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16816000000104

第104章 记(4)

我现在的班级有来自越南、德国和蒙古的同学,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感觉我们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都会热情地去帮助他们,有愉快的事情我们也会互相分享。可惜,这样的气氛很短暂,两年之后我们都要离开,各人回自己的国家。去年的秋天,学校安排我们去一个叫北斗洋的地方玩,来消除我们学习的疲倦。到那边,我们可以爬山、攀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可是我真的很倒霉,攀岩时突然我的脚受伤了,走得很痛,多亏有两个越南同学搀扶我到下面,我只能坐下看其他同学很高兴地玩。晚上,我们回来的时候,我的脚越来越疼,舍友看到我拖拖拉拉地走路,马上带我去医院。医生说必须去比较大的医院做拍片,虽然那时时间很晚了,我的两个好朋友和辅导员老师还是耐心地陪我去其他医院。检查之后,那边的医生说我的脚骨头连接的地方断开了,可是只是小小的裂开,所以得用石膏。之后的两个星期我不得不待在老校区的宿舍休息,心里感到很难过,可是最幸福最感谢的就是有我的朋友来照顾我,我的同学给我解释上课的内容,以及每个星期辅导员老师陪我看医生。脚虽然受伤了,但是我感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温暖,拥有他们在我身边好幸福,每时每刻他们都照顾我,无论他们从哪里来的,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报答他们,每时每刻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回忆,永远不能遗忘他们的功劳、他们温暖的爱、他们的辛苦。

时光如流水,在师大的日子很开心,也很难忘。在这里,我不仅学习到了汉语,还交到了许多知心朋友。感谢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为我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我永远忘不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愿福建师范大学105岁生日快乐!

(陈飞莲海外教育学院2010级)印象师大

◎\[越南\]郭素莉

我是来自越南胡志明市师范大学的郭素莉,2010年通过中国汉办奖学金,我幸运地来到了福建师范大学,并获得在我校海外教育学院汉语言专业学习的机会。中国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通过一年多来的学习生活,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福建师范大学。

师大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大。这也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见过的最大的一所学校。相比而言,越南的学校则小得多。住在新校区让我觉得自己像是生活在一座城市里一样。刚到师大生活和学习的时候,我有时会迷路,有时也会因为这陌生的庞大而害怕。

本科留学生大部分住在旗山新校区的学生公寓。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们要到仓山老校区上课。为了方便我们上课,学院还专门为我们安排了校车,每天八点准时送我们上课。学院领导的照顾让我感到非常温暖,总觉得学院爱我们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得如此细致、周到。与此同时,我们每天在两个校区之间往返,可以接触到不一样的人,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我喜欢新校区的环境,干净而又充满人情味。有空的时候,我喜欢逛学校。热闹而整洁的文化街、充满活力的体育场、宽敞安静的图书馆,还有我最爱的星雨湖,每一处都留下了我的脚印和只属于我的美丽的回忆。老校区则是安静的,学院的风景很美,建筑古典,很有特色。胜利楼、和平楼和民主楼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们的宁静往往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听课。我们都很喜欢在这里上课。能在有悠久历史的和平楼上课让我的中国同学很羡慕,他们常跟我开玩笑说:“你们留学生真是幸福啊,留学还这么享受。”我也觉得,能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来到中国留学,是我第一次离开亲人到异国他乡跟同学们一起生活。学院为了让我们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特地安排我们留学生跟中国学生住在同一个宿舍。说实话,开始住在一起的时候,我实在有些不习惯。但是,众所皆知,中国人热情好客、温和谦逊,所以,我们很快就跟中国朋友成为好朋友,甚至是知己。我们常常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自习,互相迁就、互相体谅、互相照顾,就像家人一样。舍友对我的关心常常让我非常感动。记得有一次,由于刚刚到中国,我还不适应福州变化多端的天气,我经常生病,时不时还发烧,幸好得到中国室友的照顾,他们带我去校医院看医生,每天提醒我按时吃药,烧好开水给我送过来,还经常温柔体贴地问候我的病情。那时的我,真的非常感动,感觉我们的宿舍就像一个小家庭,我们都是一家人。亲爱的朋友们,我知道你们爱我们,但我们也爱你们,也爱中国,更爱师大和海院给我们带来的这一切。跟中国朋友住在一起,我们留学生不仅在汉语学习方面得到很大的帮助,而且在不同文化互相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学到很多待人接物、与人相处的美好品德。中国朋友在和我们相处时体现的美好品德,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儒家学说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美好品德,让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和修养,向他们看齐。

感谢中国,感谢中国汉办,感谢学校和海院对我们的关怀,感谢学院的领导、老师,还有我们的中国朋友。是你们,让我们留学生有了一段非常美好的学习生活;是你们,让我们说了一口流利的汉语;是你们,让我们在异乡却倍感家一样的温暖。和你们一起的这段美好回忆,我们一辈子永不忘怀。

