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技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用砭石放瘀血、草茎敷裹创伤、干草烤石御寒等,被认为是针法、敷贴、热熨法的雏形。《内经》记载的外治法有砭石、九针、导引、按摩、灸、熨、渍、浴、蒸、涂、嚏等,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外治方法。《太平圣惠方》则记载有淋渫、贴爝、膏摩等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用的外治技术,就有27种之多。明清时期,外治技术开始趋于成熟并泛化。如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见,外治的应用颇为广泛。清代吴尚先所著《理瀹骈文》,集《黄帝内经》至清朝时外治技术之大成,是一部划时代的实践总结。它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性的探讨,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论,申明了内治外治的意义,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吴尚先大力推崇外治,曾热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吴氏在《理瀹骈文》中以敷贴(膏剂)为主,不仅创制了数十种膏药方剂,还总结出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眩、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华清出浴图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八九十种不同的外治疗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外治技术这门最古老而独特的学科又增添了新内容,外治技术已由原创的自身领域,迅猛地向当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多学科领域延伸;由对局部体表病变的治疗发展到了对全身性疾病的治疗,并且一直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现代中医外治法已包括药敷、药结、药熏、药贴、药擦、药枕、药罩、药扑、药滴、探吐、吸入、针刺、艾灸、按摩、牵引、气功、刮痧、穴位注射、足底外治、人体白肉际全息诊疗、中药离子导入、频谱照射、超声雾化、超短波疗法等60多种,可谓百花齐放、百草争鸣。在此,我们将几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外治疗法向读者作以简单介绍。
敷贴——神奇的自然疗法
敷贴是一种将药物敷于体表某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疗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和调和剂。清代的《理瀹骈文》则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由此可见,敷贴疗法在古代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了。
穴位敷贴的药性或直接作用于病所,或通过经络气血的传导到达病所,具有温通经络,散寒去湿,理气活血,调整脏腑,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由于该法操作简使,费用低廉,内病外治,又无副作用,连“良药苦口”的程序都免了,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最易为儿童所接受。可见敷贴将成为人们日益喜爱的外治疗法之一。
熏洗——风靡全球的一枝独秀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清代民间疗法大师赵学敏在《串雅外编》中专立了熏法门,详细介绍了熏蒸洗涤等疗法。清代吴尚先还提出,熏洗、熨、敷诸法即使是虚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会产生虚虚实实的祸患。现代医学实验证实,熏洗时湿润的热气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的升高,可导致皮肤微小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因此有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疗法有局部熏洗法和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有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多种方法。
药浴可以认为是全身熏洗的外治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配适当的中草药,利用经煮沸后产生的蒸气熏蒸,或药物煎汤取液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手臂浴等,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的殷商时期,宫廷中就盛行用药物进行沐浴,以防治疾病,至清代其治疗范围已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疾病,在药浴种类上有洗、沐、浴、浸、渍、浇等法。熏洗法在现代仍被人们宠爱有加。
刺血——崭新的世界奇葩
刺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在现代医学诊疗中仍应用极为广泛。它是一种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刺血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络利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近代,放血疗法仍为人们广为使用,其价值可见一斑。
现代临床上刺络放血的方法多种多样,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挑刺法、丛刺法、顺刺法、逆刺法等。其治病安全可靠,危险性极小。针刺放血疗法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效,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症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血疗法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其他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也是藏医、蒙医、苗医、维医等在治疗学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技术。在公元1世纪前后成书的古代传统医学巨著《月王药诊》中,就有专章论述了藏医的放血疗法。《四部医典》的问世使放血疗法的理论进一步完善、经验进一步丰富。
放血疗法法不仅在国内针灸界有一定影响,在国外也备受重视。
我国的中医外治法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医术,然而却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起源于我国而传向世界,随着整个人类科学的进步和中医外治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同其他学科的日益结合,中医外治法将会更加造福于人类。
