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奇闻怪事大破译
16829300000004

第4章 异域奇俗(1)

日本的“旧土人”指什么

一般的学者和政治家认为,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在日本,“国民”是通行的概念,“民族”一词很少使用。凡属日本国籍的人一律称为“国民”,而不用民族来划分。

那么,日本有没有其他民族呢?有,那就是阿伊努人,而且阿伊努人的历史比日本人的历史更古老。

在历史上,阿伊努曾被日本人称为“虾夷”、“夷”、“狄”等,14世纪以后才改称为“阿伊努”,主要分布在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和北海道等地。

关于阿伊努人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但目前还只停留在推论阶段。

1867年,英国人巴斯克认为北海道阿伊努人的头盖骨与欧洲人相似。后来许多外国学者也提出过类似的报告,认为阿伊努人是由欧罗巴人种的一支与蒙古人种混血而成。

目前,日本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日本学者小金井良精提出的。他经过对阿伊努人骨和日本石器时代人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很相近。所以他认为阿伊努人就是日本石器时代的人,他们曾广泛地住在日本各地,大部分与渡海而来的其他民族发生混血,其余的则向东迁徙,停留在日本北部,终于成为现代阿伊努人。

古代日本人把阿伊努人当作异种人看待。历史上曾有景行天皇之子征伐虾夷的记载。据说在征伐之前曾对他们进行过调查,提出的奏呈说:“冻夷中有日高见国,其风俗甚异,男女皆文身结髻,男女杂居,冬居于穴,夏居于巢,其性强暴……自古未曾王化。总称之为虾夷。”在日本人看来,虾夷是尚未开化的野蛮人,是与日本人不同的异民族。

在古代,阿伊努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各藩国对阿伊努人采取排斥的政策。松前藩将阿伊努人与日本人的居住地分开,禁止阿伊努人与日本人同化。18世纪末,更将阿伊努人分赐给家臣。1804~1868年短短的60多年间,松前藩领的阿伊努人便减少了大约30%,由此不难看出阿伊努人的地位是怎样的了。

1899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了《保护旧道人法》,这是一条彻底将阿伊努人同化为日本人的方针。在此后100年中,阿伊努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逐渐被日本人同化了。但当时阿伊努人仍未被看作日本人。《保护旧道人法》中,阿伊努人在户口上被注明是“旧土人”。直到近代,日本的中小学生中还存在对阿伊努人的偏见。

现在,虽然阿伊努人在衣、食、住、行方面与日本人没有区别,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意识。日本的进步学者和人士都认为:所谓单一民族国家的说法是歪曲历史、否定少数民族的说法。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今社会,阿伊努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

日本的和服是怎样的

日本人传统的民族服装是和服。因为全国人口的90%以上是“大和”人,所以这种服装被称为和服。

1869年明治维新以前,所有日本人都穿和服。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服传入日本,并在城乡逐渐普及。但在节庆日或毕业、结婚等盛大典礼的场合,日本人仍穿和服。每天在城市上班的职工,下班回到家后,也喜欢换上和服,这使他们感到宽松、舒适和随便。

在日本现代流行的和服,大多是宽袖、开衿、宽带、束腰。这种式样大体成型于公元8世纪的日本奈良朝时代。据说采取这种式样与日本是个岛国有关。因为日本处在海洋包围之中,气候潮湿,所以衣服做得宽大,才能使人感到舒适。

和服种类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由长着物(长衫)、带(腰带)、羽织(外褂)和挎(裙裤)四部分组成。作为礼服的和服,在衣料上都装饰着花卉或其他图案,图案往往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以求与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和服的特征之一是不用纽扣,而只用一条打结的腰带。腰带形状各异、种类繁多。女子用宽带,男子用窄带。系腰带的方法也不同:女子系在腰上,男子系在腰下,腰带的结一般打在身后。至于颜色,女子和服以红色、白色居多,男子和服以黑、蓝色为主。

