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自幼便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无论从思想、人格,还是治学态度诸方面,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的影响十分深刻,奠定了司马迁伟大人生的基础。司马迁自幼便跟着父亲司马谈在司马书院识字读书,10岁便能诵读“古文”了。司马谈不单纯教儿子书本知识,他还指导儿子参加社会实践。在司马迁20岁的时候,安排一次壮游。于是,司马迁开始了收集历史轶闻、考察名胜古迹的学术活动。司马迁离开长安,南游江淮,先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探“禹穴”,考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迹。然后考察九嶷山(今湖南宁远县),又到长沙追思贾谊,在汨罗江畔凭吊屈原之后,渡江北上淮阴,参观韩信母亲的墓地,过淮水,沿泗水北上,到鲁国都城曲阜,拜谒孔庙和孔子墓。想孔子为人,尊孔子为“至圣”。到薛地(今山东省枣庄市)看孟尝君养士的庄园。又到楚霸王项羽建都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走访刘邦的故乡沛郡和陈胜、吴广起义的蕲县,了解到楚汉之际的龙虎风云人物刘邦原来是一个贪酒好色的无赖、曹参是狱吏、周勃是吹鼓手、夏侯婴是马夫、樊哙是卖狗肉的、灌婴是卖布的小商贩。于是,司马迁发出感慨:“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最后司马迁到达大梁(今开封市)考察,得知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史实。秦国当年用水灌城灭魏,原来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
司马迁游学之后,于公元前122年回到长安,当一名郎中(皇帝的侍卫、随从),多次随汉武帝出巡各地。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云贵等地,以郎中将的身例征战,安抚、视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公元前110年司马迁从西南回到长安,奔丧周南,安葬父亲之后,侍从汉武帝到泰山封禅,负薪塞黄河决口。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为太史令。司马迁“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利用国家藏书的“金匮石室”整理史料。公元前104年主持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制定了“太初历”以后,开始继承《春秋》的著述事业,正式写作《史记》。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震惊抑郁,询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认为李陵弹尽粮绝无奈投降,必伺机报答大汉朝廷。汉武帝听后大怒,以为司马迁替投降者游说,借机打击皇亲国戚贰师将军李广利。由此获罪,公元前98年下“蚕室”受“腐刑”。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他想到了死,但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该像鸿毛一样轻易一死。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贤的遭遇看到了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用来完成自己写作《史记》的宏愿。这年司马迁48岁,写了《悲士不遇赋》。
公元前96年,司马迁50岁被赦出狱,任中书令。名义上比太史令职位高,实际与宦官没有区别,更加激起司马迁受侮辱与被损害的悲愤,“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到公元前91年55岁时,司马迁作《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司马迁因有怨言,再次下狱,死。
司马迁除了著有《史记》之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其他赋作8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另有传世散文名篇《报任安书》。
《垓下歌》
霸王,即楚霸王项羽(前233—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七里)人。楚将项燕之孙。秦二世元年(前209),项羽24岁时,跟随叔父项梁斩会稽守殷通起兵反秦,为裨将。前208年楚王任命项羽为次将、封鲁公。与末将范增在上将军宋义的统率下救赵。行至安阳,宋义逗留46日不进。项羽斩宋义头,拜上将军。悉引兵破釜沉舟救赵钜鹿,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击破秦军,项羽威名天下,始为诸侯上将军。率各路诸侯军西进消灭秦军有生力量,收降秦大将章邯后,直取秦都城咸阳。大军走到函谷关时,刘邦已占领咸阳,并派兵守关阻挡项羽入关。项羽大怒,破关而入,率40万大军在新丰鸿门安营下寨,准备第二天早晨一举消灭刘邦驻在霸上的10万军队。由于项羽的叔父项伯为报张良活命之恩,走露了消息。张良为刘邦出主意,解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又与项伯约为婚姻,项伯回营替刘邦说好话,“项王许诺”。第二天,刘邦来谢罪,于是,一场恶战变成了“鸿门宴会”。刘邦的狡辩与谦卑使项羽盲目自负,头脑简单又不听范增计谋,放纵政敌。养虎遗患。虽然号令天下,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但是好景不长,在其后楚汉相争的较量中,项羽最终被击垮了。当项羽被韩信十面埋伏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重围时,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美人见英雄柔肠气短,为激励项羽重振雄风霸业,唱罢自尽。“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在一片哭泣声中,霸王挥泪别姬,与汉军拼死一战,宁死也不苟活于世,将头颅留给故人领赏,自刎于乌江(今乌江浦,安徽和县东北40里)。时年31岁。
