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的舞蹈特长,我选修了健美操主修班,并顺理成章地成了班长。体育课不再是印象中的单调枯燥、千篇一律的课程,竟然是音乐、舞蹈和体育的完美结合;体育老师也不再是强壮而黝黑的男丁,而是集美丽、健康与时尚于一身的美女!于是,每周两节连堂体育课就成了一周我最喜欢的课程。
健美操老师不仅教我们跳规范好看的健美操,还教我们怎样保持健康完美的S形身材。她还有意给作为班长的我机会,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跳自编的热身操。我终于在同学之中脱颖而出,带领同学们代表学院参加学校的竞技操比赛和健美操比赛,取得佳绩。我喜欢这种上场表演备受瞩目的感觉,更享受跳健美操时舒展身心、酣畅淋漓的过程,我从中找到了自信,享受着欢乐。
师大的校园生活精彩纷呈,我还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跳交谊舞,每个周末在学生活动中心5楼和体育系的旧排球馆翩翩起舞;第一次实弹射击,军训考核时在武装部的靶场山头体验什么叫惊心动魄;第一次上跨系选修课,聆听音乐系黄明珠教授精彩讲课,实现了我的另一个舞者之梦……
这许多的“第一次”,或精彩、或热烈、或窘迫、或叛逆,但都是真真切切的我,都是实实在在的师大生活。感谢母校给了我这些非同寻常的“第一次”,是它们丰富了我的世界,催化着我的成长,拓宽了我生命的宽度与深度。
(陈怡经法学院1999级校友)毕业感言
◎郑继汤
人们常常会问,哪个学校你待得最久?很多人的答案是小学。而我的答案却是师大,它是我待过最长时间的学校,7年,2520多天。人生有几个7年,又有几个年轻的7年?我庆幸自己能在这具有文化气息、历史厚重、学术积淀深厚的学府里求知、历练和成长。
聆听校园的声音。清晨,是鸟儿愉悦而轻快的声音。傍晚,田径场上散步的人依旧。不知每晚8点准时播放的歌曲《这一拜》是否至今还在校园上空缭绕?或许9点的《套马杆》已经无处倾听。
怀念文科楼的学习生活。每看一个小时的书,我便欣然走到文科楼下,围着那个小榕树散步。小榕树总是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倾听我那时而欢快时而沉重的脚步,分享着我的快乐,分担着我的悲伤。
牢记老师的教导。老师的谆谆教诲,至今难以忘怀。也曾抱怨老师开的书单太长,也曾偷懒。是老师的坚持,是老师营造的气氛,是老师的耐心教导,使我坚持下来。或许书单还不够长,或许努力还是不够,或许信念还是不够坚定,但我愿继续带着那份真情,守住那份坚持,揣着那个信念继续前行。
7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7年的学习生活终身难忘。这7年是圆梦的七年,这7年是成长的7年,这7年是感动的7年。
(郑继汤法学院2000级校友)老师的短信
◎庄恒恺
短信是老师和我们常使用的交流工具。
名声在外
校道上遇到L老师。他问最近怎么样啊,我说挺充实的,老师很关心,督促甚严。他笑着说我知道啊,上次答辩时他说他有“遥控”的办法。
原来老师的短信功夫,地球人都知道。
句读标点
常常惊诧于老师回复短信的快速。我琢磨,原因之一是他的短信没有标点,只有空格符。自己偶尔实践一下,果然不打标点速度会快很多。心想若像老师一样多看些没标点的古籍,也许发短信时就能习惯不加标点了。
字字千钧
在图书馆金法库捏着鼻子(因为旧书上撒过六六粉)抄了十几条史料,感觉收获颇丰。正想着明天放松放松,约个人儿去宝龙广场看大片吧,老师短信至:“考虑动笔了吗”,顿时手一哆嗦,打消了第二天闲逛的念头,继续在书堆中奋斗。写了几千字的片段,总觉得跟自己的预想有差距,心浮气躁之际,老师短信至:“放手写慢慢改”。内心一下就坚定了。
润物无声
买到一本新书,翻了一下,急忙跟老师汇报心得,老师淡定回复曰“我也看了”。第二天细读,才发现原来书的序言是老师的,瞬间脸就红了,再也不敢马虎。老师在怀念俞元桂先生的文章中,忆及他常在俞先生面前“方言无惮”,俞先生却从不打断,而是等他自己发现错误。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透过老师的短信,我看到的是,他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庄恒恺社会历史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我的大学——梦想开始的地方
◎曾燕华
转眼间,毕业快5年了。这5年,我从一无所有开始创业到有所成就;这五年,我从一个懵懂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这5年,我从一个贫困生做到一个拥有两家公司的老板。一路走来,一路的挫折,一路的努力向前,只为那些给我温暖与帮助的人。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为自己也为那些帮助我的人。一路上的辛酸都成为更加坚定创业梦想的动力。依然坚定地走在创业路上的我,偶尔也会回首那梦想开始的地方,久久不能忘怀。
2004年9月4日报到的那天仿佛就在昨天。那天我独自一人来到学校,看着老师组织大家注册交学费,而我没有钱注册,只好悄悄地躲到一个角落看着别人注册。到中午了,老师都下班了,我看到宿舍安排表,知道自己被安排在603,就花5元钱买了张草席来到宿舍。心想反正是没钱交学费,也没更好的办法。就先在学校住下,学校肯让我留下便留下,实在不行就去打工帮忙家里培养弟弟妹妹。还记得当时的我是那么的茫然无助、忐忑不安。虽然家里穷,但我内心是渴望继续读书的,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便不会放弃。