腰带在妇女的和服中,是一种重要的装饰品,打结的式样达200多种。大鼓结是比较通用的结法,是为了纪念1813年在江户建造的太鼓桥。这种腰带长4米,宽30厘米,在背后打结处垫一个用布或纸做的芯子,折叠成像个方盒或背包似的东西。这种结法很费时间,要用一两小时才能结好。所以现在服装商人设计出备有现成结的腰带,很受欢迎。

穿和服时,还必须穿一种叫作“足袋”的布袜子木屐。木屐很像中国的木拖板,但木屐底下前后有两块横齿,来保持裤脚、袜子的整洁和支撑足底。还有,木屐上的带子是八字形的,所以必须穿开叉的袜子。木屐的颜色,男子的一般是淡黄色,女子的则五颜六色,且雕刻着考究别致的花纹。木屐的式样多为方形,也有一些女子穿的是圆屐。

“白衣民族”有哪些特点

朝鲜只有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便与中国有了友好往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朝鲜民族信仰多种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原始宗教等信仰。据说在朝鲜的各种祭祀活动中,都有女巫参加。现在朝鲜南部还有10万多名女巫,有专做占卜的,有主持祭典的,也有专门诵经的。

朝鲜民族擅长栽种水稻。主食为稻米,有时掺入大豆、小豆、大麦或绿豆。汤在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自古以来就习惯喝狗肉凉汤,认为热天喝了能滋补身体。泡菜、冷面也是颇具民族特色的食品。每年阴历10月,各家都要泡制够吃四五个月的泡菜,早晚都吃;冷面用荞麦面做成,配上用鸡肉或精牛肉、香油、辣椒、胡椒、苹果或梨片等调制的汤料,味道鲜美、凉爽可口。

朝鲜族人朴素、喜爱清洁,喜欢穿白色服装,素有“白衣民族”之称。上衣是斜襟,没有钮扣,斜襟上镶一层白布领边。男子的外衣有带钮扣的有色坎肩,裤裆和裤腿肥大,适于盘腿而坐。妇女穿的裙子,腰间有许多细褶,分为筒裙、紧身长裙。筒裙长过膝盖,适合劳动和步行,紧身长裙裙幅很宽,长及脚面。

朝鲜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之日,人们都要聚在一起,尽情歌舞。朝鲜舞蹈,舞姿轻盈,静如柳丝拂水、动如仙鹤展翅。朝鲜歌曲旋律委婉、明快。每到节日,还要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最盛行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荡秋千、压翘板、拔河、摔跤、射箭等。其中压翘板和荡秋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少女们身着白色上衣和彩色长裙,襟垂飘带,荡着秋千,如白鹤展翅;翘板上弹起的少女,似彩凤钻入云天。

朝鲜民族有许多民间节日,有“元日”(春节)、“匕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节”(五月初五)、“秋夕”(中秋)是朝鲜的5大节日,最为热闹。

元日一大早,人们换上新衣,祭祀祖先,并给长辈叩头拜年。白天,人们有多种娱乐,儿童们抽陀螺,放风筝;青少年射箭,打“石战”;姑娘们玩翘板。晚上,男女老少分别玩“数千”(纸牌)、“掷骰”和猜谜。岁馔有打糕、饼汤、黄米饭和各种肉菜;岁酒有“屠苏酒”和“椒柏酒”。

朝鲜民族的婚姻,多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的婚礼先在新娘家举行,称“新郎婚礼”。新郎身穿礼服,来到新娘家,经过洗手、新人互拜、喝交杯酒、席宴等仪式。3天后,新郎领新娘回家,再举行“新娘婚礼”,叩见公婆及近亲。

朝鲜人的血缘观念较强,同姓的人不结婚,同族间互相帮助。盛行祖先崇拜和敬老之风,父亲和长兄在家庭中有很大权威。家庭由男性家长掌权,男性后代继承。

“不死之乡”的葬礼是怎样的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可怕的,但在苏拉威西岛对待死亡的态度却完全相反,只要看看当地人是怎样为一位地位显赫的贵人举行奇特的葬礼就知道了。

