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16825800000030

第30章 驻藏军人常见精神疾病与处理(3)

3)强迫性回忆和联想患者经历过的事件,不由自主地在意识中反复呈现,回忆内容常是琐碎、生活中不重要和缺乏积极价值的事情。或患者脑子里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语句,如想起“和平”,立即联想到“战争”,看到“拥护……”,立即联想到“打倒……”等。明知其毫无意义,并极力去排除,但是最终归于失败,感到苦恼。

4)强迫性意向患者反复体验到想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患者明知这样做是荒谬的,不可能的,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做,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内心冲动。例如,走到高处,有一种想往下跳的内心冲动;患者常会出现想打自己亲人、跳过飞驶的汽车,或者做出十分不合理的行为,例如当众脱下自己裤子等,尽管当时这种内心冲动十分强烈,但却从不会付诸行动。

2.强迫动作和行为

一般认为,强迫动作和行为是继发的,它们往往是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由自主地采取的顺应行为。常见的有:1)强迫检查是患者为减轻强迫性怀疑引起的焦虑,采取的措施。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寄信时反复检查信中的内容,看是否写错了字等等。

2)强迫询问患者为了消除疑虑或穷思竭虑给患者带来的焦虑,常反复要求他人不厌其详地给予解释或保证。

3)强迫洗涤患者为了消除被污染的担心而反复洗手、洗衣服、抹桌子等。有的患者不但自己反复洗,有时还要求别人也帮助洗,以缓解焦虑。患者明知这种行为是多余的,但无法克制。4)强迫性仪式动作这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动作,他人看来是不合理的或荒谬可笑的,但却可减轻或防止强迫观念引起的紧张不安。例如,患者出门时,必先向前走两步,再向后退一步,然后才走出门,否则患者便感到强烈的紧张不安;强迫性计数,数台阶,计数窗格……病人必须按照仪式的程序操作,稍有差错,便得从头做起,本身并无现实意义,患者完成计数,只是为了解除某种担心或避免焦虑的出现。

上述强迫症状,妨碍病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且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病人越想摆脱,症状越严重。

三、防治措施

1)预防预防强迫性格缺陷对防治强迫症具有重要意义,强迫性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必须及早识别和纠治,强迫症患者与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过分严格、刻板及追求完美无缺的生活模式有着重大关系。我们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认真细致的生活习惯,这是正确的,但是不能过分和极端。应该与随和和灵活的作风相结合,基本要点是适应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一致,不可严重偏离。一旦发现强迫性格缺陷,必须赴医学心理咨询门诊积极纠治。

2)治疗强迫症治疗有一定难度,患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纠治本病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医生应该向患者如实地讲明疾病的性质、特点、表现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自知能力,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强迫症治疗方法基本上有两种: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恐怖症

一、定义和概述

恐怖症是以对某特定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持续的、强烈的、不合理的恐惧和紧张的内心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

患者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是外在的(病人身体以外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每当接触这些恐怖对象,明知其不合理,但是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时,仍反复出现恐怖情绪,无法自控,并且产生回避行为;脱离该情境,症状逐渐缓和消失。

二、临床表现

恐怖症状的共同特征是:某种客体或情境常引起强烈的恐惧,恐惧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对恐惧的客体和情景极力回避,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常见的临床类型有:

1)广场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害怕离家外出,害怕独处,害怕离家以后处于无能为力或无助状况下,不能立即离开该场所。多数在25~35岁时起病,女性多于男性。这类病人初期只对1~2种环境产生恐怖和回避,如乘汽车恐怖时改乘火车旅行尚能适应;只要有人陪伴,甚至与爱犬同行,尚可出门办事。若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推延,病情逐渐加重,症状泛化,患者对任何环境,如果存在拥挤、封闭,使其感到无法逃脱或回避,皆可导致恐怖发作。因为患者感到进入或留在这些地方,对自己不安全,有生命危险,有发生晕厥或失去控制而无法逃离的可能。最重时自我封闭在家,整天不能外出。

