事人注意情绪疏泄应合理、适度,以及适可而止。

4.行为(艺术)疏泄法行为(艺术)疏泄法是指通过身体和肢体的外显活动宣泄内心情绪的一类方法。行为(艺术)疏泄的方法包括运动、舞蹈、绘画、摔打等。尽管打人毁物等属于不理智的行为,但如果运用适当,也可以起到缓解不良情绪的效果。

运动疏泄是指通过激烈的奔跑、跳跃、翻滚等行为来宣泄自己的内心情绪。在激烈运动时,人的肌体的各个部分得到充分调动,各种激素会得到大量的分泌和平衡,新陈代谢会加快,从而内心的压抑和焦虑会得到释放和减轻。在做运动疏泄和减压时,对心理干预和辅导人员来说,关键的问题是要注意运动的安全性和控制运动量的大小。

舞蹈疏泄是指通过舞蹈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情绪压力。在远古时期,当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的时候,人们通过肢体的运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传递有关的信息。在现代社会,尤其在青少年当中,迪斯科、摇滚舞和街舞流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类舞蹈比较容易达到自我情绪宣泄的目的。由于这类舞蹈中的伴唱歌词通常不掩饰、不炫耀,这类舞蹈伴奏的音乐通常节奏明快,加上舞步随意,因而能起到情绪发泄的作用。因此,迪斯科、摇滚舞和街舞不仅仅是一种时尚现象,同时也是人宣泄自我情绪的一种方式。在做舞蹈疏泄辅导时,对于心理干预和辅导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当的场地和选择适当的音乐,同时做好安全工作。

绘画疏泄(包括涂鸦、雕塑、手工制作等)是指通过使用工具涂抹并留下痕迹为主的艺术行为来宣泄内心的情绪压力。运用涂写、绘画、制作等方式来宣泄人的内心情绪是自古以来人类表达、宣泄内心情绪的基本方式。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岩石壁画大约产生在3万多年以前,主要描绘了人类的狩猎和祭拜生活。世界岩石艺术档案创始人之一,意大利人埃曼纽·阿纳迪在他的三部史前研究系列著作中提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史前岩石艺术存在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它很可能是一种通用的“原始母语”,是今天所有口头语言的基础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