苏拉威西是“千岛之国”印尼的绿岛,面积17.4万平方千米。北方的托拉查地区首府兰特包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在当地语中,“兰特包”意为“葬礼之地”,但他们的词汇中却从来没有“去世”、“病故”等。

村里最年长的老奶奶内·巴迪·潘加罗在当地属于最高贵家族,享有崇高威望,当她去世时,除了巫师手中的竹管发出悲凉的哀鸣,村里没有一个人哭泣。她的遗体被平放在一具位于房屋正中的船形檀木棺材中,人们带来棕榈酒、丁子花香料熏制的卷烟,守护在旁边,无拘无束地在这里吃喝闲聊,棺木边常爆发出阵阵笑声。

难道人们对这位老奶奶毫无尊敬之意吗?不,利民们对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其实并无丝毫轻佻之意。原来,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死亡的概念,人死了,那是“生病”。村民们用甲醛处理完“病人”后,长期保存起来,直到举行盛大的仪式庆贺灵魂归天后,“病人”和自己的木制雕像一起被安放在悬崖的石洞里而真正升入“天堂”。

在巴迪身边,堆放着丰盛的祭品,有几十头水牛、几百口肥猪、几千公斤稻米。还有形神俱肖的木制雕像,象征生命的永恒。木制牛头作为首祭品将带领“病人”走向圣地。为迎接亲朋邻里、远近来宾,还专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临时性村庄。当然,祭品数量、雕像质量及仪式规模要取决于“病人”的社会地位和威望。像巴迪这样的贵人理当享受最高待遇。

在苏拉威西岛,几乎所有的葬礼都用水牛祭奠。祭奠仪式开始后,牛馆将水牛杀死,内脏留给“病人”,其余部份分给家人和参观者。据说祭上第一头水牛的瞬间,就是灵魂脱离人体、“病人”升入极乐世界的确切时刻。

祭奠完毕,人们围成圆圈跳起舞蹈,坐在遍布牛头、猪头的空地士喝酒,大口吃着各种食物,充满宗教色彩的庆祝活动要持续5天5夜。

巴迪的人间生活从此结束,而幸福的“天堂”生活即将开始。人们簇拥着巴迪豪华的船形柩车,来到排列着潘加罗家庭成员雕像的岩洞,将它放人岩壁上的洞穴。日后,人们还将来此拜谒,因为巴迪仍旧“活着”,而变为女神的巴迪会加倍报答他们。

苏拉威西岛上的托拉查人要让“病人”完美地升入隆达神圣之地,使心灵上得到满足。他们饲养水牛、种植稻米仅仅作为祭品,生儿育女是为了保证子孙为其操办热烈的祭奠仪式。这是人生惟一真正的重大节日。

塔萨代人怎样生活

培萨代人居住在菲律宾棉兰老岛西南哥打巴托山区,一片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是一支石器时代的遗民。多少年以来,他们一直在这荆棘丛生、毒蛇密布的热带雨林里,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

1967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名叫达法尔的猎户发现了他们。1971年6月,在达法尔的带领下,菲律宾少数民族协会派人前去考察,并向外界介绍了他们的存在。

据当时的报道,塔萨代人只有26人,身高约150厘米,眼珠黑色,皮肤棕色,长发黑而卷曲。因食物中缺盐,他们的甲状腺肥大,但一般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男女均赤裸着上身,下身用树叶遮住阴部,或在腰间束着棕榈纤维,有时妇女也用树叶做成短裙。

塔萨代人睡在洞内地上,主要依靠采集维持生活。有些野花野果采下来立即生食,有的带回洞中烧熟了吃。在小河中,他们熟练而敏捷地捕捉小鱼、青蛙、小蟹、蝌蚪,用树叶包裹烧熟。腐木中滋生的金龟子幼虫是他们最喜爱的美味。他们用石片磨成锐利的石斧,或用竹片制成锋利的竹刀。他们在达法尔教他们用陷阱捕猴、捉鹿、野猪以前,从不知狩猎。