2)社交恐怖症又称为“见人恐怖”。这类病人平时不接触人群,见到自己父母等熟悉亲近的人,无恐惧紧张现象,一旦遇到陌生人、异性、上级领导甚至马路上的行人就会恐惧紧张,出现拘束不安、焦虑不宁、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心悸出汗、头昏、呕吐、四肢颤抖等身心异常反应。同时本人想方设法加以回避,脱离现场,躲避人群,以求减轻心理不安。社交恐惧症如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发展,恐怖病症日益加重,恐怖对象逐渐扩大,最后发展到不敢外出,拒绝出席一切群体社交活动,内心异常痛苦忧郁,甚至产生消极自杀言行。

3)单纯性恐怖症临床常见形式有:动物恐怖、疾病恐怖、见血恐怖等。患者害怕见到某一具体恐怖对象,甚至突然晕厥发作。

三、防治措施

1.青少年期心理健康教育

恐怖症与病前性格缺陷有密切关系。因此,加强青少年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以社交恐怖为例,可以看出从心理健康到心理疾病的演变过程。这类疾病患者病前人格有胆小、怕羞、不合群、内向、遇事紧张等表现,他们羞于交往,生活圈子狭窄,人际交流困难,此时已从心理健康状态演变为心理缺陷;本人如不防治,客观环境不给予帮助,心理障碍将日益加重,最终可能发展为社交恐怖症。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研究表明,患者本人的某种心理缺陷(不适应、无力性格缺陷、社会适应性缺陷等)也是日后诱发恐怖症的重要因素。

2.药物治疗

控制紧张、焦虑或惊恐发作,可选用丙咪嗪、阿普唑仑;社交恐怖症患者,在进入公共场所或当众发言之前1小时,口服心得安20mg,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可使心悸、颤抖等症状减轻。

3.心理治疗

现代医学采用以行为治疗为主的心理治疗方法,效果良好,可望根治,并且对纠正性格缺陷也颇为有益,其中常见的有“系统脱敏疗法”。一般经过严格认真的训练治疗,30次左右即可消除恐怖症症状。

抑郁性神经症

一、定义和概述

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而无明显的运动性抑郁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

本症患者人格特征是: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缺乏自信,有较强的自卑感;遇到挫折困难优柔寡断,容易悲观失望,采取听天由命、退避三舍的应付策略;有依赖性和被动性,胆小怕事,软弱,敏感等。缺乏亲密朋友和适当的社会支持,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亦有一定关系。

本病患者有自杀行为者不如重型抑郁病多见,但是大多数患者有消极观念,少数重症患者有自杀的危险性,必须高度警惕,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防范。

二、临床表现本病在外表上不一定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多数患者不经仔细检查,无法看出有什么问题,但是患者绝大多数皆有持久性情绪低落和不愉快的内心体验。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或沮丧,十分难受,而又无法排遣。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遇到亲友聚会或热闹场合,尽可能回避。常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有内疚感。或感到精神疲惫,脑力迟钝、思维困难,进行日常活动很吃力,认为无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对自己的痛苦处境,无力自拨,因而更加悲观,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活着不如死去,甚至企图自杀以求解脱。

患者常有注意难于集中,记忆力下降,全身疲乏,缺乏体力和精力,思维迟钝,犹豫不决,以及失眠、难以入睡、早醒、多梦、食欲和性欲下降。约30%的患者伴有轻重不等的焦虑,近20%的患者表现出心烦易怒,易受激惹。约80%例的病例,以失眠、头痛、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为主诉向医生求助,半数以上患者有疑病观念。如不深入了解患者存在抑郁心境,容易误诊。因此,一些躯体症状突出,而抑郁心境不明显的病例,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

三、防治措施

1.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致病的各种不良心理社会因素至关重要,如正确解决择业、进步、家庭、工作、恋爱、婚姻等心理矛盾。

2.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剂,如多虑平、阿米替林或丙咪嗪均可选用。焦虑症状、躯体不适感和失眠症状较重,对三环类药物的副反应不能耐受者,可选用阿普唑仑分次口服,或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酊、舍曲林、博乐欣等疗效高、副作用小的药。