严格讲,项羽算不上文学家,但是,他的故事却为文学艺术提供了素材。中国的传统京剧上演《霸王别姬》、现代的电影也演《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成了典故。项羽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不在乎他的失败,人们看重的是霸王的历史作用和他光明磊落的伟大人格魅力。而阴险狡诈的刘邦与项羽角逐,虽然取得了胜利,当了皇帝,但是,晚年立太子不如意,面对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戚夫人,伤心地唱起了《鸿鹄歌》,最终也是落个无可奈何的下场。
《垓下歌》和《鸿鹄歌》反复咏叹,悲怆苍凉,哀声不绝于耳。很有艺术感染力。不同的两首歌,却同是表达对心爱的美人无法保护的痛苦,实质反映出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武帝时期成就最高的辞赋作家。
少年好读书,学击剑。父亲给他起名叫“犬子”。长大后,仰慕战国时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更名司马相如。“以赀为郎”,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来免官,做梁孝王门客,与邹阳(著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枚乘(著有《七发》传世)同游,著《子虚赋》。过了几年,梁孝王死了。司马相如回蜀地老家,路过临邛时,受到好友临邛令王吉的礼遇。临邛富人卓王孙请县令和司马相如做客,席间,县令请司马相如弹琴助兴,司马相如推谢之后便弹了两支曲子。正赶上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刚死了丈夫,在家守寡,喜欢音乐,所以司马相如装作和县令表示敬重之意用琴声挑逗卓文君,唱诗说:“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谤之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又唱:“凤兮从皇栖。得讬子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必和谐,中夜相从别有谁。”卓文君听后,从门缝看司马相如仪表雍容娴雅,十分漂亮,心中高兴并爱上了司马相如,担心无缘婚配。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厚赠卓文君的侍奉者,转达恳切的爱恋之意。卓文君得信,连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一起跑回成都。家里穷得只有四面墙壁。卓王孙十分恼怒,怨恨女儿不成材,恨不得杀了她,更别说资助了。卓文君感到不快乐,便和司马相如回到临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也穿着犊鼻裤,跟雇工们一起干活,在大街上洗酒具。卓王孙感到羞耻,在众人劝说下,不得已分给卓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出嫁时的嫁妆财物。于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又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过上了富人的日子。
射猎图过了很长时间,蜀郡人杨得意做了狗监,侍奉汉武帝。有一天汉武帝读到《子虚赋》认为很好,感叹不能与作者同时代。杨得意说这篇赋是老乡司马相如写的。汉武帝很吃惊,于是召问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又写了《上林赋》,实为《子虚赋》的续篇。两赋由假托的楚国人子虚、齐国人乌有先生和天子的代表亡是公三人之间相互对话构成。《子虚赋》写楚国子虚出使齐国,待观看齐国田猎之后,向齐国乌有先生夸耀楚国云梦之大、楚王田猎之盛,遭到乌有先生的批评。乌有先生就势又把齐国夸耀一番。《上林赋》写亡是公听了子虚、乌有的对话,批评他们“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认为二人之论是“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接着亡是公便夸奖天子上林苑的豪华壮丽以及天子游猎的盛况,借以颂扬帝王的权势和汉天子的尊严。最后写天子在游猎中醒悟,决心戒奢崇俭,结果是“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于斯之时,天下大悦”。乃至“德降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