胆小的我,不敢找领导,也害怕自己说不清楚而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就把自己的困难写成了信件,偷偷地塞到了辅导员和书记办公室。书记和辅导员看到我的信,第二天就找我单独谈话,给我鼓励,让我安心地留下来,说相信通过学校的帮助和我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完成学业的。他们给我的鼓励始终温暖着我的心,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最终学校给我减免了大半学费,还申请了助学贷款。
虽然学校给我减免了学费,申请了助学贷款,但每个月三五百的生活费,只能靠自己了。所以刚到学校大家都还在忙着互相认识,逛街、聚餐、郊游的时候,我就忙着四处奔走找工作了。还记得当时去了两个兼职机构交了200元钱找工作,结果公司还没帮我找到工作便倒闭了。后来只好自己拿着写有家教的广告牌站在大街上寻找需要的家长。在东街口站了近10天后,终于找到了第一份家教,辅导一个初二学生数学英语,10元/小时。当时的兴奋和激动至今难忘。因为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异常珍惜,为了做好那份家教,每次课前都至少花两个小时备课。认真又耐心的辅导终于让学生成绩提高,第一次接到学生父母从美国打来感谢的电话让我好几天无法入睡。一个月后,一份家教变成了两份,两个月后,两份家教又变成了4份。到了大一下学期,我同时做了6份家教,除了上课,晚上和周末都去做家教,收入也从100多元变成了1000多元。所有课余时间都安排满满的还是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只好把一些家教介绍给同学。
有了大一的积累,加上看到市场的需求,大二的我便在学校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专门为大学生介绍家教及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并取名为“梦点家教中心”,还在校外租了自己的办公室。一时间我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同学心中的女强人。许多同学及学弟学妹们成为我的团队的成员。有时候到周末十几二十人就跑到各个大街上举着牌子寻找有需求的家长。有希望有梦想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乐。当时单纯的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后面将要遇到的困难和各种挑战,只是为了一个梦想拼命地往前冲。
中心成立后,虽然有一定的收入,但每个月上千元的房租水电工资支出,还是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更糟糕的是团队成员很多坚持一两个月后没有赚到多少钱便退出了。校外的办公室艰难地维持了近一年后,因为入不敷出,甚至为此还背上几千元的债务,团队成员也从几十人到我独自一人,只好忍痛放弃,大三的我又把办公室搬回了宿舍继续为会员提供服务。
大三要毕业了,宿舍有的准备专升本,有的准备找工作,而我把宿舍当成创业办公室,继续我的“梦点”。在大学期间近两年的兼职创业过程中,我付出了太多泪水与汗水。有城管的驱赶,有会员的抱怨,还有团队一起努力的辛苦与快乐,更有同学的帮助与关心,多少次在外忙到晚上10点多回到宿舍,大家都休息了,那盏为我而亮着的灯,总是照亮我的内心,也给我温暖。
还记得毕业纪念册的留言:大学三年,我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创业上,在学校没有取得太多成绩,甚至没能与大家建立深刻的感情就要离去。但我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在大学我找到了自己梦想的起点。至今回想我依然庆幸自己始终坚持了最初的梦想。
现在5年过去了,我的创业项目始终没有太大的改变,依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帮助那些曾经像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毕业5年加上在校两年,创业近7年了,我没有一夜暴富,没有轰轰烈烈,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如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事业也正进入了较好的发展阶段。无论将来事业做多大,也不管将来还要遇到多少困难,我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
(曾燕华应用科技学院2004级校友)有一种文化叫责任
◎钟小剑
不可推脱的责任
莎士比亚说:“生活如契约,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而我们的团队没有白纸黑字的契约,只有责任和共同的目标。
“我知道很难,这是世界性难题,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们的祖宗让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做,谁做?”科技界的人都知道,碳氮循环研究是一项艰苦长期的过程,需要忍受常人难以理解的煎熬与等待。而在福建这个下垫面极其复杂的区域,碳氮循环研究的空间推广就显得极其艰难,目前尚属于世界性难题。团队带头人杨玉盛教授在一次团队开会的时候,在面对众多质疑声中,他的话语掷地有声。
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团队文化。
科研就是生命
老师们都很忙,不知道黑夜与白天、周末与节假日。
“师母人真好!”