如今,我们还有最后一个学期就要毕业,就要离开这个有着许多美好回忆的地方,我的心里充满了万分不舍与牵挂。尽管,我对这里的一切有多么不舍,恨不得要把师大和海院给抱起来大哭一场,让你们知道我有多么爱你们,多么爱师大。但是,到了毕业之时,泪流满面的我还是必须离开,因为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所以,我只能心里默默地祝愿中国、祝愿师大、祝愿海院,还有我的所有中国朋友一切安好,希望将来还能有机会再来中国看看,看看我的朋友,看看我们的福建师范大学。

(郭素莉海外教育学院2010级)一路风雨一路情——“志愿者在行动”之甘肃漳县支教岁月杂记◎陈雪莹

又到了一年盛夏,凤凰花开、骊歌四起的时候,我们假装轻松地说着再见,向这一段充满欢笑、溢满豪情又夹杂酸涩、辛劳的支教时光道一声珍重。

“红烛冷香蝉,夜起一身愁。”哪一个梦境能梦完这一年的时光?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年的艰辛?哪一首歌能唱遍这一年的感动?

一年支教的流光岁月,就这样过去。

没有理想便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

我校作为具有百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学府,成为最早参与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之一。2002年至今,共派遣十批志愿者赴西部支教。怀揣相同的目标,充溢热忱的激情,2009年8月我们一行六人,在福建师范大学团委的关心和指导下,响应着党“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号召,来到了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漳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践行无悔的青春誓言。

行动

远离纷扰喧嚣的城市,远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都市,我们六人来到这片纯洁如雪的时空——漳县。漳县的气候复杂多变。虽然一天内的温差巨大,然整年气候却以寒冷为主,短袖着装的时期就只在盛夏的正午阶段,夏季似乎总显步履匆匆,而漫漫冬季则洒脱地传递北国的风姿。在支教地大草滩中学,我见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雪。半透明的6瓣雪片,飘零而下,散落在树尖,仿佛一件件绿花衣;瓦房在瞬间戴上了暖和的白绒帽。而我们亦欣喜不已,和学生打起了雪仗。这一年雪量较多,我们也算一饱眼福。从11月的鹅毛雪、珍子雪,到四月的雪雨,断断续续下了十几次,地面像面粉铺过似的。最动人的是,在昏黄灯光的映衬下,温馨的气息溢满白茫茫的校园。

习惯是一个过程。在大草滩乡,我们习惯了五天一赶集的生活,煮上了简单却可口的饭菜(这里的蔬菜物美价廉,但生活用品很贵,有些甚至是福建的两倍);习惯并渐渐喜欢上这的面食(面食有很多种,烩面、臊子面、炒面、浆水麺、手擀面,我也慢慢学起了和面、削面片、煮面片);习惯了一个学校就一个水龙头的日子(还是靠电抽水。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更是习惯了每天8点停电晚上8点来电的日子。因为小镇重修电路,整个学校便处于停电停水状态。于是晚上提水、烧水、充电、煮第二天的早饭便成了规律);习惯了充斥着苍蝇、蛆虫的旱厕;习惯了冬天里围着炉子生火取暖的生活;习惯了每天一起床便和学生跑操的生活;习惯了半懂不懂地听着漳县方言,和当地师生畅谈闲聊的生活……

同时习惯的,还有想家的感觉。习惯,静静凝望夜幕下的星空,或星光璀璨,或月明风清,那份恬淡的祥和,足以拂去我心中那团化不开的乡情和思念。

感动

支教的日子,大部分是风调雨顺的,但平静的生活里仍然存在一些艰辛。最难忘的莫过于11月份H1N1的传播。气候的恶劣、医疗设施的落后致使全校师生几乎被病魔控制,仅剩寥寥数人得以幸免。生病后,班上的学生都十分惦记我们,放学时就经常跑到宿舍来祝福、慰问,有的甚至看着点滴瓶默默流泪。母校的团委老师在得知我们两位女生生病后,甚为关心,立马从福建寄来了许多药品和口罩。一菁老师频繁的电话中充满着焦急与关爱。对于远在他乡的我们来说,那是一种特别的感动与动力,让我们不再害怕面对疾病。团委书记涂荣老师亦是倍感担忧,电话中不断鼓励我们,也嘱托漳县的团委书记下乡看望我们。在最艰辛的时候,是母校给予了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如母亲般,掩藏着难过担忧,乐观地支持鼓励,而使我们能幸福地沐浴在母校源源不断的关爱中,坚强地战胜病魔。

触动

漳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其实是同个东西。孩子们一天三餐十分简单,馍馍、菜包子、干吃方便面,最好的就是在面汤里撒点洋芋和辣子。有一次去他们宿舍,我痛心地看见,因为没时间自己做面,他们就向小卖部买了包方便面;没有开水,他们就让店员直接把开水倒入方便面的塑料袋里。他们住的屋子十分昏暗,只有一盏小灯挂在雨天便会漏雨的天花板上。这些孩子都是四五个租在一间,因为家离学校都很远,学校的学生宿舍供应又十分紧张。简陋的农舍五六个小木箱子并排放在一起,这便是他们的行李柜、餐桌及书桌。这里的学生普遍会自己生火做饭,小铁锅里炒着一块块大小不一的面片。虽然一个个还都是小学刚升入初中,但已然像个小大人,能自己照顾好自己了。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孰不知,在他们这个年纪的孩童,应当是多么无忧无虑、备受家长贴心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