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奇闻怪事大破译
16829300000006

第6章 异域奇俗(3)

走在印度大街上,有时可以看到人们五体投地,膜拜在神牛身旁。虔诚的印度教徒遇见神牛,都要用手摸一下它,再碰一下自己的额头。还可以看到下层男女尾随牛后,用双手接住牛尿,然后一饮而尽。积累功德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喂峰牛。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印度妇女一手抱着青草,一手牵着峰牛。希望积累功德的人可以买她的青草喂她的神牛。她自己挣了钱,而路人则拜了神。

因为人们的纵容,不少城市牛满为患,影响卫生和交通,当局不得不下令“请”它们到城外去生活。

一搬认为,印度教徒之所以崇拜牛,与其祖先雅利安人的游牧生活有关。牛奶、奶制品历来就是游牧民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牛粪不仅可以做燃料,还可以抹墙涂地,有防虫防蛀的功效;雅利安人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居住时,还可以用牛毛织衣。牛对人们的生活这样重要,人们视其为神就不足为奇了。

按印度教的说法,神牛在天上的地位也是崇高的。和婆罗门一样是造物主同一天创造出来的。印度教徒认为杀牛是一桩大罪,吃牛肉(水牛除外)比吃人肉还令人感到可怖。生活在印度各地的一些部落民常因吃牛肉而遭到当局的粗暴干涉,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

有趣的是,母牛尽管如此神圣,但它的嘴却是不洁净的。因为它说过谎。传说,有一天湿婆大神与毗湿拿大神争论起来,要母牛证实一件想象中的事。但事后,湿婆发现母牛故意说了谎话,做了假证,所以用法术将它的嘴变脏。

僧伽罗人的祖先在哪里

斯里兰卡的主体民族是僧伽罗人,主要聚居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西部、西南部和中部山区,僧伽罗人属欧罗巴人种,同时混有大量达罗毗萘人种的血统。僧伽罗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僧伽罗人社会多是小家庭。子女结婚后另立门户,单独生活,但宗族感很强,家族中的长者颇受尊敬,排难解纷有一定的权威。

僧伽罗人历史悠久,关于他们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是:从前兰卡岛上有一座女夜又居住的铁城。这些女夜叉用香花和鼓乐让过往商人上钩。一位名叫僧伽罗的印度商人被夜叉女诱入铁城。但时间长了,夜叉女准备把他们打入铁牢,吃掉他们。僧伽罗梦中得到神的指点,越海逃脱。夜叉女王带着孩子找到僧伽罗的父亲,后又告到国王那里。国王被夜叉女王的美貌吸引,竟将她收入后宫,结果连同王子王孙全被夜叉吃掉。于是,人们推选僧伽罗为国王,整兵兴师,消灭了女夜叉,并在岛上安家立国。

神话当然不是历史,但却为解决僧伽罗人的起源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僧伽罗人可能是外来移民。但僧伽罗人的祖先究竟来自何方?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按照传说,僧伽罗人的祖先可能来自孟加拉。但也有人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从前,有人曾提出僧伽罗人起源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来自印度的古吉拉特或马哈拉施特拉;有人甚至主张来自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国内有人主张:僧伽罗人从来就是岛上的主人,而不是外来移民。

人们为了解开这个谜,使用了比较语声学方法,但仍得不出明确结论。无论从古代碑铭,还是从现代语言来考证,僧伽罗语既有东北部语言的特点,也受次大陆西北部的影响。

中国高僧法显,在1500多年前曾经到过斯里兰卡,在其著名的《佛国记》中谈到斯里兰卡时曾指出:其国本无人民,只有鬼神及龙居之,诸国商人共市易,市易时鬼神不自现身,但出宝物题其价值。商人则依价值取物。因商人来往故,诸国人闻其土乐,悉亦复来。于是遂成大国。

法显指出斯里兰卡古代移民来自诸国,并认为他们与商业贸易有关。这是很有见解的。因为斯里兰卡地处海上交通要冲,自古就是东西方货物的集散地。很可能是来自各地的多起移民融合而成的僧伽罗人。当然,从僧伽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这一事实来看,僧伽罗人的祖先应该主要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北部。

古代的法显,当然受了鬼神观念的影响,把斯里兰卡的土著称为鬼神。但即使是这样的描写也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他所说的鬼神与人做生意的方式,恰好是土著居民维达人直到20世纪初还采用的“无言交换”的办法。

维达人为什么越来越少

维达人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岛东部贫瘠的提布拉加拉、马希扬加那和巴杜拉一带。千百年来,他们一直拒绝现代文明、固守洪荒的原始生活。

维达人皮肤黑褐,头在各种族中最小,长而窄,眉脊突出,额部后倾,鼻扁唇薄,尖下颏,头发黑长呈波状,有时略微卷曲,身材矮小,男子身高一般为154厘米。

按生活方式,维达人可分为两种,即森林维达人和农村维达人。森林维达人过游猎生活,吃兽肉、蜂蜜、野果,穿树叶、毛皮,不少人仍以山洞为栖身之所;农村维达人过定居生活,从事刀耕火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龙爪稷和蔬菜,也从事采集和狩猎。少数家庭养牛和家禽,还有的将南瓜挖空,引蜂酿蜜。