但从1974年起,菲律宾当局禁止外人进入塔萨代地区。直到罢黜马科斯总统,禁令才被解除。

1986年3月,瑞士、德国记者重访塔萨代人,得出过去的报道实属骗局的结论。但是,同年4~5月,又有一支考察队进人塔萨代人洞穴,并两次与塔萨代人会面。

根据这次考察,美国加州大学博士佩拉尔塔宣布:“塔萨代人绝对真有其事”,他们是曼纽波族群的一个分支。1971年以来,因为有外部落人加入,人口已从26人增加到61人。生活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已学会使用弓箭、长矛和猎狗狩猎;有的人已穿上从外界传人的衣服;已增强同邻族布里特人的交往和联系,并向他们学习刀耕火种的农业。

但不管争论如何,无可怀疑的是:塔萨代人和布里特人,全都属于比较原始的民族。

达尼人的生活有什么奇特之处

达尼人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亚省中部,共有70多个氏族,约1万人,分属12个军事联盟。各联盟之间经常发生争战,武器是弓箭、石斧和竹矛。战胜一方常把战败者的尸体吃掉。由有威信的人担任联盟酋长。

达尼人信奉太阳神,建有太阳神庙,重要的宗教活动都在太阳神庙中进行。

达尼人不是按家族,而是按性别分开居住,住所是一些圆形房屋,称为“豪奈”。儿童在10岁前随母亲居住;10岁后按性别分开,随集体行动。

达尼人妇女大多手指不全,为什么呢?原来每当有一位男亲属死去,她们就要砍掉一个手指,甚至有的妇女双手10指都被砍掉。所以,妇女只能干一些不需技巧的粗活,而所有细巧工作如编绳、织网等,都要由男人来做。妇女上身赤裸,腰间围挂草裙。只有在参加公共活动时,她们才在项上佩戴狗牙。

达尼人男子几乎全身赤裸,只戴着一个一两尺长的阴茎套。但身上佩戴的妆饰品比妇女还多。爱戴狗牙或贝壳做成的项链,手上则戴着用草根编成的手镯。还有人把干缩的猪睾丸拴在胳膊上以驱邪。他们终生不洗澡,身上涂满猪油和烟黑,据说这样既可防御寒冷又可防御蚊咬。除了两腮留着环形胡须外,身上所有的体毛都要拔掉。

猪在达尼人的生活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联盟酋长的鼻子上就插戴一对野猪獠牙作为权力的标志。

猪是达尼人财产的象征,还作为各联盟间流通的货币,各种婚丧节庆都离不开猪。家里死了猪,妇女要像死了孩子那样哀哭。如果有人偷了别人的猪,往往要以人血来赔偿。

要是谁家死了人,同氏族的人要送一口肥猪、或一些木柴、甘薯、葫芦前去吊唁,还要在自己身上涂上红泥巴以示哀悼。

阿斯马特人的猎头是怎么回事

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亚省地势复杂,交通隔绝,这里约有大小240个部落,大多处在原始状态,但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在伊里安查亚省西南地区居住着20000多阿斯马特人。这里是长年与外界隔绝的热带雨林中的沼泽地带。沿着一条条溪流,阿斯马特人盖着一排排高桩房屋。

他们的交通工具只有独木舟,一切活动都跟河流分不开。海洋潮汐涨落带给他们丰富的海产,如鱼类、贝类等。他们的主食是西米,重要的食物还有蜥蜴、食火鸡和猪,而他们最喜爱的美食则是西米蛆。妇女们负责采集食物、做饭和捕鱼,男子则只在妇女劳动时负责保卫,不参加劳动。

阿斯马特人至今仍保留猎头的习俗,当他们猎头胜利抬着敌人的尸体凯旋而归时,边唱着庆祝胜利的凯歌,把尸体埋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边高声呼喊:“我们已经为死者报了仇,你们不必再来攻打我们,让我们和平相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