气功
气功和导引,实为同义。在古书记载中很少有“气功”二字,而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导引、吐呐、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等。它是起源于上古的一种养生术,指通过呼吸俯仰和肢体屈伸运动,以行气活血,除病强身的养生治疗方法。气功导引可谓我国古代的医疗体育和养生方法的结合,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医疗保健体操。
而“气功”一词,最早见于许逊撰写的《净明宗教录》。许逊,即东晋时期的许旌阳真人。到宋朝,皇帝封许旌阳为“神功妙济真君”。清朝末年出版的《元和篇》一书中,也有《气功补辑》之篇。都已明确标有“气功”二字。
导引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那时,环境恶劣,百病丛生。为了消除疾病,有人曾发明一种舞蹈,据说可“利关节”,对疾病起到“舞以宣导之”的作用。这些舞蹈动作,就是古代导引的起源。
自春秋战国时代始,人们在道家思想的直接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形神一体”思想以及运动与静养相结合的养生思想,从而揭开了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中国古代养生史的崭新一页。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就已经非常流行,为当时的“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来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将其继承发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用于治疗肌肉萎缩、关节转动不灵,或由于寒热造成血气不调的疾病。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养生的思想与方法日臻完善。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将导引概括为养气和养形的结合。《庄子·刻意》记载说:“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呴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段话对导引的解释形象而具体。“吹呼吸,吐故纳新”,是锻炼内脏器官的呼吸运动。“熊经鸟申”,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如熊类攀树而自悬,飞鸟凌空而伸展,这些形体运动,使肌肉和骨骼得到锻炼。他在总结锻炼效果时,指出“为寿而已矣”,即运动能使人长寿,最后以传说中的彭祖为例,来说明凡是高寿的人,都是导引的爱好者。
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而气功导引的三大要素是“调身”、“调息”和“调心”,也说明了身体和精神相互协调的重要作用。调身,是指姿势自然放松,是顺利进行气功呼吸和诱导精神松弛的先决条件。调息,则是指通过锻炼,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而调心,意即心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点,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
传说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军队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渴得很,曹操说前面有个梅林,到那里可以摘梅子吃。士兵听了后口中都流出酸水了,于是暂时解了渴。这就是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这也反映了古代用心理调动生理的生活智慧。后来有人通过实验的方法论证了这个神奇的生理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狗听到铃声或看到食物,也能引起内脏反应,就会流出唾液或胃肠蠕动,这说明大脑皮层可以控制内脏。而气功导引也是一样,它也正说明了通过姿势、呼吸和意念相结合而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可见古人智慧之精湛。自古流传的健身气功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五禽戏”、“易筋经”和“八段锦”三种。
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家华佗,把导引术作了归纳总结和延伸,从而创造出了最负盛名的“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是结合中医脏腑、经络、气血理论编成的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仿生类功法,具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长期以来深受历代养生家和人们的欢迎。
“易筋经”作为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以强壮筋骨为目的的健身方法,强调对肢体,尤其是对脊柱的屈伸、扭转和牵拉,以增强对脊髓的调节。在易筋经的流传过程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曾对其改编并用以健身。现代研究表明,后人根据现代健身理论改编和简化了的易筋经,对增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以及身体平衡能力、柔韧性和肌肉力量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八段锦”起源于宋代以前,在明清时期逐渐发展完善,是历代养生家和练习者共同创造的传统健身方法。由于其动作简单易学,健身效果良好,是中华养生文化中的瑰宝,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经研究测试,习练八段锦有助于改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抗衰老能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提高上下肢力量、平衡能力及关节的灵活性。
中医学认为,导引的作用是通过各种练功手段进行锻炼和活动,以加强人体的气化作用。古时候又叫“化生之道”。实际上就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食物消化,血液循环,津液运化,废物排泄等等,是一种生理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们通过运动加强了这种生理新陈代谢过程,从而达到平衡机体阴阳、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培植真气、扶正祛邪、强健筋骨的作用。其一方面可以导引疗病,另一方面则可保健养身。
气功导引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现代医家所重视。人们只要按其方法缓缓地运动肢体关节,使全身气血调和,经络畅通,就能够达到导引防病保健的目的。现代人们一直重视的运动养生,以及从印度传入的瑜伽健身,都是从上古时期的导引术而来的。
气功导引术只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之一。有些人打着气功的幌子进行封建迷信宣传,甚至鼓吹长生不老、神乎其神的气功疗效是一定要予以反对和抵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