在维达人的社会里,没有货币和文字。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不久前,他们与僧伽罗人或泰米尔人进行贸易,还用“无言交换”的办法:夜深人静,他们来到铁匠铺门口,悄悄放下带来的野味或蜂蜜,并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如箭头、砍刀)的图形留下。第二天夜里,再来取货,买卖双方从不见面。

维达人的家庭具有浓厚的母系制特点,氏族外婚盛行,尤其喜欢缔结姑舅表婚。有时也存在兄弟和姊妹间的婚姻。家中,最亲近最有权威的男性成员不是父亲,而是舅舅。

维达人相信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在日常生活中,魔法、萨满、咒语起着重要作用。

19世纪后,因为多种原因,维达人开始锐减,一是因为他们曾参加康提王朝反抗外来殖民入侵的斗争。他们骁勇善战,所以被康提王列为僧伽罗人的最高种姓,这加强了他们与僧伽罗人的交往、通婚、混合,使许多维达人被同化。

还有则是因为外族移民的压力。自19世纪以来,大批僧伽罗人、泰米尔人向维达人居住区迁移,维达人赖以生存的森林遭到破坏,被迫移居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地方。另外,瘟疫的流行和殖民主义者的猎杀,也是他们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

1921年进行人口普查时,维达人还有4519人。1946年第二次普查,减少了近一半,只有2871人。到1958年,维达人的人口数最后一次在普查资料中出现就只剩下808人了。在后来的人口普查资料中,他们被列入“其他”一栏内。目前到底还有多少维达人,谁也不清楚。近来有人报道说,他们已不足百人。

维达人还能存在多久?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维达人”作为一个民族将只能到历史文献中去寻找了。

哈扎拉人的祖先是堆

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主要分布在哈扎拉贾特山区。在其他地区也有零散的分布。据估计,哈扎拉人约占阿富汗全国人口的8.6%,仅次于普什图人和塔吉克人。

“哈扎拉”在波斯语中,是“一千”之意。多数学者认为,哈扎拉人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人西征后在阿富汗留下的驻屯兵的后裔。13世纪上半叶,蒙古军队占领了波斯和中亚一些地区后,就留下少量军队驻屯。后来,成吉思汗的孙子又以千户为单位派遣驻屯军到这里。后来,这些军人的后代与当地的塔吉克人、波斯人、突厥人通婚、融合、繁衍、发展。他们就被称为“哈扎拉”,意思是“千户”的后裔。

据欧洲旅行家报道,直到16世纪初,哈扎拉人还使用蒙古语,后来才渐渐淡忘。现在他们通用的塔吉克语里仍夹杂着不少蒙古语和突厥语词汇。

哈扎拉人住的蒙古包与蒙古草原上的一样,是圆形的。但服装却再也看不出蒙古服装的遗风了。男人上穿无领肥大衬衫,下穿灯笼裤,冬季外罩长袍,腰间束带,有的还要加上一件坎肩。在家时头戴绣花小帽,外出对头缠深色或白色头巾。女服与男服大同小异,但不束腰带,只将头巾包在头上,面部露在外面。

哈扎拉人的主食是烤饼和奶制品,与某些蒙古人的情况相同。哈扎拉人把奶煮沸、发酵,晒干后制成奶酪,这种做法与蒙古人制作奶豆腐基本相同。用做奶酪剩下的乳浆,熬去水后制成干酪,也与蒙古人制奶渣的方法差不多。还有用酸奶打制黄油,用酸奶加水制成饮料等也与蒙古人的制作方法相近。

哈扎拉人的婚姻除了少数富有者为一夫多妻外,多为一夫一妻制。父母包办婚姻,几乎不存在自由恋爱。订婚时,男女双方的父亲要举行一个换包仪式。事先,男方家长要在给亲家的包里放入一定数量的钱。换包仪式完毕后,就按人头分糖,凡参加者都有一份。彩礼问题在哈扎拉人婚姻中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订婚后,还要几次协商彩礼数量。哈扎拉人盛行交表婚和嫡堂婚。男女双方如果是表兄妹或堂兄妹,彩礼可以少要些。

哈扎拉人属蒙古人种,体质具有蒙古人的特征:大脸盘、高颧骨、少胡须、斜眼角,并有内眦褶等。但因长期与当地民族通婚,这些特征已不明显,今后可能会越来越少,若干年后甚至会完全消失,但不能因此怀疑他们的祖先是蒙古人。

土耳其人与突厥人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土耳其人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在英文、法文、德文等西欧文字中,“土耳其人”与“突蹶人”的写法完全相同。所以,往往有人认为土耳其人就是当年的突厥人,或是他们的直接后裔。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突厥人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势力曾相当强大,击败了周围许多民族。552年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了政权。疆域最广时,西达里海,东至辽海,北过贝加尔湖,南抵阿姆河以南。于是,这一广阔领域内的所有大小民族,一律统称“突厥”。它们在突厥统治期内大多被同化,但也有未被同化的,在突厥统治结束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族称,或另取新名。