司马相如写赋歌功颂德,“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尊天子抑诸侯、巩固中央集权制、反对分裂的意义。而铺陈夸张,想象丰富;词藻华丽,描写细致,散韵相杂,句法参差,足使汉赋文体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司马相如因奏《上林赋》,天子任命他做郎官。几年以后,赶上唐蒙惊恐巴蜀百姓,皇上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告诉巴蜀百姓,唐蒙所为不是皇上的意思。于是司马相如又作《喻巴蜀檄文》安抚巴蜀百姓之后回京复命。这时唐蒙已攻占并开通了夜郎,趁机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兵几万人。邛、笮的君长多半愿做汉朝的臣仆,请求为他们设置官吏。皇帝询问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认为有价值。于是任命司马相如做中郎将,持节出使。副使王然于、壸充国、吕越人等,乘坐着四匹马拉的车,凭借巴、蜀的官吏和财物来笼络西南夷。到蜀郡时,太守率下属郊外迎接,县令背负弓箭在前面引路,蜀人认为是光荣。卓王孙和临邛父老都找关系讨好司马相如。卓王孙喟叹,早点把女儿嫁给司马相如就好了。于是,又分给女儿很多财产,标准和儿子相同。司马相如很快平定了西夷,邛、笮、冉、斯榆的君长都请求臣服汉朝。于是拆除边界上的关隘,西边到达沫水和若水,南边到达牂柯河,开通了零关道,在孙水修桥来沟通邛都。作《难蜀父老》,回报朝廷,皇帝十分高兴。有人却上书,说司马相如出使时受贿赂。因此丢官。一年后又被任为郎官。司马相如口吃,但善于写文章,平常身患糖尿病。和卓文君成婚后很有钱。借病闲居在家,不讨论政治,不仰慕官爵。多次上疏劝谏天子。司马相如因文章。又被任命为孝文帝的陵园令。于是作《大人赋》献给皇上。天子十分愉悦,飘飘然有凌云之气,好像在天地之间遨游一样。
司马相如因病免官,家住茂陵,皇上怕司马相如病故,所著书散失了,派所忠去取书时,司马相如已经死了。家中没有书,只有生前写的一卷谈封禅事情的书,嘱有使者来取书时献上,天子惊异。5年以后,天子始祭后土,再到泰山封禅。
司马相如还著有《长门赋》、《哀秦二世赋》、《封禅文》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载录。明朝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先秦民歌的优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面貌,成为汉代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仅西汉乐府民歌就有138首,接近《诗经》的“国风”数目。可惜,流传下来的总共不过40首。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他将唐朝以前的乐府诗分成12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汉代乐府民歌主要存在“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之中。相和曲是美妙的民间音乐,大部分产生于东汉。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有“丝竹更相和”、“人声相和”寓意。鼓吹曲是汉武帝时吸取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于军乐。其中《铙歌十八曲》是西汉时的作品。杂曲是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产生年代较晚。郊庙歌辞中的《安世房中歌》最早问世,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
“汉世街陌谣讴”全是百姓的声音。《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写当时富人家的奢侈享乐,而百姓“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妇病行》写病妇临死托孤,父亲集市讨饭,孤儿啼哭找妈,人间悲剧,目不忍睹。《孤儿行》写孤儿父母死后受兄嫂虐待的痛苦遭遇,可怜可叹。《平陵东》写官吏绑劫人质,勒索钱财,可怜的义公,为凑赎金,倾家荡产,连小牛犊都卖掉了。《东门行》写官逼民反的现实。在无衣无食、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不顾妻子的哭劝阻挡,毅然“拔剑东门去”造反了。《战城南》写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士死后无人怜恤的悲惨命运,令人心寒。《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死里逃生盼回家与亲人团聚,千辛万苦到家后,映入眼帘的却是荒凉的坟墓。《古歌》唱道:“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饮马长城窟行》写妻子对远方征夫的思念梦牵魂绕。而《上山采蘼芜》写弃妇无辜被休弃的苦恼。《白头吟》写女人“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理想。《有所思》是西汉民歌,写一女子本打算送给爱人贵重的礼物,当知道那人变心时,立刻“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上邪》也是西汉时代的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女主人公追求婚姻爱情大胆泼辣,用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五种现象,以排比句式,反衬自己意志的坚决。《陌上桑》则写一个美丽机智的罗敷,用夸夫的方式拒绝使君提出的婚配要求。《顺帝末京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桓灵帝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这些民歌民谣,语言犀利,短小精炼,针砭时弊,爱憎分明,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纺车图(局部)《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是中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最早录著于陈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收入“杂曲歌辞”类,题作《焦仲卿妻》。全诗350多句,1700多字。诗前有小序: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