“陈老师他老婆太可怜了!”
“师姐他爱人真好!”
女研究生们总是同情老师们的另一半,因为我们的老师是不知道白天与黑夜、周末与节假日的一群为了理想不懈奋斗的年轻人。
“发给老师的论文,他改的比我写的还多!”
“数据、数据,老师说这个数据估计有问题,要再做几个重复!狂晕!”
“老师说,文章宁愿少发、不发,也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东西!”
生活上的宽容并不代表科技上的随意。团队的年轻教师经常流传于口头的一句话:科研就是生命。
田间地头亦英雄
“小马、虎子负责测定米槠林的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数据。华仔负责取土。”
“彪哥、旭东负责八十年林的掉落物收集。”
“小范、小飞负责倒木呼吸测定。”
……
在南平的野外作业,研究生们总是把任务分配好,再到准备室内准备仪器,然后坐上农用小皮卡进入林地,分头到各自的林地开始作业。最初午饭大多是背包中的馒头,而随着条件的改善,慢慢地有了回营地吃午饭的条件。此时的研究生和当地的林农并没啥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面对工作的意义与目的。
从山头回来也许已经是傍晚或者是黑夜。
简单地用过晚餐,开始准备整理掉落物,分枝、干、叶、花、果,分树种,烘干,称重。对于地理人来说,那不一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那是碳氮循环的重要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时还得从山上取土样回营地,该晾干的晾干,该洗根的洗根。最后得到的只是几个数据。每个月从南平运土回福州,我们与南平汽车站、火车站的安检人员混成老朋友了。
野外回来,除了课堂,还有样品的室内分析,磨土、培养、熏蒸……团队研究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总是在这样的磨炼与配合中形成的。
江畔叙志与警察盘问
师姐的研究地是闽江边的湿地。为了测定潮汐给土壤呼吸带来的影响,通过大量的文献,初步推断出是一根漂亮的曲线。连续检测了几个月都没有出现,最后决定通过每小时测定一次,通宵那是肯定少不了的。最后决定让我与华仔进行通宵监测。
那天恰好是团队一位研究生的生日,于是师姐和师兄弟们带着蛋糕、蜡烛、水果、啤酒来到试验地,在闽江边上点起了蜡烛、唱起了生日歌。
各自悲叹现实的困难,畅想蔚蓝的明天,歌声从江边飘扬到远方,直到那个属于未来的地方。
下半夜的时候,当我从芦苇地里转出来的时候,爬上岸边,一个高大威猛的身影拦住了我的去路。
“你是干什么的?”半夜三更的,他还真不怕吓死人。
“做实验啊。”
“啊,这么冷,大半夜的做什么实验啊?”他背着路灯的光,我猜他是一脸狐疑,口气有点生硬。估计他是以为我在芦苇地藏赃物了。
“你看啊!”我提了提手中的仪器。
“哪个单位的?”口气有点缓和。
“师大地理学院的,警察大哥,这么晚你巡逻啊?很辛苦啊!”
“是啊!小伙子,这么晚了,小心点。”
“好的。”
然后,我钻进帐篷,他转身离开。
最高兴的是第二天从仪器中导出数据,那条假定中的曲线完美呈现。
(钟小剑地理科学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