突厥政权于582年分裂为东西两支。东突厥因为与中国中原地区接触频繁,部分融合在其他民族中。7世纪中叶以后,西突陆续西迁,西突厥塞尔柱朝的乌古斯部,陆续进入小亚细亚,同当地的波斯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结合,在11世纪建立了塞尔柱帝国。13世纪,另一支乌古斯突厥人也来到小亚细亚,与当地的塞尔柱人等居民结合,建立了奥斯曼帝国,称奥斯曼人。可见,当时的小亚细亚只有奥斯曼人、塞尔柱人,没有土耳其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统治阶级出于扩张主义的野心,极力鼓吹“泛突厥主义”,即所有使用突厥语言的地区和民族都应受它支配。于是,这一民族中,“突厥”(土耳其)一词开始得到应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战败。随后,又爆发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1923年10月成立土耳其共和国。1926年土耳其政府公布宪法,废除“奥斯曼”、“奥斯曼人”等名称,改用新名。从此,该国的主体民族正式称为土耳其人,语言为土耳其语。

但直到现在,“土耳其”和“突厥”两个名称,即便在土耳其文中也是用一个词。所以,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中国汉文很早就区分得很清楚,“突厥人”,在古代,指北方一个民族,在现代,则指所有使用突厥语言,或刚放弃突厥语言转用其他语言的民族;“土耳其人”,专指土耳其国内使用土耳其语的人,及其迁往他国的侨民和移民。

在人种特征上,当年的突厥人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而现在讲突厥语的30多个民族中,有一部分已变成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了。其中之一就是土耳其人。

贝都因人为什么离不开骆驼

贝都因人分布在西亚和北非许多国家,是阿拉伯世界的游牧民,主要以牧养骆驼为生。自古以来,骆驼就是他们游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贝都因”的意思是“荒原居民”。贝都因人生活在远离城市的沙漠和荒原上,不受国界约束,流动性很大。但有些人正处在从游牧转向定居的过渡阶段。

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各部落一般都有各自的夏季牧场、春季牧场和冬季牧场。他们在不同的牧场间迁徙,距离常达上千千米,在贝都因人眼中,骆驼是安拉赐给他们的,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有了骆驼,荒漠才有了人烟。在贝都因人中,还流传着一个神话:安拉用泥造了人。最后还剩下一块泥,安拉就把它分为两份,一份做骆驼,一份做椰枣树。骆驼成为人的兄弟,椰枣树成为人的姐妹。

骆驼在贝都因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骆驼是其重要的生计来源,主要食物和饮料是驼奶;节日食品是驼肉;驼皮用来制革;用驼毛来织布,缝制衣物、帐篷和口袋;驼粪还可当燃料,就连驼尿也可用来治疗某些疾病。所以,人们对骆驼怀有特殊的感情。

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称,直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作为阿拉伯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到圣地朝觐的穆斯林,做买卖的商队,都雇贝都因人做脚夫,用他们的骆驼当坐骑或驮运货物。即使现在,在汽车无法通行的地区,也是由骆驼承担交通运输的任务。

贝都因人的贫富,常常以骆驼数量多少和体质好坏为标志。有的牧民还用骆驼作为联姻时的聘金或彩礼,以骆驼作为交易中的计算单位。

贝都因人牧养的是单峰驼,忍耐饥渴的能力很强,而且从不挑剔食物,骆驼刺、白菖蒲、盐蒿、柽柳等沙漠植物,都能吃。它们还有寻找水源和善观风向的本领。

所以在远徙途中,骆驼起的作用非常重要。牧人常跟随骆驼后面,往往能够避开大沙暴,到达水草丰美的地方。骆驼吃饱鲜草后,可以1个月不喝水。在缺乏饮水时,人们还可以用骆驼奶汁来解渴。有经验的老驼还能把迷路的驼队引到有人烟的地方。

骆驼为贝都因人贡献一切,难怪贝都因人十分爱惜骆驼了。

犹太人为什么会遍布全世界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分布得如此广泛。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人曾这样描述犹太人:“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海岛上,到处都有你的足迹或身影。”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也曾说,一个没有犹太人涉足的地方,在世界上很难找到;这些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反映了犹太人分布广泛的特点。

犹太人为什么会遍布全世界的呢?让我们先从他们曲折的历史看一下。

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大起义失败,首都耶路撒冷失陷后被夷为平地。大部分起义者英勇牺牲,被俘的人则遭到残酷杀害,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被钉死的人多得竟然使“再也没有地方可以立十字架,再也没有十字架可以钉人”。其余犹太人大部被赶出家园或被妻为奴。从此,犹太人失国,并开始在世界各地流徙。

百余年之后,幸存的犹太人再次发动起义,但仍失败,又有无数犹太人惨遭杀戮或被掠为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俄政府曾将60万犹太人从立陶宛、波兰和拉脱维亚迁往俄国内地。1881年,俄国发生大规模屠杀犹太人事件,大批犹太人逃离俄国,迁往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