抗抑郁剂的有效性已为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所证实。抗抑郁剂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常见原因是剂量不足和疗程不够长,以及患者因缺乏信心而自行中断治疗有关。

3.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本病患者有良好作用,宜配合药物治疗进行。应在帮助患者及其亲属了解本病的性质下,教育他们以正确态度对待疾病,配合医生认真执行治疗计划。精神因素尚未消除者,宜适当加以处理。尽量摆脱诱发本病的环境因素,必要时调换工作和生活环境,放弃过高的人生追求,帮助和指导患者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保持心理平衡。

2)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此两种方法也取得了满意效果。认知疗法认为患者的抑郁情绪继发于不正确的非现实的认识,治疗要点是改变他们的错误认知,通过自我检查、医生帮助分析,提高患者心理认知能力,纠正错误认知,达到改善情绪状况和应付方式;行为疗法是通过行为纠正和心理训练,转变行为方式,改善社会适应关系,提高精神卫生水平,增强心理防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本病虽属慢性疾病,但临床观察表明,经过针对性综合治疗,近期疗效尚佳,绝大多数患者可缓解症状,如不积极治疗,病程可迁延数年甚至10余年。

疑病症

一、定义和概述

疑病症是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或精神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虽然医生对疾病解释或客观检查正常,仍不足以消除患者固有的成见,通常疑病患者伴有紧张、焦虑和抑郁,四处求医多方检查,采用一般性说明方法无法消除其思想顾虑。

性格缺陷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基础。病人性格特征为:过度注意自己的躯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自己体内不舒服感觉非常敏感,过多的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甚至将正常的生理性感觉扩大为疑病的臆想。例如将心悸、胃肠道不适感觉扩大为心脏病、癌症等,为此到处求医觅药。这类人喜欢翻阅各种医学书刊及报纸,对卫生常识、医疗信息特别注意和敏感,无端地自我联系,希望从中找出致病的原因及治病的良方秘诀,为此产生不必要的紧张、疑虑、担心和忧虑等情绪反应。

二、临床表现

患者对自身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害怕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认为自己已经患了严重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这类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没有严重疾病,患者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由于患者的注意全部或大部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至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

三、防治措施

在排除躯体疾病,诊断确定之后,应停止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如有其他精神疾病同时存在,宜首先对这类疾病进行治疗,如疑病症状尚未消失,再考虑采取进一步处理。

1.明确诊断

疑病症的诊断必须十分慎重,不应乱下结论。原因有二:其一,疑病症是一种功能性神经症,必须对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客观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才能下本病诊断,轻率下诊断,将器质性疾病误诊为功能性疾病,会延误病情,危害病人健康;其二,不少患者对疑病症诊断有反感,常将疑病症与装病等同起来,导致对医生不信任,这样不利于心理治疗。对可疑病例,宁可继续观察,或者边诊治,边观察,最后确立准确诊断,这样做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2.药物治疗

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症状,选择抗抑郁或抗焦虑治疗。哌迷清用于治疗疑病观念有一定效果。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消除身心不适症状,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加速康复时间。

3.心理治疗

对确诊为疑病症的患者,逐步建立与患者互相信赖的关系。

以心理治疗为主,结合其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促使其恢复健康,消除疑病观念。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基础。应有足够时间了解患者的思想、情感和对疾病、对医生、对治疗的态度。只有在相互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对疾病的性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公开对患者说“你没有病”,往往为患者所不能接受,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立即面临破裂的危险。另一方面,迁就患者的疑病观念,使疑病观念强化或固定下来,也是不恰当的。应帮助患者认识自己,逐渐引导患者从对自身的关注转移到外界。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掌握对抗疑病症四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心理治疗措施:不要看有关医学卫生的书刊和其他宣教资料。这是疑病症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改变四处投医问病的习惯,除非确实有某种疾病,才接受必要的医学诊治。杜绝经常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线。只要不是器质性疾病,对自己身体上一切功能性症状和不适要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通过参加各种社交或工疗活动,使患者逐渐摆脱疾病观念。

森田疗法对消除疑病观念可产生良好影响,值得试用。

癔症

一、定义和概述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战争、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个体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障碍,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缺乏相应的器质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